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早年演唱錄音:尊夫君切息怒堂前坐穩

2020-12-19 騰訊網

豫劇《雙官誥》選段

王海玲 飾 王春娥

臺灣豫劇團早年錄音

唱詞

夫君

尊夫君切息怒堂前坐穩

待妾身上前去見她二人

想當初勸誡你心機用盡

全不念骨肉情

拋棄親生離開家園另嫁旁人

現如今他父子榮歸故裡

恁有何有臉面回薛門

像你們一為大二為小

我三為奴婢

為奴婢倒成了誥命夫人

你看我吃不完來穿呀穿不盡

綾羅綢緞護了我的身

梅翠珠冠穩穩穩了又穩

渾身無土假意撣撣塵

你看我大搖大擺二堂進

哪一個不稱我貞潔烈女

雙官誥命老夫人

說的她低頭不語心如焚

薛保

叫薛保打杯茶太太飲口唇

不要了不要了

人生在塵世上忠孝為本

你當知生育養育都是一樣恩

大娘二娘心雖恨

你當知飲水思源想自身

倘若是親生母親你不認

我看你今後怎會群臣

《雙官誥》又名《三娘教子》,是豫劇傳統劇目。這段是王春娥「數落」張劉二氏,並勸解薛乙哥認下親娘。王海玲老師早年唱腔還是很不錯的,花腔中聽出來些花桂榮的味道。

王海玲早年演出劇照

王海玲原名王桂仙,祖籍湖北黃陂,1952年出生於臺灣高雄市。八歲進入海軍陸戰隊飛馬豫劇隊第一期學生班,師從豫劇大師張岫雲,工青衣、花旦,兼演老旦、小生,並能反串鬚生。因資質聰慧過人、學戲迅速,獲得「八齡神童」之稱號,14歲時首次挑大梁主演《花木蘭》,代表豫劇隊首度參加國軍文藝競賽 。在短短一星期中學會並登臺,獲得「王大膽」的稱號。1969年主演《楊金花》一舉成名,獲「中國文藝協會」所頒發的第十屆文藝獎章。1985年, 臺灣河南同鄉會為其頒贈「臺灣豫劇皇后」榮銜。

現任臺灣國立臺灣豫劇團(前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2008年3月6日脫離國立國光劇團獨立)1等演員(曾兼代理團長);兼任臺灣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曾在國立臺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兼任副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作為臺灣豫劇承前啟後的關鍵性人物,王海玲女士為豫劇在臺灣的發展傳播做出了重大貢獻。

內容源自網絡 若有侵權問題請聯繫小編刪除

■ ■ ■ ■

相關焦點

  • 「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再難,也要把豫劇在臺灣傳下去
    在長安大戲院後臺看到王海玲的那一刻,蔡芳詠難掩激動。蔡芳詠出生於臺灣高雄左營,現在是中國音樂學院的研究生,而左營正是王海玲所在的臺灣豫劇團駐地。「這是臺灣唯一的豫劇團,太珍貴了。我從小看豫劇長大,一直有個夢想,希望有一天能夠站在老師身邊,拍張合影。」在蔡芳詠看來,王海玲唱功紮實,能把每一部作品都詮釋得完美到位,是她心目中的「女王」。
  • 豫劇在臺灣守得雲開見月明
    圖為臺灣豫劇團經典劇目《楊金花》宣傳照,圖左為名角王海玲。(資料圖片)圖為臺灣豫劇團新編戲《飛馬行》宣傳照。 (資料圖片)身為河南人,記者在臺期間聽說豫劇在當地頗有市場,其實有些意外。歌仔戲、客家戲受熱捧倒不稀罕,畢竟閩南人和客家人佔臺灣地區人口的絕大多數。但若說起豫劇,別說觀眾要一路聽著相對陌生的河南方言,就是在臺灣生長的演員想學河南話也難。
  • 豫劇在臺灣守得雲開見月明傳統戲曲在臺灣⑤
    圖為臺灣豫劇團經典劇目《楊金花》宣傳照,圖左為名角王海玲。(資料圖片)圖為臺灣豫劇團新編戲《飛馬行》宣傳照。(資料圖片)身為河南人,記者在臺期間聽說豫劇在當地頗有市場,其實有些意外。歌仔戲、客家戲受熱捧倒不稀罕,畢竟閩南人和客家人佔臺灣地區人口的絕大多數。但若說起豫劇,別說觀眾要一路聽著相對陌生的河南方言,就是在臺灣生長的演員想學河南話也難。
  • 豫劇在臺灣天馬行空愛跨界(傳統戲曲在臺灣⑥)
    圖為臺灣豫劇團《約/束》劇照,劇中名角王海玲正表演絕活。   (資料圖片)   去年歲末,記者在臺期間趕上了臺灣豫劇團的兩場戲,頭天晚上演出年度大戲《飛馬行》,次日則是「王海玲經典傳承計劃」的重頭戲《香囊記》。前者以鮮卑族悽美愛情故事開創新局,鋪陳草原兒女情懷;後者作為豫劇花旦必修劇目,由「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培養出的新生代演員接棒演出。
  • 豫臺豫劇交流結碩果!臺灣豫劇團帶來豫莎劇《完美的合同》獲贊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發軔於中原大地的豫劇,如今花開四海。臺灣豫劇團經過66年的發展,不僅創作出了一大批優秀劇目,還培養出了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等一大批傑出的豫劇表演藝術家,為豫劇在臺灣的傳播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 她是「十大名旦」之一,「梅花獎」獲得者,被譽為豫劇皇后!
    在戲曲界,凡是喜歡看戲曲的朋友,尤其是喜歡喜歡看豫劇的朋友,都聽說過牛淑賢吧,她可是戲曲界響噹噹的豫劇名家,凡是她唱的戲都深受觀眾喜愛,她扮相俏麗,唱腔清脆圓潤,飾演人物形象逼真。她是「十大明旦」之一,「梅花獎」獲得者,被譽為豫劇皇后。牛淑賢1946年生於河南省柘城縣。出身梨園世家,她的父母,舅父都從事豫劇工作。她從小就跟著父母學唱戲,因她聰明伶俐,凡是她看過的戲,她都記在心上,五歲就登臺演出,就深受觀眾喜愛。得「五歲紅」之譽。曾以「五歲紅」蜚聲劇壇。
  • 臺灣豫劇團排演《武皇投簡》將亮相臺灣戲曲藝術節
    新華社臺北5月25日電(記者賈釗 陳鍵興)記者25日在此間召開的記者會上了解到,臺灣豫劇團年度大戲《武皇投簡》將於26日、27日亮相「2018臺灣戲曲藝術節」。該劇目由大陸劇作家孟華編劇、鄭州豫劇院作曲家王兆逢編腔,由臺灣豫劇團導演殷青群、周以謙等編導主創。
  • 豫劇曲譜《打金枝》有為王金殿上觀看仔細簡譜,劉忠河演唱
    豫劇打金枝劇情介紹:該故事發生在唐朝,汾陽王郭子儀壽辰之日,兒子和兒媳紛紛前來拜壽,三子郭曖之妻李君蕊自恃為金枝玉葉並與皇后淳淳教導他們做人的道理,留下了「人前教子、背後勸妻」的佳話。此劇以幽默、輕鬆的表現手法,演繹了唐王和國母在處理國事、家事和臣子之間矛盾時的帝王風範。
  • 豫劇《五鳳嶺》打一根杏黃旗|名老藝人李二鳳演唱(1962年錄音)
    豫劇《五鳳嶺》選段 李二鳳 飾 吳鳳英 中國唱片社1962年錄音 唱詞三年後正式登臺演出,1940年加入登封縣唐莊街戲班,跟隨嶽保全、銀成學習豫劇。她主攻刀馬旦、花旦,1948年參加解放軍二野四縱劇團,同年10月入許良魁帶領的葉縣豫劇團任主演。1949年曾任社旗群眾劇社經理,1954年隨社併入南陽縣豫劇團。幾十年來,上演劇目二百餘出。代表劇目有《五鳳嶺》、《香囊記》、《桃花庵》、《抬花轎)、《拷紅》、《刀劈楊藩》等。
  • 鄉音親豫劇折子戲驚豔亮相臺灣清華大學
    河南豫劇院青年團在臺灣清華大學展風採。    本報訊(記者劉洋)全本大戲《穆桂英掛帥》在臺灣巡演取得廣泛影響後,2月26日,河南豫劇院青年團又將「豫劇折子戲專場」帶進了臺灣清華大學,精彩的演出令臺灣的莘莘學子和觀眾新奇不已。    此次亮相臺灣清華大學的4出折子戲經過了認真篩選。郭曉鵬、杜永真、李多偉、孫敬鵬等青年演員分別為師生們獻上了《小商河》、《抬花轎》、《徐策跑城》、《鬧天宮》等經典豫劇選段。
  • 嵩縣豫劇團名老藝人曹天社早年演唱錄音:勸貴妃、勸公主
    豫劇《三哭殿》選段 曹天社 飾 李世民嵩縣豫劇團早年演出錄音 唱詞 下位去勸一勸貴妃娘娘 拉龍袍上前去好話多講 叫一聲貴妃娘娘
  • 臺灣新象 兩岸文化交流推手
    當大陸演員遇見臺灣製作  臺灣學者施德玉說,崑曲在臺灣的發展,是從曲友(指專注於崑曲清唱者)定期「曲會」演唱崑曲開始的,基本上是從1949年以後才逐漸形成和推廣,可分為曲會的崑曲演唱、崑劇展演兩個面向。臺灣學者王安祈撰文稱,兩岸開放交流前,崑劇在臺灣只是極少數人的個人愛好,沒有正式演員,更談不上職業劇團。崑劇的專業演出在大陸,臺灣觀眾連觀賞的機會都沒有。
  • 「豫劇皇后」常香玉與兩個「管」她的男人
    她是豫劇五大名旦之首,唱腔鏗鏘有力又俏麗典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常派」唱腔,很早就被冠以「豫劇皇后」頭銜,也是被國務院追授「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的藝術大師,更是河南人說起來就伸大拇指的愛國藝人。她演唱的劇目《花木蘭》 《拷紅》 《白蛇傳》,幾乎每個唱段,河南人都耳熟能詳,張口既來。
  • 京劇是國粹,豫劇是地方戲,為啥總感覺唱豫劇的比唱京劇的人多?
    從受眾數量來看,作為國劇的京劇擁有的觀眾,一定是比地方戲豫劇也就是河南梆子要多很多的。但問題在於,為什麼給人的感覺是唱豫劇的人比唱京劇的人還要多呢?這與這些年電視上總能看到大人孩子演唱豫劇的節目有關。最起碼相對於其他地方戲種,豫劇的受眾面還是相當廣的。
  • 臺灣豫劇團推出「紅紅火火」賀歲戲 盼傳承「長長久久」
    舞臺上,臺灣豫劇團蕭揚玲飾演的李慧娘彩綢揮舞、身姿動人,唱盡戀人剛相知即相離的無盡感傷。這是臺灣豫劇團即將在農曆新年推出的作品《一樹紅梅》中的一幕。據介紹,豫劇團為賀歲共準備了兩部劇,另一部為經典豫劇劇目《紅娘》,同樣也是名中帶「紅」,寓意「紅紅火火」。
  • 臺灣:傳統戲曲 別樣演繹
    豫劇賦予新美學臺灣豫劇團為賀歲準備了兩部劇,《一樹紅梅》在春節前打頭陣,《紅娘》在大年初八登場,前後呼應,一路「紅火」。臺灣豫劇團藝術總監王海玲說,《一樹紅梅》改編自川劇《紅梅記》,並邀請河南豫劇院張廷營編曲、「國光」劇團王冠強導演掌舵,揉合京劇的細緻、川劇的特技,講述李慧娘與裴舜卿的愛情故事,展現豫劇在臺灣的多元奔放。
  • 《西廂記》從元雜劇到河南豫劇的傳奇延續
    那麼值得一提的是,中原豫劇舞臺上的《西廂記》也同樣經典非常,流傳於尋常巷陌,廣受戲迷喜愛和傳唱。豫劇自古名家輩出,流派峰疊,亦或《拷紅》,亦或《紅娘》,不同名家流派自有其不同韻味,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戲曲文化勝景,耐人尋味!
  • 臺灣"民歌41"5月份在臺北、臺中、高雄登場
    臺灣「民歌41高峰會」1月25日舉行記者會正式「開跑」。14位臺灣「校園民歌」時代著名歌手將在5月份的三場演出中登場。製作人、臺灣著名民歌歌手施孝榮介紹,演唱會將於5月份在臺北、臺中和高雄各上演1場,屆時有14位民歌歌手獻唱。  施孝榮也表示,較之去年「民歌40」,今年參加的多位歌手包括他自己都會有變化,希望能促進民歌再生。  臺灣校園民歌運動源於上世紀70年代。尤其1975年,楊弦和胡德夫在臺北市中山堂演唱以余光中《鄉愁四韻》等現代詩譜曲的作品,一般被認作民歌運動的開始。
  • 臺灣「民歌41」5月份在臺北、臺中、高雄登場
    14位臺灣「校園民歌」時代著名歌手將在5月份的三場演出中登場。圖為去年「民歌40高峰會」領軍者,今年發起「民歌41」的施孝榮在記者會上演唱。 陳悅 攝    臺灣「民歌41高峰會」1月25日舉行記者會正式「開跑」。14位臺灣「校園民歌」時代著名歌手將在5月份的三場演出中登場。以《野百合也有春天》、《天天天藍》等聞名華語樂壇的潘越雲今年也在演出陣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