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藍色字「朗讀公開課」關注我們喲!
點擊下方音頻,收聽今天的文章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比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你肯定非常熟悉,因為很多朋友都非常喜歡蘇軾的這首詞。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不順利的事兒、遇到困難時,往往用這首詞來寬慰自己。
這首詞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也就是公元1082年,當時蘇軾還被貶謫在黃州,擔任黃州團練副史。這一年他46歲,蘇軾在黃州大概生活了五年的時間,這一年是他在黃州的倒數第二年。
這首詞前面有一篇小序。在詞前加小序,這是詞創作的一個創舉。最早開始在詞前加小序的,比如宋代初期的詞人張先。我們都知道加小序是詩的做法。在詞前加小序這個做法,叫「以詩為詞」,其實是增強了詞的敘事性,融入了詩的元素。
因為我們都知道詞這個文體啊,它的抒情性是非常強的。有的時候你看一首詞,看半天都看不出來這首詞到底寫在哪兒,寫於什麼時間。為什麼呢?就是它的敘事性比較差。用我們的話說,就是講故事的故事性比較差。所以在詞前加小序,也就是說用寫詩的方法、寫詩的模式來寫詞。這樣做,既擴大了詞的內涵,同時也對於我們了解詞的背景很有幫助。
蘇軾有一本很著名的筆記,叫做《東坡志林》。這裡邊有一篇文章,蘇軾也同時介紹了他寫這首詞的背景,說在黃州東南30裡,有一個地方叫沙湖,也叫螺師店,他和朋友們到那裡去買田產。所以呢,這次他們就是去看田產的。在看田產的道路當中,突然下起了雨,大家都淋得像落湯雞一樣。而且啊,身邊也沒有雨具,所以眾人們怨聲不斷,覺得非常狼狽。可是「我"ー一作者自己卻並不以為然,為什麼呢?他後邊說了「已而遂晴,故作此詞",過了一會兒,天晴了,於是就寫下這首詞,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
這首詞的上片說「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意思是說,不要總是去聽、不要總是去關注那雨水打在樹葉上的聲音,不要為這件事情感到煩惱。你只管吟著詩句,拄著竹杖,安步當車的慢慢朝前走。這裡「吟"指的是吟誦詩篇,"嘯"呢,最早是少數民族的一種發聲形態,類似於現在的「和聲」。魏晉時傳入中原,唐宋很多文人掌握了這種技巧,並將其寫入詩中,用於表達曠達、清遠的心境。這裡的「嘯"呢,當然同時也是一種發聲、一種風雅的舉動。
蘇軾一邊「嘯",一邊吟著詩句,拄著竹杖,慢慢地往前走。你要知道,這時候正下著雨呢!對於蘇軾來說,現在往前走一百米會淋得滿身是雨,如果慢點走,走了十米也是淋得滿身是雨,都是被雨淋,但無論如何都不要被雨水影響了你走路的態度。「一蓑煙雨任平生。"什麼意思?是說人生在世啊,無非是兩種天氣,陰天、下雨天或者是晴天。所以風雨本是常態,不必大驚小怪。
下片緊接著說:「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在這初春的時節,初春的料峭春風,還是有點冷的,一陣帶著塞意的春風吹來,把作者和同伴們的酒意都吹程了,可見,他們這幫人之前是喝了不少的酒。酒被吹醒的同時,也吹去天上了烏雲,突然感到有點冷,而這時候迎面的青山依然是那麼的明媚-一一「山頭斜照卻相迎」,因為タ陽西下,那金色的光芒照耀了過來。可不是嗎,人生在一瞬間又回到了晴天。
所以「回首向來蕭瑟處"什麼意思?回頭再看當時,剛オ下雨的地方,「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下雨,沒有什麼可悲的,天晴也沒有什麼可喜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要內心坦然,處處都是好風景,處處都有好風光。應該說這首詞有一個關鍵點,就是不管面對什麼,都要從容地行走。
不過咱們話這麼說,蘇軾現在在詞裡是這麼表達的,這點領悟不容易,領悟要有積累,坎坷的積累。其實呢,蘇軾也是平常人。他因為改革變法的綠故,被貶謫到黃州。剛到黃州時,也是驚恐不安。他給朋友寫信說,不知不覺呀,又把信寫長了,不要給別人看這封信,看完我給您寫的信就把它燒掉。不然不了解情況的人又以為我在發牢騷了,幹萬千萬不要再生事端了。他在給朋友的書信中說,我已經閉門謝客好幾天了,最近啊,我的弟弟蘇轍來信反覆勸我少管閒事、少生事端。他自己躲起來,只有黃昏時分的時候才出來散散步。蘇軾剛到黃州,這樣一種惴惴不安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蘇軾畢竟是蘇軾,他不止是不安,同時他還要反省自己。
蘇軾認為自己最大的問題就是話太多、說的太多,也就是口業太重。他給朋友的信中說自己少年時寫文章,喜歡高談闊論,引經據典,看似才華橫溢,其實自己不就是為了應付科舉考試嘛,考中進土後又好大喜功,應考制舉大做策論之文。其實文章沒啥內容,只不過要點評古今人物,所以養成了一種習慣,好像鳥兒喜歡鳴叫,只不過自鳴得意而已!蘇軾在文章裡說,我這種喜歡炫耀自己毛病,就好像是樹幹上奇特的樹瘤,石頭上美麗的斑紋,好像很能吸納眾人欣賞的目光,但事實上,無論是樹瘤還是石頭上的斑紋,不都是他們的毛病嘛!
當然,蘇軾也有自己的堅持。在給朋友的信中,他說我現在老而且窮,但是心肝骨髓裡充滿了忠義道德,面對生死,談笑非常自如。境遇雖然欠佳,但只要為了國家和君王,捨生忘死,在所不辭。至於禍福得失,全都交給天地造化了。可見,此時的蘇軾啊,有惴惴不安、有人生反省,同時也有對人生的堅持。蘇軾在黃州時期啊,不僅反省自己過往的人生,而且也以實際的行動來呼應這種反省。他剛到黃州,家裡人多,沒有足夠的錢糧,於是他脫下文人的長袍,開始穿上農夫的短打,自己動手開荒種田。當地政府批給他一塊五十畝的廢棄的坡地,蘇軾就給這個地起名「東坡」。
因為蘇軾非常欣賞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常在詩詞中以樂天自比。白居易當年被貶到四川中州做刺史時有一個「"東坡",並寫有《步東坡》詩。蘇軾乾脆就將這塊位於杭州城東門外的地命名為「東坡」,並以「東坡居士"自稱。蘇東坡這個名號其實就是這麼來的,他在民間的影響可比蘇軾這個名字要大得多。蘇軾在《東坡八首並序》裡邊談到他的勞動生活,說這些荒地布滿荊棘瓦礫,天氣又很乾旱,開墾起來令人精疲力竭。但是暫時放下鋤頭,喝完水,寫下這些詩,等到來年有了不錯的收成,這些疲勞就可以忘卻了。
也許在一般的文人眼中,開荒種地算不得什麼體面的事情。這塊地不過是一塊廢棄的坡地,偏偏稱作什麼東坡。一屆被貶的犯官,窮困潦倒,還要自稱什麼居士,簡直是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但其實這就是蘇軾的與眾不同之處。誰說文人不能種地?誰說種地的人就不能自稱居士?又有誰規定種地就是沒面子的事?沒有飯吃就得種地,收割莊稼就有飯吃,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可是很多人卻不明白。
我們常說蘇軾這個人很瀟灑很曠達,其實瀟灑並不是一天到晚昂著腦袋、甩著袖子在大街上走。瀟灑非常具體,它是你在生活當中面對每一個具體困境時的表現,你的人生中所面臨的每一個挑戰,都在檢驗你瀟灑的底限。「東坡居士"這個稱謂顯然超越了般意義上這種佛教徒似的內涵。黃州的蘇軾是個平凡的、養家餬口的勞動者,是個擅長在勞動中尋找審美樂趣的文人。在觀念上進行自我反省,在勞動當中來解決衣食住行。
蘇軾在黃州也要進行自我價值的實現。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我在黃州嫌來無事,於是專心著述,在一兩年之內就完成了對《論語》和《周易》的著述工作,《論語》五卷、《易傳》九卷的完成與《書傳》的開始寫作,標誌著蘇軾自成一家的學術思想的形成。它的學說與當時的很多學者並列,成為自成一家的「蘇氏蜀學"。
除了勞動、著述,蘇軾還健身,他有一整套的健身的方法,在這先給你筒要介紹幾點:第一,半夜12點以後,披衣而起,面朝東方或南盤腿坐,上下牙齒叩擊36次。第二,舌頭在口腔、齒顎間緩緩攪動,在產生唾液後將其緩緩香下。想像著這樣的唾液被送入中丹田,如此反覆多次。第三,按摩你的腳心以及「臍下腰脊間」"直至發熱,然後雙手摩擦眼、面、耳、項直到發燙。最後每天把你的鼻梁摁上六七下,梳頭一百多次,然後睡覺可以一覺睡到大天亮。那這些辦法蘇軾能行的通嗎?當然可以。要不然一個活了66歲的人,在人生當中累計被貶謫達到12年之久,他是怎麼度過的這些人生?最重要的是在這期間,他還創作了大量的詩文作品,如果沒有積極的態度,康健的身體,這是不可想像的。
除了剛才所有的這些,蘇軾還有一個巨大的特點,讓我們佩服,那就是他對待人生永遠有一種遊戲和戲謔的態度。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有點「頑皮"。髻如他有一位很好的朋友,他在晚上和這位朋友暢談佛法之後,寫了一首詩,對他的朋友表示同情。這位朋友的外號叫「龍丘居士",他說「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柱杖落地心茫然。"意思是說我這位朋友真可憐,晚上跟我談論佛法,整宿整宿不睡覺,忽然聽見他們家老婆一聲暴喝,他手裡的手杖落到了地上,心中一片茫然。現在我們形容那些彪悍的女生稱「河東獅子",並把女生吵架說為「河東獅子吼「」這個典故,就來源於蘇軾的這首詩。你看看,人家開個玩笑也能開成幹古玩笑。其實我們知道「獅子吼"本身是佛家用語,意思說:佛祖在眾生面前講法,無所畏懼,如獅子大吼。而河東就是現在的山西,實際上是這位朋友夫人的籍貫。蘇軾開起玩笑來,也真是天下第一。
說了這麼多,我們發現,想要想寫出《定風波》,需要很多元素,需要很多經歷。剛才我們講蘇軾被貶謫,蘇軾參加勞動,蘇軾能夠跟友人開著愉快的玩笑,蘇軾對自己的人生過往有著清醒的反思,蘇軾面對再艱難的生活,也能夠有他自己的解釋。
黃州時候的蘇軾,詩詞不敢多作,書信不敢多寫,話不敢多說,為官沒有實權,這對於他這樣的大文人而言,真是一場無期徒刑,但蘇軾讓這場痛苦的徒刑變得有聲有色!詩詞不敢多做,我就做《豬肉頌》;書信不敢多寫,我就算算帳簿、開荒種地實權被剝奪了,一日三餐總能做吧,廚師總能做吧,我不僅自己做,還總結成菜譜分享大家一起做!就是菜譜也可以寫得文採斐然,這就是蘇軾的魅力,也是《定風波》給我們的啟示。
有人遇到挫折,遇到困難就大發雷霆,怨天尤人,就不吃、不睡,就詛咒生活。蘇軾不做這虧本的買賣,它不僅不會折暦自己,還要想方設法犒賞自己。不僅要犒賞自己,並且把犒賞的感受、寫成詩文。我們喜歡蘇軾並不僅僅因為他善於考試,善於做官,作文,吟詩,更重要的是他在艱苦的條件中,依然能夠做曠達酒脫的自己,讓千年之後的我們依然為之傾倒。
蘇軾感慨:「黃州真如在井底。"黃州對蘇軾來說,就像是一口廢棄的枯井,但蘇軾卻沒有成為那井底之蛙,他在這口枯井裡耕種、釀酒、做飯、讀書、念佛、交友、著書、寫詩,忙得個不亦樂乎,不斷收穫自己的快樂。在這口枯井當中慢慢的流淌出滋潤他人、後人以及整個中國文化的涓涓甘露。這就是我們今天讀《定風波》能獲得的全部感受,也是我們應該深深感謝蘇軾一一蘇東坡的地方。
完成本次練習,請長按下方二維碼,進入回覆:領取課程
將免費贈予226講音頻圖文朗誦技巧大全(含135講朗誦訓練、50課古詩詞朗誦、21課普通話訓練和20講朗誦技巧)
我們精選了幾個公眾號,內容做得很棒,推薦給有需要的朋友。
推薦理由:聲樂技巧平臺,唱歌愛好者的聚集地!每天分享歌唱技巧,帶領大家唱好歌
推薦理由:每日分享各類樂器演奏大師們的精彩作品,和您一起聆聽各種樂器的名曲演奏!
戳原文快人一步,欣賞精彩內容轉發朋友圈,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