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新海醫院大批職工身著白大褂聚集在廣州海運大廈門口,反對醫院再度由企業接手,要求將改制後的醫院移交地方政府或醫學院校。
在國家幾大部委推行下,過去幾年不少國企醫院紛紛宣布改制,提高醫療效率,緩解財政壓力。但幾乎所有的改制案例都面臨著重重阻力,國家規定的企業醫院剝離母體期限一度從2018年底延期至2021年,增加三年「緩衝期」。
在2019年底召開的全國企業醫院大會暨企業醫院分會年會上,中國醫院協會企業醫院分會主任委員金永成表示,截至2018年年底,90%的企業醫院已完成剝離任務。如今,2021年將至,剩下的10%任務艱巨。企業醫院改制過程中時常出現的各類糾紛或抵制事件,或讓改制期限再度延遲。
五百多醫院職工聯名上訴
按照134號文件要求,企業醫院有四條剝離之路:關閉撤銷;移交地方政府,納入公立醫療體系;接受社會資本的重組改制;在以健康為主業的國有平臺上進行資源整合。
很顯然,新海醫院職工更希望走前兩條路。「我們唯一的訴求,就是希望醫院歸入地方政府管理。」有醫院職工在採訪中提到。
中國醫院協會官網顯示,廣州新海醫院原名為廣州海員醫院,創建於 1981年12月,現在隸屬於廣州海運(集團)有限公司,2002年12月更名為廣州新海醫院,2007年11月正式掛牌為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而廣州海運(集團)有限公司,則是國有大型骨幹企業——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2020年10月30日,新海醫院醫護人員向中遠海運(廣州)有限公司遞交集體訴求信,言辭懇切希望將新海醫院移交地方醫療系統。訴求信的最後,是醫院446名醫護人員聯合籤名和手指印。據統計,新海醫院共有職工572人,至11月6日,籤名摁手印的醫護人員再追加72人,達到518人。但他們仍擔憂,「從目前的種種跡象來看,公司有意將新海醫院交由國資委指定的央企進行資源整合。」上述職工提到。
據了解,新海醫院先後與廣東省職業病防治院、廣州華僑醫院、華潤健康集團有限公司、國藥醫療健康產業有限公司、通用技術集團醫藥控股有限公司等溝通,探討合作的可能性,並向意向單位發出正式磋商邀請函。中遠海運(廣州)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榮標強調,磋商主要是了解有合作意向單位的基本情況,並不存在偏向哪一家的情況。
然而,在醫院工作了15年的李國強在接受羊城晚報採訪時質疑道,目前種種跡象表明,三家企業在此次評審中佔優,而職工呼聲最高的兩家醫院被排在了後面。「從評審委員會人員構成上看,大多數人來自公司,真正代表醫院職工利益的只有兩位,人數對比如此懸殊,顯然難以充分保障職工的訴求。」
「你無法理解編制對醫生有多重要」
改革中,最大的變數是就是人。「很多企業醫院改制遭到抵制,本質上是員工現實利益受損。」醫庫軟體CEO塗宏鋼分析道。
在國企體制下,無論職工提供的服務量如何,收入方面都有人兜底。正是這個原因,塗宏鋼說國企醫院普遍效益低下,「人浮於事,變成國企的一個重大負擔,這是歷史遺留問題。」
一直以來,職工對於資本介入的看法分為兩極:正式職工普遍反對,擔心丟失鐵飯碗;聘用職工舉手歡迎,改制後可以同工同酬。把編制看得比天大,是有編制職工反對社會資本參與醫院改制的主要原因。
企業醫院改制後,一旦事業單位編制被取消,事業單位職工成為社會人,體制內的福利頃刻流失,無論晉升還是養老保障,都將受到影響。正如一名在醫院改制中同樣遇阻的院長此前所言:「如果不是幹這一行,你就很難理解事業編制對一個醫生有多重要。」
在北京立方社會經濟研究院院長李軍看來,職工遞交集體訴求信等行為是表達自身訴求的途徑之一,「他們想用這種方式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李軍提到改制成功的前提之一就是院方徵求職工意見,雙方充分溝通和談判,並且任何一方都要遵守契約精神。
新海醫院院領導對職工的擔憂也早有準備。「什麼時候籤,一定要充分聽取醫院職工的意見。」李榮標表示,針對醫院職工的訴求,中遠海運(廣州)有限公司領導班子5個成員和新海醫院的5個班子成員一對一結對子,分科室和醫護人員進行一對一的交流,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和訴求。
據介紹,項目評審工作中專門設立3個維度11個具體指標,涉及工齡銜接、薪酬福利、社保處理、崗位保障、經濟補償、醫院發展、合作共贏等多個方面。
移交地方政府優於央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