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自由主義:尊重人並將其視為目的|麥可·桑德爾

2021-02-20 勿食我黍

作者|麥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果你相信人的權利是普遍價值,大概就不是個功利主義者。如果所有人都值得尊重,不管是誰或住哪裡,就不應該有任何人被當作集體幸福的工具。(回想一下短篇〈從歐梅拉斯出走的人〉中那位餓著肚子關在地窖的小孩。)你捍衛人的權利的理由也許是為了長遠的功利最大化。這樣你尊重人的權利,就不是為了尊重其人,而是為了大家好。為了整體功利減少而譴責虐待孩子是一回事;為了虐待就是不對,為了這樣是對孩子不義而譴責,是另一回事。如果人的權利的依據不是功利,其道德基礎何在?自由至上主義提供了一個可能答案:人不應被當作造福他人的工具,如此便是侵犯基本的自我擁有權。我命我力我身皆歸我有,且只歸我一人所有,其處置不應看社會整體高興。但是,自我所有權的觀念一旦所有情況一體適用,其連帶意義恐怕只有死硬派才可以接受:沒有安全網保護弱勢的放任市場;把均貧富與增共善的措施都排除在外的最小功能政府;允許人格自辱的同意權無限上綱,包括你情我願人吃人或自賣為奴之類。英國的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年)是財產權與政府功能限制的理論大師,他也不支持無限的自我所有權。他不認為人可以隨意處置自己的生命與自由。但是他在論及人的權利的不可剝奪性時卻是援引上帝之名。對那些想要在宗教之外賦予人的權利某種道德基礎的人來說,洛克等於是給他們製造一個問題。伊曼紐·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年)所提出的權利義務觀,其論據之精湛與影響在哲學史上很少人能出其右。其依據並不是人擁有自我,也不是天賜生命與自由。人有尊嚴,因為人是理性動物,這才是康德立論的依據。康德1724年生於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編按:Konigsberg今已改名加裡寧格勒,屬俄羅斯),八十年後歿於同一小鎮。他出身清寒,父親打造馬具為生,父母都是虔信派(Pietist),重視內在虔修與親身行善。康德16歲進入哥尼斯堡大學,表現優異,一度擔任私家教師,31歲有了第一份學院工作,擔任無薪講師,報酬全視學堂出席學生多寡。他是受歡迎的講師,也勤於講學,一星期二十堂課,主題包括形上學、邏輯、倫理、法律、地理、人類學。1781年,時年五十七,他出版第一本重要著作《純粹理性批判》,挑戰休謨、洛克的知識實證理論。四年後的1785年再出版《道德的形上學基礎》,是他有關道德哲學的第一本書。這是在邊沁發表《道德與立法原理》(1780年)的五年後,康德這本書可說是把功利主義批得體無完膚。康德主張,道德並不是為了幸福最大化或其他任何目的。道德就是尊重人,就是把人視為目的。《道德的形上學基礎》出版於美國革命(1776年)之後,法國大革命(1789年)之前。這本書在精神和道德感上與兩大革命若合符節,為十八世紀革命家高舉的人的權利,也就是今日所稱的人的權利普遍價值,建立一堅實基礎。康德哲學有其艱澀之處,但千萬別心生畏懼。搞懂康德就可以搞懂許多,所以康德是很值得你投入心血的。《道德的形上學基礎》提出一個大哉問:什麼是道德的最高原則?在回答的過程中,還探討另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哉問:什麼是自由?康德對兩個問題的回答,兩百多年來在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的發展上一直是個巨大存在。但是歷史影響卻不是關注他的唯一理由。康德哲學乍看難懂,其哲思在當代思潮卻處處開花結果,就算我們沒發覺。因此,搞懂康德並不僅是哲學功課,也等於是檢視公共領域中幾個沒明說的關鍵假設。今天我們說人的權利是普遍價值,很大部份即來自康德對人格尊嚴的強調。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由論,當前有關正義的辯論都有其身影。之前提過,正義思考有三條路。其中一條路是功利主義,說正義就是福祉或社會集體幸福的最大化。第二條路是把正義與自由做連結。自由至上主義只是走這條路的途徑之一。他們說,物品與服務在一放任市場中自由交換,無論形成何種財富分配,都是正義分配。他們堅稱,規範市場就是不義,因為會侵犯個人的選擇自由。第三條路則是看道義應得,財物分配應該要獎勵並促進美德。在討論到亞里斯多德,我們就會看出,從美德出發的正義一定會連結到良善人生的反思。康德既不接受福祉最大化,也不覺得正義需要促進美德。他認為兩者都不尊重人的自由。他擁護的是第二條路,拿正義和道德去連結自由。但是,他所提出的自由觀卻很嚴格,比市場買賣的那種選擇自由更嚴格。康德認為,一般認知裡的市場自由或消費選擇並不是真自由,因為那只是在滿足本來即非自選的欲望而已。待會兒,我們就會討論到比較崇高的康德自由觀。但是首先我們先看看,為什麼他認為功利主義是錯的,為什麼他認為正義不應該是幸福的最大化。康德反對功利主義。他認為,藉由幸福最大化的計算來「決定人的權利多寡,功利主義是陷人的權利於危境。而且這樣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從一時之欲望推得道德原則,是道德思考的錯誤方式。眾皆樂之,不見得就是對的。多數人皆愛某一法律,不管這多數多麼人多勢眾,不管這愛多麼山高海深,也不構成這法律的正當性。康德主張,道德並不能只憑經驗考慮,例如一時的利益、渴望、愛欲、偏好。他指出,這些都會變,會隨情況而定,根本不能成為普遍原則(如普遍人的權利)的基礎。但是康德更根本的重點是,以喜好欲望,即連是對幸福的欲望,來做道德原則的依據,都是搞錯了道德真諦。功利主義的幸福原則「根本無助於建立道德,因為幸福與良善根本就是兩回事;謹言慎行精打細算以求出人頭地,與美德根本天差地遠。」把道德建立在利益偏好之上,適足以毀掉道德的尊嚴。這種道德不教人明辨是非,只教人工於算計。如果愛欲渴望不可以作為道德的基礎,什麼可以?上帝或有可能。但這並不是康德的回答。他雖然是基督徒,卻不拿神權作道德基礎。他認為,要達到最高道德原則,可以藉由發揮他所謂的「純粹實踐理性」(pure practical reason)。要怎麼像康德主張那樣,藉由理性達到道德律,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理性與自由,人這兩種能力在康德眼中的緊密關係。康德主張,人人皆值得尊重,不是因為人擁有自我,而是因為人是理性動物,能思考;人也是自主動物,具有行動和選擇的自由。康德並不是說,人的所有行事都是理性,或所有選擇都是自主。人有時理性,有時不是。康德只是說,人具有理性與自由的能力,這種能力是人生在世所共有的。康德明快坦承,理性並非人的唯一能力,苦樂也是人的能力。人不只是理性動物,也是情感動物。這裡「情感」指的,是人會響應自己的感官與感覺。因此邊沁是對的,但只對一半;人莫不趨樂避苦,這個觀察是對的;邊沁卻錯在認定苦樂為「我們的主人」。康德主張,理性也可以是主人,至少在有些時候。當理性支配意志,人就不會一味趨樂避苦。理性與自由,人這兩種能力是密不可分。整體而言,兩種能力使人脫穎而出,異於一般禽獸。理性與自由把人變得不再停留於食色性也的等級。要搞懂康德的道德哲學,就必須了解他的自由觀。我們通常以為,自由就是行事不受阻礙,康德並不同意。他把自由定義得更嚴格更苛刻。康德思路如下:人在像動物一樣趨樂避苦之時,其行動並非真自由,而是成為食色愛欲之奴隸。為什麼?因為在尋求欲望滿足之際,人之舉手投足莫不是為了某一自身外在之目的。往東是為了解飢,往西是為了消渴。假設:我正在挑選冰淇淋口味,我該選巧克力、香草,還是酥脆咖啡太妃糖?我可能會覺得自己是在做自由選擇,但我真在做的,卻只是要想出哪一口味最能滿足我的偏好,而這偏好根本自始就不是我自選。康德並不是說滿足偏好有什麼不妥。他只是指出,滿足偏好並不是自由行動,而是根據一種外在決定。畢竟,我並不沒做出過愛巧克力不愛香草的選擇,我就是愛巧克力口味的冰淇淋。幾年前,雪碧在美國有句廣告詞:「服從你的渴望」(Obey your thirst)。這句廣告詞(無疑是無心插柳)包含了一個康德式洞見。當我拿起一罐雪碧(或百事可樂或可口可樂),這種行為是出於服從,而不是自由。我只是響應一個並非我自選的欲望。我是在服從渴望。人的行為是來自天性還是教養,大家常常爭執不下。對雪碧的渴望(或其他含糖飲料)是深植於基因還是廣告誘導?在康德看來,這種辯論毫無意義。凡是受到生理決定或社會制約的行為,都不是真自由。行動要自由,就必須自主,而自主就是按照自定義法律,而不是按照天性指揮或社會習俗。要了解康德所謂的自主(autonomy),一個方式就是與其反面做對比。康德發明一詞「他律」(heteronomy)來做自主的相反。他律就是依外在決定而行事。以下是一例:丟下一顆撞球,球會落地,但球之墜落卻不是一種自由動作,而是受制於自然法則,也就是地心引力。假設我從紐約帝國大廈的頂端往下掉(或被推下)。當我往地面俯衝,沒人會說我是自由的,因為我的運動受制於地心引力,就像往下掉的撞球一樣。現在,假設我掉在另一個人身上,把他撞死了。道德上我不必為這起不幸事故負責,就好像撞球掉下來打到誰的頭,球在道義上也不必負責一樣。我或撞球的下墜都不算是自由行動。二者都受制於萬有引力。既然沒有自主,道德上就沒有責任。這裡,就是康德的自由觀與道德觀的連繫點。自由不是為了達成特定目標而作出最佳手段的選擇,而是自己選擇目標,而這目標本身即終極目標,而非通向其他目標的手段。人可以選擇目標,撞球(與多數動物)卻不能。你室友問你,為什么半夜三點還不睡,還在思考失控電車道德難題。「賺很多錢就能常常吃龍蝦,我超喜歡吃龍蝦。畢竟我身為情感動物,會響應自己的感官感覺。所以我半夜還在想失控電車的難題!」康德會說,這就是典型的他律,做一事是為了要做另一事,而做另一事又是為了另另一事,另另另下去。當行事出於他律,為的就是外在給予的目標。人成了追求目標的工具,而非追求的發動者。康德所謂的自主就完全不同了。當行事出於自主,其依據就是自定義的法律,做一事就是為了做這件事,這件事本身就是目的。人不再是用來追求外在目的之工具。人有尊嚴,正是來自這種自主能力。這種能力標示了人與物之別。對康德來說,尊重人尊嚴,就是把人看成目的。功利主義就是錯在把人當作促進整體福祉的手段。把胖子推下天橋,把他當作擋住電車的工具,就是沒把他當作目的本身來尊重。開明的功利主義者,例如彌爾,也許會拒絕推胖子下去,其考慮卻是擔心間接會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例如擔心大家將來不敢再使用天橋,之類的。康德卻堅信這種理由大錯特錯。這種理由還是把胖子看成一種工具,一種物品,一種達成他人幸福的手段。留他一命,目的卻不是為他,而是為了其他人將來可以安心過橋。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什麼才算有道德。我們必須從康德特別嚴謹的自由觀,過渡到他同樣嚴謹的道德觀。

本文編選自《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題目為編者所加,特別推薦購買此書仔細研讀。該選文只做推薦作者相關研究的書目參考,不得用於商業用途,版權歸原出版機構所有。任何商業運營公眾號如轉載此篇,請務必向原出版機構申請許可!

—End—


點擊下列標題,延伸閱讀

霍布豪斯|自由主義之前的世界

麥可·桑德爾|當代自由主義的公共哲學

約翰·羅爾斯|政治正義的兩個基本問題

周保松 | 蘇格拉底式的哲學人生——紀念諾齊克

查爾斯·泰勒|承認的政治

應奇|解釋的衝突與承認的政治:查爾斯·泰勒政治哲學述要

容易起火的民主制仍比任何制度更能滅火 | 《反民主》導讀

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如何可能?

諾齊克|國家的限度與邊界約束石元康|自由主義與現代社會

慈繼偉|虛無主義與倫理多元化

自由秩序下「選擇」的三個基本原則|安東尼·德·雅賽

漢斯·凱爾森|哲學與政治學中的絕對主義與相對主義

程序正義:導論與綱要|克勞斯·勒爾

----

混亂時代   閱讀常識

長按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遇見中國》:麥可·桑德爾的中國思想之旅
    在所有這些反對自由主義的思想家中,沒有人像麥可·桑德爾這樣取得如此突出的地位。他是當代哲學經典著作如《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1982),《民主的不滿:美國在尋求一種公共哲學 》(1998), 《反完美案例:基因工程時代的倫理學》(2007),以及《金錢不能買什麼:金錢與公正的正面交鋒》(2012年)等書的作者。
  • 李筠|自由主義的情與理
    我們先按下這種誤解不表直接進入作者所闡發的自由主義道德立場(也是作者的曠野呼告):如若自由主義帶有自身強烈的道德關懷,它應該是什麼樣的?!作者「以關懷痛苦為旨」,將自由主義內在的人道主義發揚光大,並汲取了自由至上主義(libertarianism)的否定性思維,將其融匯到「平等的自由主義」(egalitarian liberalism)的脈絡中。
  • 康德目的論美學的重大意義
    康德目的論美學在西方美學史上至少有這樣兩個重要意義:一是它體現了美學研究從以神為最後目的到以人為最後目的的轉向,表現出美學研究的人本主義精神;二是體現出某種從知識至上到知識批判的現代立場,對西方現代非理性色彩的美學具有一定的影響。 目前,中國大陸研究康德美學,一般只講其上冊的內容,而對於其整個後半部的目的論美學,基本上不怎麼提。
  • 黑格爾的自由主義批判
    《黑格爾的自由主義批判:語境中的權利》 * ————》中,作者史密斯梳理了黑格爾對以權利為本位的自由主義傳統的批判,後者既包括以霍布斯、洛克為代表的英國經驗論性質的自然法思想,也包括以康德、費希特為代表的德國觀念論性質的自然法權學說,更加涉及以盧梭為代表的法國大革命的權利傳統。
  • 康德:"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為人",家長看看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娃吧
    康德:&34;,家長看看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娃吧康德是德國著名的作家,他認為人是有多面的,而教育的目的就是開發出人的自然秉性,使其既符合社會的規定,又能尊重並熱愛自己的個性,也能得到別人的認可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 王今朝:美國要退回到舊自由主義,中國要根除自由主義
    對中國而言,則應該下大力氣根除自由主義,包括理論界和政策界的自由主義。因為自由主義是中國國家發展、人民幸福的大敵!斯蒂格利茨說福山是新自由主義者。福山否認自己是新自由主義者,認為自己只是「描述了一個體系(自由主義者將國家視為主要敵人的體系)的絕對地位」,這並不意味著自己「贊同該體系的價值觀」。因為新自由主義和舊自由主義的差別不大,都是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
  • 【文萃】評當代「回到康有為」及「回歸康德」的觀點
    新文化運動參與者陽翰笙在其《革命回憶錄》當中回顧當時在北京所見聞的思想態勢說:「在思想上也分為幾派。一是胡適派。……二是梁漱溟派。梁漱溟有一本書叫《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認為精神文明要戰勝物質文明,提倡東方文化,認為印度文化了不得。他的目的是欲以東方文明來抵制西方的馬克思主義、『康門尼斯特』(共產主義)。……但是真正代表時代潮流的是李大釗的馬克思主義。」
  • 【國關思想史筆談】趙思洋:自由主義國際思想-從國際關係理論回到思想史
    針對自由主義國際關係理論內部的複雜性和多元性,國際關係學者嘗試將其進行類型化的概括,從而出現了對自由主義類型的不同歸納。值得注意的是,在受到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影響而使得康德的自由主義國際思想成為國際思想史研究中的顯學之時,晚近亦出現了對康德國際思想的批判,將其與反自由主義的卡爾·施密特進行比較,甚至將康德的國際思想納入政治神學而非傳統意義上的自由主義進行反思性研究。可見,面對同一個康德,圍繞其思想是否屬於自由主義的問題卻有著多元的解讀。
  • 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詳解
    康德的道德律的這種表述形式強調使人的行為方式成為一條「 自然法則 」 , 是從自然後果去考慮 , 看它能不能成為一條普遍的自然法則 , 這是他的道德律的第一個變形的形式。除了這種自然淘汰的表述形式以外 , 康德還提出了第二種變形的表達方式 , 比第一種表達方式的層次更高。第一種是把人的道德行為看成自然行為 , 把人的地位貶低了。在歷史上 , 人們可能通過自然淘汰來選擇道德行為。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刊發期刊主編:尊重作者,未改標題
    為提升學術期刊的質量,編輯部主動向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韓東屏教授約稿,並在2020年第5期刊發了其撰寫的《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一文。「學術規範並沒有要求論文不能起通俗易懂的標題。」李義良告訴澎湃新聞,最早收到韓東屏的稿件時,編輯部內部也曾有過爭論,但編輯們認真閱讀了文章內容後認為文章本身並無不妥,於是尊重了作者的意見未對標題進行修改。
  • 新自由主義的興衰——大衛·科茲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
    滯脹危機在凱恩斯主義向新自由主義的轉變過程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基於SSA理論體系,科茲在這些問題上提出了與其他學者不同的見解。  1、新自由主義是什麼  佩裡·安德森將新自由主義視為崇拜市場萬能的、迄今最為成功的意識形態,福山則將其視為「新保守主義」意識形態。
  • 論經濟自由主義的意義與局限
    康德主張建立「合法的憲法,在法律範圍之內確保每個人的自由,讓每個人都能以他自己認為最好的方式來追求幸福,同時,他不能侵犯其他人的合法自由和權利」。①洪堡則主張個人的充分發展不僅需要自由,也需要多樣化的環境。經濟自由主義的共同特點在於:第一,信奉自由市場機制的優越性。經濟自由主義者無一例外地相信自由市場經濟機制的優越性,認為它是自發形成的、最自然、最合理、最和諧的經濟秩序。
  •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導讀
    有評論家對康德表示反對,認為康德沒有將積極的情感動機(如愛或憐憫)視為行動的道德基礎。此外,康德公式化地道德法則個性施展的空間。儘管如此,康德的著作仍然被視為最重要的道德書籍之一。《實踐理性批判》包含了康德的倫理學(道德哲學),是哲學史上的重要著作這一。康德的道德法則——絕對律令,是哲學中最著名的公式之一。《實踐理性批判》試圖回答人類源始的問題:我能做什麼?
  • 康德:人是什麼?
    人的行為受其生物性約束,然而「人是什麼」的問題不僅僅涉及我們的生物功能與大腦結構,而且涉及我們的社會結構、行為選擇結構,亦涉及人與他人的共在,以及「我們應該以及如何成為我們自己」等問題。當涉及這類規範性主張的時候,科學方法似乎沒有多少用武之地,人們完全可以將自己想像為受規範約束的,而不用服從科學的世界圖景。
  • 我們的忠誠呢——哈佛大學公開課《公正》,第22講,主講麥可·桑德爾
    主講麥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一共24講。本篇是文字整理,觀看課程視頻請移步B站。然後有很多反對意見,不是針對愛國主義本身,而是反對將愛國主義理解為一個超越「同意」的團體和成員的義務。這一反對意見承認我們應對所生活的群體承擔責任,包括愛國主義的責任,同時認為所有的愛國主義責任或社群及成員義務,實際上基於自由主義思想,並與之完全相容。
  • 哈貝馬斯與自由主義:哈貝馬斯九十大壽引發的西方哲學界筆戰
    康德版自由主義對法蘭克福學派的「清洗」首先,劍橋大學哲學系榮譽教授雷蒙德·格斯(Raymond Geuss)試圖質疑哈貝馬斯的哲學成就,在《觀點雜誌》(Pointmagazine)網站上發表了「祝文」《討論的共和國:九十歲的哈貝馬斯》。
  • 胡泳|自主的人——張瑞敏與康德之五
    在康德的實踐哲學中,人性這個概念是指在人格理念的導引下,人的自然稟賦得到歷史性的完善和發展的狀態,它與動物性相對,所以是「人格中的人性」。而感性是人類不完善的人格的一種限制——不僅在認識活動中限制了知性,也在實踐活動中限制了理性,使其淪為激情的奴隸。西塞羅康德的想法其來有自。西塞羅可能是第一個研究與討論「尊嚴」的西方哲學家。
  • 自由主義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自由主義,主張個人自由發展、自由表現的看法或人生觀。出自:毛澤東《反對自由主義》:「但是自由主義取消思想鬥爭,主張無原則的和平,結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風發生。」自由主義是貶義成語,可作主語、賓語、定語;用於處世等。
  • 女性主義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與反思
    其他學者則指出新自由主義正讓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在不安定與危險的處境中;還有學者受酷兒理論的啟發,轉向情感研究,試圖探索人的情感(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在公共生活中的意義,並通過情感的術語來探索新自由主義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在本文中,筆者將特別聚焦女性主義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與反思。新自由主義對婦女生活的影響在左翼的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學者那裡,已經有了理論與經驗上的批判與檢驗。
  • 康德的現代性哲學
    現代性問題,隨著後現代主義思潮的興起及其對現代性的批判,已成為學術界關注的一個熱點,而康德哲學則是這方面研究的一個焦點。一些有著世界性影響的哲學家,如福柯、哈貝馬斯、利奧塔等,都對康德的現代性哲學提出自己的詮釋。福柯把康德有關啟蒙的論述譽為「現代性態度的綱領」,利奧塔則把「康德」這一名字視為「標誌著現代性的序幕與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