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杏花樓豫園店內,外賣配送員代寶來取貨。這單外賣,顧客點了兩個八寶飯、一包豆沙夾心糕、一包海苔餅。 記者 李茂君 攝
八寶飯、血糯米八寶飯、饅頭……這些杏花樓的招牌點心,過去上海市民想要品嘗,只能去店裡排隊購買,如今通過網際網路訂餐平臺,最快半小時就能送到。
2019年第一個工作日,杏花樓豫園門店率先啟動網絡外賣服務。「我們的目標是儘快實現所有線下門店上線外賣服務,讓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能及時品嘗到實體店中各種網紅食品。」
在上海,像杏花樓這樣主動擁抱網際網路的老字號不在少數。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在新零售紅紅火火的背景下,老字號坐不住了。但老字號做外賣,就能擁有一顆「年輕的心」嗎?
杏花樓◆◆◆
與其被動推薦,不如主動出擊
推出「杏福送」,讓年輕人與老年人進行消費交流
在老字號中,杏花樓一直很「時尚」,很早就開始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線下實體店數量已有120多家,網點成熟,研發團隊能力強,推出「鹹蛋肉鬆青團」等多種網紅產品,經常引發消費者排隊搶購;另一方面,電商平臺上也有杏花樓店鋪,很多熱銷產品很早就通過線上渠道銷往全國各地。
不過,網店與外賣有所不同。杏花樓網店賣的都是預包裝食品,像包子、八寶飯、鹹雞等現做食品,想要品嘗,只能去實體店購買,而這就讓黃牛鑽了「空子」。「比如,我們門店中有款定價35元的鹹雞賣得很好,回頭客很多,但因為我們不做外賣,有些跑腿服務和『黃牛』就來做了,居然賣到70元。」杏花樓相關負責人說,這讓他們既感受到市場的熱情,又覺得不安,「跑腿和『黃牛』隨便開價對消費者不公平,萬一品質出現偏差怎麼辦?如果做直營外賣,既能保證價格,也能保障品質。」
杏花樓也意識到現有的線下線上銷售模式遭遇到「天花板」。比如,杏花樓客戶群中上年紀的不少,即便網店銷售的產品,很大一部分客戶群也是中老年人。調查還發現,即便中老年人向子女等年輕一輩推薦老字號產品,年輕人還是會有逆反心理。「與其被動推薦,不如主動出擊,通過年輕人多的平臺曝光我們的產品。」基於之前與淘寶的合作,杏花樓選中同屬阿里巴巴集團的餓了麼,希望通過這一新服務,能讓80後、90後乃至00後的年輕消費群體重新認識老字號。
根據外賣平臺提供的用戶畫像數據,杏花樓重新對產品進行梳理。他們首先想做的是寫字樓裏白領。「白領們有下午茶的社交需求,我們就特地選擇那些適合做下午茶的糕點上線。我們還計劃與網紅茶飲品牌合作,推出獨家套餐,提供一站式解決。」
杏花樓對新零售也很期待。「外賣只是新零售的一部分,我們還要拓展很多服務。」相關負責人說,在上線外賣服務前,他們已經趕在去年底推出「杏福送」服務,瞄準年輕人與老年人之間的消費交流,「所謂『杏福送』就是消費者在距離自己較近的A店選購產品後,由距離收貨人較近的B店配送。不論是年輕人在辦公室旁挑選了產品送長輩,還是長輩看中產品與年輕人分享,都能通過『杏福送』實現。」這背後,是杏花樓對原有供應鏈、物流服務和後臺系統的升級。隨著上線外賣服務,這個老字號還有更多的想法,包括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設立外賣入口、打通會員體系等,尋找更多新用戶。
大富貴◆◆◆
品牌可以老,經營理念不能老
精心搭配乾濕鹹甜套餐,解決顧客「選擇困難」
「不瞞你說,各家門店上線外賣服務後,我還點過兄弟門店的餐點,看看他們的打包質量好不好、口味怎麼樣。」田晟磊是大富貴運營部負責人,之前擔任過好幾家門店店長,他的經歷恰恰體現大富貴這一137歲老字號「觸網」後的變化。「品牌可以老,但經營理念不能老,老字號要有新思路。」大富貴內部很早就形成這一觀點,最後他們決定試試外賣,因為餐飲企業做外賣最有基礎。
2017年4月,大富貴旗下的一家中型門店首先試點外賣服務。跑通流程後,大富貴旗下所有門店店長都來這家店學習,一個月裡所有門店都上線外賣服務。但最初的外賣服務知曉度並不高,外賣業務量也並不大。大富貴開始思考,為什麼別的品牌外賣那麼火,自己卻做不大?
「反覆比較研究後,我們發現,原來外賣的菜單、服務尤其是售後服務大有講究。」田晟磊說,一開始大家都覺得外賣服務應該品種越多越好,結果對外賣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客人點單最多的其實也是門店銷售最多、口碑最高的產品,線上並不需要那麼多產品。於是,大富貴開始做減法,將原先每家門店提供的180個品種下降到40個常規品種、40個季節品種。
「品種少了,反而能精益求精。」對大富貴來說,40個常規品種是「你有我有大家有」,而40個季節品種就很考驗不同門店的智慧,「大部分是門店根據自身服務範圍內的消費者偏好確定,有的門店可能只選擇30個品種,但因為契合該區域消費者口味,銷量很高。」
同時,大富貴進一步研究線上消費者新習慣。「很多消費者在線上有『選擇困難』,反映在後臺數據上就是打開我們門店頁面的次數不低,但最終下單的比例不高。我們就為消費者做搭配,推出乾濕鹹甜搭配的套餐。套餐銷售果真很好。」在不斷摸索和調整中,大富貴形成了自己的外賣產品特色。
大富貴還發現要讓線上消費者滿意,及時回應消費者的「中差評」也是一項秘訣,因為「中差評」直接影響店鋪口碑。對此,大富貴針對消費者評價準備了50條標準化答覆,由專人跟進,並設立「中差評」24小時答覆制度,即門店必須在24小時內聯繫給出「中差評」的消費者,傾聽他們的意見。「如果是誤操作,溝通後消費者會進行補充評價。對那些確實因為門店或外賣員失誤給消費者造成的不滿,門店也會第一時間補救。」上線外賣服務後,大富貴內部考核和競爭變得更加網際網路化。比如,門店對「中差評」回復情況和顧客滿意度直接影響門店經理的年終考核,門店之間的競爭也變得更多樣。
新的經營思路和良性競爭的結果,是讓大富貴越來越年輕,外賣生意也從不溫不火變得風生水起。最新數據顯示,大富貴2018年在餓了麼上的外賣收入要比2017年增長178%;門店總收入中,外賣佔比超15%,小吃點心類收入佔比更達30%左右。
立豐◆◆◆
找回80年前拍電報送外賣傳統
在直播平臺做直播、推抖音小視頻加大品牌投放
你以為外賣是這些年才出現的新服務?81歲高齡的老字號立豐會告訴你,大約80年前,立豐就推出外賣服務。當然,那時的外賣不是在手機屏幕上點點戳戳,而是消費者拍電報叫外賣。這段往事之所以浮出水面,是因為時隔近80年後,立豐再次上線外賣服務,而這一次是為了參與市場競爭。
「80年前,立豐做外賣是因為產品質量好,老顧客需求大。」立豐電商業務負責人唐鋆說,1940年,成立剛兩年的立豐已吸引了很多回頭客,品牌創始人陳丙堯就為老客戶提供送貨上門服務,用的是自行車;當時,客戶為了儘快收到產品,就會拍電報預約產品,而立豐的「外賣員」就騎著自行車配送,大約在接到電報後的第二天,能夠送貨上門。因為生意好,陳丙堯配備了六輛自行車專門做外送。如今,最初的自行車還保存在立豐的內部展覽廳裡。
可近80年後立豐再次啟動外賣,是感受到競爭的壓力。2017年上半年,立豐委託第三方機構做了一次市場調研,結果讓老字號焦慮。調查發現,品牌的消費群體中45歲以上人群佔50%,25歲以下人群對立豐的品牌認知率很低。這顯然不是個好結果——對品牌來說,要長遠發展,必須抓住年輕人。
從2017年10月開始,立豐加大對年輕市場的投入,包括在直播平臺上做直播、推出抖音小視頻、加大微博微信等平臺的品牌投放等。唐鋆覺得,這些做法對增加老字號在年輕人中的認知度很有作用,但要將認知度變成銷售額,上線外賣服務是很重要的選擇——在年輕人想吃的時候,有外賣及時送上門。於是,立豐在去年底全面推出外賣服務。
除了自身發展需要抓住年輕市場,來自外部的競爭也推動了立豐做外賣的決心。近年來,隨著新興品牌的崛起,立豐遇到不少競爭對手。雖然它在上海有18家專賣店、60多個專櫃,但網點總體數量要比那些新興品牌少。而且那些新興品牌就像「網際網路原生代」那樣,很早就上線了外賣服務。
「為什麼我們不能做?」立豐覺得,是時候重啟80年前的老傳統了。如今,品牌的18家專賣店已全部接入餓了麼,門店工作人員能熟練地根據外賣訂單揀貨、包裝,交給外賣員,再送到消費者手中。至於剩下的60多個專櫃,有些已進入到專櫃所在商場提供的外賣服務中。
與此同時,立豐還希望藉助新的服務方式,進一步拓展市場。「我們也給品牌出主意,可以通過前置倉、無人店等業態,將老字號產品送到消費者身邊。」餓了麼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以往發展模式,需要線下開店才能做外賣服務,成本很高;但新零售帶來很多新的業態和經營方式,老字號都可以放手一試。(解放日報記者 任翀)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王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