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STEM 後來成了 STEAM ?藝術教育的真正內涵是什麼?

2021-01-12 芥末堆
為什麼 STEM 後來成了 STEAM ?藝術教育的真正內涵是什麼?

作者:陳泉 發布時間: 2017-12-08 09:47

為什麼 STEM 後來成了 STEAM ?藝術教育的真正內涵是什麼?

作者:陳泉 發布時間: 2017-12-08 09:47

圖片來源:Unsplash

最近有Aha讀者在後臺詢問:「到底是STEM,還是STEAM」?是不是拼寫錯了?為什麼會多出一個「A」?這一期的看TED 探教育,就和大家聊聊這個問題。

學校在窗外,他人即老師,世界是教材。社會化學習的理念不僅僅是喊在嘴上,更是從作為教育者的自己開始實踐。在這一期的文章裡,來自群島的教育創業團隊呢,還給出了自己獨特的看法和討論。

歡迎和我們一起看,一起聊。

Aha | 看TED探教育NO.3 之

《將藝術教育融入科學教育》

Teaching Arts and Science together

視頻解讀人:群島工作組成員 陳泉

視頻觀看地址

演講人: Dr. Mae Jemison  

Dr. Mae Jemison

Mae Jemison 博士是一位 NASA太空人/工程師/企業家/物理學家/教育者/舞者/藝術收藏者。

( 註:作為出身於60年代的黑人女性,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獲得了這麼多成就, 真是了不起。而由她來闡述這個話題,也再合適不過了。 )

(來源:TED Talks Education 官方網站)

【TED解讀】

我們今天所處社會的一切,從科技創新到藝術創作,都來源於五六十年代的基礎理論、抽象概念和新發現上,而二十年後的社會也會構建在今天的底層認知之上。今天藝術與科學猶如楚河漢界般互不相干的分裂情況將嚴重阻礙我們在底層認知上有創造性的突破,而這將嚴重阻礙未來的發展。

人們總是認為 「科學」 就是理性的、必須構建在數據和研究之上、與靈感和創造毫無關係的,而 「藝術」 就是感受性的、缺乏邏輯和分析的、全靠靈感突發。真的如此嗎?

如果我們回頭追溯歷史,E=mc² 的發現起始於愛因斯坦瞬間的靈感噴湧,而後是嚴謹的論證和研究。藝術領域也是如此,無論是 「大衛」 的精確比例、或是陶瓷燒制中對釉色和溫度的反覆實驗,偉大的藝術品背後同樣離不開精確的計算、分析和實驗。

出於直覺的靈感或基於分析的理性思考,掰開揉碎的解構方式,或逐步建構的技法,這些既存在於科學的發展,也應用於藝術的創作。藝術和科學是同一顆樹的不同分支,都是人類對世界進行理解的嘗試和與世界產生連結的努力,只是科學著眼於探索超越個體經驗的、具有普適性的規律,而藝術則著重在用一種普世的方式來表達個人的感受和經歷。

一個完整的人既要有從心而出的感受力、靈感和直覺思維,也需要基於理性的思考、分析和探究能力,這兩者對立起來是非常愚蠢也不符合人的天性的作法。當務之急是我們必須要把直覺思考和分析思考結合起來,將藝術與科學教育結合起來,而不再是強迫人們在二者中選其一。

現如今,不論是藝術領域或科學研究,這兩者都遇到了相同的挑戰,失去了原有的活力。藝術和科學都需要更開放、鼓勵探索、鼓勵良性競爭的環境和氛圍,才能重新為這兩者注入新的活力。無論是資金投入或者人才培養,我們都需要起而行動,唯如此,我們才能為未來留下更多發展的基礎和潛力。

【來自其他小島的分享】 

來自武漢重拾水杉自然教育團隊雲武的點睛之筆:

「 我認為我們應該從藝術和科學的差異性來理解藝術與科學之間的關係,而不是在同一性比較中討論兩者關係。

「同一性理解並不是沒有必要,只是效果不會很好,同一性的研究很容易讓人把藝術與科學對同起來。

「愛因斯坦說過,一切宗教、藝術和科學都是同一株樹的各個分支,所有這些分支的目的都是讓人們的生活更加趨於高尚,提高人類生存的境界,把人引向自由。藝術家和科學家都是在用自己最適當的方式去描繪和簡化我們的世界圖像,並用他們自己的世界體系來代替經驗世界。」 

【來自解讀人陳泉的思考和後續疑問】

— 為什麼 STEM 後來成了 STEAM ?藝術教育的真正內涵是什麼?

目前國內很多對 STEAM 教育裡加入 「藝術教育 Arts」 的解讀都以 「設計思維」 為例,來說明 「藝術教育」 對提升審美能力、加強產品最終設計感的重要性,但以我的淺見,恐怕不止如此。

在設計過程中,除了原型設計中需要使設計更符合審美品味之外,在最初對用戶的洞察階段還需要具備 「共情」 能力、創意階段需要 「靈感迸發」 的直覺式思維,這些都是 「藝術教育」 所培養的獨特能力。

此外,「藝術教育」 所培養的還有感受力、敏感度、想像力和創造力等等,而這些能力更是演講者認為「能為未來留下遺產 legacy」 的關鍵。現在的基礎理論構成了未來的應用發展,而基礎理論的突破往往是在現有的科學解釋不了的時候,某位科學家突然腦洞大開提出的猜想和假設。比如 「量子坍塌」 這種正常人無法理解的概念,最初的提出真的很需要想像力。藝術教育恐怕比我們認為的更 「實用」 。

— 「 藝術教育」 如何落地?

與STEAM教育提出類似,中國所提出的 「核心素養」 裡也第一次把 「人文底蘊」 和 「科學精神」 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不再只是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但作為自己沒有好好接受過藝術和人文教育的一代,我看到目前大多數的所謂 「藝術教育」 都停留在技法層面,並沒有真正理解音樂、美術、建築、舞蹈背後導向的是什麼。在此分享雲武同學(感謝!)提供的一篇文章,《如何科學指導幼兒的繪畫活動》,作為一個具體的實踐案例。

—  有沒有一種教學活動,可以同時學習 「科學」 和 「藝術」 ?

可能是受分科教育毒害太久,我還沒想好,為什麼這兩者一定要 「一起學」 ?我同意這兩者都需要學,不可偏廢,但是否需要在同一個教學活動裡實現對兩者的學習,我還沒有被說服。

如果假設確實需要如此,那我覺得任何一項設計活動都是同時需要科學和藝術的能力,比如設計製作一個建築模型,其中涉及設計、審美、計算、構建等等。

【延伸閱讀推薦】

雲武同學反覆推薦的神作《GEB》,豆瓣評價9.4分

「 集異璧-GEB,是數學家哥德爾、版畫家艾舍爾、音樂家巴赫三個名字的前綴。《哥德爾、艾舍爾、巴赫書:集異璧之大成》是在英語世界中有極高評價的科普著作,曾獲得普利茲文學獎。它通過對哥德爾的數理邏輯,艾舍爾的版畫和巴赫的音樂三者的綜合闡述,引人入勝地介紹了數理邏輯學、可計算理論、人工智慧學、語言學、遺傳學、音樂、繪畫的理論等方面,構思精巧、含義深刻、視野廣闊、富於哲學韻味。

中譯本前後費時十餘年,譯者都是數學和哲學的專家,還得到原作者的直接參與,譯文嚴謹通達,特別是在原作者的幫助下,把西方的文化典故和說法,儘可能轉換為中國文化的典故和說法,使這部譯本甚至可看作是一部新的創作,也是中外翻譯史上的一個創舉。」

作者簡介:

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臺特(Douglas Richard Hofstadter,1945年2月15日-),中文名侯世達,美國學者、作家,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文理學院認知科學傑出教授,主管概念和認知研究中心。他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意識、類比、藝術創造、文學翻譯以及數學和物理學探索。因其著作《哥德爾、埃舍爾、巴赫》獲得普立茲獎(非小說類別)和美國國家圖書獎(科學類別)。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Aha社會創新學院」,作者陳泉,原標題為《Aha|看TED探教育NO.3<將藝術教育融入科學教育>》。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轉載文章,原文:

Aha社會創新學院;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Aha社會創新學院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為什麼 STEM 後來成了 STEAM?藝術教育的真正內涵是什麼?
    為什麼會多出一個「A」?這一期的看TED 探教育,就和大家聊聊這個問題。學校在窗外,他人即老師,世界是教材。社會化學習的理念不僅僅是喊在嘴上,更是從作為教育者的自己開始實踐。在這一期的文章裡,來自群島的教育創業團隊呢,還給出了自己獨特的看法和討論。歡迎和我們一起看,一起聊。
  • 科普教育設計_學生該選steam教育還是STEM教育?
    近幾年「STEAM教育」、「STEM教育」很火爆,各個家長群、學校門口的傳單等地方都在宣傳著這個,然而還是有很多家長搞不懂「STEAM教育」是什麼、「STEM教育」又是什麼?簡單來說,steam教育與stem教育都是一種教育理念,都為了幫助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是steam教育多了一個「藝術」教育,屬於「文理」綜合,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而stem是「理科」,偏思維邏輯、知識應用及現實問題的解決!
  • 家長們對於steam教育、stem教育的解惑都在這裡了
    近幾年「STEAM教育」、「STEM教育」很火爆,各個家長群、學校門口的傳單等地方都在宣傳著這個,然而還是有很多家長搞不懂「STEAM教育」是什麼、「STEM教育」又是什麼?更不了解孩子學了這些之後有什麼用,有些家長甚至覺得花了那麼多錢做這塊教育沒啥意義,對STEAM教育與STEM教育提出了各種質疑。
  • 為什麼從stem教育轉換為steam教育
    AI新時代來臨,對人才要求不僅是理工素養的製造思維,更要求有藝術素養的創造思維。為什麼強調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格物斯坦小坦克來說說為什麼從stem教育轉變為STEAM教育。藝術教育市場的吸引力。滲透率最高,無需教育用戶, 藝術教育是低幼、幼兒園、小學人群滲透率最高的品類。3-8歲孩子家長平均報2門興趣班,基本都是藝術+體育/STEM/外語的組合。「畫畫跳舞唱歌」是家長心中最普遍的素質教育內容,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審美、氣質魅力、藝術特長,因此市場佔比和滲透率最高。
  • STEAM教育乾貨大分享
    steam教育是最近比較流行的一個詞彙,大家對它了解多少呢?傳說中的steam教育到底是什麼呢?
  • Steam教育和素質教育有什麼區別?教育機構為何增設steam教育課程
    今年是線下教育行業的一個難關,很多教育機構面臨了巨大挑戰。然而線上教育今年可以說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機會。而素質教育作為非剛需性產品,如何儘快開展線上課程成為了很多機構的難題,然而在steam教育這個細分領域裡,卻出現了很多線下機構的大量引進。這又是為什麼呢?
  • 思維對stem教育有什麼影響
    隨著近年來stem教育熱度熱起來,人們都已經熟知了stem教育即科學、數學、技術和工程,是學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本文格物斯坦小坦克將思維和stem教育放在一起探討,思維和stem教育究竟有什麼用的關係。與設計思維類似,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在教育中都受到高度重視,被認為是21世紀學生的重要認知能力。背景知識被認為是在特定學科中進行批判性思維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在STEM學科中,創造力的重要性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和高度的重視。然而,創造力與藝術的關係常被認為是非常密切的,包括視覺藝術和文學藝術,而不關注和研究STEM如何可能在學校教育中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 為什麼學前接受stem教育
    在中小學教育領域,STEM教育搞得如火如荼,而學前教育領域內卻還平靜如水,原因也許是多方面的。下文格物斯坦小坦克就來說說學前stem教育的一些問題。不少人認為,STEM教育的內涵與學前教育的價值重疊度不大,即便幼兒教育中也有科學教育和數學教育,但是都屬於前科學和前數學的範疇,而工程、技術離開幼兒教育則更遠。他們也許會更偏向於強調兒童自然狀態下的遊戲,強調圍繞兒童自己經驗而展開的學習,而不要早早地涉足STEM教育的內核。
  • STEAM教育是什麼,與STEM教育的區別
    STEAM教育是什麼,與STEM教育的區別優勢什麼呢?格物斯坦機器人的小坦克今天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兩者的區別。首先我們了解一下什麼是STEAM,STEAM代表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數學(Mathematics)。STEAM教育就是集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多領域融合的綜合教育。STEAM教育有別於傳統的單學科、重書本知識的教育方式。
  • 教育行業真正的藍海?steam教育究竟的有何魅力徵服家長和市場?
    教育行業雖然一直被稱為朝陽產業,但是市場上各家教育機構競爭激烈,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個市場趨近於飽和的產業。那麼教育行業還有沒有真正的藍海產業?今天就帶你揭秘教育行業真正的藍海產業——steam教育。讓我們一起看看steam教育又是如何徵服市場和家長的。
  • 幼兒stem教育學習
    現在社會正處於科技發展飛速發展的階段,幼兒教育人一生最快樂純正的一個時間段,但隨著國內職場競爭內捲化的日趨嚴重化,格物斯坦表示孩子在幼兒期間也應掌握一些stem教育模式,為以後成長路上的學業打下紮實的基礎。
  • STEAM專題┃STEM 教育的「四個切忌」
    以下是上海市世界外國語小學陳鈾、凌寅威老師在第二屆全國STEM教育發展大會上的發言節選。stem組成第一,切忌教師預設結果,「按圖索驥式」的過程傳授。不僅關注「要學生知道什麼」,更關注學生「怎樣才能知道」。 「失敗」是不可避免的,而失敗體驗最可貴的是,加深了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和觀察,學生在尋找失敗原因的過程中,最後完成對知識的「動態建構」。第二,切忌採購相同材料,「加工場式」的批量組裝。要區別傳統的手工課,可採用不同的材料,選取不同的路徑。
  • stem教育是什麼性質的教育形式
    STEM教育是中性的,是既可以為應試教育又可以為素質教育服務的工具和武器。用素質教育去引爆STEM教育,才能產生良性的的核裂變。格物斯坦小坦克來研究下stem教育究竟是什麼性質。科學教育有一個不大不小的誤區:以為「科學」教育就是教科學知識,而不是培養科學的三要素。
  • 為什麼風靡美國的STEM變成STEAM?
    STEM是什麼? STEAM又是什麼? 讓他們能沒有心理負擔地自信大膽嘗試,不害怕犯錯,真正地發揮自己的創造潛力。
  • 什麼是」STEAM「教育?
    「mido老師講藝術」通過前五期圖文視頻講解,大家基本了解了「藝術統整」的含義,而這一期mido老師將給大家詮釋一個新話題——「STEAM」。# S T E A M #(圖片來源網絡)02Get to know steam properly正確認識STEAM很多人會誤以為,只要一門課上包含了這幾個學科的知識點,就已經是「STEAM」的課程了
  • stem教育有什麼特點
    Stem教育是新興的多學科融合的教育模式,有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現在又加上人文藝術Arts,涉及的學科很多,鍛鍊到的綜合能力也較多。格物斯坦小坦克認為相較於傳統學科語數外,史地政,理化生等單一授課的學科,stem教育有著極大的特點。
  • 什麼是STEAM教育?STEM教育?
    隨著中高考改革方案的落地,素質教育越來越引起教育業界的重視。STEAM教育被認為是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表現方式。STEAM教育是一個課題式的教育。通過科技感的教具,吸引孩子的興趣點,在學習的過程中和老師及團隊成員一起去完成一個課題。通過實踐,讓孩子加深對事物的認知,學習需要掌握的學科知識,拓展自己的創新思維。
  • 別管歐巴馬現狀,他推崇的steam教育是什麼?我國教育部寫入課標...
    與其討論歐巴馬現狀,不如看看歐巴馬大力推崇的steam教育是什麼,和它對孩子數學思維的培養有哪些幫助。在美國,steam教育可是從娃娃抓起,我國早在2015年就將steam教育寫入新課標了!一、steam教育是什麼?
  • 你說的STEAM教育是我知道的那個steam嗎?
    你說的STEAM教育是我知道的那個的steam嗎?不知道這是不是STEAM教育行業的人經常被靈魂拷問的一個問題,反正小編已經遇到過無數次了。以至於小編覺得需要好好分析它們兩者的關係,劃清界限。分析到最後我發現我錯了....STEAM和steam是好兄弟。
  • STEM、STEAM、STREAM,你心儀哪一種?| 美國教育
    STEM、STEAM、STREAM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要新添入「A」和「R」,有些什麼利弊,有哪些資源可以藉助,我們一起來琢磨琢磨。 如果去查找STEM的定義,WIKI百科是這樣說的:「把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合在一起的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