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說》截圖
汪小平執導的蘭州電影《丟羊》榮膺華表獎
一注沸水,喚醒杯底「八寶」,在蘭州蓋碗茶的香氣氤氳中,與父老鄉親們聊聊天兒,是《平說》這檔節目給人留下的印象。「平等地說,平心靜氣地說,平和地說」,主講人汪小平想以這樣的方式,道一道蘭州的歷史人文,說一說身邊的大事小情。花甲之年,披掛上陣,他從人們熟知的「金城文化名家」,轉身成為了「網絡紅人」。他說:「當新事物出現的時候,我們不能無視它的存在,而是要不斷地更新自己,利用新的傳播手段和藝術表現形式,傳承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本土文化,這恐怕是我們當下最需要做的事情。」
1 我即使跌倒了 也在你們的懷抱裡
做一檔脫口秀式的談話節目,不僅上電視還要上網絡,這是汪小平此前從來沒有想過的事情。他坦言自己的顧慮,「自從接到電視臺的邀請,做這檔節目主持人的時候,我就一直處於忐忑不安的狀態。在我看來,做『代表』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即便很難,汪小平還是願意去嘗試。究其原因,有40載紮根隴原文化事業的赤子之心,也有不斷學習、積累與進步的自我踐行,「曾經做過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在還能做些什麼」。
汪小平是地地道道的蘭州人,也是一位從業多年的資深媒體人,還帶著蘭州本土電影登上了中國電影最高榮譽殿堂。在第17屆華表獎頒獎典禮上,他激動地說:「感謝我的城市,有一條河穿城而過,教會了我們如何生活、創造和夢想。」蘭州,是他心目中無比自豪的文化沃土。如今即便是退休了,他仍然在以自己的方式講述蘭州故事,弘揚黃河文化。
今年5月10日,《平說》第一期內容正式播出。在節目裡,汪小平特意穿了去領華表獎時的衣服,並借當時的獲獎感言作為開場白,「我之所以有底氣和勇氣,每周坐在這裡和大家分享觀點,是因為我面對的是我的父老鄉親和兄弟姐妹,我即使跌倒了,也在你們的懷抱裡。」
2 把話說清楚 把話說好聽 把話說愛聽
就這樣,每周1期,每期約8分鐘,截至目前,《平說》已經推出了35期。
汪小平告訴記者,他做節目有三個特點,一是不寫稿子,二是沒有提詞器,三是自己想選題。更令人驚訝的是,他經常會一次性地錄製5期節目。這意味著,在40分鐘的時間裡,他要在完全不同的話題間任意切換。在不用提詞器和不帶稿的情況下,不但精神要高度集中,還要把講的內容全部融到自己的腦子裡,沒點電視新聞人的功底可是做不到的。
「平說」,取自主講人的名字,又含有評論之意。因此,在汪小平看來,講些什麼,怎麼去講,都是尤其重要的問題。他認為,在每個人都是言論中心的網絡時代,不僅要把話說清楚,還要把話說好聽,更要把話說愛聽。然而,這並非易事。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得「挖空心思」。
節目中,汪小平情真意切地娓娓而談,與觀眾分享真話、實話、心裡話。他的講述,讓鼓樓巷、木塔巷、互助巷、官升巷等蘭州的大街小巷「活」了起來,也讓河口、沙井驛、九州臺、五泉山、狗娃山、馬灘、一隻船、接駕嘴等不再只是地名。他熱情地邀請遊客來蘭州遊玩,因為這裡有地理資源優勢,有濃厚的文化底蘊,還有熱情、包容、奉獻的蘭州人。他從比亞迪中文按鈕談到文化自信,「對中國文化的自信,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言一行做起。」他還教人們愛惜、節約、讓步、聆聽、認真玩、健康飲食,賦予母親節、護士節、兒童節等節日更深的內涵。
有網友在看了這檔節目後,評價汪小平為「傳播蘭州文化的學者型人才」。節目乾貨滿滿,知識點密集輸出,他是怎麼做到的呢?在採訪中,汪小平表示,這一方面源於小時候讀書多,有較為豐厚的知識儲備;另一方面,還要不斷更新自我,去學習新的東西。翻閱資料,思想碰撞,解答內心疑惑,是他每天的「必修課」,也讓他有別於其他的「網紅」。
3 如果已經存在了 我們不能假裝看不見
《平說》節目被搬上抖音之後,迅速吸引了2.4萬粉絲關注,單條短視頻播放量破百萬,最高點讚數達到2.3萬。「我也不太懂粉絲計算,節目組說已經很不容易了,而且這些絕對都是真正的『鐵粉』。」
事實上,汪小平一直反對上抖音,他覺得抖音用戶可能不會喜歡這種節目。令他感到意外的是,事實並非如此,「我發現蘭州人還是很愛蘭州的,我在抖音上說蘭州的時候,很快就能達到上百萬流量。而且可喜的是,現在不少90後也喜歡上了我的作品。」
汪小平產生了一個念頭——通過新的傳播渠道與平臺,讓大家了解蘭州,了解甘肅,了解中華文化。短短幾個月時間,汪小平已經成了「網絡紅人」,「我做的東西,如果能有人看,從中多少有點受益和感悟,我覺得我就算成功了。」
「我們一直在說黃河文化,但沒人搞得清楚,更多的是留在紙上和報告中的概念。要拿什麼做支撐呢?那就是把黃河蘭州段的故事講清楚。」汪小平說,蘭州是個有故事的城市,這條古老的黃河,這條養育了中華民族的河,賦予了蘭州靈性和文化底蘊。這是一種與生俱來,融化在血液裡,嵌刻在骨髓中,與我們的城市同呼吸共命運,共同成長起來的氣質、風骨和品格。
汪小平起初很排斥「網紅」這個名稱,因為在他的印象中,「網紅」就是妖魔鬼怪,是為了流量無所不用其極的人。「但是,如果它已經存在了,我們不能假裝看不見,對不對?」他表示,如果能因為自己的出現,讓大家對「網紅」有新的定義,那麼他會非常高興。他願意去做一位有正能量、富有文化內涵的「網紅」,宣傳熱愛著的家鄉,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堅定人們的文化自信,並呼籲更多的人加入其中。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蔡寧貞 駱隴霞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