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定風波》,歷來為人所鍾愛,人們不單喜愛他文筆的爽利,而且喜歡他對待生活的樂觀態度。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1079年,蘇軾44歲,調任湖州做知州,在這裡寫了差點要了他命的《湖州謝上表》。他在這個謝恩表中,又忍不住發了點牢騷。反對派摘取其中語句和此前所作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這就是轟動歷史的「烏臺詩案」。
因眾人力救,蘇軾的性命是無虞了,聖諭下發,蘇軾貶往黃州,充團練副使,但不準擅離該地區,並無權籤署公文。
《定風波》寫於1082年春,是蘇軾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的第三個春天。
這首詩是觸景生情,因事感發。
據《東坡志林》記載:「黃州東南三十裡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
在這次去相看田地的回程中,突遇急雨,蘇軾與同行之人都無雨具,別人都叫苦連天,但只有蘇軾不僅不以為意,還有點自得在裡面。天氣不一會也就放晴。蘇軾對這一短暫之間發生的變化有了感悟,於是創作了這首詞。
蘇軾在詞中寫自己是竹杖、芒鞋、蓑衣。那麼他當時真是這樣的裝束嗎?
首先,「團練副使」是個什麼官?
團練副使是宋代散官官階之一,授予官員,是一種級別的象徵。宋代散官常授的主要是團練副使、節度行軍司馬、節度副使和州別駕四種。一般認為宋代的「團練副使」就是掌管地方軍事的副司令員,為從八品。
其次,宋代官員的服飾有什麼要求?
宋代官員服飾,有嚴格等級限制。神宗元豐改制後規定:四品以上服紫,六級以上服緋,九品以上服綠。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本來各行業都有自己的「制服」:「其士農工商,諸行百戶,衣裝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謂如香鋪裹香人,即頂帽披背。質庫掌事,即著皂衫角帶,不頂帽之類。街市行人,便認得是何色目。」
從上文看,宋代官員、平民中的各業,衣服都有相應的規定。不單顏色有區分,材質也有差別。
官員的衣服是絲麻製品,鞋子是絲麻履。
不過,這些規定只是要求人們不能以下僭上,而在非朝會、辦公期間,上降下是可以自由的。
而本詞中,蘇軾提到自己穿著芒鞋,也就是草鞋,這完全有可能。
首先,因為這次出門不是辦公。
他這次是到黃州東南邊三十裡外的地方去買私田,可能就採用老百姓的裝束了。他這樣裝扮還可能不想在田主那裡過分暴露自己的官員身份,不要顯得那麼張揚。
其次,蘇軾是個生性放曠之人。
平日閒暇可能就這樣一身打扮,比較親民、接地氣。讀蘇軾的詩詞,會發現他經常到百姓家中串門做客,沒有什麼官員的架子。
第三,即使他沒有穿芒鞋,拄竹杖,但是這是他心中瀟灑人生的理想裝束。
芒鞋、竹杖在中國文人心中,就是一種表現隱逸、灑脫情懷的符號。而且在現實中,也是文人雅士出外漫遊的必備用具。如:
唐·貫休《寒月送玄道士入天台》:「芒鞋竹杖寒凍時,玉霄忽去非有期。
在天寒地凍時,貫休自己並不一定真穿了芒鞋,真拄了竹杖,但是他在詩中就用這樣的行頭來表達自己超然物外的志趣。
因此,這雙芒鞋,亦真亦假,亦假亦真。
但不論真假,蘇軾那面對風吹雨打,面對天晴日照,都能葆有一顆處變不驚、看淡一切的平常心、超然心、灑脫心,卻是真真切切地讓我們記懷。
蘇軾曾用兩句詩,來概括他的一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心中永遠的蘇東坡,永遠景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