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陽,位於河南最南部,淮河上遊,東連安徽省,西、南接湖北省,為三省通衢之地。信陽是中國南北地理、氣候、文化的過渡帶,常年日照充足,雨量充足,堪稱是毛尖生長的理想家園。
唐代,茶聖陸羽所著的《茶經》,把信陽列為全國八大產茶區之一,信陽所產的茶葉已被列為貢品。
宋代,「淮南茶,信陽第一」,大文學家蘇東坡嘗遍名茶而揮毫贊道。清代,信陽毛尖茶已為全國名茶之一。
1914年,為了迎接1915年巴拿馬運河通航而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信陽縣茶區積極籌備參賽茶樣,有車雲茶、貢針茶、白毫茶、已燻龍井茶、未燻龍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
1915年,信陽毛尖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信陽毛尖從此成為河南省優質綠茶的代表。當年,與信陽毛尖一起獲得世界茶葉金質獎狀與獎章的中國展品,還有著名的茅臺酒等。
信陽最好的毛尖主要來自連雲山、天雲山、車遠山、集雲山、黑龍潭、白龍潭、何家寨等。信陽屬北方茶區,春茶在清明節後四月中旬開採,穀雨前少量採制的「跑山茶」、「雨前毛尖」為上品。
信陽毛尖在盛裝嫩葉方面很講究,用透氣光滑竹籃,不擠不壓,最遲半天內要達回陰涼攤放2小時左右,趁鮮分批、分級炒制,當天採摘的鮮葉,當天必須炒完不過夜。
信陽毛尖對鮮葉要求細嫩、勻整,特級採1芽1葉初展,炒制1Kg信陽毛尖需10萬多個芽頭;一級1芽2葉初展;二、三級1芽2葉為主,兼採2葉嫩對夾葉。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發的珍品特優茶要求更為細嫩嚴格,只採芽頭。
信陽毛尖粗略的可分為有花香、嫩香、甜香、清香、板慄香等。信陽毛尖的板慄香一般屬於比較高端系列,很受茶客們青睞。那麼板慄香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是製作工藝的原因。在製作過程中殺青較重所導致。慄香味是在殺青時火溫高些,揉捻時的時間比較長一些,這種味道的茶葉所用的料要相對粗製一些,嫩芽不用採用這種工藝。在烘焙時也是用高溫這樣所炒制出來的茶葉味濃口感重慄香味大。
二是獨特的地理環境所致。信陽山區有大量板慄樹,茶山上的茶樹與板慄樹一起生長,形成一種外在的香氣。這種茶味道更好,對工藝要求更高。也很容易出現老火香或稱火功香,這是茶葉香氣中稍帶焦糖香。
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陽毛尖喝起來清香而淡雅, 但有很多的茶友們會發現一個問題,把信陽毛尖茶葉買回家衝泡喝的時候,感覺喝著苦澀味比較重,這是什麼原因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茶葉本身可能有問題,比方說購買的夏秋茶,茶葉本身苦澀感就比較的強一些。
第二個就是衝泡方法有一定的問題,有可能是投茶量有過多或者過少,如果多了就減少,如果少了就增加。
第三個就是泡茶的水溫比較高。如果泡茶水溫比較高的話就會燙傷芽茶,導致信陽毛尖茶中富含的維生素C等物質流失,降低營養價值。再一個就是加速茶葉內的物質析出,茶湯濃度在短時間內增加,泡的過久就會有苦澀感,所以建議泡茶水溫80℃為宜。
第四個泡的時間太久了,泡的時間久了才開始飲用,茶葉內大部分營養物質被慢慢析出來,喝起來口感肯定會變重。所以泡好的茶要趁熱不燙嘴飲用最佳,喝到杯中茶湯三分之一時再續水。
關於信陽毛尖今天就介紹到這裡了,歡迎各位茶友補充。
素材來源於網絡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侵權請聯繫本公司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