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中常用&34;這一俗語,久而久之大家也就默認這種說法了,鮮有人去刨根問底。也就是說,為了獵到狼,得捨得犧牲孩子,以孩子做誘餌,方可捕捉到狼。這一俗語常用來比喻為了獲得利益或者好處不惜犧牲一切代價。
狼
但是,轉而一想,這種做法真是滅絕人性,極其殘忍,誰家的父母為了捕捉到狼而以孩子為誘餌呢?這種情況恐怕是基本不存在的假設。那麼,這個多年被使用的俗語緣何是這種表達呢?在挖掘原因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則之前發生的笑話:
有一南方的女士到北方旅遊。一天,好不容易擠上公交車,卻又被摩肩接踵的人群撞得東倒西歪。突然,女士爆發了並大聲喊道:&34;當時,車廂裡一下子安靜了下來,她周圍的人群紛紛退讓以便騰出位置給她。有好心人還上前幫助,把她保護起來。哪知這位女士在車廂裡找到自己的鞋子,穿上後說了句:&34;整個車廂的人看到這一場景都蒙了,竟然以這樣的方法擺脫自己擠掉鞋子的尷尬,都以為這位女士是在欺騙大家。
看了這則笑話,可能有些朋友已經明白了今天要說的問題。公交車上的那位女士,其實並沒有欺騙大家,因為南方不少方言把&34;說成&34;。比如,粵方言、四川自貢等地方言、陝南方言等。
所以,那則慘絕人寰的俗語&34;也就有了正確的解釋,最初的說法當是&34;。
這則俗語應該是來自山脈較多的南方,而南方不少方言發&34;為hái音,久而久之這則口頭俗語固定到書面語中就成了&34;了。
那麼,緣何捕捉狼要捨得鞋子呢?關於這個問題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打獵者為了捕捉到狼,常在捕狼的圈套前放一雙鞋,給狼有以有人在的假象,誘惑狼鑽入圈套。第二種解釋是,打獵者為了追捕到狡猾且能奔善跑的狼,要沉得住氣跟隨它翻山越嶺,而爬山涉水是很費鞋子的。對生活在深山裡的古人來說,鞋子再重要不過了,可是當時人們又沒有現在結實耐用的鞋子,多數為草鞋、布鞋,或許獵到一隻狼需要破費好幾雙鞋子。於是,便有了&34;的說法。
打獵的獵人
綜合對比兩種說法,第二種說法較為可信,比較符合當時的實際生活。實際上,第一種解釋談不上「捨得與捨不得」,鞋子只是誘餌,狼套住以後鞋子並無半點損失,焉有&34;一說?
明白了俗語的意義和淵源之後,我們再看看造成&34;的深層誤解的原因吧。為什麼好好的&34;(鞋子)偏偏讀為&34;(孩子)呢?
這一問題如果讓我們的祖先聽到了,他們就會反過來問我們了:&34;本來就讀háizi,你們為什麼讀xiézi呢?
&34;的聲母是x,但是這個聲母在中古及以前是不存在的,它同j、q一樣都是從其他聲母分化而來的。j、q、x的來源比較複雜,從g、k、h和z、c、s兩組聲母中來,其中的規則我們就不做詳細羅列。按照聲母的來源規則,現在以x聲母開頭的字,很多在古代都讀h聲母,比如項、巷、行、杏、鞋、孝、血、曉、囂、休、朽、呷、香、響、向、謔、兄、馨、興等等。
聲母演變圖
大致明白了漢語聲母的發展情況,我們就明白為什麼有的方言說&34;為&34;了。j、q、x是後來產生的聲母,而且不少方言目前依然保留著古音,比如在粵語中就沒有j、q、x,&34;、&34;、&34;三字在粵語中的聲母是g、k、h。陝南有些方言比如鎮坪、石泉、鎮巴等有些j、q、x聲母的字也讀為g、k、h,,如鞋hai、間gan、腔kang、家架夾ga、下xia、杏heng等。四川自貢方言也有此類情況,街、角、敲、銜、巷、鞋聲母分別是g、g、k、h、h、h。
如此說,我們也就明白生活中不少字有兩種讀法或多音字的原因了,比如&34;有的地方說&34;,&34;有的地方說&34;,「行」有xínɡ和hánɡ兩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