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為什麼很多孩子遇到問題就會逃避

2020-08-26 濱州市張芳心理諮詢師

阿德勒:為什麼很多孩子遇到問題就會逃避


每個孩子都有優於別人的想法,所以他們會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目標。

但是,很多時候,孩子為什麼會表現出逃避、不敢表達的行為呢?其實,這更暴露了他潛在對榮耀的渴望。因為他不相信自己具有克服困難的能力,所以會逃避所有較大的困難、暫時躲避現實的生活成為了他當下的「目標」,誤以為這樣做,可以慢慢脫離現在的困難。

如何了解孩子各種行為背後的原因呢?那麼必須站在兒童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說:用兒童視角有關的感情狀態指引兒童,其中有一種感情狀態是樂觀。樂觀的小孩對輕鬆地解決所遭遇的問題有信心,保持這種態度,他長大成人以後,性格上將認為生活的使命大多在他的力量所及範圍內,在這種性格的人身上,我們就可以看到勇氣、開放、坦率、責任、勤勉等的發展。相反,一個對於解決自身問題沒有勇氣的孩子,這個世界對他將顯得多麼陰鬱!一切弱者尋求保護的性格和特質,如怯懦、內向、不自信等都在這裡顯現出來,他的目標遠遠落在生命的前線之後,同時,又遠在可以達到的範圍以外,這便是另一種發展——悲觀。


南慕容北喬峰是金庸筆下《天龍八部》的英雄人物,從他們小時候的成長經歷中,正好印證了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孩子的樂觀與悲觀。

北喬峰,原名蕭峰,曾任丐幫幫主、遼國南院大王。是一位義薄雲天、武功蓋世的超級英雄。從他小時候的經歷就可以看出,他的樂觀與豁達,蕭峰七歲的時候,在山中砍柴遇到狼,便敢於跟狼搏鬥。在他眼中,沒什麼事情是他做不到的。就連後來遇到比自己實力強數倍的大BOSS掃地僧,也能把對方打吐血。所以,雖然在江湖中武功排名不在前三,卻每戰必勝,實力超群,人稱「戰神」。

反觀南慕容,原名慕容復,是大燕皇族的後裔,出生開始就承載了家族全部的希望與重任。小時候的成長經歷與北喬峰截然不同,雖是滅國的皇族,在南方依然是貴族家庭,無論他做什麼,都會受到各種教條的制約,做的不夠好就會挨打,還始終背負著復興燕國的、不可能完成的重任。所以,他長大以後,就沒有豁達的胸襟,以至於最後瘋掉了。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捨得讓孩子自己成長。


孩子的心理如此脆弱,正是因為除了學習,父母幾乎包辦了孩子生活的全部。他們幾乎體驗不到生活中獨立完成某件事情的愉悅。沒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以後遇到更大困難的時候,就會形成逃避心理。

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讓孩子樹立正確的目標。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才能有足夠的心理能量來面對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困難。

相關焦點

  • 走近教育,看阿德勒對孩子問題行為分析,了解孩子為什麼叛逆
    為什麼孩子們會陷入問題行為呢?阿德勒心理學關注的是其背後隱藏的「目的」。也就是,孩子們,抱著什麼樣的目的做出一些問題行為,這分五個階段來考慮。1、問題行為的第一個階段是「稱讚的要求」。面對父母或教師,抑或其他人,扮演「好孩子」,他們的目的始終只是「獲得表揚」,進一步說就是「在共同體中取得特權地位」。他們並不是在做「好事」,只不過是在做「能獲得表揚的事」。並且,倘若得不到任何人的表揚和關注,這種努力就沒有任何意義。如此一來,很快就會失去積極性。他們的生活方式(世界觀)就是「如果沒人表揚就不幹好事」或者是「如果沒人懲罰就幹壞事」。
  •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 生長物語
    「我本來想做這件事的,但我又怕……」這些對自己某方面不自信,或是在做出決策前猶豫不決,缺乏足夠的信心和勇氣的想法很多人都遇到過。我們通常將它們稱為「自卑感」。■■■虛假補償直接解決問題以及真實的補償往往需要敏銳的自我覺察能力、勇氣和執行力。很多人面對自卑感時因為不願花費時間和精力或是為了自我保護,會採取迴避的態度,進行虛假的補償。最常見的表現有身體不適、拖延等等。
  • 「活出生命的勇氣」岸見一郎-阿德勒
    在小品中,謝娜扮演一個一見到喜歡的人就緊張就胡說的人,她為什麼會這樣?假如謝娜沒有遇到她的有緣人,想談戀愛,她去尋求心理諮詢師幫助,會怎麼樣呢?如果她遇到的醫生是弗洛伊德,也就是精神分析派的心理諮詢師,對方可能會問過去有沒有相親失敗經歷啊,有沒有被渣男傷害過啊,等等。
  • 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阿德勒心理學
    人生的不幸,是自己選擇的1.我們都生而自卑《阿德勒心理學講義》有個非常重要的核心:「自卑與超越」,其實說的就是人人都有自卑感、以及試圖超越自卑的優越感。阿德勒說,每個人都有自卑感,這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刺激人們變得更好的力量。只有當自卑感越來越嚴重,甚至變成壓垮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時,他才是一種病。而自大則是有自卑感的人來逃避困境的方式。
  • 遇到困難總是想逃避,怎麼辦?
    但是,現實中很多孩子在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問題時,往往習慣性地採取逃避的態度。   很多學生曾跟我說:「老師,我非常熱愛舞蹈,也想把舞蹈學好。但是,學舞蹈太累了,我想放棄。」也曾有學生跟我說:「老師,我都學了這麼長時間的舞蹈,依然沒有什麼成績,我想退學。"聽到這些話,我就在想,為什麼這些孩子面對困難的時候很輕易地就選擇逃避、放棄,而不是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呢?
  •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4)|孩子的自卑與人生三問
    阿德勒的觀點可以很清楚地解釋。這個孩子,在小時候很受寵愛,這也是獨生子的共同問題。一個受寵愛的孩子在自立能力的發展上往往很欠缺,當他進入學校之時,他發現受寵的地位很快就保不住了。很快,他發現與其他一些人人都喜歡的孩子比起來,自己並沒有任何出眾的地方。當然,其實是有的,只是他自己看不到而已。
  •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為何我們存在著自卑情結
    家裡有六個孩子,他排第三,因為他患佝僂病,身形矮小而且行動不便,對此他有著深深的自卑;幼年時弟弟的去世以及他本人有兩次被車撞的經歷,他很害怕死亡,五歲那年,他差點因為疾病逝去,後來終於痊癒了,就是從這起,他決心當個醫生。然而他的成績卻不理想,老師覺得他不具備工作的能力,甚至父母也勸他去做鞋匠,但是,堅強的阿德勒沒有放棄,靠著頑強的意志和異常的努力,他終於成為了優秀的學生。
  • 阿德勒:你自卑嗎?自卑就對了!
    為什麼?人在本質上必須以他人的存在為前提,根本不可能做到與他人完全隔離。坦誠來說,你討厭過你自己嗎?我有過。相信很多人都有過。討厭過自己的人,曾經都是缺乏自信、過度在意別人看法的人。他們活在別人「犀利」的目光之中,時時刻刻就像被他人「監視」著一樣,惶惶不可終日。
  • 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第二夜:一切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1,為什麼我們會討厭自己?因為我們太害怕被他人討厭,太害怕自己在人際關係中被拒絕,被否定而讓自己受傷,所以先用「討厭自己」這一種症狀來欺騙自己,活在幻想之中來逃避面對現實中的實際問題。
  • 現代很多人為什麼都很自卑?阿德勒的語錄說出了實話,直擊人心!
    現代很多人為什麼都很自卑?這樣的問題,其實真的不難回答,哪怕不去讀阿德勒的語錄,我們也能想到答案,只是我們的答案,可能就沒有那麼直擊人心。就好比說我們現代很多人自卑的原因,十有八九都是因為沒有錢。沒有錢,就沒有房子,買不起城市的房子,就意味著什麼?
  • 聽聽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怎麼說
    三個小朋友去動物園看獅子,第一個孩子躲在媽媽後面,不敢向前一步,並嘟囔著要回家;第二個孩子嘴裡說「不怕」,但身體卻在發抖;第三個孩子,不僅說「不怕」,還惡狠狠地向獅子吐口水。其實這三個孩子都害怕、都自卑,但表現形式不一樣。
  • 阿德勒沒說過丨治好自己才能養好孩子
    哪怕明天就要死,現在改變也不晚」、「宿命論是一種虛假的精神指引,相信宿命是怯懦,是逃避」這種居多。 阿德勒的觀點與文章開頭的話恰好相反,阿德勒相信先天基礎差,是可以通過後期努力改變的。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所治癒,不幸的人未必要用一輩子治癒童年,他們可以更早的走出來。
  • 用阿德勒心理學解讀《地球上的星星》,帶你看清教育的本質
    不論你是家長還是老師,只要你愛孩子,那麼我推薦你一定要看看《地球上的星星》。許多觀眾在看完電影後都不由得感嘆如果每個孩子都可以遇到阿米爾.汗演的尼克姆老師。為什麼尼克姆老師這麼受歡迎?1.阿德勒心理學中問題行為的5個階段現代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的問題行為背後的心理可以分為五個階段來考慮。
  • 「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人可以改變,世界很簡單,人人能幸福
    她為什麼會怎麼也治不好呢?那是因為她「需要這個臉紅的症狀」。通過臉紅症,她就可以逃避自己在人際交往中將會遇到的挫折,把一切可能發生的失敗全部交給臉紅症背鍋。兩個案例中的人看似是想改變的,但實際卻是他們主動選擇了「不改變」。
  • 「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告訴你:自立盡頭是愛
    很多人一生都在追求幸福感,卻漸漸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迷失了自己。那麼,有沒有一本書可以指引我們找到一片心靈淨土,獲得人生真正的幸福呢?《幸福的勇氣》就是這樣一本行動指南,作為《被討厭的勇氣》的續集,本書同樣以百年前著名心理學者阿德勒思想為核心,以「青年和哲人的對話」故事形式展現。
  • 孩子遇到困難就逃避,家長要做好情緒的疏導,幫助孩子重拾信心
    遇到困難下意識的逃避,說明孩子是非常害怕的,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解決這個困難。特別是孩子在接受過打擊之後,孩子會特別害怕甚至恐懼和焦慮,更不願意去正視和解決問題。很多不自信的孩子做事情都顯得特別的受限制,唯唯諾諾不敢行動。就連最簡單的提出問題,也要等老師主動點名才會顫顫巍巍地站起來。很多時候,這類孩子在眾人面前是很難抬起頭來的,會對周圍人所說的話產生各自不利於自己的聯想,很在意別人的看法,也對不好的評價難以釋懷。
  • 和孩子溝通費心費力?巧用「阿德勒教育理念」,做一個智慧爸媽
    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有很多研究表明,越和孩子講道理,孩子可能就會越不聽話。小麗的孩子就是這樣一個例子。1.因為孩子自私心理在作祟現在很多孩子就是家裡的獨生子女,所以說在家裡可謂是呼風喚雨,在生活中與別人分享的機會很少,那麼這個時候他可能就會形成一個自私的性格。
  • 解讀阿德勒《自卑與超越》:心靈的困惑與自贖
    提起心理學,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我們經常在刑偵劇裡看到的犯罪心理學家運用讀心術來找出罪犯的情景。對於個體心理學而言,我們遇到的問題都是個體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個人需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要面臨上述問題,阿德勒指出,如果我們的生存和發展受到限制,就會對生存下去這件事情感到困擾,進而引發嚴重的心理問題。所以在今天的中國,我們可以得知受到此類問題困擾的人多是有著社交障礙的人和抑鬱症患者,一部分罪犯以及問題少年。
  • 阿德勒: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而阿德勒卻明確否定了弗洛伊德的「原因論」。阿德勒認為:「任何經曆本身並不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我們並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阿德勒在「人是否可以改變」這個問題上,持有「目的論」的觀點。
  • 阿德勒的心理學著作
    世界三大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榮格和阿德勒。讀弗洛伊德的作品,你就會理解到在潛意識裡的因果聯繫。而阿德勒的著作則引導人們認識過去與未來之間的因果聯繫的假象。1911年,阿德勒被迫離開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同時帶走了幾位親密的同事,他們走進了附近的一家咖啡館,拍桌子決定要成立一個新的團體——自由精神分析協會。他們想要更多的自由,想要打破原來精神分析的框架與束縛。1913年,這個團體更名為「個體心理學學會」。阿德勒開始稱自己的理論為個體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