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業,既想讓馬兒跑,又不想給馬兒吃草,天天宣傳讓員工奉獻、貢獻,可是他們的貢獻和奉獻,也是有限度和期限的,不是無止境的
很多老闆都喜歡把這樣一句話掛在嘴邊:
「你們總是想從公司裡獲取更多的回報,但是你們給公司帶來了什麼」?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就是暗指員工只想著從公司撈好處,卻從來都不想著為公司做貢獻,說實話,真不知道在老闆的眼裡,什麼樣的付出,才能算是給公司做出的奉獻
不要問單位給了你什麼,而要問你給單位貢獻了什麼?這句話無恥嗎?其實這句話對於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含義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句話的出處:美國總統甘迺迪在他的就職演說中曾表述:我親愛的美國人,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什麼,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什麼」
甘迺迪是站在國家領導人的角度來說這句話,其意義當然是希望每位美國公民都能為國家做出貢獻,無可厚非,沒有什麼問題
但這句話到了單位的領導或者老闆那裡就變成了:「不要問單位給了你什麼,而要問你給單位貢獻了什麼」,這句話站在他們的角度,也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單位和國家是不同的概念,單位和國家也完全不能相提並論,前者是謀生的地方而後者是生我養我的地方
身份不同,所站的位置和角度不同,看問題的方式當然不同,這句話也談不上很無恥,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罷了
從公司角度來說,這句話是不可恥的
因為有付出才有回報,如果員工不能為公司創造價值,公司就是花錢養閒人,那麼公司離倒閉也不遠了,開公司不是做慈善,是有運營成本的,不能為公司帶來價值的人,就是公司的負資產
所以站在公司的角度,這種人力成本是單純的浪費,那麼不要問單位給了你什麼,而要問你給單位貢獻了什麼,這句話是不可恥的,沒有付出,哪裡來的回報
從員工角度講,這句話是可恥的
員工也是要生存,生活也需要成本,如果沒有足夠的薪資談何生存,沒有生存的本錢談何創造價值,如果公司單純講付出,而不管員工死活,只強調付出,不強調回報,那麼人員流失是必然的
一個公司的發展,最主要的是人才,沒有人才談何發展,從員工角度講,單純要求員工付出,這句話是可恥的,違背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公司一味用這句話給員工洗腦是可恥的
透過這句話,我們可以深挖到一個問題,就是薪酬管理體系,公司總是想用最少的錢,僱傭一個最有能力,最能創造價值的人,員工總會想要一個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
兩方都想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是存有這兩種心態的公司與員工,都不會有長遠的發展,這時候薪酬制度反而起不到應有的激勵作用
一個薪酬制度完備的公司,薪酬架構一定是既符合公司運營發展 ,又符合員工利益的制度,良好的薪酬管理制度,可以幫助企業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留住優秀人才
在企業競爭中,良好的薪酬制度不但不會增加企業的成本,還會創造更多的人才價值;公司發展好,員工的薪酬才高;員工薪酬高,更願意留在公司創造更高的價值,這是良好的薪酬制在員工激勵方面的積極作用,如果薪酬制度不夠完善,公司與員工之間就會出現矛盾,最後的結果無外乎一拍兩散
我們都知道,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很多人在單位只是單位的一份子,在職、在崗,盡到責任,幹好本職,上對得起組織,下對得起民眾就問心無愧,真的不要高估個人的作用的能量
單位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是個人賴以生存、發展、生活、交往的一個平臺和圈子
從道理上講,個人利益應該服從集體利益,個人應該為單位的發展貢獻力量,這些都沒有問題,但如果只是從這個角度一味的強調個人如何如何服務集體,如何貢獻集體,而從不不顧及個人的實際和利益,那的確有些道德綁架
我們經常能看到這一樣一句話:你在單位是根草,但你在家裡是片天,也就是說,一個人在單位的重量其實沒有那麼的重要,而在一個家庭中的重量卻是任何人都不可以代替的
常言道,地球離開誰都會轉,單位離開你一樣正常運行,這個崗位你不幹,就會有其他人幹,一般而言,說這樣話的人大多都是單位的領導,這句話也談不上很無恥,但這句話的確有些道德綁架的傾向
我們先分析這句話本身,不難發現,這句話講的就是「等價交換」原則,不少求職者仍秉持著「即時滿足」的心態,打個比方:
他們總會抱怨:「老闆給我開3k的工資,卻整天給我幹5k的活」,這類人存在一種觀念:你先給我5k的工資,我一定給你幹5k的活
但老闆是怎麼想的?老闆會想:你先給我幹5k的活,我就給你開5k的工資,這就是雙方的矛盾點
如果,這句話用在一個一線普通員工的身上,就有些奇怪,一個月2k不到的工資收入,沒有周末休息,沒有年休假,沒有五險一金,沒有加班工資
作為一個單位,連一個最起碼的勞動報酬和勞動保障都剋扣員工的話,有什麼資格來向員工提什麼貢獻和奉獻呢?他們,只不過是做了一些最基本的工作,勉強獲得了一些微薄收入,還不一定能夠養家餬口
任何時候,既然把勞動與經濟掛了勾,那就是一份付出要有一份回報,同樣一份回報也要有一份付出,一些洗腦的單位,經常給員工灌輸思想,你為單位貢獻了什麼?而不是反思企業給員工提供了什麼?
作為企業,只想無底線的剋扣工人工資,不籤訂勞動合同,不按規定申報社會保險,不按規定繳納五險一金,不按時支付勞動報酬,不提供勞動保護,不支付加班工資,不提供成長福利
任何時候,權利都是對等的,不是一方面的買賣,在企業和員工之間,員工永遠是弱者,企業是強者,員工不需要支付太多的報酬,只要按照勞動法和社會平均水平,支付即可,然而,這樣的事情,很多企業並沒有做到,而且差得太遠
很多情況下,企業垮了,員工沒有存到錢,還掙扎在生存的邊緣地帶,甚至生存艱難,而企業老闆和高管卻發財了,這是為什麼?
那是因為,他們的收入並不是與貢獻有多大的正比,而是利用的手裡的權力和資源,獲得了很多不當利益,更多的是壓榨了普通員工的正當利益
不給員工提供一個好的工作環境,一個好的工作收入,一個好的發展願景,不能夠讓員工幹活有激情、工作有奔頭、奮鬥有理想,直白一點,不給員工足夠讓他滿足的錢,員工拿什麼出來貢獻?
員工把自己貢獻了,老婆孩子怎麼辦?老人怎麼辦?
我們可以嘗試不同的場景:
場景一
如果是一個員工正在向自己的領導提升職加薪,員工的理由都是自己的難處,領導回了一句:「問問你給單位貢獻了什麼」,這可能就只是一個正常的提問,因為公司給員工升職的理由卻是源於員工對公司的貢獻
曾經就有一個新聞,說的是剛畢業的小夥子去公司面試,提出了月薪8k,理由是:自己的房租一個月3k,養貓一個月1k,平時吃飯一天100,一個月也要3k,加上其他的活動開銷,所以月薪最少需要8k
當時這個面試官也是哭笑不得
你需要8k的開銷,這可不是公司給你開8k月薪的理由,不是嗎?
有個前同事,離職的時候才聽說了他的光榮事跡。據說他是老闆挖過來的,當時他就問,我希望一年以後能升職主管,年薪20萬,後來老闆同意了,然後在此基礎上,定下了他的業績目標和年度規劃
我覺得,這才是一個健康的關係
員工需要賺錢,這沒有問題,天經地義;公司也需要賺錢並且考慮賺錢的成本和性價比,也沒有問題,兩者在此基礎上一起達成一個共識,然後一起努力才是雙贏的結果,畢竟在利益這件事上,員工和公司應該是一體的
場景二
假設還是升職加薪,員工拿著自己的業績說話,說明自己這樣的業績和能力在就業市場上的應該有的競爭力,而公司給的確實不夠理想,自己是老員工,也希望和公司一起繼續發展下去,希望領導考慮一下給自己升職加薪
這時候,如果領導回覆說:「問問你給公司貢獻了什麼」,這就有點值得警惕了
畢竟員工給公司最大的貢獻就是業績,不說業績特別突出或者超額完成多少,只要業績達標,就沒有給公司拖後腿
如果這位員工在表述方面確實已經很清楚,有理有據,領導還這麼問,除非有特別的難處,否則大概率上就是兩個字:「無恥」
這兩個小例子只是想說明,一句話到底傳達的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的潛臺詞?這是不能脫離場景和對象來判斷的
但是任何時候,如果覺得自己被「畫餅」了,被「情懷」了,厚臉皮地提出來,或許是最好的保護自己的利益的方式
單位給了什麼,是勞動者要問的,也需要了解清楚的
員工給單位貢獻了什麼,是老闆問的,也是勞動者需要思考的
老闆和員工建立的是勞動關係,一方付出勞動,一方付出報酬,是平等的價值交換,這個問題不是無恥,而是勞動關係雙方的認知沒有平衡
這個問題跟無恥無關,是雙方的勞動關係不平衡
當報酬>勞動產出,單位資源正常到位,無刻意針對員工,員工的產出達不到單位期望。單位自然會問員工的貢獻,甚至想要開除員工
當報酬
當報酬=勞動產出,這時候處於平衡狀態,如果單位繼續發展,繼續招聘更優秀的人才,員工就會處於弱勢,需要提高自身價值,如果自己不斷提升能力,產生更高價值,就進入到場景,自然掌握談判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