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咆哮式作業輔導」成為大眾關注的一大社會現象,各種「崩潰式家庭教學」視頻層出不窮。
暑期臨近,千萬個家庭又得雞飛狗跳了。
kimi老師認識一位父親,讀書時品學兼優,工作後待人接物耐心有禮,屬於情緒十分穩定的那類人。但萬萬沒想到的是,只要他一輔導數學,就進入捉急上火、怒髮衝冠模式。
「這有什麼難的!」這位父親一直想不通,這麼簡單的題目,為啥孩子就是不明白,想想自己讀書那時候科科100分,哪來這麼多事兒啊。
比如教加減法,反反覆覆教 2+3=5,孩子也記住了,換個說法就變成了:
「3個蘋果+2個梨=?個水果」
「4個?」
「怎麼會是4個呢?再算算」
「5個?」
「對嗎?」
「嗯~~6個」
「這有什麼難的」這句話估計出現在很多家庭輔導的場景中,有憤怒,有無奈,有不解,家長和孩子的思想完全不在同一個頻道上。
這些家庭教育障礙,既源自數學比較抽象的特點,也和孩子的認知規律和思維模式有關,同時也和教授者的方式分不開。
事實上,正是由於成年人無法體會孩子學數學的痛點,才讓數學啟蒙教育這個看似簡單的事,成為一場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戰爭,且不斷升級。
今天,kimi老師就跟各位粑粑麻麻們好好聊聊下面這三個問題:
當成年人氣急敗壞地說「這有什麼難的!」的時候,不過是被知識詛咒了而已。這句話對孩子的心理實際上帶來了強大的壓迫感,孩子的自信心就是這樣一點一點被磨滅掉了的。
知識的詛咒指的是一種認知偏見。意思是說,掌握了某種技能和知識的人,無法體會未知者的痛苦。
對於成年人而言,1+1=2不言自明,沒什麼可解釋的。但是這個簡單的算式中,其實包涵了一個複雜的認知過程。
孩子最初對數學的認知,基於生活中的「量」,比如一個蘋果。
最開始,我們拿一個蘋果放在小朋友面前,告訴他這是1;之後這個蘋果可能被一個畫著蘋果的卡片取代;接著卡片也沒有了,變成在紙上畫的一個蘋果,就像圖中看到的這樣。
然後突然之間,這些蘋果和蘋果的替代品都不見了,變成了一個和蘋果沒有任何關係的阿拉伯數字1。至此,一個實實在在的紅蘋果經過幾步演變,成了一個抽象的數學概念1。
換句話說,孩子對數字的認知過程裡,經歷了具體(蘋果)到半具體(印有蘋果的卡片),半抽象(紙上的圖畫)到抽象(阿拉伯數字)至少4個步驟。
一個具體的、實在的紅蘋果,和一個寫在紙上的1,怎麼把這兩個貌似不相干的東西關聯起來,孩子需要在思維中完成一個巨大的飛躍,從具體形象思維上升到邏輯抽象思維。
接下來,當孩子開始認識更大的數字時,他們能不能把一個抽象的阿拉伯數字和它所代表的「數量「建立關聯,這是孩子培養數感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舉個例子來說,很多小朋友在剛開始練習數數的時候,都是12345這樣數下去。數得很熟練,跟背英文字母abcd沒什麼區別。
那麼,5對於小朋友來說到底是什麼?僅僅是跟在4後面的那個數字嗎?還是代表了比4還大了1的數量總和?
家長要學會換位思考,嘗試著去理解數學中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飛躍,或許父母就可以慢慢戒掉類似於 「這有什麼難的」這樣的話了。
中國著名學前數學教育專家、兒童數學思維訓練課程創始人何秋光老師告訴我們,影響孩子對數學興趣的原因有3個:
一是數學內容不適合幼兒的接受能力(具體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
二是父母教的方法不適合幼兒認知特點(遊戲化、生活化、兒童化)
三是家長對幼兒學習數學的態度(舉例:每天讓孩子練習加減法,錯了訓斥)
數學相對於其他科目來說邏輯性和抽象性要高的多,如果我們不了解幼兒思維發展的階段性和年齡特點,就很難讓幼兒對數學感興趣。
同時,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好奇、好玩、好思考、好挑戰。
幼兒學習數學最有效的方法是通過操作學習、遊戲中學習、玩中學,幼兒階段學習的知識和技能也不宜太難,跳一跳夠得著,這樣孩子才會愛上數學。
國內數學啟蒙領跑品牌奇米兒童就是遵循這樣的教學理念,通過趣味性的數學思維小遊戲,讓孩子在快樂和遊戲中學數學,既讓孩子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又能發展思維能力!
為了不讓數學變成高高在上、脫離生活的死板無聊的學科,我們要幫助孩子學會將數學應用到生活中,培養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數學思維能力。
所以,作為父母能做什麼?
(1)還原數學本來的樣子,讓它回歸生活。
數感不是數(3聲)數(4聲),而是知道數「量」的變化是怎麼來的,是去了解一種數量變化的因果關係。背熟9X9乘法表,或是熟記圓周率小數點之後100位,都跟數感沒關係。
簡單來說,切生日蛋糕,超市購物,停車繳費,商品打折……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變成數學相關的對話。
比如,跟媽媽一起去購物,由媽媽提供購物清單,蘋果4個,牛奶2盒,雞蛋3個,然後讓孩子按照清單挑選對應數量的物品,並自行完成付款,從中認識20元、10元、5元、1元等錢幣的面值。
這就是生活中時常發生的場景,而本質就是數學中的邏輯思維。
我們首先是實實在在地跟一個數量打交道,然後才是把這個數量的變化用數學表達公式體現出來。
(2)多問開放型問題,少問封閉式問題。
與其隨時隨地抽查孩子的計算能力,不如問問孩子有趣的問題。1+1人人都會,但是一條金魚和一條熱帶魚能不能相加?你能不能想出一個情景來?
如果換成1條金魚和2條水草呢?他們能不能相加?加起來是什麼呢?同樣的,你能不能想出一個情景來?
鼓勵孩子去回答開放性的問題,並大力表揚他們腦洞大開的想法,可以幫助孩子重新認識什麼是數學:它不僅僅是習題和唯一正確答案,更是一種思考方式,它有很多種可能性。
(3)營造輕鬆的環境,鼓勵孩子自由提問。
不要小看這一點,一個不敢自由提問的孩子+被知識詛咒了的父母,這個組合的結果一定是天怒人怨的。
前面已經說過,數學符號和表達方式,經過了漫長的從具體到抽象的演變,而這中間任何一個環節沒搞清楚,都會導致「不明白」。
比如類似這樣的問題:「為什麼面積用乘法而周長用加法?」。
這個問題,估計很多家長聽了之後怕是會晴天霹靂吧,根本沒法解釋,一般情況下就告訴孩子你只要記住計算面積用乘法、計算周長用加法就可以了...
能問出這樣的問題,說明孩子認真思考了這兩者的異同。他很勇敢,不怕被訓斥。
所以,不要把孩子的數學問題簡單的歸結為不認真,記不住。這背後或許存在關鍵性的概念,需要我們幫助孩子一起去理清楚,弄明白。
(4)學數學,不等於把孩子變成計算機器。
學習數學,和數學建立某種關係,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因為大人的焦慮,疏忽,不耐煩,讓孩子早早形成對數學的偏見,排斥數學,這對孩子來說並不公平。
的確,不是每個孩子長大之後都能變成數學家。但是每個孩子,都至少應該有機會學會用一種數學的思維去認識我們身處的這個奇妙的自然和人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