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那會兒,曹魏那邊有個叫高柔的官員,學法,賊硬,逮誰懟誰,格外喜歡懟曹丕。某次曹丕腦子犯抽,下召說有閒言碎語傳謠的,歡迎舉報,揭發有賞,妖言者必殺。高柔就看不過去了,站出來懟,說這麼下去互相誣告的必定越來越多,親朋離心,群臣猜忌,不出幾個月,大魏的土地上,便將再無義士孝子。曹丕哪會信啊,正覺得爽呢,那麼多人都聽朕的,朕不讓傳曹植的謠,就沒人敢傳,朕不喜歡什麼,就沒人敢說,多爽。結果相互揭發告狀的果然越來越多,曹丕好歹還是個有本事的皇帝,幡然醒悟,重新下詔讓人別瞎幾把告。這個故事其實很簡單,高柔所說的道理也很容易明白,但一千八百年過去了,仍舊有那麼多人不願去懂。在我初中高中那會兒,多的是這樣的老師,以鼓勵學生相互揭發為榮,津津樂道,說看我管得多好。而有些朋友直到現在也很難建立起對別人的信任,這些,都是那老師所不在意的。
如今我又漸漸發現,是這樣的道理太難懂,還是歷史的教訓不清晰,又或者是管理層太蠢了呢?都不是。而是在某種程度上,老師與當權者一樣,有權力讓人按他們的喜好來辦事,說話。互相揭發,只是達成他們這個目標的一種方式罷了。除非當權者再沒有權力,憑個人喜好影響學生子民,否則曹丕的故事只會一次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