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泉 發布時間: 2017-12-08 09:47
作者:陳泉 發布時間: 2017-12-08 09:47
最近有Aha讀者在後臺詢問:「到底是STEM,還是STEAM」?是不是拼寫錯了?為什麼會多出一個「A」?這一期的看TED 探教育,就和大家聊聊這個問題。
學校在窗外,他人即老師,世界是教材。社會化學習的理念不僅僅是喊在嘴上,更是從作為教育者的自己開始實踐。在這一期的文章裡,來自群島的教育創業團隊呢,還給出了自己獨特的看法和討論。
歡迎和我們一起看,一起聊。
Aha | 看TED探教育NO.3 之
《將藝術教育融入科學教育》
Teaching Arts and Science together
視頻解讀人:群島工作組成員 陳泉
視頻觀看地址
演講人: Dr. Mae Jemison
Mae Jemison 博士是一位 NASA太空人/工程師/企業家/物理學家/教育者/舞者/藝術收藏者。
( 註:作為出身於60年代的黑人女性,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獲得了這麼多成就, 真是了不起。而由她來闡述這個話題,也再合適不過了。 )
(來源:TED Talks Education 官方網站)
【TED解讀】
我們今天所處社會的一切,從科技創新到藝術創作,都來源於五六十年代的基礎理論、抽象概念和新發現上,而二十年後的社會也會構建在今天的底層認知之上。今天藝術與科學猶如楚河漢界般互不相干的分裂情況將嚴重阻礙我們在底層認知上有創造性的突破,而這將嚴重阻礙未來的發展。
人們總是認為 「科學」 就是理性的、必須構建在數據和研究之上、與靈感和創造毫無關係的,而 「藝術」 就是感受性的、缺乏邏輯和分析的、全靠靈感突發。真的如此嗎?
如果我們回頭追溯歷史,E=mc² 的發現起始於愛因斯坦瞬間的靈感噴湧,而後是嚴謹的論證和研究。藝術領域也是如此,無論是 「大衛」 的精確比例、或是陶瓷燒制中對釉色和溫度的反覆實驗,偉大的藝術品背後同樣離不開精確的計算、分析和實驗。
出於直覺的靈感或基於分析的理性思考,掰開揉碎的解構方式,或逐步建構的技法,這些既存在於科學的發展,也應用於藝術的創作。藝術和科學是同一顆樹的不同分支,都是人類對世界進行理解的嘗試和與世界產生連結的努力,只是科學著眼於探索超越個體經驗的、具有普適性的規律,而藝術則著重在用一種普世的方式來表達個人的感受和經歷。
一個完整的人既要有從心而出的感受力、靈感和直覺思維,也需要基於理性的思考、分析和探究能力,這兩者對立起來是非常愚蠢也不符合人的天性的作法。當務之急是我們必須要把直覺思考和分析思考結合起來,將藝術與科學教育結合起來,而不再是強迫人們在二者中選其一。
現如今,不論是藝術領域或科學研究,這兩者都遇到了相同的挑戰,失去了原有的活力。藝術和科學都需要更開放、鼓勵探索、鼓勵良性競爭的環境和氛圍,才能重新為這兩者注入新的活力。無論是資金投入或者人才培養,我們都需要起而行動,唯如此,我們才能為未來留下更多發展的基礎和潛力。
【來自其他小島的分享】
來自武漢重拾水杉自然教育團隊雲武的點睛之筆:
「 我認為我們應該從藝術和科學的差異性來理解藝術與科學之間的關係,而不是在同一性比較中討論兩者關係。
「同一性理解並不是沒有必要,只是效果不會很好,同一性的研究很容易讓人把藝術與科學對同起來。
「愛因斯坦說過,一切宗教、藝術和科學都是同一株樹的各個分支,所有這些分支的目的都是讓人們的生活更加趨於高尚,提高人類生存的境界,把人引向自由。藝術家和科學家都是在用自己最適當的方式去描繪和簡化我們的世界圖像,並用他們自己的世界體系來代替經驗世界。」
【來自解讀人陳泉的思考和後續疑問】
— 為什麼 STEM 後來成了 STEAM ?藝術教育的真正內涵是什麼?
目前國內很多對 STEAM 教育裡加入 「藝術教育 Arts」 的解讀都以 「設計思維」 為例,來說明 「藝術教育」 對提升審美能力、加強產品最終設計感的重要性,但以我的淺見,恐怕不止如此。
在設計過程中,除了原型設計中需要使設計更符合審美品味之外,在最初對用戶的洞察階段還需要具備 「共情」 能力、創意階段需要 「靈感迸發」 的直覺式思維,這些都是 「藝術教育」 所培養的獨特能力。
此外,「藝術教育」 所培養的還有感受力、敏感度、想像力和創造力等等,而這些能力更是演講者認為「能為未來留下遺產 legacy」 的關鍵。現在的基礎理論構成了未來的應用發展,而基礎理論的突破往往是在現有的科學解釋不了的時候,某位科學家突然腦洞大開提出的猜想和假設。比如 「量子坍塌」 這種正常人無法理解的概念,最初的提出真的很需要想像力。藝術教育恐怕比我們認為的更 「實用」 。
— 「 藝術教育」 如何落地?
與STEAM教育提出類似,中國所提出的 「核心素養」 裡也第一次把 「人文底蘊」 和 「科學精神」 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不再只是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但作為自己沒有好好接受過藝術和人文教育的一代,我看到目前大多數的所謂 「藝術教育」 都停留在技法層面,並沒有真正理解音樂、美術、建築、舞蹈背後導向的是什麼。在此分享雲武同學(感謝!)提供的一篇文章,《如何科學指導幼兒的繪畫活動》,作為一個具體的實踐案例。
— 有沒有一種教學活動,可以同時學習 「科學」 和 「藝術」 ?
可能是受分科教育毒害太久,我還沒想好,為什麼這兩者一定要 「一起學」 ?我同意這兩者都需要學,不可偏廢,但是否需要在同一個教學活動裡實現對兩者的學習,我還沒有被說服。
如果假設確實需要如此,那我覺得任何一項設計活動都是同時需要科學和藝術的能力,比如設計製作一個建築模型,其中涉及設計、審美、計算、構建等等。
【延伸閱讀推薦】
雲武同學反覆推薦的神作《GEB》,豆瓣評價9.4分
「 集異璧-GEB,是數學家哥德爾、版畫家艾舍爾、音樂家巴赫三個名字的前綴。《哥德爾、艾舍爾、巴赫書:集異璧之大成》是在英語世界中有極高評價的科普著作,曾獲得普利茲文學獎。它通過對哥德爾的數理邏輯,艾舍爾的版畫和巴赫的音樂三者的綜合闡述,引人入勝地介紹了數理邏輯學、可計算理論、人工智慧學、語言學、遺傳學、音樂、繪畫的理論等方面,構思精巧、含義深刻、視野廣闊、富於哲學韻味。
中譯本前後費時十餘年,譯者都是數學和哲學的專家,還得到原作者的直接參與,譯文嚴謹通達,特別是在原作者的幫助下,把西方的文化典故和說法,儘可能轉換為中國文化的典故和說法,使這部譯本甚至可看作是一部新的創作,也是中外翻譯史上的一個創舉。」
作者簡介:
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臺特(Douglas Richard Hofstadter,1945年2月15日-),中文名侯世達,美國學者、作家,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文理學院認知科學傑出教授,主管概念和認知研究中心。他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意識、類比、藝術創造、文學翻譯以及數學和物理學探索。因其著作《哥德爾、埃舍爾、巴赫》獲得普立茲獎(非小說類別)和美國國家圖書獎(科學類別)。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Aha社會創新學院」,作者陳泉,原標題為《Aha|看TED探教育NO.3<將藝術教育融入科學教育>》。
1、本文是
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
Aha社會創新學院;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