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搶玩具了怎麼辦?這一定是讓很多爸爸媽媽手足無措的問題吧?尤其是遇到比較霸道的小朋友,不替孩子出頭吧,怕孩子會吃虧;出面替孩子擺平吧,又怕孩子會變懦弱,以後都不敢自己解決問題了。
到底要幫他出頭?還是教他禮讓?怎麼樣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呢?
這幾天正在追《爸爸去哪兒》,陳小春兒子Jasper身上發生的一件小事,突然讓我發現了一個觀察孩子世界的全新視角——
在有一集裡的選房環節中,陳小春的手氣「爆棚」,抽到了本季開播以來最破的一間茅草屋;杜江也抽到了開播以來最好的一間「豪宅」。
看看別人家的房子,再看看自己的茅草屋,Jasper真是好羨慕啊!於是在沒和爸爸商量的情況下,就跑去找杜江商量換房,杜江很大氣地答應了。
這時陳小春從屋裡出來,Jasper忙徵詢爸爸的意見。小春其實已經聽到了他們的對話,但他沒有立刻批評Jasper這樣做不對,只淡淡地說了一句「你說吧」。
Jasper猶豫了半天,還是決定不用換了。因為就算不換房,他明天一樣可以來嗯哼住的房子裡玩。
看的出一旁靜靜觀察的陳小春也鬆了口氣,臉上都帶著點小驕傲——兒子真棒。
嗯,Jasper很棒。懂得有理有據的表達自己的需求,也知道發現自己做的不對後及時改正。
但是更棒的還是陳小春:不急著批評孩子,而是願意等一等,看一看,給孩子思考和改變的機會。
為人父母,真的要給孩子多一點時間成長,同時也是給自己機會,把孩子看得更清楚。
我很喜歡的一位作家、哈佛心理學博士劉軒,也曾經分享過他兩個孩子搶玩具的故事——
一次,姐弟倆拿著一個類似超市收銀機的玩具,請爸爸幫忙換電池。電池換好後,姐弟倆為誰來當「老闆」這件事爭執了起來。爸爸想幫忙協調,便提議玩具要共享,能不能讓弟弟先玩(因為那是姐姐的舊玩具),可是姐姐不同意。
於是爸爸又提議,大家石頭剪刀布,贏的人先玩。這次姐弟倆都同意了,一輪猜拳後,姐姐贏得了先玩的機會。可就在這時,弟弟哇的一聲嚎啕大哭起來。
這可怎麼辦好呢?就在爸爸手足無措的時候,姐姐開口了,「弟弟別哭,你可以當按按鈕的老闆,我來當刷卡的老闆,這樣我們就可以一起玩了。」
這還真是個好主意,連爸爸都沒有想到!於是弟弟馬上收起眼淚,和姐姐開心地玩了起來。
事後劉軒才知道,原來那天是弟弟先把玩具翻出來的。原本姐弟倆已經商量好,由弟弟先當「老闆」。可爸爸突然跑出來說,猜拳贏的人可以先玩。所以弟弟才會哭得那麼傷心。
原來,很多時候是大人把事情搞複雜了:不知道孩子們發生了什麼,還硬要跑出來幹涉孩子間的事,以為自己是最公正、最明智的,結果反而弄巧成拙了。
倒不如把解決問題的機會留給孩子。他們會用真誠、公平和創意,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
還有一次,一位幼兒園老師也講述了另外一件事:
幼兒園有次親子活動裡,玩海洋球的時候,一個叫果果的孩子喜歡待在池子外面,把散落各處的球一個個撿回來。
這時候,洋洋從海洋池裡出來,正好經過果果身旁,手裡還拿著一個海洋球。果果伸出手去,想把洋洋手裡的球放回海洋池裡。
這時候洋洋奶奶就著急了,趕緊對果果說:「那是弟弟的球,不可以搶。」果果聽到後,默默地把手縮了回去。
過了一會兒,洋洋去玩搖搖馬,果果也跑過去,想像平常那樣和小朋友們排隊騎馬。洋洋奶奶又著急了,認為果果又想和洋洋搶搖搖馬。
雖然兩個孩子從頭到尾玩的很好,壓根沒什麼矛盾,但在洋洋奶奶眼裡,果果恐怕成了那個愛搶玩具的「壞孩子」了。
其實我們對孩子們之間發生事情的評判,往往都帶著主觀色彩。尤其是當我們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相處時,出於保護的本能,我們總會格外警惕。其他孩子的一言一行,仿佛處處透露著小氣、自私、霸道和攻擊。
也正是這份保護,打破了孩子間的正常交往,讓小事變大,誤會叢生。其實孩子們就在一次次試探和挫折中,學著怎麼和別人交往、學會如何在社交中建立彼此都舒服的界限感。
仔細想想,現在多讓他嘗試怎麼解決麻煩、化解矛盾,總要好過他長大後成為一個有「社交恐懼症」的新時代宅男/女。
其實孩子間的交往真的沒那麼複雜。倘若我們能淡定一些,做個安靜的旁觀者,讓孩子自己去相處,去解決問題,我們就會看到孩子美好和睿智的一面;就會驚喜的發現,原來成長是一件多麼奇妙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