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釋義:喜歡安逸,厭惡勞動。
成語出處:《後漢書·郭玉傳》:「其為療也,有四難焉……好逸惡勞,四難也。」
「好逸惡勞,四難也。」說這句話的人叫郭玉,是東漢時一位名醫。
《後漢書·方技傳》中記載,郭玉乃四川廣漢人氏,師從當時名醫程高,學得一手好本領,尤其擅長針灸。
東漢和帝時,郭玉任太醫丞,有一次,漢和帝要試探他,在宮中挑了手腕差不多粗細的一男一女,讓他們坐在帷幕中,一個伸出左手,一個伸出右手,裝成一個人,然後叫郭玉在幕外診脈。郭玉摸過倆手腕,心裡吃驚,覺得這不像是一個人的脈象,便直言相告:「左陰右陽,脈有男女,狀若異人,臣疑其故。」和帝一聽,讚嘆不已。
郭玉不僅在宮廷為達官貴族治病,對普通百姓也一視同仁,《後漢書》說其「雖貧賤廝養,必盡其心力」。但有一個現象讓人奇怪,他給窮人治病時,都是手到病除,而給達官貴人治病時,卻是時好時壞,療效不甚理想。和帝又要試探他,讓一個貴人穿上僕役的衣服,和僕役們混在一起,請郭玉看病。郭玉只扎了一次針,貴人的病就好了,和帝奇怪,便問郭玉:「這是咋回事呢?為什麼你給窮人治病能治好,給富人治病卻大失水準?」
郭玉如實答來:「為什麼給權貴治病效果總是不大好呢?因為那些達官貴人養尊處優,盛氣凌人,對別人頤指氣使已成了習慣,醫生懷著惶恐懼悚的心理給他們看病,治療起來顧慮重重,就會產生四大難處。哪四大難處呢?其一,他們只相信自己而不相信醫生,認為在治病方面自己也要比醫生高明,一意孤行而不遵醫囑;其二,飲食起居沒有規律,不懂得調理身體;其三,身體羸弱,經不起長時間的治療;其四,四體不勤,好逸惡勞,從來不鍛鍊身體,氣血瘀滯,經脈不通。加之針刺深淺有分寸,志意調節有奧旨,施針時機有忌宜,這些都是醫生匠心獨運的。如果醫生懷著畏懾恐懼的心理,小心謹慎有餘,充分施治不足,信念不足,施治不力,又怎麼能治好這些富人的病呢?」(記者 陳旭照 整理)
返回洛陽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