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網友直呼「不知所云」

2020-08-04 證金學社

近日,浙江高考一考生的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網友熱烈討論。皆因其語言艱深晦澀,辭藻佶屈聱牙引起網友「強烈不適」。讓我們來看看,這篇滿分作文究竟寫了些什麼吧。

作文題目

2020年(浙江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標,也有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對我們有不同的預期,社會也可能會賦予我們別樣的角色。

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中,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位難免會產生。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浙江的高考作文題一直以來都是質量頗高的,每每湧現出熱點滿分作文。

而今年的作文題比之以往以往較為常規,其旨在於讓考生論述人生定位在家庭和社會之關係的感悟。

反觀浙江高考前幾年的作文題,這個題目可以說是比較穩當的了。

2005年:一枝一葉一世界

唐詩曰:「一葉落知天下秋。」宋詩云:「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一葉飄落而知秋,一葉勃發而見春。尋常細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縮影,無限往往收藏於有限中。

請以「一枝一葉一世界」為話題,自擬標題寫一篇文章。

2013年:三句話看青春

中國作家豐子愷:孩子的眼光是直線的,不會轉彎。

英國作家赫胥黎:為什麼人類的年齡在延長,而少男少女的心靈卻在提前硬化。

美國作家菲爾丁:世界正在失去偉大的孩提王國,一旦失去這一王國,那就是真正的沉淪。

綜合上述材料,你有什麼所思所感?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2014年:門與路

門與路,永遠相連。門是路的終點,也是路的起點。它可以擋住你的腳步,也可以讓你走向世界。

大學的門,一邊連接已知,一邊通往未知,學習、探索、創造,是它的通行證;大學的路,從過去到未來,無數腳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淺,有的很深。

綜合上述材料,結合你的所感所思,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2017年:人生三本書

有位作家說,人要讀三本大書,一本是「有字之書」,一本是「無字之書」,一本「心靈之書」,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請對作家的觀點加以評說。(自擬題目,寫一篇800字的作文)

2019年:作家與讀者

有一種觀點認為:作家寫作時心裡要裝著讀者,多傾聽讀者的呼聲。

另一種看法是:作家寫作時應該堅持自己的想法,不為讀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創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麼你將如何對待你的「讀者」?

根據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滿分作文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網友直呼「不知所云」

觀點

作為一篇高考應試作文,得分才是寫作的唯一目的。初目這篇作文,看到援引的一些西方哲人的名句論斷和偏僻用詞著實讓我和許多網友一個頭兩個大,直呼「不知所云」。

這其中的偏僻用詞不乏標新立異引起閱卷老師注意之嫌,這也是以往高考高分作文固有的套路。

我們暫且拋開這些對得分套路的批評,直視這篇文章本意,看看他究竟是否名副其實。

作者起題非常樸素,以「生活在樹上」為題點明文章的核心思想,從而使得「遺世獨立」和「世俗凡塵」之間得到了有機的勾連。

同時,也表述了文章的核心觀點,植根於紅塵極目於星空的出塵觀點。作為和作者的同齡人,我對於這個觀點非常讚賞。

00後作為從淳樸的校園生活跨入世俗社會的過渡階段,確實有比較強烈的不適感,但在逐漸認識生活的真實面貌後,我們只能逐漸的與現實磨合。但任仍然具有少年人特有的那股初心。

正如尼採所說:「人的情況和樹相同。它愈想開向高處和明亮處,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處,向深處。」

我們常懷「善意」的理想,但是我們更需要學習乃至超越「惡意」現實的力量。

可能是我的思辨能力很淺薄,所表達的觀點也時常混亂。這也是我之所以佩服這位考生能夠將日常所讀所悟融入到這篇作文中且相當流利毫無贅言的表達出來的由衷之情。

撇去這位考生的一些得分套路,我覺得這篇高考滿分作文內涵和思想是名副其實的。

為了方便網友理解,特此援引了知乎作者的翻譯和分析。特為那些鋼筋兄弟騰出一塊適合抬槓的地方,以資取用。

全文翻譯:

海德格爾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正是現代社會的先聲。那些起源於家庭或社會傳統的對於生活的期望已經漸漸不值得借鑑。未來看似無垠,但我想,過早而不知目的地埋頭奮鬥不如像卡爾維諾筆下的柯西莫一樣,先跳出家庭或社會的束縛,審視我們即將走入的生活。

我們懷揣熱忱的靈魂天生追求超越,不甘於被古朽的標準約束。但當這種期望流於對過去觀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懷疑一切的虛無時,便值得警惕了。我們自身的追求與現存秩序的錯位是向來不能為越矩的行為辯護的,我們需要意識到,即使胸中已經有了翔實的藍圖,我們也可能早已不可避免地受到沉錨效應的影響。

「我的生活故事始終內嵌在那些我用以獲得自身身份共同體的故事之中。」麥金太爾之言可謂切中了要害。人的社會性是不可消除的,我們若欲上青雲,因風借力便不可避免。社會與家庭暫且被認為是一種外部的桎梏,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我們還缺乏足夠的閱歷去支撐自己的認知。我們若因偏見而傲慢,則會陷入樊籠。

需要支出,在不斷尋求生活意義的道路上,我們從家庭走向社會。在這過程中,我們對自己的期望本就在變化。因為我們對生活的期望本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感知造就的。生活在樹上的柯希莫為強盜送書,興修水利,又維繫自己的愛情。他的生活觀念是厚實的,也是實踐的。倘若我們在聽從韋伯之言「祛魅」後,又對不斷膨脹的自我進行「賦魅」,那麼在丟失外界預期的同時,未嘗也不是丟了自我。

毫無疑問,從家庭與社會的期待看待生活有偏狹過時的成分。但我們所應摒棄的不是對此的批判,而是這批判的廉價。為批判而批判是不可取的。在尼採的觀念中,如果在成為獅子與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駱駝一樣背負前人遺產的過程,那其「永遠重複」實在不能成立。所以當礦工詩人陳年喜順從編輯的意願,選擇寫迎合讀者的都市小說,將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為橋段素材時,我們沒資格斥之以媚俗。

對未來的規劃和現實的落差終歸只是理念上的區分,在實踐上的區別未必明了。譬如當我們追尋心之所向時,在途中遇上計劃外的所得,譬如權力,這究竟是伴隨著期望的泯滅還是期望的達成呢?在我們塑造生活的同時,生活也在澆鑄我們。我們既不能夠否認原生的家庭性與社會性,又應當承認自己的圖景有輕狂的失真。以我所見,不妨讓體驗走在言語之前。用不被禁錮的頭腦去體味生活,並效維根斯坦之言,對無法言說之事保持沉默。

用在樹上的生活方式明示我們的追求,保持倔強剛直卻又不以「遺世獨立」的形象為目的。這便是卡爾維諾為我們提供的理想期望範式。生活在樹上——始終熱愛大地——升上天空。


試圖分析文章邏輯

開頭)我們應當跳出傳統的評價體系看人生。

主要觀點)但是為了跳出體系而跳出體系是不可取的。

原因1)社會的陳規有其合理性,在經驗還不豐富的情況下有參考價值。

原因2)在成長中我們對自我的定位本來就會變化。

這一段大概是為了湊字數

我們應當怎樣找到自己的定位)不如先去體驗。

結論)用在樹上的生活方式明示我們的追求,保持倔強剛直卻又不以「遺世獨立」的形象為目的。


作者:口味獨特的黃豆醬連結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總結

《生活在樹上》是一篇非常優秀的高考作文,但我們要明白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應試,所以天然的帶有一些應試作文的固有套路。

比如一些特意引起閱卷老師關注的偏僻詞語,引用一些翻譯的原本就並不十分通順的哲言等。

比如「我的生活故事始終內嵌在那些我由之獲得自身身份共同體的故事之中。」其實可以換成大白話,但是為了保持引用的權威性,可以理解。

歸根到底,這是一篇展現語文素養和才華的應試文章,不應當以通俗讀物鑑賞。

下面推薦一篇2001年的高考滿分作文以資網友們的鑑賞討論。

2001高考作文題(浙江)

有一個年輕人跋涉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到了一個渡口的時候,他已經擁有了「健康」「美貌」「誠信」「機敏」「才學」「金錢」「榮譽」七個背囊。渡船開出時風平浪靜,說不清過了多久,風起浪湧,小船上下顛簸,險象環生。艄公說:「船小負載重,客官須丟棄一個背囊方可安度難關。」看年輕人哪一個都不捨得丟,艄公又說:「有棄有取,有失有得。」年輕人思索了一會兒,把「誠信」拋進了水裡。

寓言中「誠信」被拋棄了,它引發你想些什麼呢?請以「誠信」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可以寫你的經歷、體驗、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編寫故事、寓言,等等。所寫內容必須在「誠信」的範圍之內。


《赤兔之死》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關羽走麥城,兵敗遭擒,拒降,為孫權所害。其坐騎赤兔馬為孫權賜予馬忠。

一日,馬忠上表:赤兔馬絕食數日,不久將亡。孫權大驚,急訪江東名士伯喜。此人乃伯樂之後,人言其精通馬語。

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間,但見赤兔馬伏於地,哀嘶不止。眾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諸人,撫其背嘆道:「昔日曹操做《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吾深知君念關將軍之恩義,欲從之於地下。然當日呂奉先白門樓殞命,亦未見君如此相依,為何今日這等輕生,豈不負君千裡之志哉?」

赤兔馬哀嘶一聲,嘆道:「予嘗聞,『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將肺腑之言相告。吾生於西涼,後為董卓所獲,此人飛揚跋扈,殺少帝,臥龍床,實為漢賊,吾深恨之。」

伯喜點頭,曰:「後聞李儒獻計,將君贈予呂布,呂布乃天下第一勇將,眾皆言,『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想來不負君之志也。」

赤兔馬嘆曰:「公言差矣。呂布此人最是無信,為榮華而殺丁原,為美色而刺董卓,投劉備而奪其徐州,結袁術而斬其婚使。『人無信不立』,與此等無誠信之人齊名的,實為吾平生之大恥!後吾歸於曹操,其手下雖猛將如雲,卻無人可稱英雄。吾恐今生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後曹操將吾贈予關將軍,吾曾於虎牢關前見其勇武,白門樓上見其恩義,仰慕已久。關將軍見吾亦大喜,拜謝曹操。操問何故如此,關將軍答曰:『吾知此馬日行千裡,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得見矣。』其人誠信如此。⑷常言道:『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質高。』吾敢不以死相報乎?」

伯喜聞之,嘆曰:「人皆言關將軍乃誠信之士,今日所聞,果真如此。」

赤兔馬泣曰:「吾常聞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齊之高義。玉可碎而不可損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毀其節。士為知己而死,人因誠信而存,吾安肯食吳粟而苟活於世間?」言罷,伏地而亡。

伯喜放聲痛哭,曰:「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後奏於孫權。權聞之亦泣:「吾不知雲長誠信如此,今忠義之士為吾所害,吾何面目見天下蒼生?」

後孫權傳旨,將關羽父子並赤兔馬厚葬。

相關焦點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爭議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 以上語句來自於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首段。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 對不起,原諒我讀不懂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浙江的一篇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衝上了熱搜。關於它的爭議很多。有人認為此篇作文晦澀難懂不知所云,純屬炫技,也有人認為它深奧有哲理,文學素養高。看第一遍,感覺不像是一個高三學生寫的考場作文,然而,細讀後你會發現,它的每一句話都圍繞著個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會的期待之間的落差和錯位論說,文章從頭到尾邏輯嚴謹,說理到位,沒有多餘的廢話,所有的引證也並非為了充門面或填充字數,而本屆高考,用這樣的方式引證各種名人名言的作文太多了。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高深還是晦澀?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出爐了,這篇作文得分曲折,第一位閱卷老師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是不是對這篇滿分作文好奇了?一起來閱讀:)浙江卷2020作文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標,也有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網友熱議:你覺得該得滿分嗎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怎麼樣?能讀下來嗎?小編估計大家和小編一樣,都是十分艱難的讀了下來,裡面的好幾個詞彙,都要查下字典和典故,才能理解。這就是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從下面語文閱卷組的點評中我們看到,老師提出「文字表述學術化」,「從頭到尾邏輯嚴謹」等評語。
  • 從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談談什麼樣的作文才是好作文?
    作者:丸子君 近幾天,相信很多小夥伴都在關注浙江高考語文滿分作文的話題。丸子君原本沒有注意這篇作文,後來在網上看到眾多網友對其進行「抨擊」和「批評」,丸子君這才抽出時間仔細看了看這篇《生活在樹上》。說實話,乍一看這個作文題目,第一印象挺不錯的,富有詩意的感覺,又有巧思吸引大家注意,我們讀者會忍不住猜想生活怎麼會在樹上呢?於是我們會帶著疑問迫切想要看文章的內容,以尋求答案,解決困惑。此時,丸子君的臉上還洋溢著期待的微笑。但是,當真正看到文章正文的時候,丸子君臉上的笑容逐漸消失了。
  • 請放過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沒有錯
    ​由於今年浙江高考語文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文字晦澀難懂、內容高深莫測,引發群眾熱烈爭議。本以為周期過後爭議便歸於平靜,很難想像一篇作文持續發酵如此之久,甚至引發內幕話題,可謂甚囂塵上。背後的閱卷組組長陳建新,也被捲入輿論,而《生活在樹上》這篇文章,又接續被處心積慮的「圍攻」,日甚一日,這種無節制的吵鬧,令人精神疲勞。
  • 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該不該得滿分?
    前段時間,一篇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原文內容曝光在大庭廣眾之下,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有人說,這篇作文作者語言功底深厚,「生活在樹上」的標題起得標新立異,富有詩意,又內切了命題者要求的「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誤」。難能可貴的是,文章始終圍繞這種「落差」去行文,緊扣了主題,而少有枝節,這避免了高考作文中常出現的主旨不集中的通病。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熱議
    你準備先看哪篇熱文: 明朝那些事兒 講的歷史是真的嗎| 慕容復要恢復的大燕國有多奇葩|極簡中國遊牧民族史|古代一兩銀子值多少錢|國外歷史書吹水的現象很嚴重|我們為什麼要放棄永生浙江省2020年高考作文滿分範文《生活在樹上》,因其艱深晦澀上了熱搜。有人認為這是考生知識積累的展現。也有人認為「文章合為時而著」,應簡潔、易懂、準確。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你看得懂嗎?
    全文1782字,閱讀約需3.5分鐘 文/子兮(媒體人)編輯 狄宣亞 實習生 歐陽鑫 校對 吳興發▲滿分作文截圖。浙江某考生的一篇高考作文因為被打了滿分而引起熱議,題目是《生活在樹上》。只要掃一眼,就能發現這篇作文的「吸睛」之處。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好文章,應好在能讀懂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關注最近頗受爭議浙江高考那篇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好奇心滿滿的我,也前來拜讀一下:誰料到,我讀到第27個字「嚆」就卡殼了,讀第二遍,不知所云,第三遍,已經在懷疑自己的智商有問題了,已經不配看滿分作文了。
  • 讀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比做英語閱讀還難
    2020年高考第一篇滿分作文終於出爐了,這篇滿分作文是位浙江考生所寫,題目為《生活在樹上》。但是閱卷過程中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後兩位老師給出55分,經商議後最終被判為滿分。還有閱卷老師直言不建議學生模仿,咋回事?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陳建新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與陳大組長的「狐狸尾巴」
    無論任何人,只要作奸犯科或者以權謀私,即便隱藏的再深,也逃不過萬千網友的眼睛。2020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了巨大爭議,很多人把矛頭對準了「浙江一考生」。雖然這位考生的作文並不完美,的確不應該獲得滿分。客觀上這位考生確實受益了,但責任不在他,不應該把批評對準他一個人。這樣一篇在閱卷之初,在閱卷老師之間就有分歧的作文,為什麼最後居然得到了滿分?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網友:故弄玄虛,顯擺自己
    隨著高考的結束,又到了大家最為關注的環節,就是成績。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大家最為關心的一個話題,但是每年的作文高分考生更能引起大家的關注。這不,浙江就出現了高考作文滿分選手,他的作文題目為《生活在樹上》,光看這個題目有人想:這是不是講環境保護的,或者講生活中充滿希望的。但是很可惜,並不是這些,我甚至相信,有許多人連這篇作文中的字都認不全。看完這篇作文,是不是像什麼都沒讀一樣,似乎看了個「寂寞」。要說明白似乎沒全明白;要說不懂,似乎又弄懂了一些。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馬伯庸:辭不配位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以上語句來自於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首段。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馬伯庸:辭不配位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以上語句來自於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首段。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 評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熱議,有人認為該文老道精煉,內容豐富,是一篇難得的佳作,有人認為該文晦澀難懂,不知所云,堆砌辭藻,故弄玄虛。今天小編和大家一起走進這篇有爭議的文章,首先我來用簡單的語言翻譯下這篇文章。
  • 看完今年浙江卷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我內心是崩潰的
    看完今年浙江卷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我內心是崩潰的。 混在一堆屎一樣的應試作文裡,這篇絕對可以讓老師眼前一亮。」 但是作為一篇「滿分」作文,我還是覺得槽點太多了。 矯情、滿篇套話、堆砌名人、不知所云…… 如果我的小孩像這樣不說人話,真的忍不住會想掐死她。
  • 閱卷組長陳建新被查,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會取消滿分嗎
    閱卷組長陳建新被查,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會取消滿分嗎?前段時間,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起了人們廣泛的討論和爭議。有欣賞者,認為該作文獨樹一幟,出奇制勝,表現了考生知識的淵博和作文的能力。有鞭撻者,認為該作文詰屈聱牙,不知所云,也好博人眼球不惜累牘連篇掉書袋。好不容易大家的討論告一段落,高考閱卷組長陳建新被查一事,又將這篇滿分作文牽扯了出來。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你怎麼看?
    今日,一篇高看作文被人們所議論,這篇作文一出來,立刻引來了各界人士的爭論。很多網友直呼看不懂,各個專家出來解讀,甚至某某作家也來批判。,首先對我來說讀懂它很艱難,當然可能是我的問題,一些網友也對此展開了討論。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熱議,網友:只有題目能讀懂
    導語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一經公布便爭議不斷。當然,這樣的文字,較易讓人看不懂,所以第一位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說明我們的閱卷老師還是能識別作文的好壞的。作文審查組老師認真細讀這篇作文,一致給出高評。我們認為,把此文打成滿分,不僅是給予這篇作文恰如其分的分數,也是展現浙江高三學生的作文水準。然而,要寫成這樣,需要考生閱讀大量書籍,而非背誦幾條名人名言就行的。而文字的表達如此學術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學生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