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作 | 論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
康德需要討論,處於具體社會情境中的人如何能夠成為一個道德的人。它涉及兩個方面,一是人類如何能夠持續進步,二是個體的人如何能夠成為一個道德的人。前者是歷史哲學的問題,後者是教育學的問題。教育學關注的是,作為個體的人如何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它涉及對人的理解以及對教育的目的的理解。
-
教育目的是什麼?康德的名言說出了重點,值得現代父母們學習一下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倘若這個問題來問現代的父母和老師,相信很多父母和老師都會這樣來回答。比如說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孩子讀上好的初中、高中,考上好的大學,將來找一份收入高的工作。這樣的說法是很多家長和老師一致認同的,而且也是一直在踐行的。不然很多家長也不願意把孩子交給老師。
-
康德論道德教育
在具體的教育細節上,他根據自己的教育經驗,列舉了大量生動的例子,說明在孩子哭鬧時應該怎麼辦,在他們說謊時應該怎麼辦,在孩子欺負別人、歧視傭人時如何對待,如何培養他們的勇敢堅毅的性格等等,這些貫穿著啟蒙理性的自由、平等和博愛思想的教育觀,對於今天的家長和老師們都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
【他山之石】康德論道德教育
在具體的教育細節上,他根據自己的教育經驗,列舉了大量生動的例子,說明在孩子哭鬧時應該怎麼辦,在他們說謊時應該怎麼辦,在孩子欺負別人、歧視傭人時如何對待,如何培養他們的勇敢堅毅的性格等等,這些貫穿著啟蒙理性的自由、平等和博愛思想的教育觀,對於今天的家長和老師們都非常具有參考價值。但也有由於他的新教虔敬主義背景而帶來的過於嚴峻的偏向,例如,他反對「寓教於樂」的遊戲式教學,甚至反對孩子看小說。
-
教育的最終目的——自我教育
觀察我們周圍那些成就斐然的人,他們的共同特點都是善於學習,且不斷進行學習,實質就是它們不斷進行著自我教育。於是自我教育自然成為教育的終極目標,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教育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的那樣:「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
-
費希特:教育是成為人的真正手段
康德讀後大加讚賞,不僅贊助出版了這篇文章,還推薦費希特前往大學任教。由於一些不知名的原因,此文被匿名發表了,讓人們以為是期待已久的康德自己對於宗教的批判著作。之後康德澄清了事實並公開讚揚了這部著作,這個事件使得費希特在哲學界的聲名大振。1794年,費希特成為耶拿大學教授,主持康德哲學講座,並完善他的哲學體系。
-
康德的自由主義:尊重人並將其視為目的|麥可·桑德爾
這是在邊沁發表《道德與立法原理》(1780年)的五年後,康德這本書可說是把功利主義批得體無完膚。康德主張,道德並不是為了幸福最大化或其他任何目的。道德就是尊重人,就是把人視為目的。《道德的形上學基礎》出版於美國革命(1776年)之後,法國大革命(1789年)之前。這本書在精神和道德感上與兩大革命若合符節,為十八世紀革命家高舉的人的權利,也就是今日所稱的人的權利普遍價值,建立一堅實基礎。
-
康德:人是什麼?
人的行為受其生物性約束,然而「人是什麼」的問題不僅僅涉及我們的生物功能與大腦結構,而且涉及我們的社會結構、行為選擇結構,亦涉及人與他人的共在,以及「我們應該以及如何成為我們自己」等問題。當涉及這類規範性主張的時候,科學方法似乎沒有多少用武之地,人們完全可以將自己想像為受規範約束的,而不用服從科學的世界圖景。
-
康德目的論美學的重大意義
康德指出泥土是為了植物生長的目的而存在,植物是為了給動物提供食物的目的而存在,但是「這一切上面的自然界又是為了什麼目的和什麼緣故的呢?我們說,是為著人類的,而且是為著人類的理智告訴人如何在許多的用途上來利用這一切的種種生命的形式的。人就是現世上創造的最終目的,因為人乃是世上唯一無二的存在者能夠形成目的的概念,能夠從一大堆有目的而形成的東西,藉助於他的理性,而構成目的的一個體系的」。
-
自己都混得不好,如何教育孩子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導讀:很多父母會覺得自己這輩子並沒有什麼作為,於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非常的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像自己這般的碌碌無為。但也有的人會懷疑,自己都混得不好的父母,能夠教育出一個好的孩子嗎?所以說,並不是普通的家庭,父母個人的學識能力不足,就不能夠教育出一個擁有傑出作為的孩子。而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寒門家庭,到底如何才能教育孩子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
讓人成為人的教育
二、父母對精神成長的無知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方式是否正確要看它能不能依據人的反應採取恰當的應對。現在的情況是,我們普遍沒有辦法讓孩子形成主動的人格特徵,沒有辦法讓他們對未來充滿期待。同樣,我們也沒有辦法在傳授經驗傳授知識的同時幫助孩子確立自信,我們萬事為孩子好,卻偏偏招來了孩子的情緒化反抗。
-
中國家長如何擁有自己的小歡喜?正確教育觀念很重要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的不歡喜,往往是這個原因:小時候覺得父母不是一般人,長大了覺得自己不是一般人,生娃之後覺得自己孩子不是一般人。」殊不知,平凡是大部分人最終的結局,而幸福遠比成功更為重要。 所以,如何讓自己的孩子成長為幸福的平凡人呢? 是給孩子最先進的玩具,最昂貴的衣服,最完善的照顧嗎?
-
隔代教育有弊端,老人帶娃,家長應該如何溝通規避
文/阿凱媽媽隨著社會快節奏的發展,老人帶娃似乎已經成為了非常普遍的現象,年輕父母外出工作打拼,家中長輩居家帶娃,雖然很多媽媽也想親自帶娃,但是,工作卻不允許,無奈之下,只好把孩子交給老人,人們常說「隔輩親」,這句俗語流傳至今一點兒不假,家庭中的長輩,在照顧孩子時,難免會對孩子遷就溺愛,所以在老人帶娃的過程中,很容易讓孩子養成一些不良的性格習慣,所以
-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概述(教師招聘重點、難點、考點、口訣)
一、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的含義(1)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一定社會需要的人的總的要求,是學校教育所培養的人的質量規格。教育目的有兩個部分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養出的人的身心素質做出規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養出的人的社會價值做出規定。
-
「開學季」:家長們的教育憂慮來了!看看加拿大的小學教育吧
正是因為家長們深知優秀的教育資源對孩子的未來影響深遠,所以有不少家長選擇移民國外直接讓孩子接受最純正的外國教育。小編也碰到過很多人來詢問加拿大的教育,真的這麼好嗎?讓孩子從小接受地道的加拿大教育,有意義嗎?這篇文章就帶大家看看在加拿大上學是怎樣的吧!
-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你即是家長,也應該是老師
關注我,帶你從不同角度了解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已經成為現在家長每天都在對孩子進行的課程,也成為了很多家長學習的課程。家長如何正確的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呢?今天我們就淺談幾點關於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應該堅持和摒棄的東西,一起來看看吧!成為社會的人才,需要什麼?不可否認,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成為社會金字塔頂端的人才,但是細想一下,孩子成為人才並不是大概率實踐,是多重因素相互影響作用的結果。
-
這「四個時刻」不要批評娃,教育要分時間點,家長們把握好分寸
3)父母脾氣不好的時候跟孩子交流時,最忌諱的就是家長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這幾聲嚎啕大哭會成為脾氣爆發的催化劑,會傷了孩子的心,更會傷了親子關係。其次,我們批評教育孩子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改正不良問題,而不是撒火洩氣。如果不能平心靜氣的對待孩子,那不如先穩定自己情緒。
-
教育的目的是做一個健全的人
教育當然是有目的的,而且絕不止一個、不止一類;教育又可以沒有目的,只要向人的方向自然和諧地走,不悖於幸福、合理的大主題,教育就應是世上最自由的事。我所以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做一個健全的人」,第一想談的還不是教育,而是何謂健全的人。對這一概念的界定,學院派眾說紛紜,民間亦有極富價值的想法。我的一個困惑是:既然事情已經想得比較清楚了,為什麼不朝這個方向教育孩子呢?
-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大潮中,家長和學生唯一的目標是拿文憑,找一個能掙更多錢的工作。這基本上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甚至夢想。而道德品質、文明素養……統統被拋在了腦後。這是教育的目的嗎?什麼是教育?什麼是素質教育?什麼是家庭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為誰教育?……近些年來,關於教育的討論已經成為社會熱點話題之一。然而,我們越是恆久地思考教育的根本問題,離教育的本質似乎越遠。
-
不知道教育的目的和意義,而接受的教育,有什麼意義?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我讀大學的時候,不停地問自己這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讀大學?今日之大學較往日有何不同?接受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考高分?上名校?找好工作?其實都不是,這些只是附加品。教育從來不會說這樣話,只是鼓勵你「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做個好孩子,做好作業,考高分」「做個優秀的人,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我們接受教育仿佛僅僅是為了擁有一個漂亮的分數,一份穩定的收入和一個體面的工作。教育的目的和意識,操心了也是瞎操心,你又不是從事教育工作,也無法對教育產生影響。將目光專注在自己身上才是更有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