縱有千億市場,代餐破圈尚遠

2021-01-21 donews

文章經授權轉自公眾號:億歐網(ID:i-yiou)作者: 張男

過去一年,許多人的朋友圈被一個叫WonderLab的代餐品牌轟炸,一度引發「朋友圈評論大賞」的奇觀。除此之外,WonderLab還頻繁出現於抖音、小紅書、B站等以年輕人為主要陣地的社交媒體中,憑藉高曝光率迅速出圈。

以低卡路裡、高飽腹、高蛋白、營養合理為主要賣點,憑藉高顏值外觀與鋪天蓋地的營銷,代餐品牌正在火速收割市場。歐睿諮詢統計,2017年中國代餐市場規模約為571.7億元,2022年預計可達1200億元。

可觀的市場前景下,賽道裡很快擠滿了玩家。不僅有新晉網紅品牌WonderLab、王飽飽、超級零,還有傳統食品企業如中糧、康師傅、旺旺,以及運動健康平臺咕咚、Keep、薄荷健康等。

不過,業內對於代餐的評價呈現出嚴重的兩極分化:一方觀點認為,代餐方便快捷、營養均衡,屬於「未來食物」;另一方則批評代餐反人類生理機能,是「智商稅」。

代餐究竟是不是一門好生意?

迅速崛起的賽道

代餐顧名思義,就是為了替代人們一餐飲食而存在的產品,最初以能量棒的形式在國外出現。

20世紀60年代,美蘇太空競賽處於白熱化階段。彼時,美國皮爾斯伯裡(Pillsbury)公司面向太空太空人研製出一種長條形食物,集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碳水化合物於一身。面向市場消費者,該公司又推出這種食物的商業化版本,擁有巧克力、薄荷、焦糖、橙子、花生醬等多種口味的「太空食物棒」(Space Food Stick),這便是能量棒的原型。

80年代,為了解決在馬拉松運動時的糖原耗盡問題,加拿大馬拉松運動員布萊恩·麥斯威爾(Brian Maxwell)研製出首款真正意義上的能量棒(Power Bar),可在運動中快速補充能量。

90年代後,能量棒不再是市場上唯一的能量產品形態,各種濃縮飲品、營養奶昔開始出現。

如今風靡市場的代餐奶昔類產品,出自一名程式設計師之手。矽谷碼農羅伯特·任哈特(Rob Rhinehart)工作繁忙,每日飲食以快餐為主,花銷佔比不小。瀕臨失敗的創業項目令他開始思考「如何省錢又快速地解決吃飯問題」。

認真研究營養學知識後,Rob Rhinehart將人類生存必需的35種物質,以粉末的形式混為一體,只需加水便能變成一杯營養液,代餐飲料品牌Soylent由此誕生。據悉,為了驗證「取代食物」的願景,他本人甚至「以身試法」——一個月內只服用Soylent。

由於比較符合矽谷網際網路人的工作、生活節奏,Soylent迅速火遍矽谷,隨後風靡全球,成為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

跟隨者很快出現,WonderLab、ffit8、超級零、王飽飽等本土網際網路新銳品牌迅速崛起。蒙牛、中糧、旺旺、康師傅、湯臣倍健等國內傳統食品巨頭,雀巢、百事等國際品牌,也紛紛推出相應代餐產品。Keep、咕咚、薄荷健康等運動健康平臺,同樣瞄準這一市場。另外,騰訊投資、源碼資本、真格基金、君聯資本、IDG資本等多家知名機構也已入局。

一時間,代餐市場炙手可熱。

披上減肥的外衣

回看整部代餐發展史,無論是最初面向太空人的「能量棒」,還是由矽谷碼農創造的「營養液」,這類產品出現的最初目均是為了代替日常飲食。

但發展至今,代餐似乎成了「減肥」的代名詞。

在歐美市場,最大的代餐購買群體是運動健身與「來不及吃飯又不想湊合」兩類人;在中國市場,代餐受眾則集中在有減肥、瘦身需求的人群身上。

CBNData與天貓美食聯合發布的《2020代餐輕食消費洞察報告》顯示,有61%的消費者購買代餐是出於減肥、增肌、塑形的需求;近70%的代餐消費者為女性,85後和90後消費者佔比40%。

「後浪」消費者要求食品既能飽腹塑身、控制體重,還要足夠營養好吃,代餐正是在這種市場需求下「變了味」。

目前市場上大多數代餐產品,基本都以「飽腹」、「0負擔」、「0糖」、「富含多種營養元素」等作為主要賣點。多個品牌甚至打出「每餐立減xxx卡路裡,相當於跑步/拳擊xxx小時、天鵝臂/帕梅拉xxx組」的標語。

網際網路新銳品牌王飽飽主打代餐麥片、健康代餐品牌超級零則主推代餐奶昔;而在傳統食品企業裡,中糧發布「悅活」代餐餅乾、康師傅推出「陽光優纖」代餐棒;此外,運動健康平臺咕咚發布代餐食品「魔芋酸辣粉」和「魔芋火雞面」、Keep推出Keeplite輕食系列產品。

「要是不貼上『減肥』的標籤,代餐的生意也太小了。」某代餐品牌創始人直言道。

不過,一個令人難以忽視的問題是:主打「減肥」的代餐,是否真有其效?

其實,代餐減肥的本質是控制卡路裡,與節食的原理一樣。目前,市場上每份代餐的熱量在100-300千卡不等,低於熱量為400-500千卡的沙拉,或許對減肥確有效果。

但與節食減肥原理相同,代餐「減」掉的是水和肌肉。雖然表面上體重迅速減輕,但肌肉流失會降低人的基礎代謝。若習慣於吃代餐的消費者停掉代餐,原本能量不足的身體很可能會「變本加厲」地吸收更多熱量,產生反彈。

而且從健康角度看,代餐不宜長期「餐餐吃」。有營養師指出,當前代餐市場種類混亂,由於產品存在時間短、臨床並未使用過,短期無法預見其危害。

離風口還有點遠

以減肥市場為切入點,但在中國這個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國家,代餐普及率仍遠不如國外。歐睿諮詢數據顯示,代餐產品在歐美市場的滲透率高達90%,在國內市場僅為40%。

價格,是限制代餐在中國發展的首要因素。

以Soylent為例,其一瓶代餐奶昔約為3美元,而美國一頓快餐的價格在6-10美元之間,餐廳用餐則需要15-30美元。相比之下,代餐奶昔兼具便利和實惠的特點。

但中國的代餐普遍價格不菲。網紅品牌WonderLab、超級零都是6瓶起售,單瓶約為21.5元。這個價格在國內足以吃上一頓新鮮的外賣沙拉,在外賣並不發達的國外就很難實現。

另一主要限制因素,則是口感。

反對者常用「飼料」稱呼代餐,他們認為人類不應該吃「被剝奪食物風味」的東西。與國外匱乏的食物種類相比,有著「美食大國」之稱的中國具備豐富的菜系品類,代餐的單一口感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並不佔太多優勢。

上述報告顯示,僅15%的消費者因「感覺好吃」而購買代餐,這個數字比「好奇想嘗試」(29%)的消費者佔比還要低。

為刺激消費者的味蕾,代餐企業只能不斷研發新品,在產品外觀、口味上「大做文章」。因而目前國內代餐品類越來越豐富,口味越來越多。

但迅速更新換代的產品背後,是層出不窮的相似商品、甚至「仿品」。比如,良品鋪子推出的「良品飛揚」蛋白奶昔,與WonderLab代餐奶昔出自同一家代工廠「杭州衡美」,二者不僅外觀相似,口味也頗為雷同。

表面上來看,這是代餐企業之間的競爭;深層次來看,賽道裡的玩家大多處於迷茫期,還未找準定位、建立差異化優勢。

只提供產品,不足以佔領消費者心智。而國外的例子或可給人啟發:以營養棒為主要產品的美國代餐品牌Atkins,在售賣產品外,還為消費者提供了「減重App+數據跟蹤+定製化的專屬代餐產品」的服務,形成完整閉環。

結語

過去一年,國內市場上各種代餐產品層出不窮,卻未有一種品類能夠真正贏得消費者心智。

即便營銷花樣百出、討論聲音越來越大,但代餐在國內依舊屬於小眾食物品類,大多數消費者還處於嘗鮮階段。對於企業而言,只有不斷豐富代餐場景,真正將其「拉」到大眾視野,才能稱之為「破圈」。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繫idonews@donews.com)

相關焦點

  • 代餐市場,風口已至
    市場足夠大形形色色的價格不菲的代餐食品,正被以90後為主的減肥大軍所推崇。據歐睿國際數據統計,2017年,全球代餐市場達到661.6億美元,其中,中國達到571.7億人民幣,預計2022年中國代餐市場會達到1200億人民幣。
  • ——代餐市場的機會
    一個更為廣闊的代餐市場正在中國強勁而迅速地鋪開。據歐睿國際數據統計,2017年,全球代餐市場達到661.6億美元,其中,中國達到571.7億人民幣,預計2022年中國代餐市場會達到1200億人民幣。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聯合天貓食品發布的《天貓食品行業趨勢分析報告》指出,從銷售體量及消費者人數上來看,代餐食品的整體銷售均有著穩步的增長且呈現大於50%的增長率。
  • 小瘦同學 打破代餐市場新格局 乘風破浪起航
    一個爆款的誕生,往往是市場、產品和平臺多方協同作用的結果。在小瘦同學誕生一個月突破十萬盒神話,我們不妨遵從這樣的慣例,依次從市場、產品和平臺方的視角進行洞察,繼而找到代餐市場隱藏在冰山下的秘密。先從市場外部環境來看,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直接改變了大部分用戶的習慣,其中的利好因素在於宅經濟催生出的特殊消費場景。
  • 發力代餐市場 百事桂格通過營養學會代餐食品團體標準
    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等政策的陸續頒布,合理膳食作為健康幹預的重要手段,受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多關注的同時,也刺激著代餐食品的創新發展。據CBNData《功能營養代餐市場消費趨勢》顯示,近一年來,國內代餐市場的消費金額和消費人數均呈現50%的高速增長。
  • 三家頭部代餐公司,對代餐消費趨勢的不同看法
    事實上,在做這款代餐蛋白棒之前,整個市場和用戶存在較多痛點和機會,比如說,最大的市場不僅是運動健身人群,事實上全民都缺蛋白質。 除了產品特徵優勢,還有營銷方式能破圈。 比如主打目標人群和消費場景的破圈,把蛋白棒拓展至廣泛的體重管理的人群,其中科技宅男是需要打動的核心群體。因為女性群體在減肥的場景裡,反而需求更極致更簡單,而且女性用戶在減肥食品上選擇太多,說服門檻是更高的。 除此以外,也有場景上的破圈。
  • 要美味也要健康,代餐市場正在興起
    從老羅直播帶貨的新選品,到天貓食品增長的新類別,再到資本瞄準的新賽道,毫無疑問,代餐食品已經成為這個「健康」年份中的熱點話題。 7月8日,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聯合超級零發布了《功能營養代餐市場消費趨勢》,解析功能營養代餐的四大消費趨勢。
  • 奶昔、蛋白棒等代餐食品託起千億市場,國內尚無強制規範標準
    代餐食品託起千億元市場,也暴露出魚龍混雜的亂象。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營養師顧中一表示,目前市面上很多產品配方單一,並不符合代餐的標準。而截至記者發稿時,這一新興市場中尚無任何強制規範標準。翻出花樣:新老品牌齊入局在工位常備一盒代餐粉,已經成了上班族苗宇的日常生活習慣。下班後,他不去食堂吃飯,衝一杯代餐奶昔就是晚餐。
  • 代餐的真相究竟是怎樣?
    當一個品類的影響力實現「破圈」,引起圈內圈外人的共同討論,它就形成了一股風潮。如同三年前,金融圈以外的人也都在討論區塊鏈與比特幣,今年科技圈以外的人也都在討論5G。代餐也大有「破圈」態勢,掀起新一股風潮。 追根溯源,其實代餐在國內是一個「年輕產業」,2010年左右才開始出現。2010年發布的維維嚼益嚼算是中國最早一批代餐產品,此後經歷了8-9年的起步與發展期。
  • 「95後」成代餐市場實力金主 專家提醒:購買食用代餐食品需謹慎
    然而,在龐大代餐市場上,五花八門的代餐食品魚龍混雜、標準不一,有的甚至質量堪憂。專家提醒,代餐食品不能完全代替主食,消費者購買食用需謹慎。成分+服務+營銷助推代餐走俏所謂代餐食品,是指取代部分或全部正餐的食物。可以分為替代正餐、便捷飽腹的日常代餐和以減肥塑身為目的的功能代餐食品。
  • 潮流代餐的崛起,為何從「幹掉」垃圾食品做起?
    正因為市場足夠大,也為高油、高鹽、高糖、高脂肪的四高,添加劑一堆的垃圾食品提供了生存空間。它們便宜、方便、刺激味蕾,部分年輕人甚至拿垃圾食品作為主餐,與之而來的是肥胖、疾病等問題,它們正在「摧毀」後浪們的健康。網際網路原住民一代人,獲取信息的能力要遠強於「前浪」們,在美味和健康之間,年輕人開始「反思」。
  • 天貓食品成立「代餐輕食健康品質聯盟」,推動代餐行業規範化發展
    從增長迅速的百億市場新品類,到資本追逐的健康飲食新賽道,再到明星網紅帶貨新選品,以控卡、營養、方便、省心、科學等為標籤的代餐食品正迅速成為當代青年美味與健康需求的平衡點。
  • 代餐奶昔、蛋白棒……零食當飯吃成潮流 千億代餐市場誰來規範?
    代餐食品託起千億元市場,也暴露出魚龍混雜的亂象。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營養師顧中一表示,目前市面上很多產品配方單一,並不符合代餐的標準。而截至記者發稿時,這一新興市場中尚無任何強制規範標準。翻出花樣 新老品牌齊入局在工位常備一盒代餐粉,已經成了上班族苗宇的日常生活習慣。下班後,他不去食堂吃飯,衝一杯代餐奶昔就是晚餐。
  • 「懶人版」健身餐走俏 食品企業紛紛湧入代餐市場
    「減脂餐」做起「健康生意」「懶人版」健身餐走俏,食品企業紛紛湧入代餐市場6月24日,超市中銷售的香辣魔芋涼皮。記者 黃亞蘋 攝「再不減肥就到夏天了。」這是金融從業者陳小姐最近的口頭禪。【行業】 食品企業紛紛湧入健身餐市場2020年6月,百事旗下桂格品牌推出「SMART CALORIES低卡控」代餐奶昔產品,這也是百事第一次在中國市場推出代餐產品。百事方面公開表示,代餐是未來飲食的發展方向,品牌將推出更多形式的代餐商品。
  • 一文全面揭示代餐的真相-虎嗅網
    當一個品類的影響力實現「破圈」,引起圈內圈外人的共同討論,它就形成了一股風潮。如同三年前,金融圈以外的人也都在討論區塊鏈與比特幣,今年科技圈以外的人也都在討論5G。代餐也大有「破圈」態勢,掀起新一股風潮。追根溯源,其實代餐在國內是一個「年輕產業」,2010年左右才開始出現。
  • 全拓數據|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高,吹響了代餐市場發展的號角
    部分代餐食品是為了滿足成年人控制體重期間的一餐或兩餐部分營養需要,代替一餐或兩餐中的部分膳食,專門加工配製而成的一種控制能量食品。目前市場上流行的代餐主要分為代餐奶昔粉、液體類代餐、低卡低脂餐、麥片、五穀粉、蛋白棒、雞肉丸/速食雞胸肉等。
  • 代餐風口,能吹多久?
    消費市場上,媒體和消費者反覆探討:比普通食物售價更高的代餐是不是智商稅;資本市場上,雖然ffit8三個月內兩次融資,薄荷健康、鯊魚菲特、王飽飽等品牌都在今年獲得大額融資,但依舊有投資人對代餐心存質疑。代餐到底指的是什麼?代餐真的是剛需嗎?好代餐的標準是什麼?萬物皆可代餐?
  • 代餐奶昔、蛋白棒、穀物粉……吃了1個月代餐後,我有話說
    消費市場上,媒體和消費者反覆探討:比普通食物售價更高的代餐是不是智商稅;資本市場上,雖然ffit8三個月內兩次融資,薄荷健康、鯊魚菲特、王飽飽等品牌都在今年獲得大額融資,但依舊有投資人對代餐心存質疑。代餐到底指的是什麼?代餐真的是剛需嗎?好代餐的標準是什麼?萬物皆可代餐?
  • 代餐:新正餐前傳
    為了從源頭理解創投市場興起的所謂「代餐」是如何變成為今天這個樣子的,我去了解了世界範圍內(美國為主)「代餐」發展的歷史片段,恰巧也發現了宣傳重點的有趣變遷。 對代餐發展來說十分重要的標誌是,品牌們的市場宣傳重點從原本「預包裝的、貨架上售賣的」產品逐漸轉向了完整的、「真實」的食品,進而降低大眾消費者對此類食品的認知門檻。
  • 桂格小Q瓶代餐奶昔,引領科學代餐新紀元
    百事公司大中華區高級市場總監湯穎蕾和百事公司大中華區營養研發副總監胡俊剛受邀以「代餐食品的消費者趨勢和代餐食品的開發與創新」為主題發表了演講。桂格作為百事公司旗下穀物營養專業品牌,全新推出桂格小Q瓶代餐奶昔,引領科學代餐新紀元。
  • 告別微商的代餐經濟,是機會還是泡沫?
    最後,資本入局捧紅」吃瘦「經濟比消費市場還要敏銳的,恐怕非資本市場莫屬。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5年來,國內輕食代餐創業項目逐年增加;一年來,國內輕食代餐的總交易金額創下5年新高。資本的進入、創業公司密集搶佔賽道、90後的追逐……為輕食代餐市場帶來持續波瀾。甚至,投資人拋出「千億市場」論。二、方案性產品 or 爆款單品?簡單、方便、好吃、有效,只有這樣的產品特性,才有可能成為年輕人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