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款豆子,是來自亞洲印度尼西亞(簡稱印尼)的陳年曼特尼,它的出現就像臭豆腐一樣,充滿了意外的驚喜。
陰差陽錯的名字1696年,荷蘭的咖啡農場主第一次在印尼嘗試種植咖啡,最後確定了印尼的爪哇島。印尼的咖啡也由此發揚光大起來。以前銷往歐洲的爪哇咖啡有大部分是來自蘇門答臘這個地區,慢慢的,蘇門答臘也衍生出屬於自己的派別,其中的曼特寧咖啡最為出名。曼特寧本來是一個部落名字,由於日本人在傳播的時候誤以為是咖啡名稱,便陰差陽錯以該名傳播出去,到現在曼特寧已有許多個類別,比如黃金曼特寧、老虎曼特寧、陳年曼特寧等等,今天著重為大家介紹陳年曼特寧的故事。
因禍得福的風味對於酒,大家都會覺得放得越久越好,因此有了陳年酒的名稱。陳年咖啡亦是如此。陳年咖啡當屬陳年曼特寧最為優秀,其實造成這樣獨特的風味還真不是有意為之。印尼曾是荷蘭的殖民地,殖民期間印尼一直要往歐洲輸送咖啡豆,為了保證供給不斷,會適當儲存咖啡豆,但由於運輸路程遙遠等外界因素,就導致運輸時間過長,又遭受海風的侵蝕,咖啡豆輸送到歐洲的時候,已經形成另外一種風味,這便是陳年風味的鼻祖。所幸在當時,歐洲殖民者被這個味道驚豔到,並很快接受推廣了這個處理法。
現在陳年曼特寧的陳年處理相當成熟。咖啡豆先經過溼刨法(溼刨法就是在普通水洗處理的過程中,帶著羊皮紙進行日曬乾燥2-3天至含水量20-24%,最後刨去羊皮紙使生豆乾燥至含水量12-13%),然後封存進倉庫。倉庫的環境必須具備陰涼、通風的條件,且要定期翻動豆子,防止發黴腐敗,存放至2-3年,期間咖啡豆的酸度會慢慢減弱轉為糖分,顏色也變得深沉些,多為黃褐色或深褐色,很有辨識度。
陳年曼特寧的特殊處理方式,使其帶有更加圓潤深厚的風味,猶如普洱般令人陶醉。
陳年曼特寧的主要品種是卡杜拉和鐵皮卡,簡單介紹下:
卡杜拉是波旁的一個自然變種,樹體沒有波旁高大,方便採收。產量與抗病力比波旁好。風味上常常有清爽的水果酸味和淡淡的甜味。
鐵皮卡頂葉為紅銅色,稱紅頂咖啡。因產量少,栽培難度大,所以價格相比普通小粒咖啡要高出很多。但其味道表現極佳,是公認的精品咖啡品種。
以【前街咖啡 印尼陳年曼特寧咖啡】為例
產區:蘇門答臘
海拔:1500m
品種:卡杜拉、鐵皮卡
處理法:溼刨法
烘焙建議
歲月磨去了陳年曼特寧的酸味,為增加其純度,選擇中深烘焙,讓口感更圓潤。
因為陳年曼特寧生豆密度高,水分少,各階段的火力調整要特別小心,注意不要讓原豆表面的油脂烤焦。
機器:楊家800N,生豆投550g
入豆溫:200℃
轉黃點:5'35",146.1℃
一爆點:9'30",186.8℃
一爆後發展3』20」,197.5℃出爐
衝煮建議
濾杯:Kono濾杯
水溫:86℃
粉量:15克
粉水比:1:15
研磨度:中細研磨(BG#6W)
*選擇Kono濾杯的原因:Kono濾杯的肋骨不多且位於低端,濾紙緊貼在濾杯上,可以限制氣流使水與咖啡粉的接觸時間增長,讓咖啡粉得到充分的萃取,提升醇厚口感。
衝煮手法
分段式萃取
用30克水進行悶蒸30秒,小水流繞圈注水至125克時進行分段,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繼續注水至225克停止注水,等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移走濾杯,(悶蒸開始計時)萃取時間為2'00"。
風味描述
木質、麥芽、焦糖的香氣撲鼻而來,口感上少了傳統曼特寧的狂野,多了些醇厚與細膩,有種老成持重的感覺,酸度較低,入口有熟普、焦糖、草藥、巧克力的味道,甜感十足。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註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註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咖評 vdailycom 」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