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的疫情,大中小學生們開啟了史上最長假期,上網課的同時,學習烹飪也成為很多孩子今年的「剛需」。
「不能一味地叫外賣,馬上就要參加工作步入社會了,學會生活也是你們當前面臨的課題。」面對家長的要求,一批孩子加入了做飯行列。
「做飯挺有意思的,幾樣食材,就能烹出一道美食,我喜歡。」一部分孩子在無聊的居家生活中,找到了新的興趣點,開始鑽進廚房研究廚藝。
「回家以後才發現,點個外賣實在太貴了,不如自己做來得實惠。」看著鈔票像流水般地花出去,開始強迫自己做飯的也佔到一定比例。
不僅大朋友做得了一日三餐,就連小學生和幼兒園裡的萌娃們,在80後和90後父母的帶領下,也加入了烹飪大軍。對他們而言,做菜烘焙更像是做遊戲。
不管出於哪種原因,記者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現在年輕人所做的飯食,已經與他們的父輩有很大的區別了。
父母:娃的韓餐日料,我的中國胃啊,已經受不了了
這幾個月,李女士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幸福。每天下班前,姑娘都會準時告訴她,午飯吃什麼,晚餐有哪些。中午壽司、晚上部隊火鍋,對於這樣的飲食安排,李女士吃得津津有味。「我老公受不了了,覺得壽司太涼,火鍋太辣,盼望著能吃上一頓饅頭燴菜。」說起這些,李女士笑了,「她爸也知道,想也白想,她姑娘根本不會給他做這類飯的。」
所做飯菜偏於日韓料理或是西餐,是絕大多數居家神獸的共同選擇。
醫院工作的王女士因為工作繁忙,貼心的女兒經常在家做好飯等爸爸媽媽下班,幸福的王女士也因此頻繁在朋友圈曬幸福:咖喱牛排飯、戚風蛋糕、可樂雞翅、蔬菜沙拉、玉米濃湯……媽媽曬出給女兒做的飯畫風大變:雞蛋面、鮮肉包、紅燒肉……
不僅女娃子們紛紛下廚練本領,男孩子們也不甘示弱,也開始了自己的廚房之旅——壽喜鍋、廣味豉油雞、紅燒肉、意面、煲仔飯——肉食的豐腴口感再搭配以青菜的美味飲食,在居家的日子裡,他們享受著生活的樂趣。
習慣於一日三餐吃中餐的家長們,多年來養成的飲食習慣,讓他們覺得來鍋大燴菜、炒個土豆絲、魚香肉絲,配上熱騰騰的饅頭、米飯,再佐一碗熱湯、熱粥,這樣的美食吃得才熨帖、吃得才滿足。而每天孩子們捧上的蔬菜沙拉、煎牛排、羅宋湯、炒年糕,總是欠那麼點火候,有些許清湯寡水的味道。「美食是一種享受,更是多年生活的印跡,更有甚者是童年的回憶。」步入中年的父母們,欣喜地看到自己的孩子已長大,一邊要享受著孩子們帶給他們的幸福滋味,一邊將吃不慣的苦惱隱藏於心。
娃們:一樣的調料、一樣的食材,就是不一樣的味道
現在,韓女士和女兒逛超市,兩人各推一個購物車。「我和女兒各買各需要的食材、調味料,回來也是各做各的美食。」看著女兒的購物車,媽媽有時候也懵圈,那些瓶瓶罐罐的,不知道是幹什麼用的。
「其實就是一些很普通的食材、調料,也許媽媽用花椒麵多一些,我會用胡椒粉吧,但奇怪的是做出來的味道就是不一樣。」女兒乾乾說。
「我現在給女兒灌輸這樣一個理念,除了學習、工作,一個人還必須要有生活,食人間煙火,照顧好自己和未來家庭的生活,也是必不可少的。」對於已是大三的女兒,韓女士覺得有必要強化她的生活本領。「以後的日子不能靠點外賣過吧。」
「外賣太貴了,受不了啦!」在學校常點外賣的神獸們回家發現,原來在學校只需十幾塊兒、二十多一餐的簡易外賣,回家後點一餐得大幾十塊錢,長此下去,神獸們大呼受不了,父母給的零花錢根本支撐不了幾次外賣。
「不過,我們喜歡的還是和父母愛吃的有區別,可能和我們成長的環境有影響吧,我們做的飯菜偏於清淡,西餐類、日韓類的,或是快餐類的美食多一些,難怪媽媽會說我倆做的飯味道不一樣呢。」說起媽媽的困惑,乾乾抿嘴樂了。
大孩子們享受著DIY美食的快樂,小孩子們也喜歡一展身手,麵團可比橡皮泥好玩多了。
妙妙小朋友今年只有6歲,可美食做得像模像樣。假期在家,妙妙是「主廚」,烙糖餅、做三明治、蛋黃酥,手法麻利嫻熟得令人佩服。媽媽秒變迷妹,在旁邊拍照片錄視頻,與其說是做飯,倒不如說母女倆進行的一場遊戲。
新生代:吃出意境吃出健康
自從上大一的女兒放假以來,在社區衛生院工作的連芳成為朋友圈最耀眼的「明星」。
「早餐:吐司布丁:這款上層焦脆下層軟嫩伴有咖啡香的布丁,有著讓人驚喜的口感;薯片沙拉:椰奶口味的薯片嘎嘣一口脆,好吃到舔手指;醪糟燕麥蘋果粥:醪糟燕麥蘋果肉桂煮粥,一碗不夠喝。」
「晚餐:蘆筍培根卷:微微有些焦黃的培根,芝士裹著翠綠的蘆筍,一口咬下去滿口生香;非正常武漢熱乾麵,芝麻醬濃香撲鼻,鹼面勁道有嚼頭,不正宗但是好吃得很,要想不缺鈣多吃武漢熱乾麵;桂花糊,湖北經典小吃,晶瑩剔透黏黏的甜甜的。」
姑娘包攬的一日三餐成為連芳發圈的主要內容,清新而具有美感的圖片,再配以畫風相同的文字,美味與文藝範兒呼之欲出,令人心生羨慕。
「美食折射出有格調的生活」,朋友們這樣評價。而對於連芳的女兒在食譜中多次提到的迷迭香,很多人聞之未聞。有朋友百度發現,迷迭香是一味中藥,具有發汗、健脾、安神、止痛之功能,主治各種頭痛,防止早期脫髮等功效,可做茶飲、可入菜。
多日朝夕相處的居家生活中,許多家長欣喜地發現,孩子們的健康理念非常強,大魚大肉不是他們的首選,蔬菜、水果以及優質蛋白的攝入量明顯增加。「真是生活好了,孩子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高了,對自己的身材和健康的管理要求也強了。」生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父母,看著90後、00後的生活態度,有些許羨慕。
飲食結構的變遷,折射出社會經濟的發展。從20世紀70年代吃得飽,到八十年代吃上細糧多種蔬菜,九十年代美式快餐的引進,再到21世紀的饕餮時代和舌尖上的美學,中國人的飲食已經實現了從吃飽到吃好、吃得營養的轉變,向吃出意境邁進。
有數據表明,從2000年後,日本的壽司、韓國的烤肉、義大利的披薩、巴西的烤肉等外國餐飲開始進駐本地,日韓料理西餐廳層出不窮,譬如,在韓劇熱潮推動下,韓餐熱潮在全國各地迅速掀起。後來的泰式飲食、臺灣奶茶流行的背後也是影視劇的影響乃至國人更多走出去後的愛屋及烏。在這樣大背景下生長起來的新一代,口味自然也隨之發生改變。
「年輕一代在接納多元文化的同時,也將美食文化納入其中,對於這些變化,我們會很欣喜地接受它。」韓女士說。
而隨著本土美食文化融合了各國美食的大雜燴文化,也開始與潮流畫上等號,更造就了新生一代的口味之選。
「宅家經濟」大行其道 米麵糧油熱銷
疫情催生「宅家經濟」大行其道,烹飪大軍中新生代的異軍突起,令超市原本普通的、小眾的、冷門的食材成為緊俏貨。
北京華聯包頭地區辦公室主任閆燕峰是一位80後媽媽,她深切地感受到,身邊的同齡人和她一樣,平常不怎麼下廚,疫情之後開始琢磨著自己做啥吃啥啦。「宅家的時候,我兒子要吃披薩,平時到餐飲或外賣搞定,現在居家的時間這麼長,我就買好食材試著給他做。」為做好飯,閆燕峰特意下載了小紅書APP,照著上面的食譜研究新菜,滿足兒子的口味。「疫情期間,原本不屬於暢銷品的酵母和麵包糠一上架就被搶購一空,用於西餐的黃油以及日韓料理的各式醬料也賣得都特別好。」
據包百超市對全市11家門店的統計結果顯示,從2月26日—3月19日,銷售額同比增長了1200萬元,增幅達到15%。「最主要的生鮮食品、米麵糧油、肉菜蛋奶成為銷量明星產品。」北京華聯包頭地區四門店的統計數據表明,1月24日—5月30日,累計銷售額達到13110多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了600多萬元,其中銷量大戶是蔬菜、米麵、肉類和方便麵。「疫情令顧客的消費趨於理性化,米麵糧油等生活必需品賣得好,衣服鞋襪等消費品則處於下降趨勢,這種狀況延續至今。」閆燕峰說。
疫情期間,包百超市鍋具及電餅鐺、烤箱等小家電一反常態,成為銷售火爆商品,營運經理馬春麗認為,由於平時不開火的年輕人開始做飯,是導致此類商品大火的主要原因。
在前不久的618電商促銷大戰中,昆區有7家電商線上線下推出的數千種商品8.8折讓利大促活動,記者注意到,活動中農畜產品佔據了半壁江山,也受到購買者的熱捧。其次,牛奶、肉乾以及休閒類商品也成為熱銷商品。
據消費決策平臺「什麼值得買」發布的2020年618戰報透露,今年618期間糧油、牛奶訂單同比增長70%以上,生鮮訂單同比增長100%。(文/圖 記者 張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