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法視角論人身自由與安全權

2020-12-20 中國法院網

2006-01-24 16:43:44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胡鳳霞

  [摘要]:人身自由與安全權是一項古老而又備受現代人推崇的基本人權,也是保障公民的健康不受損害、保證自己不受非法搜查、拘禁、逮捕、放逐及其他非法侵害的一項重要權利。人身自由與安全權與生命權、健康權、人格尊嚴權有密切的聯繫。

  [關鍵詞]:人身自由與安全權  生命權  人格尊嚴權  健康權

  人身自由與安全權是最古老的基本權利之一,最早出現在英國1215年的《大憲章》。《大憲章》第三十九條規定:「凡自由民除經其貴州依法判決或遵照國內法律之規定外不得加以扣留、監禁、沒收財產、剝奪其法律保護權或加以放逐、傷害、搜索或逮捕。」1676年,英國國會輝格黨人為反對查理二世復闢封建王朝的倒行逆施、保護自己的人身自由與安全,促使國會通過了著名的《人身保護法》。該法案規定了不準非法拘捕以及將合法拘捕的人及時提交法庭審判。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為了避免橫向的侵害,人身安全被賦予極高的優越性。可以說,人身自由和安全的權利是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產物。

  一、概念及公約規定

  人身安全權通常和人身自由緊密聯繫在一起。「早期思想家在論述人身自由與安全時也常把它們視為一個整體,或權利的兩個方面。」 [1]歐洲人權委員會在宣布受理阿德勒和比威斯訴聯邦德國案中說:作為僅指人身自由與安全而言,從其固有聯繫看,自由與安全應視為一個整體。本文中人身安全權和人身自由放在一起論述,合稱人身自由與安全權。人身自由與安全權是指公民人身健康受自己支配,而且不受非法搜查、拘禁、逮捕、放逐、剝奪、限制、酷刑、不人道的懲罰、奴役和科加勞動義務以及不法侵害的權利。[2]

  很多人權公約把人身自由與安全放在一起加以規定,如《世界人權宣言》第3條、《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9條第1款、《歐洲人權公約》第5條第1款、《美洲人權公約》第7條第1款、《非洲人權和人民權利憲章》第6條等。剝奪自由和逮捕或拘禁同義。[3]逮捕指剝奪人身自由的行為,拘禁指剝奪自由的狀態,不管它是否出自逮捕(監禁或審前拘禁)、定罪(囚禁)、綁架或其他行為。如《世界人權宣言》第三條規定:「人人有權享有生命、自由與人身安分。」第九條:「任何人不得加以任意逮捕、拘禁或放逐。」《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九條第1款規定:「人人有權享有自由與安全。任何人不得加以任意逮捕或拘禁。除非依照法所確定的根據和程序,任何人不得被剝奪自由。」《歐洲理事會保護人權和基本自由公約》第五條:「(一)人人享有自由和人身安全的權利。」《非洲人權和民族權憲章》第十九條:「每一個人均有權享有人身自由與安全。除非根據事先已經制定好的依據和條件,任何人均不得被剝奪自由。尤其是,任何人均不得被逮捕或拘捕。」《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第五條:「締約國依本公約第二條所規定的基本義務承諾禁止並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保證人人有不分種族、膚色或民族或人種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權利,尤得享受下列權利:……(醜)人身安全及國家保護的權利以防強暴或身體上的傷害,不問其為政府官員所加抑或為任何私人、團體或機關所加。」

  針對婦女兒童的人身自由與安全,幾個公約專門做出了規定。如《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二十四條:「每一兒童有權享受家庭、社會和國家為其未成年地位給予的必要保護措施,不因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或出生而受任何歧視。」《兒童權利宣言》三十七條:「締約國應確保:(a)任何兒童不受酷刑或其他形式的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對於未滿十八歲的人所犯罪行不得判以死刑或無釋放可能的無期徒刑;(b)不得非法或任意剝奪人和兒童的自由。對兒童逮捕、拘留或監禁應符合法律規定並僅作為最後手段期限應為最短的適當時間。」《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的歧視公約》第十一條:「1、締約國應採取一切適當措施,消除在就業方面對婦女的歧視,以保證她們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上享有相同權利,特別:(f)在工作條件中享有健康和安全保障,包括保障生育機能的權利。」

  二、人身自由與安全權的含義

  人身自由與一般意義上的自由是不同的,二者不能混淆。所有的人權最終都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作為人權之一的人身自由屬於自由的一個方面。人身自由從最狹窄的意義上理解就是身體活動的自由。[4]因此在這個層面上理解,對於人身自由的幹預就是把某個人強行拘禁於某個場所的結果。這個場所可以是監獄、勞動教育場所、精神病院、戒毒所甚至家裡。但是如前面所列的條約所規定的那樣,這種拘禁必須要有程序上的保障,被逮捕者和被拘禁者被賦予一些權利:被告知的權利、獲得法庭人身保護令的權利[5]、獲得賠償的權利。考察各國對人身自由的理解,我們可以看出,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解釋。比如在新加坡,人身自由被解釋為「與個人身體有關的自由」,對人身自由的限制被限定為個人物理身體的監禁、懲罰和遭受痛苦。但是在美國的判例中,人身自由被解釋為所有與人身有關的自由,包括表達自由、宗教自由,獲得平等機會的自由、隱私權以及生育權等。[6]

  我們要明確的是,追求人身自由不是以完全廢除剝奪人身自由的國家措施為目的。考察公約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公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反對剝奪自由,而是反對任意和非法剝奪自由。國家機關必須準確界定可以剝奪自由的情況以及相關程序,並有義務防止國家機關及執法公務人員任意和非法地剝奪公民自由。

  人身安全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曾倍受推崇,它保證公民得到國家的保護,以免由橫向層次上的幹預造成的對其人身自由和財產的損害。現代國際公約中的「安全」有相似的含義,締約國負有積極義務保護公民身體完整性。一種系統性的解釋表明,人身安全為個人提供了獨立於人身自由之外的法律自由主張,這些主張主要針對由私人實施的對人身和人格完整性的幹預。[7]1990年7月12日,人權事務委員會在關於德爾加多·帕埃滋訴哥倫比亞案中指出:「從法律上講,國家不能僅僅因為一個人沒有被逮捕或以其他方式被拘禁,而無視在其管轄權下為人所知的對他或她的生命的威脅。國家負有義務採取合理的與合適的措施來保護他們。」

  人身自由與安全權的內涵應包括:

  1、公民健康受自己支配。《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的歧視公約》第十一條第一款的(f)規定「在工作條件中享有健康和安全保障,包括保障生育機能的權利」。

  2、不受非法拘留或逮捕以及人身自由不被剝奪的權利。剝奪自由和逮捕或拘禁同義。《世界人權宣言》第九條:「任何人不得加以任意逮捕、拘禁或放逐。」 《美洲人權公約》第七條:「(三)不得對任何人任意進行逮捕和關押。」歐洲人權機構對人身自由與安全的內涵僅限於禁止非法逮捕或拘禁和拘束,這未免顯得過於狹窄。[8]其實與剝奪自由相關的情況還有精神疾病、流浪、吸毒、教育目的、移民控制、為公共安全而採取的預防性拘禁等。但是聯合國大會第三委員會以微弱優勢(30贊成,27票反對)支持對「逮捕」和「拘禁」作廣義解釋,因此對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吸毒者、流浪者以及私人對自由的剝奪,都應理解為逮捕或拘禁。但是在我國,逮捕和拘禁還是只具有狹義的意義,不做擴大解釋。

  很多國際條約明確規定不能任意剝奪自由,如《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九條的規定,拘禁必須基於法律確定的程序和根據,必須告知被逮捕人逮捕的理由和對他的指控,必須在合理的時間內審判或釋放,賦予因追捕或拘禁被剝奪自由的人向法庭起訴的權利以及得到賠償的權利。[9]「在合理的時間內審判或釋放」是指被剝奪自由的人有權讓法庭不拖延地審查這種拘禁,不管拘禁他們的理由是什麼;如果發現拘禁不合法,他們有權要求法庭釋放他們。如在伊內滋·託裡斯訴芬蘭案(第291/1988號來文)中,人權事務委員會認為,拘禁幾乎達3個月之久,原則上講是「太長了」。[10]人權事務委員會在《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9條的一般性意見中強調,在任何情況下,拘留的時間不能超過「幾天」。這說明國際條約雖然規定了合理的時間,但是具體是多少並沒有明確界定。有些國家如美國通過發布人身保護令狀來保障人身自由與安全。所謂人身保護令狀,是從法院對任何監禁他人的人發出的一種法律文件,要監禁者必須把被監禁的人帶到法庭說明監禁此人的要求。被監禁的人可以向法官提出申請要求發出人身保護令狀,並陳述認為他是被非法監禁的根據。[11]

  3、免受奴役權。《世界人權宣言》第四條:「任何人不得使為奴隸或奴役;一切形式的奴隸制度和奴隸買賣,均應予以禁止。」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八條:「一、任何人不得使為奴隸;一切形式的奴隸制度和奴隸買賣,均應予以禁止。二、任何不得被強迫役使。三、……(甲)任何人不得被強迫或強制勞動。」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八條第三款中的(乙)(丙)規定了不認為是強制與強迫勞動的情況,如作為對罪犯的懲罰的苦役監禁,依法庭合法命令而被拘禁的人或在拘禁假釋期間所要求的任何工作或服務、軍事性質的服務、威脅社會生命或幸福的緊急狀態,或災難情況下受強制的任何服務以及屬於正常公民義務的任何工作或服務。《美洲人權公約》第十六條:「不受奴役的自由(一)任何人不得受奴役或從事非自願的勞役,各種形式的奴役和勞役,正如奴隸交易和販賣婦女一樣都應予禁止。(二)不得要求任何人從事強迫的勞動或強制勞動。」《歐洲理事會保護人權和基本自由公約》第四條:「(一)任何人不得被蓄為奴或受奴役。(二)任何人不得被要求從事強制或強迫勞動。」

  4、免受酷刑以及不人道的懲罰。《歐洲理事會保護人權和基本自由公約》第三條:「禁止酷刑 任何人不得被施以酷刑或使之遭受非人道或侮辱性的待遇或懲罰。」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七條:「任何人均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殘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刑罰,特別是對任何人均不得未經其同意而施以醫藥獲科學實驗。」《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對此作了詳盡的規定。《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五條:「人道待遇的權利 ……(2)不得對任何人施以酷刑或殘暴的、非人道的或侮辱性的懲罰或待遇,所有被剝奪自由的人都應受到尊重人類固有尊嚴的待遇。」

  三、人身自由與安全權和其他權利的關係

  1、人身自由與安全權和生命權

  生命權是人們的生命不受非法侵害和剝奪的權利。人人有固有的生命權,這個權利受到法律的保護。不得任意剝奪任何人的生命。生命權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基本人權,是一切權利的載體。生命權是固有的、至上的、第一位的人權。在聯合國的文件中,生命權被規定為不可剝奪的、不可克減的人權。聯合國及其組織對生命權的保護是無條件、沒有保留和沒有例外的。[12]人身安全權是生命的一道屏障,因為侵犯生命權總是從侵犯人的自由與安全入手。從國際條約看,締約國有義務不去任意地剝奪人的生命,在其領土內,締約國更有義務去保護和確保人們的生命。締約國最低限度的義務有反對謀殺,由此引伸出締約國有義務去調查死亡,這在布萊爾訴烏拉圭案中可以體現出來。

  2、人身自由與安全權和人格尊嚴權

  人身自由與安全權與人格尊嚴權密切相關,人格尊嚴權是指人們的身體、榮譽、名譽、思想、信仰免受任何歧視、侮辱或侵犯的權利。對人身加以任何形式的侮辱或懲罰都有悖於人格尊嚴的原則。人權事務委員會第21號一般性意見指出:「以人道和尊重人格的方式對待喪失自由者是一項基本和普遍適用的原則。因此,這項規則的應用絲毫不取決於締約國現有的物質資源水平。必須不加任何區別地應用這項規則,不論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民族或社會本源、財產、出生或其他狀況。」傳統上,人身自由只限於保護個人免受任意逮捕,不包含任何有關犯人待遇的義務;禁止酷刑一般被理解為一項避免國家幹預的經典的個人權利,國家沒有義務採取積極措施保障人道的待遇。人身自由與安全權包含了不受酷刑和不人道的懲罰的權利內容,在一定意義上維護了公民的人格尊嚴權。

  3、人身自由與安全權和健康權

  人身自由與安全權和健康權[13]也有密切聯繫。健康權的內容之一是保持身體的完整性,不受他人任何方式的摧殘以至身體受到傷殘或致命損害,這一點和享有人身安全權是相同的。基姆在他的《探索一個公正的世界秩序》中說:「健康是僅次於人的自然生存的世界性質的最基本的人類需要。沒有健康人將喪失人作為人最完整的大部分特性。沒有健康人就不能發展為或稱為更充分的人。沒有健康,生命則失去意義和價值,其它的人權成為一句空話。」健康權不包括獲得健康的權利,但包括自由和權利兩方面的內容。享有健康權意味著有自身健康免受幹涉的自由,並有權獲得衛生保健以及健康所需的安全的商品、清潔的水源和信息。《聯合國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3號一般性意見(1990)中,委員會堅持認為締約國具有不可克減的「核心義務」為健康權的實現提供最低限度的保障,如果由於資源緊缺不能履行這些核心義務,國家「有義務證明,已盡一切努力,利用所有可以獲得資源,優先滿足有關義務的要求。」[14]有人認為,國家在健康權方面負有尊重、保護和實現的義務。

  人身安全權是人所享有的一項基本人權。「安全有助於使人們享有諸如生命、財產、自由和平等等其他價值的狀況穩定或儘可能繼續下去。」[15]霍布斯說:「人民的安全是至高無上的法律。」[16]人們只有享有人身自由與安全,才能保障其社會活動的順利進行,才能享受其他權利和自由。在當今社會,明確人身自由與安全權的實質和內涵,了解國家在保障人身自由與安全權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對於公民主張和保障自己的人身自由與安全權有著重大意義。

[1]楊成銘:《人權保護區域化的嘗試??歐洲人權機構的視角》,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頁。

[2]於立深:《我國憲法典公民權利條款評析》,《長白學刊》2002年第4期,第28頁。

[3] 國際人權法教程項目組編寫:《國際人權法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頁。

[4]國際人權法教程項目組編寫:《國際人權法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頁。

[5] 所有被剝奪人身自由的人都有權由一個法庭不拖延地對拘禁進行審查。這一權利來源於英美法中的人身保護令的法律原則,其存在於剝奪自由是否合法無關。

[6]韓大元主編:《外國憲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45頁。

[7]國際人權法教程項目組編寫:《國際人權法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頁。

[8]楊成銘:《人權保護區域化的嘗試??歐洲人權機構的視角》,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頁。

[9] 詳見CCPR人權事務委員會:關於人身自由和安全的第8號一般性一件(第16屆會議,1992)。

[10]國際人權法教程項目組編寫:《國際人權法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27頁。

[11] 韓大元主編:《外國憲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21頁。

[12] 聯合國及其人權委員會對死刑問題上所持的立場,突出表明國家、地區不能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秩序,而判處和剝奪罪犯的生命,不能把剝奪少數人的生命,作為維護國家利益、社會秩序的手段。

[13] 《世界人權宣言》第25條確認了健康權,《經社文權利公約》第12條對健康權作了最廣泛的承認,《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第12條特別保障懷孕婦女和母親的健康權,《兒童權利公約》第24條包含了有關兒童健康權的最為廣泛的規定,此公約得到了廣泛承認,因為目前只有兩個國家沒有批准這項公約。聯合國示範規則含有關於殘疾人健康權的規定。在區域層面上,《歐洲社會憲章》第11條、《〈美洲人權公約〉任擇議定書》第10條和《非洲人權憲章》第16條對健康權作了規定。

[14]國際人權法教程項目組編寫:《國際人權法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36頁。

[15]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頁。

[16] 同④

(作者單位:山東省日照市中級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法眼·研討·002】後殖民主義視角下的泰國與國際法
    討論綜述宋可愛丁堡大學博士候選人這篇文章從殖民地視角探討東方人理解的國際法。其中一個主要素材是民國時期的顧維鈞法官在國際法院的個人意見。針對這點,我的短評分為三方面:首先,從法官所處的歷史文化,政治背景角度去分析國際法的多元化是新穎的角度。
  • 梁源:論公海自由的相對性
    這種理論解釋了海洋法發展過程中對格勞秀斯所提出的「海洋自由論」的吸收及應用,而法理學家對「自由價值」的含義及分析,則與格勞秀斯關於「海洋自由論」的主要論點不謀而合。主權國家之間的「擺脫自由」符合國際法中的國家主權平等原則,不同國家之間利用海洋存在的「機會平等」的樸素正義觀,也使得自由利用海洋成為各個海洋國家之間共同的價值追求。
  • 國際法核心期刊論文目錄2019年下半年
    ——中國國際法實踐70年回顧與展望何志鵬《法商研究》2019年第5期歐盟個人數據權的演進及其啟示張金平《法商研究》2019年第5期全球治理視閾下南海安全合作機制的建構塗少彬《法商研究》2019年第6期美國對華反補貼中「公共機構」的泛化及法律規制胡建國 劉柒《法學》2019年第10期論中國內地與香港逃犯移交制度的構建——以歐盟逮捕令為參考王秀梅 尹燕紅《法學》2019年第10期論航天商業化趨勢下我國空間法的發展路徑劉媛媛
  • 侵犯消費者安全權 飛霞橋牙籤弩銷售商被罰2萬元
    據悉,這是鹿城區市場監管局開出首張侵犯消費者安全權罰單。  「牙籤弩」是一種弩的形狀的玩具,體積只有手掌大小,能夠射擊牙籤、棉籤等物品。這種「牙籤弩」在各地中小學生圈風靡,由於具有一定的危險性,讓許多家長們非常擔心。
  • 國際法核心期刊論文目錄2019年上半年
    2期論單方開發行為在國際司法程序中的法律效果 孫傳香《法律科學》2019年第2期論《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在中國法院的適用 劉瑛《法律科學》2019年第3期中國國際民事管轄權的立法體例研究 向在勝《法律科學》2019年第4期論承認和執行外國判決的美國法困境 ——中國的因應與殷鑑霍政欣《法律科學》2019年第5期」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開展反恐國際合作的國際法戰略徐軍華《法律評論》2019年第1期論國際商事法庭的管轄權
  • 軍事專家:美國所謂「自由航行」違反國際法
    針對有報導稱美國國防部長卡特將於5日登上「羅斯福」號航母,通過馬來西亞附近的南海,再次宣示美要保障航行自由,中國軍事專家5日指出,美國所謂的「航行自由」,是美國依靠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對其他國家的主權、管轄權進行挑釁,是違反國際法的。據報導,美國防長卡特日前還重申美國將繼續維護「航行自由」,並要求各方立即停止在南海的開發和軍事化活動。
  • 淺析我國憲法對人身自由權的保護
    ,尤其是如何加強對公民人身自由保護的問題成為了當前熱點。最為典型的是發生在陝西省城固縣限制上訪人員的人身自由,並造成了上訪人員死亡的嚴重惡性事件。  這些案件的出現不僅暴露了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而且也嚴峻的考驗著我國人身自由保障機制。這些案件的發生缺乏了對公民人身自由強有力的保護,因此,加強公民人身自由的保護並切實加強落實憲法對人身自由權保障制度是這些案件出現的根本途徑。
  • 弗洛姆論逃避自由--一個心理學視角
    文章探討弗洛姆自由理論的特點,闡明弗洛姆如何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人的性格結構中的自由動力,揭示人渴望自由與逃避自由的心理依據。關鍵詞:自由;性格結構;追求自由;逃避自由一、弗洛姆心目中的自由關於自由問題的經典名句,實在是太多了。信手拈來,我們看到,斯賓諾莎宣稱:「自由比任何事情都更珍貴。」
  • 沈偉:民粹國際法和中美疫情法律之困 丨中法評 · 專論
    4.民粹國際法的「黑洞」邏輯民粹主義旨在促進以本國為中心的極化的國家利益,奉行「脫離—黑洞—強權」(disengage-black hole-hardpower)的邏輯,以擺脫全球化、多邊主義以及商品、服務資本和勞動力的自由流動。
  • 保護國際法規定的「航行自由」,美艦駛入越南領海,越南集體噤聲
    就在12月26日,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對外發布了一份聲明,稱「麥凱恩」號飛彈驅逐艦在24號當天,駛入越南崑崙群島附近海域航行,第七艦隊宣稱這是為了保護國際法規定的「航行自由」,以及挑戰過渡的海洋主張。值得一提的是,「麥凱恩」號驅逐艦當時「自由巡航」的海域,恰好位於越南本土南部的領海基線內。換言之,美軍將用在中國南海的伎倆,原封不動地用到了越南頭上,直接將該國法律上劃定的領海認證成了公海。
  • 美國著名律師費恩:美國無權在國際法問題上對別國說教
    信息 美國著名律師費恩:美國無權在國際法問題上對別國說教 ——訪美國著名律師費恩  新華社記者周而捷  美國著名國際法律師布魯斯·費恩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美國在國際事務中長期固守「帝國思維」,奉行雙重標準,根本沒有資格在國際法問題上對其他國家說教。
  • 清代國際法傳入中國
    17世紀初,歐洲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結束,歐洲出現眾多的獨立國家,形成新的主權國家之間的國際關係,也出現了研究國際法的先驅。其中,最著名的是荷蘭人格老秀斯(Hugo Grotius)。1625年,格老秀斯發表《戰爭與和平法》(De Jure Belli Ac Pacis Libri Tres),系統地論述了正義戰爭、海洋自由、遵守條約及中立等問題,為近代國際法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 老年人在養老院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合法嗎?
    當前位置:首頁 >> 泉映晚霞 2013.07.16 星期二 老年人在養老院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合法嗎?自今年起,養老院重新公布了各項規章制度,其中一條規定:「為了保障在院老人的人身安全,即日起,本院實行封閉式管理,院內入住老人不許隨意出院,如需出院需家屬同意及院方批准。」自養老院新規公布後,包括趙先生在內的很多院內入住老人都表示不認同,很多老人想外出到公園散心或與老朋友聊天聚會受到多次禁止及嚴格限制,這讓許多老人們在養老院的生活很不自在。
  • 李居遷:「一帶一路」與國際法規則新方向
    [2]但是,如果從國際法在經濟全球化中長期發展變化的宏觀視角來看,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法規則新的變化方向已經逐步凸顯,羅馬法本初意義上的「萬民法」呈現出新的活力。[8]20世紀、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聯合國出現以來,國際交往的頻度大大增加,國際法領域的具體規則也迅速發展,條約層出不窮,涵蓋領域廣泛,內容豐富。因此,從大跨度的宏觀視角來看,三千年來人類社會國際交往的歷史中,國際法整體發展經歷了古代萌芽、近代出現和當代蓬勃發展的明顯歷史時期。
  • 202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常識之人身自由
    其具體內容包括平等權、政治權利與自由、人身自由權、宗教信仰自由等等,要想拿到相關題目的分值,就要掌握其內容以及與其他權利的區別,在這裡我們對其中的人身自由權進行學習。 人身自由是指公民人身方面的,以及與人身緊密相連的權利。它是公民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和享受其他權利的基礎和前提。 人身自由權利的主要內容是: 第一,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 「三種社會形態論」與「四種生產方式論」再研究
    一、從生產關係視角重新理解「三種社會形態論」  對於「三種社會形態論」,目前學界主要關注的是《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的表述。這一理論是以集中的、顯性的表述形式出現的,可以稱之為「顯性的三種社會形態論」。
  • 略論我國刑法中的人身危險性
    還有學者認為,依據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的量刑原則,也實際上是將社會危害性和人身危險性區別開來了。  三是並列說,認為人身危險性涵括在犯罪的特徵之中,並且與社會危害性相併列,是犯罪的本質特徵,從而提出犯罪本質二元論 。[5]  包含說的前提和落腳點是社會危害性的內部結構。誠然,社會危害性是主客觀要素的統一無疑是正確的。
  • 李寧 | 展開國際法學理論與實踐的藍圖——評古祖雪教授《國際法:作為法律的存在和發展》
    第一編對國際法存在的理論作了闡釋,就國際法的法律性質、國際法的理念、國際造法的基本原則、國際法規範的體系結構及國際法在治國之法中的地位及其制度安排等基礎性問題,展開頗具層次性的概述。第二編對國際法的整體發展作了解構,著力從歷史與現實兩個層面探索國際法的發展軌跡、現實演變和未來走向,探索提高國際法有序化程度的途徑和辦法。
  • 《論自由》讀書心得第一輯(1)
    在李鈞老師發起的讀書會上,我們以英國密爾的《論自由》作為第一本閱讀探討的書冊。
  • 「G20杭州峰會與WTO的發展」研討會在浙江大學國際法研究所成功舉行
    中國法學會世界貿易組織法研究會與浙江大學國際法研究所成功舉辦「G20杭州峰會與WTO的發展」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