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定風波》,提到「芒鞋」,他真穿著草鞋嗎

2020-12-17 子宜春來

蘇軾的《定風波》,歷來為人所鍾愛,人們不單喜愛他文筆的爽利,而且喜歡他對待生活的樂觀態度。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1079年,蘇軾44歲,調任湖州做知州,在這裡寫了差點要了他命的《湖州謝上表》。他在這個謝恩表中,又忍不住發了點牢騷。反對派摘取其中語句和此前所作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這就是轟動歷史的「烏臺詩案」。

因眾人力救,蘇軾的性命是無虞了,聖諭下發,蘇軾貶往黃州,充團練副使,但不準擅離該地區,並無權籤署公文。

《定風波》寫於1082年春,是蘇軾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的第三個春天。

這首詩是觸景生情,因事感發。

據《東坡志林》記載:「黃州東南三十裡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

在這次去相看田地的回程中,突遇急雨,蘇軾與同行之人都無雨具,別人都叫苦連天,但只有蘇軾不僅不以為意,還有點自得在裡面。天氣不一會也就放晴。蘇軾對這一短暫之間發生的變化有了感悟,於是創作了這首詞。

蘇軾在詞中寫自己是竹杖、芒鞋、蓑衣。那麼他當時真是這樣的裝束嗎?

首先,「團練副使」是個什麼官?

團練副使是宋代散官官階之一,授予官員,是一種級別的象徵。宋代散官常授的主要是團練副使、節度行軍司馬、節度副使和州別駕四種。一般認為宋代的「團練副使」就是掌管地方軍事的副司令員,為從八品。

其次,宋代官員的服飾有什麼要求?

宋代官員服飾,有嚴格等級限制。神宗元豐改制後規定:四品以上服紫,六級以上服緋,九品以上服綠。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本來各行業都有自己的「制服」:「其士農工商,諸行百戶,衣裝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謂如香鋪裹香人,即頂帽披背。質庫掌事,即著皂衫角帶,不頂帽之類。街市行人,便認得是何色目。」

從上文看,宋代官員、平民中的各業,衣服都有相應的規定。不單顏色有區分,材質也有差別。

官員的衣服是絲麻製品,鞋子是絲麻履。

不過,這些規定只是要求人們不能以下僭上,而在非朝會、辦公期間,上降下是可以自由的。

而本詞中,蘇軾提到自己穿著芒鞋,也就是草鞋,這完全有可能。

首先,因為這次出門不是辦公。

他這次是到黃州東南邊三十裡外的地方去買私田,可能就採用老百姓的裝束了。他這樣裝扮還可能不想在田主那裡過分暴露自己的官員身份,不要顯得那麼張揚。

其次,蘇軾是個生性放曠之人

平日閒暇可能就這樣一身打扮,比較親民、接地氣。讀蘇軾的詩詞,會發現他經常到百姓家中串門做客,沒有什麼官員的架子。

第三,即使他沒有穿芒鞋,拄竹杖,但是這是他心中瀟灑人生的理想裝束。

芒鞋、竹杖在中國文人心中,就是一種表現隱逸、灑脫情懷的符號。而且在現實中,也是文人雅士出外漫遊的必備用具。如:

唐·貫休《寒月送玄道士入天台》:「芒鞋竹杖寒凍時,玉霄忽去非有期。

在天寒地凍時,貫休自己並不一定真穿了芒鞋,真拄了竹杖,但是他在詩中就用這樣的行頭來表達自己超然物外的志趣。

因此,這雙芒鞋,亦真亦假,亦假亦真。

但不論真假,蘇軾那面對風吹雨打,面對天晴日照,都能葆有一顆處變不驚、看淡一切的平常心、超然心、灑脫心,卻是真真切切地讓我們記懷。

蘇軾曾用兩句詩,來概括他的一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心中永遠的蘇東坡,永遠景仰您。

相關焦點

  • 蘇軾與《定風波》
    《定風波》宋代 蘇軾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品讀《定風波》,對風雨的不屑一顧,便是蘇軾的過人之處
    陸毅版的蘇軾蘇軾的詞,大多豪放坦蕩,氣象宏大。正所謂人如其文,我筆寫我心。蘇軾的詞作中,很多都體現著蘇軾的性情,信仰和他的人生價值。《定風波》全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蘇東坡的坎坷一生這首《定風波》記事抒懷,是蘇軾被貶黃州之後,和朋友出遊,忽然風雨來襲,朋友都很狼狽,只有蘇軾泰然處之,然後還作詞以記之。「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 披著蓑衣,穿著草鞋,拄著竹杖的蘇軾:雖狼狽,依舊寫下千古名句
    宋代文學大家中,蘇軾是我的最愛,愛他的深情,「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愛他的豁達,「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愛他的孤寂,「缺月掛梧桐,漏斷人初靜」;也愛他的豪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 也無風雨也無晴——從《定風波》聊聊蘇軾對待挫折的人生態度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都說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江湖浩瀚,然眾多文人墨客或仍深處江湖飲酒作詩,或歸隱林間不問世事。
  • 【北宋】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定風波》北宋·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王灼《碧雞漫志》)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蘇軾雖然對音律不怎麼講究,但他偶爾寫起歌詞來,總是能夠讓人耳目一新,和那些成天沉溺在「負面情緒」中的人不一樣,蘇軾總是能夠讓人的精神振作起來。  這首《定風波》,正是這一類「指出向上一路」的作品,  也可以說是蘇軾最有名的詞作之一。「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蘇軾《定風波》|任爾風吹雨打,我自閒庭信步
    定風波 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途中遇雨」,帶雨具的僕人先走了,同行的人奔忙避雨略顯狼狽,但是蘇軾卻沒有這種感覺。因而他就把這個先雨後晴過程中的所見所思作了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在上闋中,作者首先安慰同行的人:「不要在乎那瀟瀟風雨聲,我們且歌且行吧。」颳風下雨乃自然之平常現象,既然遇上了,我們就坦然面對。「任他風吹雨打,我自閒庭勝步」。
  • 誰解其中味——《定風波》蘇軾的悲傷與超越
    提到蘇軾,大家可能都會想起他的豪放、樂觀、曠達。但「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樂觀曠達,總是需要通過磨難、不幸來見證。人們越是確信一個人的樂觀曠達,說明那個人承受的磨難與不幸越是突出。學習蘇軾的作品,我們似乎總是關注蘇子的豪放樂觀曠達,而忽視了他作品中傳遞出的悲傷。
  • 定風波|人生,不過是蘇軾在面對風風雨雨時的超然情懷
    人生,不過是蘇軾在面對風風雨雨時的超然情懷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波居士。他面對人生中種種困難,是迎面直上,用自己不畏艱辛的情懷去超脫世間給予的種種,達到一種豁達的境界。一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正是道明了這一點。
  •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也無風雨也無晴
    晴和雨,在他心中沒有分別,都是一道自然的風景。這種豁達的領悟是怎麼來的呢?那是因為有一天,他和同伴外出郊遊,不料突然遇到風雨,朋友們都感到很狼狽,只有這位大文豪不在乎。他認為,在雨中吟嘯詩歌、緩步慢行,即使手扶竹杖、腳穿草鞋也輕快得勝過騎馬。時近黃昏,雨又忽然停了,他回顧剛才風雨交加的情景,感到既然風雨不足畏懼,那麼晴天也不必過于欣喜。
  • 高手認為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有錯字,建議改個字,說得過去嗎
    本期小美要和大家說的,也是一個近來被認為有錯的千古名句,來自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愛讀蘇軾詞的朋友應該對這個名句不陌生,它出自蘇軾的經典詞《定風波》。全詞如下:《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詩詞朗讀: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芒鞋:草鞋。一蓑煙雨任平生:披著蓑衣在風雨裡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製成的雨披。料峭:微寒的樣子。斜照:偏西的陽光。向來:方才。蕭瑟:風雨吹打樹葉聲。也無風雨也無晴:意謂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 蘇軾的這首《定風波》,其中幾句,道出詞人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今天筆者便與大家分享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蘇軾《定風波》導讀
    今天導讀的是蘇軾的《定風波》,由高二12班的吳凱婷、陳陽泰合作,率先為大家開鑼先送上《定風波》全詞內容,同學們讀完再來聽兩位導讀者的分享,一定更容易心領神會的。《定風波》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 蘇軾最著名的一首《定風波》,簡短的詞句之中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
    那一年,蘇軾與朋友外出遊玩,風雨忽至,兩人在風雨的吹打之下頗顯狼狽,友人因為狼狽的遭遇感到抑鬱,蘇軾卻絲毫不在乎這糟糕的天氣,反而緩步向前,怡然自得,並詩興大發,寫了首詞,詞牌是《定風波》,內容大多人也很熟悉,自然是那首《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了。
  • 蘇軾的《定風波》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Not listening to the leaf-hitting sound while crossing the woodsI continue to sing and chant while walking ahead slowly.
  • 竹杖芒鞋輕勝馬!中國古人發明的這種涼鞋,如今卻成為了日本國粹
    這個地方說的是王子敬兄弟去見自己舅舅的故事,一開始「躡履」是恭敬的樣子,後來「皆著高屐,儀容輕慢」 ,這裡的「高屐」就是一種木屐,之所以說王子敬兄弟穿高屐是輕慢的表現,是因為木屐在古代主要是外出穿著,比較堅固耐磨,而且可以防滑,在室內穿著見客是非常不禮貌的。
  •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寫盡了人生命運沉浮
    元豐五年三月七日,蘇軾在黃州沙湖道遇上大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已經先行離開。同行的人倍感狼狽,蘇軾卻不這麼認為。過了一會兒天氣放晴,他一揮而就,寫下一首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 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在黃州遇雨,寫下《定風波》,這樣面對人生
    蘇軾寫過一首《定風波》的詞,「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蘇軾的《定風波》,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而他在黃州時又寫了不少經典的詞作,除了那首《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外,這首《定風波》也屬於其間的代表作。詞云: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苦難終會過去,人生處處是風景,從蘇軾的一首詞看他如何笑看人生
    他是一個大文豪,他是一個道教的追崇者,他更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主義者。雨中散步,舟中看天,月夜冥想,今天讓我們走進蘇軾和他的《定風波》。人生處處是風景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