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定風波》|任爾風吹雨打,我自閒庭信步

2020-12-25 玉弦歌兒

定風波 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東坡志林》中說:「黃州東南三十裡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途中遇雨」,帶雨具的僕人先走了,同行的人奔忙避雨略顯狼狽,但是蘇軾卻沒有這種感覺。因而他就把這個先雨後晴過程中的所見所思作了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在上闋中,作者首先安慰同行的人:「不要在乎那瀟瀟風雨聲,我們且歌且行吧。」颳風下雨乃自然之平常現象,既然遇上了,我們就坦然面對。「任他風吹雨打,我自閒庭勝步」。下雨有下雨的風景,不如乾脆好好欣賞和享受雨中風情。

「拄著竹杖穿著草鞋一身輕巧,比騎馬做官更自在呢。」雖是拄竹杖穿草鞋,但難得的是自由身啊,想去哪裡去哪裡。在古時候,官員一般是「騎馬」或者「坐轎」上任。所以在這裡騎馬是指做官的意思。

「其實不用怕的,即使只有一身蓑衣也能逍遙面對風雨。」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躍然紙上。在這裡,這個風雨既指大自然的風雨,也指人生中的風雨。

「春風一吹,有點冷,酒醒了,太陽也出來了。回去吧,看看剛才的來時路,哪裡有什麼風和雨啊?一切皆是幻象。」全首詞的精華就在這最後兩句了。「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自然的風霜雨雪,人生的榮辱起落,一切皆為幻象,皆為執念所致。「五蘊無常、諸法無我」在這裡可以看到很深的佛教思想。

01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裡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他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並稱「三蘇」,都躋身於「唐宋八大家」之列。

宋仁宗嘉佑二年,蘇軾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論文得到考官梅堯臣和主試官歐陽修的賞識,想擢為第一,但因試卷未拆封歐陽修誤以為該文為自己的門生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就把這篇文章列為第二。到了複試時,蘇軾再以一篇《春秋對義》被禮部取為第一。

蘇軾的啟蒙老師除了自己的父親蘇洵之外,還有一個四川省眉縣天慶觀道士張易簡,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吾八歲入學,以道士張易簡為師。童子幾百人,師獨稱吾與陳太初者」。這裡的同學陳太初就是後來載於《仙鑑》的據說羽化成仙的知名道士陳太初。蘇軾一生深受道家老莊思想影響,常常身穿道袍尋訪道士,並給許多道觀,道堂撰文。

任鳳翔籤判時,蘇軾開始學習佛法,他在《王大年哀辭》中說:「予之喜佛書,蓋自君發之。」,他在《海月辨公真贊》裡說,每當他與法師「清坐相對,時聞一言,則百憂冰解,形神俱泰」。因此,他能悟出「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的道理。

02

但蘇軾的立身根本卻是儒家民本思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他從小除了跟道士張易簡學習六藝,也跟隨父親蘇洵「蘇老泉」學習四書五經,治世謀略。雖然他因生性率真,不媚俗,不畏權貴而仕途不順,多次被貶,但他不管在什麼境況下,都竭盡所能,勤政為民。在他曾經上任過的黃州、密州、湖州、杭州、惠州、儋州等地都留下了澤被後世的功績。

對於蘇軾來說,儒家思想是他的根本,佛家和道家是他失意之時的心理調節之道。而心理調節之後他終歸還是要用儒家積極入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蘇東坡才華橫溢,是北宋的文壇領袖,但其一生卻過的坎坷流離。「要麼是被貶,要麼就在被貶的路上」。這主要是由於他耿直率真,不懂虛與委蛇的性格。

在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和司馬光為首的舊黨之爭中,因為生性耿直,又不願妥協,堅持己見。在新黨執政時為舊黨說話,在舊黨執政時又力挺新黨的某些主張。最終把自己搞得在兩邊都不受待見。在時人看來,他或許真的是一肚子的不合時宜。但其實不然,他只是真正在踐行一心為民的民本主義。他反對的不是某個人,而是反對某個政策。也正因如此,才使得曾被他一直批判的政敵王安石在烏臺詩案的關鍵時刻,從江寧上書神宗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使得蘇軾免於一死。

最推崇他的林語堂先生評價他說:「蘇東坡是政治上永遠的反對派。」他的紅顏知己王朝雲最懂他,說「先生這一肚子裡裝的都是不合時宜」。

03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在由徐州調任湖州時作《湖州謝上表》,本來只是例行公事地感謝皇恩,卻因裡面有「新近」「生事」等言被認為是反對新法,對朝廷不敬。從而使他捲入了一場排斥和打擊異己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後經多方營救才免於一死,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就是作於蘇軾在「烏臺詩案」死裡逃生後,被貶黃州團練副使之後的第三年。雖然掛名為團練副使,但實際上並無實權,且處於朝廷監管之中,不能隨意離開。這對於此前一直自視甚高,官場文場都算得意的蘇軾來說,這個打擊是顛覆性的。但是,大師之所以能成為大師,是不會就這樣被輕易打倒的。他在這裡閉門謝客,專心研究佛、道。以佛道的思想來為自己的困境尋求心靈的歸屬。這個過程是痛苦的,也是漫長的。有「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落寞,也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放手,還有「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的自嘲。但最終他還是到達了「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曠達境界,把儒佛道三家思想好好地糅合在一起,鑄成了世上獨一無二的蘇東坡。

在被貶黃州的四年多時間裡,蘇東坡由最初的憤懣不平,到後來的順其自然,修身養性,通達人事。他讓自己的心性更加成熟,進入到寵辱不驚的境界。同時在文學上也進入了他最輝煌的時期,寫下了《 前赤壁賦》、《 後赤壁賦》、《 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東坡一生深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響。以儒立世,以佛道修身。既有儒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入世情懷,也有道家「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的豁達,還有佛家「無我」的超脫。

這也是為什麼蘇東坡一生逆境頗多,卻總能「吟嘯且徐行」,在每個逆境中逆風翻盤,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根本原因。

我是玉弦歌兒,一個有溫度有態度的文字愛好者,關注我,與你一起在文字裡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相關焦點

  • 蘇軾與《定風波》
    《定風波》宋代 蘇軾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這首詞作於公元1082年,也就是北宋神宗元豐五年,時節為春,是蘇軾在貶居地黃州度過的第三年。從文中小序可知,眾人都被淋了個落湯雞,頗有些尷尬,唯獨蘇軾卻不以為意,反而認為是難得的際遇,用現在的話來說,屬於另類的生活體驗。
  • 誰解其中味——《定風波》蘇軾的悲傷與超越
    《定風波》作為蘇軾的代表作之一,歷來為人傳誦,成為他樂觀曠達的有力宣言。但個中悲苦心酸常被忽視。或許,我們理解蘇軾的悲傷之後,蘇軾的的樂觀曠達會更為具體。定風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 蘇軾《定風波》導讀
    今天導讀的是蘇軾的《定風波》,由高二12班的吳凱婷、陳陽泰合作,率先為大家開鑼先送上《定風波》全詞內容,同學們讀完再來聽兩位導讀者的分享,一定更容易心領神會的。《定風波》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 蘇軾的《定風波》,提到「芒鞋」,他真穿著草鞋嗎
    蘇軾的《定風波》,歷來為人所鍾愛,人們不單喜愛他文筆的爽利,而且喜歡他對待生活的樂觀態度。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定風波|人生,不過是蘇軾在面對風風雨雨時的超然情懷
    人生,不過是蘇軾在面對風風雨雨時的超然情懷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波居士。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蘇軾序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 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在黃州遇雨,寫下《定風波》,這樣面對人生
    蘇軾寫過一首《定風波》的詞,「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蘇軾的《定風波》
    蘇軾這首詞《定風波》,這是蘇軾被貶到湖北黃岡的時候,有一天路遇風雨所寫的。Let us take a look at a poem in the 「Ding Feng Bo」genre.
  • 44.蘇軾《定風波》
    他在給朋友的書信中說,我已經閉門謝客好幾天了,最近啊,我的弟弟蘇轍來信反覆勸我少管閒事、少生事端。他自己躲起來,只有黃昏時分的時候才出來散散步。蘇軾剛到黃州,這樣一種惴惴不安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蘇軾畢竟是蘇軾,他不止是不安,同時他還要反省自己。蘇軾認為自己最大的問題就是話太多、說的太多,也就是口業太重。
  • 蘇軾最通透豁達的《定風波》:因為無所計較,故而所向無敵
    這是我最喜歡的詞之一。大家都知道蘇軾這一生並不順遂。有人曾說,蘇軾的一生,不是在被貶謫,就是在被貶謫的路上。可無論他被貶謫到哪裡,他的詩文中永恆不變的基調,是豁達。《定風波》寫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中。
  • 教材教學|《定風波》蘇軾黃州詞作群詩閱讀
    本課將以詞中「矛盾」為切入點,圍繞「定何風波」、「如何得定」、「歸於何處」為線索,結合黃州時期的八首詞作,以群詩閱讀的方式幫助學生全面、深入的解讀蘇軾的形象。2、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通過查找《定風波》中的矛盾之處,理解蘇軾的曲筆與隱喻。(定何風波)方法與途徑:通過解讀《定風波》中的矛盾語句、意境,品味蘇軾境隨心轉的形象(如何得定)。
  • 詩詞朗讀: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定風波:詞牌名。  竹杖芒鞋行走在風雨中,本是一種艱辛的生活,而蘇軾卻走得那麼瀟灑、悠閒。對於這種生活,他進一步激勵自己:「誰怕?」意思是說,我不怕這種艱辛和磨難。這是一句反問句,意在強調這種生活態度。為什麼要強調這種生活態度呢?因為對於蘇軾,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態度,所以他說:「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蓑煙雨」,是說整個蓑衣都在煙雨中,實際上是說他的全身都在風吹雨打之中。
  • 也無風雨也無晴——從《定風波》聊聊蘇軾對待挫折的人生態度
    中國自古至今的文人墨客數不勝數,而蘇軾在我的心中卻是各獨特的存在,通過其詩詞作品結識他,品析其詩詞作品而仰慕他,感悟其文風內涵而被其超脫蕩然的處世態度所深深吸引。那麼接下來,我將圍繞我最喜歡的蘇軾所作之詞——《定風波》,走進蘇軾的世界,解讀蘇軾的故事,感悟其曠達豪放的精神,品味其人生信一、蘇軾的曠達從何體現?眾所周知,蘇軾這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
  • 由一首《定風波》,尋覓蘇軾的嶺南足跡!
    最近,70歲的譚詠麟在央視《經典詠流傳》節目中一首國粵語歌曲《定風波》火了,網絡上難得一致的一片好評聲,成為2021年火了的第一首歌,很多人呼籲這首歌要上春晚。確實,這首歌從填詞作曲到演唱都非常棒,年過古稀的校長用粵語將這首經典宋詞演繹得恰到好處,更用一生的經歷將蘇軾的豪邁與樂觀表現得淋漓盡致。
  • 蘇軾的這首《定風波》,其中幾句,道出詞人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記得小學的時候,我的語文老師就讓我們記住一句話「態度決定一切」,你的態度無論是正向或者負向,總會在一些關鍵時間節點發揮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作用,甚至會影響到最後的結果產出。所以一個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擁有的。今天筆者便與大家分享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 品讀《定風波》,對風雨的不屑一顧,便是蘇軾的過人之處
    陸毅版的蘇軾蘇軾的詞,大多豪放坦蕩,氣象宏大。正所謂人如其文,我筆寫我心。蘇軾的詞作中,很多都體現著蘇軾的性情,信仰和他的人生價值。《定風波》全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蘇東坡的坎坷一生這首《定風波》記事抒懷,是蘇軾被貶黃州之後,和朋友出遊,忽然風雨來襲,朋友都很狼狽,只有蘇軾泰然處之,然後還作詞以記之。「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 古詩詞英譯|蘇軾《定風波》
    在2021年第1期節目中,「永遠25歲」的譚詠麟譚校長第一次用廣東話和普通話演唱了蘇軾的經典詞作《定風波》,他的瀟灑演繹令人耳目一新。今天,小編選取了幾位名家的英譯版與大家一同欣賞,看看不同的語言是否同樣能夠傳遞出原詞的曠達灑脫。定風波〔宋〕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 蘇軾最曠達超脫的一首詞,詮釋著作者的人生信念,內含千古名句!
    據《東坡志林》記載,東坡嘗往沙湖相田,此詞大概就作於途中,這是蘇軾被貶謫黃州的第三個年頭。途中偶然遇到風雨,便寫出這首富有人生哲理的詞來。《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宋代: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蘇軾《定風波》:詩詞中的四次掙扎與選擇,卻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
    尤其是特別喜歡蘇軾,在蘇軾的詩詞中,讀懂了人生,讀懂了情懷,也讀懂了在困難面前豁達樂觀的處事態度,我想這就是詩詞的力量,蘇軾的魅力!有一次,蘇軾和朋友外出,忽然下起了暴雨,兩人被淋得甚是狼狽,朋友一肚子的怨氣,而蘇軾卻非常的樂觀,看著這大雨,突然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定風波》,這首《定風波》也一直被人所熟知,這首詩詞體現的曠達精神一直為人所稱道。
  •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也無風雨也無晴
    剛才我們提到的這位文人,他就是堪稱北宋第一才子的蘇軾「蘇東坡」,而他關于晴雨的獨到見解,正是出自他最知名的詞作之一《定風波》。一、詞境賞析詞是詩歌的一種,萌發於南朝,興起於隋唐,在宋代達到全盛。那我們就來欣賞蘇軾的這首《定風波》吧!《定風波》,就是一個詞牌名。在詞作之前還有一段小序作為背景介紹:「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意思是說,某年黃曆的三月初七,詞人和幾個朋友在沙湖趕路,拿著雨具的僕人先離開了,結果他們在路上意外遇到風雨。同行的人都感到很狼狽,只有詞人不覺得。
  • 【北宋】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定風波》北宋·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王灼《碧雞漫志》)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蘇軾雖然對音律不怎麼講究,但他偶爾寫起歌詞來,總是能夠讓人耳目一新,和那些成天沉溺在「負面情緒」中的人不一樣,蘇軾總是能夠讓人的精神振作起來。  這首《定風波》,正是這一類「指出向上一路」的作品,  也可以說是蘇軾最有名的詞作之一。「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