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成語典故——畫餅充飢

2020-12-15 洛陽網

成語釋義:畫個餅來解除飢餓。比喻有虛名無實用,以空想來自我安慰。

  成語出處::晉人陳壽所著《三國志·魏志·盧毓傳》:「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

  三國時期,曹魏有一位大臣名叫盧毓,學識淵博,清正廉潔,深得魏帝信任和百姓敬重。

  盧毓字子家,涿郡涿人,父親為名士盧植。盧毓10歲時父母雙亡,家鄉又接連發生動亂,兩個兄長相繼死難。盧毓歷盡艱辛,供養寡嫂和侄兒,同時不忘發奮讀書,品行和學識受到人們的廣泛稱讚。建安末年,曹丕為五官中郎將時,將其招致麾下,後來盧毓得到崔琰的舉薦,做了冀州主簿。

  魏國建立後,魏文帝曹丕把盧毓派往梁、譙二郡當太守。譙郡(今安徽省亳州)是曹氏的故鄉,魏文帝特別遷移大批百姓前往屯田,希望使這裡興旺起來。可是這個地方土地瘠薄,百姓來後雖然辛勤勞作,仍很貧困。於是,盧毓就上表朝廷,希望將百姓遷到土地肥沃的梁國。聽了這一奏摺,魏文帝很不高興,但仍採用了這一主張,將盧毓降職,讓他帶領百姓繼續遷移。盧毓一心為民辦好事,在隨後的過程中歷盡勞苦,四處考察,選擇有良田的地方讓人們居住,深得百姓的信賴。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逝,長子曹睿繼位,是為魏明帝。青龍二年(公元234年),盧毓被召入京都洛陽,擔任侍中這一要職。在職三年,他稟性貞固,心平體正,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尤其是具有識人之能,深得明帝信任,又被提升為吏部尚書,負責官吏任免、升降、調動的事務。

  後來朝廷想選拔一個中書郎,有人推薦在當時很有名氣的諸葛誕、鄧艾等,魏明帝不予採納,將此事交給盧毓來辦,並下詔:「得其人與否,在盧生耳。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

  盧毓回答明帝:靠名聲是不能選拔出才幹卓異的人,但可以發現一般的人才。一個人有無名氣,往往也能反映出他在修養、德行方面的情況,因此對有名氣的人也不要嫌棄他們。要選拔具有真才實學、品行良好的人,必須進行考核,以辨真偽虛實。魏明帝採納了盧毓的這一意見,下令推行考課法。隨後,盧毓制定考核辦法,先看一個人的性行,而後再考察他的才學,為朝廷選拔出了眾多人才。

記者 陳運團 整理 李玉明配圖

返回洛陽網首頁>>

相關焦點

  • 成語故事天天講——畫餅充飢
    為什麼要讀成語 成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積澱,成語的背後涉及很多歷史典故,把成語的含義跟背後的典故結合起來,讓孩子在掌握詞語的同時,還能了解成語背後的文化以及成語典故中蘊含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 成語故事丨畫餅充飢
    每晚陪孩子聽一個故事,學一個成語典故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經過長期使用
  • 洛陽成語典故:隨機應變
    成語釋義:跟著時機的變化而靈活應付。  成語出處:《舊唐書·郭孝恪傳》:「請固武牢,屯軍泛水,隨機應變,則易為克殄。」  隋末,群雄並起,逐鹿中原。唐滅劉武周后,李淵為統一天下,命令秦王李世民率軍東徵佔據洛陽的王世充。  當時,竇建德佔據河北,唐還要防範北方的突厥。
  • 洛陽成語典故:掩目捕雀
    成語釋義:遮住眼睛捉鳥雀。比喻不注意客觀情況,用不可行的方法自己騙自己。  成語出處:《三國志·魏書·陳琳傳》:「諺有掩目捕雀。夫微物且不可欺以得志,況國之大事,其可以詐主乎?」  東漢末年,宦官與外戚爭權奪利,國家奄奄一息,民不聊生。公元189年,漢靈帝劉宏病亡,他的兒子劉辯繼位,是為漢少帝。
  • 「畫餅充飢」用英語怎麼說
    「畫餅充飢」是一個在中國家戶喻曉的成語,「畫餅充飢」這個成語出自陳壽的《三國志·魏書·盧毓傳》講的是三國時期魏國一個有才幹的人盧毓的故事。後來就演變出了「畫餅充飢」這個成語。那畫餅充飢有沒有對應的英語說法呢?Draw a cake to satisfy one's hungry|畫餅充飢。You are too lazy, you must be on your own.
  • (洛陽成語典故)三月不知肉味
    成語釋義:三個月之內吃肉不覺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於某一事物而忘記了其他事情。  成語出處:《論語·述而》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三月不知肉味,孔老夫子可也夠誇張了,能讓他如此入迷的是啥玩意兒呢?是周朝的《韶》樂。  洛邑是周朝的首都。
  • (洛陽成語典故)枹鼓不鳴
    成語釋義:枹,就是擊鼓所用的槌。枹鼓不鳴字面意思為沒有人拿槌來擊鼓,用以比喻政通人和,社會秩序安定,沒有冤假錯案。  成語出處:《後漢書·酷吏傳·董宣》:「( 董宣)後特徵為洛陽令……由是搏擊豪強,莫不震慄,京師號為『臥虎』,歌之曰:『枹鼓不鳴董少平 。』」
  • 曉薇有聲|成語故事——畫餅充飢
    學習成語不僅有助於提高語言能力,而且還能獲取許多豐富、充實的歷史知識。本欄目精選了閱讀性強,通俗易懂的故事,並特邀請曉薇老師朗讀。
  • (洛陽成語典故)好逸惡勞
    成語釋義:喜歡安逸,厭惡勞動。   成語出處:《後漢書·郭玉傳》:「其為療也,有四難焉……好逸惡勞,四難也。」    「好逸惡勞,四難也。」說這句話的人叫郭玉,是東漢時一位名醫。  《後漢書·方技傳》中記載,郭玉乃四川廣漢人氏,師從當時名醫程高,學得一手好本領,尤其擅長針灸。
  • 洛陽成語典故——握髮吐哺
    成語釋義: 也作「吐哺握髮」。哺指口中所含的肉乾等食物,比喻求賢殷切,待人心地誠懇。   成語出處:《史記·魯周公世家》:「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勿以國驕人。」
  • 關於成語「亂七八糟」的典故
    我們形容事物雜亂無章,經常使用「亂七八糟」這個漢語成語。它的本意,形容毫無秩序及條理,亂糟糟的樣子。那這個成語對應的有兩個典故,分為「亂七」和「八糟」。1、「亂七」。是指發生在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公元300年,趙王倫發兵進攻洛陽,斬殺賈后及其親黨。於是一場持續十六年之久的皇族奪權混戰,也就此開始。由於先後參與這場亂事的,共有八個同姓王。因此,這場混戰被史書稱「八王之亂」。這次皇室內宮爭權奪利,非常血腥鬥爭。時間上比「七國之亂」的持續時間更長。
  • 袁安高臥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袁安高臥,漢時袁安未達時,洛陽大雪,人多出乞食,安獨僵臥不起,洛陽令按行至安門,見而賢之,舉為孝廉,除陰平長、任城令。見《後漢書·袁安傳》唐李賢注引《汝南先賢傳》。後因以「袁安高臥」為典,指身處困窮但仍堅守節操的行為。
  • 洛陽紙貴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出自:《晉書·左思傳》:「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近義詞有:有口皆碑、交口稱譽、有目共賞,洛陽紙貴是褒義成語,可作賓語、定語、補語;含褒義。 洛陽紙貴的詳細解釋: 成語名稱:洛陽紙貴(luò yáng zhǐ guì) 成語釋義:比喻著作有價值,流傳廣。 成語出處:《晉書·左思傳》:「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 死心塌地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元 喬孟符《鴛鴦被》第四折:「這洛陽城劉員外,他是個有錢賊,只要你還了時,方才死心塌地。」近義詞有:至死不渝、執迷不悟,反義詞有:舉棋不定、猶豫不決,死心塌地是貶義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狀語;含貶義。
  • 開封將成語典故元素融入旅遊景區 傳承歷史文化
    倒履相迎  4月9日上午,來自洛陽的騰訊網友「絕勝煙柳」一大早就來到了大宋御河賞景(之前曾有邯鄲市獲得中國成語典故之都稱號)。說到建在大宋御河兩岸的開封成語典故苑中的成語典故刻石,和開封鐵塔附近翻開的石雕「大書」旁立著的成語開卷有益石碑,他說,過去知道鐵面無私、黃袍加身、杞人憂天這些成語典故發生在開封或與開封有關,看了立在這裡的刻石後才知道,開卷有益、南轅北轍、雪中送炭、庖丁解牛、五十步笑百步這些成語也與開封有著密切關係。
  • 損人益己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損人利己,反義詞有:損己利物,損人益己是貶義成語,可作謂語、定語;指損人利己。損人益己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損人益己(sǔn rén yì jǐ)成語釋義:猶損人利己。成語出處:《舊唐書·陸象先傳》:「為政者理則可矣,何必嚴刑樹威。
  • 「冬日可愛」竟然是成語!與寒冬有關的河洛典故,你知道幾個?
    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千百年來流傳著無數的典故,被後人口口相傳,這些發生在河洛大地的精彩故事,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古老智慧,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千百年來流傳著無數的典故,被後人口口相傳,這些發生在河洛大地的精彩故事,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古老智慧,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程門立雪、天下無雙、冬日可愛……這些與冬日有關的河洛典故,你知道幾個?
  • 趙孝斌和「中國成語典故名城」
    2007年7月,退而不休的趙孝斌到「中國成語典故之都」河北邯鄲參觀考察,邯鄲作為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其聲名遠播的成語典故、濃鬱的成語文化氛圍深深吸引了他。他邊參觀邊思考,開封是一座具有豐厚成語典故資源的城市,「杞人憂天」、「才高八鬥」、「五十步笑百步」、「開卷有益」、「抱薪救火」等成語典故均發生在開封,為什麼開封不能申報「中國成語典故名城」呢?
  • 成語典故苑落戶御河岸
    記者 陳豔輝東方今報開封訊  12月5日上午,由《東方今報·開封讀本》連續報導的趙孝斌編著的《開封成語典故故事》現實版——開封成語典故苑開苑儀式在御河岸邊舉行。
  • 天花亂墜:皇帝痴迷佛法 講經之風盛行(洛陽成語典故)
    成語詞典  【成語】天花亂墜  【人物】梁武帝蕭衍  【釋意】形容文章或講話十分精彩,現多用於貶義,形容文章或講話脫離實際。  【出處】 《心地觀經·序品》:「六欲諸天來供養,天華(花)亂墜遍虛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