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職業院校學情調查報告發布!多數學生學習心理積極樂觀

2020-09-17 職教圈APP

針對職業院校擴招後生源多元化的狀況,系統開展學生學情分析,對學生學業水平、技術技能基礎、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學習目的和心理預期等深入調研,準確了解不同生源在成長背景、從業經歷、學習基礎、年齡階段、認知特點、發展願景等方面的差異性,提出有針對性的培養策略,有助於職業院校充分挖掘不同生源特長潛質,實施揚長補短教育,全面提高辦學水平和育人質量,確保「教好」「學好」「管好」,實現學生高質量就業。為此,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編制調查問卷,在多次試測的基礎上,藉助全國職業教育調研聯盟,在2020年4月至5月開展了首次全國職業院校學情調查。

一、調查基本情況

調查根據職業教育學段劃分情況,考慮職業院校學生認知和學習能力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確定中、高等職業學校二年級學生為調查對象。調查借鑑國內外相關模型,結合職業院校實際,針對中、高職學生自主研發兩套調查問卷。經過多輪預試,所有調查工具各項量化指標符合測量學要求,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調查根據職業院校的不同類型、層次和發展水平及區域分布、在校生規模等因素進行分層多階段不等概率抽樣,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抽取425所中職校和203所高職校的173671名二年級學生(含72438名中職學生,101233名高職學生),樣本具有較好的代表性。本次調查側重了解提質培優背景下職業院校學生學習投入狀況及存在的突出問題,為職業教育增值賦能提供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

二、調查主要發現

調查發現,近年來,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下,尤其是《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頒布後,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引導下,以及就業競爭的壓力下,職業院校學生學習投入狀況和學校教育環境明顯改善,但也存在學生學習主動性不足、學習方法不當等問題。

(一)學生學習投入:心理投入較好,行為、認知、時間投入有待增進。

學生學習投入包括學習心理、學習認知、學習行為、學習時間等方面的投入。調查發現,多數學生學習心理積極樂觀,學習動力較強,學習行為規範但積極主動性不足,能夠反思改進學習但深層認知相對不足,課內外學習時間安排欠合理。

1.多數學生學習心理積極樂觀,約半數學生學習壓力不大。良好的學習心理有利於促進學生有效學習。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學生具有積極樂觀的學習心理,90.2%的中職學生和92.2%的高職學生表示「想學習更多東西使自己更好成長」,75.6%的中職學生和77.3%的高職學生表示「對學習感到快樂」。大部分中職學生(90.1%)和高職學生(92.2%)具有中等及以上水平的學習動力。一半左右學生認為學習壓力不大,54%的中職學生和44.3%的高職學生認為學習壓力為中等及以下水平。學生學習壓力主要來自於就業,68.6%的中職學生和84.5%的高職學生認為就業壓力高於中等水平。

2.多數學生具有規範的學習行為,課內外學習積極主動性不足。規範良好的學習行為是決定學生學習品質的關鍵。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學生能夠規範自身學習行為,在不逃課、不抄襲作業、上課不做與課程無關的事、按時完成作業等方面,中職學生日常表現良好的人數比例分別為94%、91.8%、91.1%、84.2%,高職學生相應的比例分別為94.4%、93.6%、92%、86.8%。儘管學生在學習行為規範方面總體表現較好,但仍存在積極主動性不足問題。例如,在課內學習方面,只有45.1%的中職學生和47.7%的高職學生積極進行課前預習課後複習,只有48.9%的中職學生和55.8%的高職學生課上積極提問或主動回答問題;在課外學習方面,只有31.3%的中職學生和42.3%的高職學生積極地去圖書館或自習室學習,只有43.7%的中職學生和41%的高職學生積極地去實訓場所練習。

3.多數學生能反思並改進學習,深層認知相對不足。學習認知是學生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信息加工方式,反映的是學生理解複雜概念或掌握較高難度技能所要付出的必要努力,良好的認知策略有利於學生提高學習效果和效率。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學生能有效運用元認知策略,60.1%的中職學生和66.2%的高職學生反映能夠積極反思並改進自己的學習過程。但學生深層認知相對不足,只有部分學生能有效運用深層認知策略。例如,在學習時能夠綜合不同課程視角、包容不同觀點、整合不同來源信息的中職學生分別佔46.3%、51.1%、48.2%,高職學生則分別佔53.2%、59.9%、57.6%。

4.學生實踐性課程學習時間不足,一些學生課外自學、加練時間不長。學生在課內外的學習時間投入可作為學生努力程度的測度。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實踐性課程學習時間不足,在2019—2020學年第一學期,中、高職學生平均每周上課時間的中位數分別為20、21個小時,其中平均每周上實習實訓課時間的中位數分別為7和6個小時,低於國家規定的實踐性教學課時佔總課時一半以上的要求。一些學生課外自學、加練時間不長,約60%的中、高職學生每周課外自學、加練時間均不超過10個小時。從未進行過任何課外自學、加練的中職學生分別佔4%和7%,高職學生分別佔1.8%和4.9%。

5.不同學段、性別、層次、區域學生學習投入差異顯著。調查結果顯示,中、高職學生總體學習投入水平都不高,處在「及格線」上下。學生學習投入水平在不同學段間存在差異,中職學生總體學習投入水平明顯低於高職學生,得分率依次為58.3%、61%。中職學生學習投入各維度水平均明顯低於高職學生,兩者得分率最高的為學習心理投入,其次為學習認知投入,最低的是學習行為(包括課內外學習行為)投入(見圖1)。學生學習投入水平在不同性別、層次、區域間存在差異。中職學生中,男生總體學習投入水平明顯高於女生,得分率依次為59%、57.3%;國家級示範校學生總體學習投入水平明顯高於省級示範校和普通校,省級示範校明顯高於普通校,三者得分率依次為62.67%、59.33%、54.67%;東部學生總體學習投入水平明顯高於中、西部,中部明顯高於西部,三者得分率依次為60%、57.67%、57%(見圖2)。高職學生中,男生總體學習投入水平明顯高於女生,得分率依次為62.33%、59.33%;「雙高」校學生總體學習投入水平明顯低於非「雙高」校,得分率依次為60.33%、61.33%;東、中部學生總體學習投入水平明顯高於西部,三者得分率依次為61.67%、61.67%、60%(見圖3)。

(二)學校教育環境:人際關係良好,部分課程教學方式、學習支持系統有待改進。

學校教育環境包括人際關係、課程教學、學習支持等方面。調查發現,多數學生同伴關係、師生關係良好,課程內容較合理但部分教學方式待改進,學習、生活支持多元化但部分措施需加大指導力度。

1.多數學生同伴關係、師生關係良好。同伴關係、師生關係是學校教學環境中最基本的關係,直接關係學生的學習。調查結果顯示,多數中職學生(70.6%)和高職學生(73.8%)與同學的關係良好。中職學生中,71.5%的女生與同學關係良好,高出男生1.7個百分點;高職學生中,男生相應的比例為74.4%,高出女生1.4個百分點。多數中職學生(61.9%)和高職學生(65.6%)與任課教師的關係良好。中職學生中,62.6%的女生與任課教師關係良好,高出男生1.3個百分點;高職學生中,男生相應的比例為66.7%,高出女生2.4個百分點。多數中職學生(66.4%)和高職學生(67.3%)與班主任或輔導員的關係良好。中職學生中,66.7%的女生與班主任或輔導員關係良好,高出男生0.5個百分點;高職學生中,男生相應的比例為68.9%,高出女生3.5個百分點。

2.課程內容安排較合理,部分課程教學方式有待改進。課程是為學生發展提供的最直接的教育空間,合理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習。調查結果顯示,多數中、高職學生認為學校公共基礎課程體現了基礎性、職業性與綜合性,76.3%的中職學生和75.8%的高職學生認為課程注重為專業學習打好基礎,74.4%的中職學生和76.7%的高職學生認為課程注重以職業為導向,81.9%的中職學生和83.9%的高職學生認為課程注重通用能力的培養。大部分中、高職學生認為學校專業課程體現了實踐性和應用性,82.2%的中職學生和86.6%的高職學生認為課程注重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81.4%的中職學生和86%的高職學生認為課程注重運用專業技術操作能力解決實際問題並運用於新的情境。部分課程教學方式有待改進,30.9%的中職學生和29.8%的高職學生指出公共基礎課程以老師講授為主,21.7%的中職學生和26.5%的高職學生反映公共基礎課程全是合班上大課;15.7%的中職學生和15.1%的高職學生指出專業課程以教師講授為主並很少動手操作,19.4%的中職學生和11.7%的高職學生反映專業課程全是合班上大課。

3.學校能夠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支持,在學業指導和生活指導上有待加大支持力度。學校在學習、生活方面的支持會對學生學習效果產生重要影響。調查結果顯示,80%左右的中、高職學生評價學校注重提供多元化的學習和生活支持,部分學生評價學校在有些方面的支持力度還不足,31.2%的中職學生和25.9%的高職學生評價學校沒有經常邀請或聘請專家、勞模、企業技術人員給學生指導,25.7%的中職學生和24.2%的高職學生評價學校沒有很好地注重幫助學生應對人際關係。

(三)學生學習反饋:教學滿意度較高,部分學生通用能力收穫有待提高。

學生學習反饋主要體現在學生學習收穫、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滿意度等方面。調查發現,多數學生的教師教學滿意度較高,在道德、知識、技能學習上收穫較大,在通用能力發展上收穫相對不足。

1.多數學生的教師教學滿意度較高。學生的教師教學滿意度反映的是在接受教師教育教學服務過程中,對學習和生活等各方面的經歷和結果的判斷與看法,與學生學習的積極投入密切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多數中職學生(55.7%)和高職學生(59.4%)的教師教學滿意度較高。不同層次、區域院校中滿意度較高的學生佔比不同。中職國家級示範校中,對教師教學滿意度較高的學生佔63.6%,比省級示範校和普通校分別高出4.4、15.6個百分點;東部中職院校相應的學生比例為60.2%,比中、西部院校分別高出3.7、10.4個百分點。高職「雙高」校中,對教師教學滿意度較高的學生佔比為60.3%,比非「雙高」校高出1.5個百分點;東部高職院校相應的學生比例為58.9%,比中部院校低出3個百分點,比西部院校高出2.1個百分點。

2.多數學生在道德、知識、技能學習上收穫較大,在通用能力發展上收穫相對不足。學生的學習收穫水平反映了,學生在學校教育環境中所付出的個體學習投入的效果。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學生在道德、知識、技能層面收穫較大。中職學生認為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良好的職業道德方面獲得較大提高或極大提高的比例分別為75.4%、79.7%,高職學生相應的比例分別為82.5%、84%。在拓展的知識領域、深厚的專業知識方面,中職學生認為獲得較大提高或極大提高的比例分別為77.1%、75%,高職學生相應的比例分別為83.6%、80.1%。74.6%的中職學生和80%的高職學生認為在熟練的操作技能上獲得較大提高或極大提高。學生在通用能力發展上收穫相對不足,例如,在學習遷移能力、創新能力、組織領導能力、熟練運用信息技術、解決現實中的複雜問題、自主學習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等方面,只有約70%的中職學生和約75%的高職學生認為獲得較大提高或極大提高。

三、思考與對策

針對調查發現的問題,需要堅持「寬進嚴出」、深化教學改革、強化學業指導、加強質量控制、抬高職教底部,促進學生加大學習投入,提高職業院校辦學能力和育人水平。

(一)堅持「寬進嚴出」,激發學習動力。質量是嚴出來的,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強化職教高質量發展導向,將標準化建設作為統領職教發展的突破口,發揮標準在職教質量提升中的基礎性作用。嚴把教學標準和畢業學生質量標準兩個關口,給學生適當增壓,激發學生學習動力。以標準提升學習質量,根治學生「混學」問題。

(二)深化教學改革,提升學生素質。質量是改出來的,沒有改革就沒有發展。學校應當優化課程設置,增加實習實訓教學比重;改革教學方式方法,推行理實一體的教學模式;健全育訓結合、德技並修育人機制,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複合型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培養。

(三)強化學業指導,提高學習能力。質量是教出來的,沒有名師難出高徒。教師應當對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生實施差異化教學,引導學習優秀的學生拓展深度學習,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補償教育,在育人服務中探尋學生學習規律、錘鍊堅韌品格、指點學習策略,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課內外學習相結合,合理分配課外時間,培養學習自覺性。

(四)加強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學生自信自強。質量是強出來的,沒有內因就無所謂外因。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提高學習質量的關鍵在學生,要對學生實施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樹立自尊自信自強心態,完善積極人格,開發心理潛能,改良學習行為,提高學習效能。

(五)加強質量控制,公開學習質量結果。質量是管出來的,不驅除劣幣就沒有良幣。學校應增強學業難度,強化過程管理,建立「學生學業預警退出機制」,對學業成績優秀者予以獎勵,對學業困難者予以延遲畢業,對學業成績不合格者予以退學,培育內部質量文化。加強第三方教學質量監測,對學生課內外學習行為、學習認知等進行監測,公開學生學習質量狀況,提高學生對學業的重視程度。

(六)抬高職教底部,改善學習條件。質量是夯出來的,無基礎就無以壘高臺。地方政府應抬高職教底部質量,改善學校環境,夯實學生學習基礎條件。強基礎,加強職業院校標準化建設,讓每所學校都達標,每個教師都合格。補短板,扶持西部職業院校,加強中等職業學校基礎能力建設。扶弱項,加強區域特色專業、薄弱專業建設,提升專業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來源 | 中國教育報

相關焦點

  • 全國職業院校學情調查報告發布 多數學生學習心理積極樂觀
    全國職業院校學情調查報告發布多數學生學習心理積極樂觀針對職業院校擴招後生源多元化的狀況,系統開展學生學情分析,對學生學業水平、技術技能基礎、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學習目的和心理預期等深入調研,準確了解不同生源在成長背景、從業經歷、學習基礎、年齡階段、認知特點、發展願景等方面的差異性,提出有針對性的培養策略,有助於職業院校充分挖掘不同生源特長潛質,實施揚長補短教育,全面提高辦學水平和育人質量,確保「教好」「學好」「管好」
  • 多數學生學習心理積極樂觀
    針對職業院校擴招後生源多元化的狀況,系統開展學生學情分析,對學生學業水平、技術技能基礎、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學習目的和心理預期等深入調研,準確了解不同生源在成長背景、從業經歷、學習基礎、年齡階段、認知特點、發展願景等方面的差異性,提出有針對性的培養策略,有助於職業院校充分挖掘不同生源特長潛質,實施揚長補短教育,全面提高辦學水平和育人質量,確保「教好」「學好」「管好」,實現學生高質量就業。
  • 北師大課題組聯合作業幫發布「在線學習服務師」新職業群體調研報告
    9月9日教師節前夕,北京師範大學統計學院聯合國內規模最大的K12在線教育平臺作業幫共同發布《2020年在線學習服務師(輔導老師)新職業群體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首次對輔導老師的職業群體特徵進行刻畫,並對其工作現狀、行業發展前景等進行全面解析。
  • 全國高等教育滿意度調查報告
    開展全國教育滿意度調查,是教育部黨組總體部署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對黨中央、國務院號召切實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積極回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在全國31個省份教科院所支持下,於2016年5月-6月開展了高等教育滿意度調查。本文對這一調查情況進行介紹和分析。
  • 《全國技工院校專業建設調查報告》發布:這些專業最吃香
    11月4日,第四屆全國技工院校校長論壇在安徽銅陵召開,《全國技工院校專業建設調查報告》在會上同時發布,有了這份《報告》,技工院校專業數、哪些專業最受就業市場歡迎等都一目了然。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技工院校2500多所,在校生超過320萬人,畢業生就業率長期保持在97%。
  • 張麗梅:關於大學日語專業教育學情調查報告 ――以日語「學習意識」為中心
    關鍵詞:大學日語專業;教育學情;學習意識;被動學習;學習動力源正文節選    據 2013年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日語學習者接近 105 萬人,首次超過韓國躍居首位;而且據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②的相關統計數據表明:國內近 466 所(佔四年制本科大學總數的 43.5%)大學開設了日語專業。
  • 「在線學習服務師」調研報告發布:年輕、高學歷成為該群體主要標籤
    9月9日教師節前夕,北京師範大學統計學院聯合國內規模最大的K12在線教育平臺作業幫共同發布《2020年在線學習服務師(輔導老師)新職業群體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首次對輔導老師的職業群體特徵進行刻畫,並對其工作現狀、行業發展前景等進行全面解析。
  • 《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權威發布
    中國網9月26日訊 9月26日上午,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北京師範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周刊聯合發布了《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
  • 新冠肺炎疫情心理調查報告
    心理問卷調查報告 為全面了解掌握全院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針對性第實施學生心理幹預,切實維護學生心理健康,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中心於3月4日—3月18進行了《重慶市高校大學生新冠肺炎疫情中期心理問卷調查》,全院大一、大二、大三共計7464名同學參與問卷調查。
  • 「在線學習服務師」調研報告:95後成輔導老師主力軍
    來源:環球網【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9月9日,北京師範大學統計學院聯合作業幫共同發布《2020年在線學習服務師(輔導老師)新職業群體調研報告》(以下簡稱為《報告》),對輔導老師的職業群體特徵進行刻畫,並對其工作現狀、行業發展前景等進行全面解析。
  • 院校報告分享:日照職業技術學院2017年質量報告
    日照職業技術學院榮獲2016年高職院校「服務貢獻50強」☟ ☟ ☟▲戳圖片跳轉日照職院能在眾高校中脫穎而出入圍「服務貢獻50強」除了服務貢獻工作出色其他工作又有何驕人成績呢校企聯合舉辦4個二級學院、3學校對在本市實現就業的2013屆畢業生畢業三年後月收入調查顯示,月收入為4012元,比畢業半年後增長1930元,增幅92.70%。
  • 新時代高職學生職業心理素質教育的對策探究
    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全國現有高職(專科)院校1418所,在校生1134萬人,開設專業700餘種、專業點近4萬個,覆蓋社會發展各領域、市場需求各崗位,高職教育進入發展快車道,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力資源支撐。
  • 全國職業院校學生管理50強案例報告之三十一: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為主體,統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安全教育》、《大學生就業指導》、《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深職幸福課》的教學,並推出文化育人系列講座「菜單」,學生「點課」,教師送課,推行「1+1=1」思政教育融合模式,實現隊伍融合、課程融合和活動融合,學校頒布實施《文化育人實施綱要》,全面統領學校文化素養教育,作為教育部職業院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引領全國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工作
  • 張網成:職業院校大部分學生對塵肺病缺乏了解
    (2017)——中國職業院校學生塵肺預防和職業安全健康教育現狀》的分享。然而,由於多數用人單位職業安全教育滯後,責任不落實,防範監管不到位等,導致上千萬的職校學生面臨著巨大的職業安全與健康隱患,一些學生在實習期間就出現職業安全事故,不僅長久影響他們未來的職業安全和健康狀況,也會極大影響我國未來的塵肺病發生率。
  • 權威發布:《2021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
    2021 研招調查報告 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已經結束。近日,中國教育在線掌上考研《2021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正式發布(完整報告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 2018年全國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報告
    為客觀評價全國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推動高等職業院校不斷變革,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根據《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關於印發<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暫行辦法>的通知》(國教督辦〔2016〕3號)要求,2018年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受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委託,對全國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進行評估,形成評估報告。
  • 丁香醫生發布中國大學生健康調查報告 多數大學生在「無意識養生」
    丁香醫生發布中國大學生健康調查報告 多數大學生在「無意識養生」 1 月 3 日,丁香園旗下泛健康領域的健康服務品牌丁香醫生聯合中國青年報共同發布了《 2020 中國大學生健康調查報告
  • 速遞 | 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滿意度測評報告發布
    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滿意度測評報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課題組在學生調查中,分值最高的是教育質量感知,其次是就學總體滿意度,提高幅度最大的是公平感知,提高了6.40分。僱主調查中,分值前三依次是中職畢業生職業意識、專業能力和通用能力的滿意度。教師調查中,分值最高的是學校管理,其次是政府保障。校長調查中,分值最高的是工作成就與勝任力,其次是工作績效,分值最低的是工作負擔適度感。
  • 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滿意度調查報告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要求「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各級各類教育事業協調發展。為落實中央精神,準確把握中等職業教育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問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於2016年5—6月在全國開展了中等職業教育滿意度調查,調查對象是中職學校的學生、教師以及社會用人單位(僱主)。
  • 延期開學職業院校學生如何居家學習?山東印發指導意見
    延期開學期間居家學習的指導意見魯教職字〔2020〕2號 各市教育(教體)局,各高等職業院校:為指導職業院校(含職業技術大學,下同)學生更好地居家學習,根據國家和省關於疫情防控工作部署要求,結合職業院校實際,現就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期間學生居家學習提出以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