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周,中美關係還要承受川普的最後衝擊

2021-01-19 直新聞

直新聞由深圳衛視《直播港澳臺》團隊出品


據路透社消息,美國總統川普當地時間5日籤署行政命令,禁止與包括支付寶在內的8款中國應用軟體進行交易。


直新聞:川普最近籤發行政命令要求禁止8款中國應用軟體的交易,理由還是為了美國的國家安全,您怎麼看?


特約評論員 孫興傑在1月5日,川普總統籤署了一項行政命令,禁止中國多個應用軟體的交易,其中包括,阿里巴巴的支付寶、騰訊旗下的QQ錢包、微信支付等。


川普政府的任期所剩無幾,但是對華的圍堵和打壓卻一刻也沒有停,在本周發生了另外一件帶有烏龍色彩的事情。紐交所要求中國三大通訊企業摘牌,但是最後又改變了主意,三大電信商的股價一度飆升,但美國財長姆努欽給紐交所總裁發去信息,要求紐交所執行行政命令,紐交所可能還會對三大中國電信企業進行摘牌。


這兩件事情看上去並無關聯,但是美國用了一個理由,那就是為了美國的國家安全,因此在對華經濟政策上,國家安全就變成了一個筐,什麼事情都可以裝,以國家安全的名義進行超常規的操作。只要被列入美國國家安全的範疇,似乎川普一往無前對華經濟政策泛安全化的套路就成了其慣用伎倆。


經濟議題安全化是川普政府最近兩三年來的基本思路,從關稅戰開始一直延伸到技術、金融等領域。可以說,美國已經患上了對華「恐懼症」,幾乎所有與中國相關的事物都會被貼上國家安全的標籤。川普政府籤發行政令,要求任何與中國軍方相關的企業都要從美國資本市場退出,同時對中國多種應用軟體進行打壓,理由也很簡單、粗暴。那就是這些應用軟體可能會影響到美國用戶的個人隱私,曾經川普也以類似的理由打壓TikTok,但是受到法院的制衡。


中美之間的經濟聯繫已經非常緊密,因為美國市場比較龐大,而且相對規範,所以中資企業在美國資本市場上市,同時開拓美國的市場,但是現在川普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肆無忌憚地打壓中國企業,不僅對中國企業的經營造成了困擾,而且惡化了美國的市場環境,尤其是資本市場。


美國是全球性的金融國家,金融市場經不起這樣的非市場化的操作,政府空前介入資本市場的交易,以致引起資本市場,尤其是中國企業股價的劇烈波動,從而給投資者造成了很大的損失,讓美國的資本市場不可預期。


紐交所朝令夕改的做法,讓投資者和交易商也感到無所適從。消息人士透露說,紐交所遵從川普政府的行政令,對中國三大電信商進行摘牌,但是又發現行政命令比較模糊,不確定三大電信商是否在行政命令的範疇之內,因此又作出了撤銷摘牌的決定,但是在美國財長姆努欽的介入之下,可能還會進行調整。對中國應用軟體的打壓,也可能會遭到法院的抵制,畢竟市場秩序需要基於法治,而不是川普的心情。


川普的任期即將結束,但是在大選之後的兩個月中,川普以一種「報復」的心態,對華強硬無所不用其極。他籤署的一系列行政命令,有一些可能會被拜登政府廢除,但是卻極大惡化了中美關係,尤其是在金融領域對華打壓已成慣性。


中美關係是在單一市場體系之下的大國關係,技術創新和競爭以及資本市場的競爭與合作是中美關係的基本框架,但現在川普似乎有意挖掉中美關係的根基。

好在,他的任期還剩下兩個星期了,當然,這兩周,中美關係可能還要承受川普的最後衝擊。



直新聞:美國總統川普當地時間1月5日呼籲,副總統彭斯「有權拒絕通過欺詐手段選中的選舉人」。您怎麼看?


特約評論員 孫興傑這應該是川普總統最後的一張牌了,近乎哀求彭斯出手。美國的大選終於要落下帷幕了,美國時間1月6日,參眾兩院將舉行聯席會議,對選舉人票進行確認,副總統彭斯作為主持人將宣布選舉人票的統計結果,換句話說,彭斯將宣布拜登勝選。


從美國大選的進程來說,彭斯的角色只是儀式性的,確認和宣布大選最終的結果。但是今年大選是歷史性的,從11月3日之後,川普就沒有停止質疑和挑戰大選的結果。從程序上來說,參眾兩院開票和統計選舉人票是真正意義上選舉總統。


至於說,能不能改變大選的結果,彭斯沒有信心,更沒有意願,畢竟,拜登贏了川普700萬張選民票,而在12月14日各州的選舉人票已經確認,拜登獲得了306張選票,拜登是勝選者,川普在社交媒體,呼籲副總統彭斯有權去挑戰和推翻選舉人票的結果,這不是忽悠隊友嗎?但是《紐約時報》報導說,彭斯已經告知川普,自己沒有權這樣做,他在參眾兩院的角色,只是儀式性的。也就是說,川普不能夠把希望寄托在老搭檔彭斯身上了。


另外的希望是,共和黨的參議員,有10多名共和黨參議員和100多名共和黨眾議員要在1月6日挑戰選舉人票的確認,其中參議員克魯茲將對亞利桑那州的選舉人票結果提出異議。按照規定來說,如果有異議,計票將暫停並進行兩個小時的辯論,所以,國會的計票過程可能會被延長,但要改變大選結果,基本無可能。


在1月5日喬治亞州的參議員選舉中,民主黨可能會拿到兩個席位。這次大選共和黨不僅丟掉了白宮也丟掉了參議院,而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川普在前幾日給喬治亞州的州務卿通電話要求,找出11780張選票,以推翻喬治亞州的選舉結果,川普的這一舉動無疑對共和黨在喬治亞州的選舉非常不利。這次參議員選舉過程中也出現了非常明顯的「藍移」,就是計票後半段,民主黨反超並且獲勝。


川普召集自己的支持者到華盛頓特區進行集會,他本人也將在白宮南草坪發表演說,有些川普的鐵桿粉絲,比如說極右翼組織「驕傲男孩」可能會引發華盛頓的暴力活動,美國警方已經逮捕了「驕傲男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川普和他的鐵桿支持者堅定地認為,拜登以及「深層國家」竊取了2020年大選的成果,這種認識以及分歧不會隨著1月6日的大選結果出爐而結束,相反,美國政治的裂痕已經形成。大選沒有彌合分歧,反而使這種對立甚至敵對更加廣泛。


1月6日之後,也不排除會出現街頭政治,川普的支持者將會以「選舉舞弊」作為理由走上街頭,可以說,川普離開白宮,他的政治觀念、政治動員的手法將在很長時間裡塑造美國政治社會的形態,左右著很多人的觀念,川普的個人憤怒會傳導到他的支持者,形成共振,從而形成一股難以消弭的憤怒政治。


本文章版權屬於「直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需轉載請回復「授權」。


推薦閱讀

相關焦點

  • 中國問題泰鬥傅高義教授去世,曾預言川普上臺後將對中美關係造成衝擊;崔天凱大使發推悼念
    崔天凱表示,傅高義是一位傑出的中國問題學者,也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傅高義終其一生致力於中美人民的相互理解,並對中美友誼和中美關係做出了重大貢獻」。傅高義1930年出生於俄亥州德拉瓦市一個猶太人家庭,曾在俄亥俄衛斯裡昂大學和哈佛大學學習,並於1958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傅高義長期在哈佛大學任教,精通日語和中文,並出版了多部專著,其中包括在中國出版的《鄧小平時代》。
  • 美國大選會影響中美關係,但一場大選無法決定「世界第一vs第二」的...
    眼下距離11月3日美國大選最終投票日僅有兩周不到的時間,對於美國乃至整個世界而言,這「最後的兩周」註定將在更加劇烈的動蕩中度過。 而對於中國而言,這種「動蕩」蘊含的負面意味也將更加濃重:早已篤定把反華視作競選主要籌碼的川普在這兩周之內再不在「反華」上搞點事,那簡直是對不起他自己。
  • 王棟:中美關係現狀與未來
    當時我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就曾表示:我們需要改變對於川普過度樂觀的態度,對未來川普政府可能對中美關係帶來的衝擊做好準備。2016年12月,川普剛剛當選之後,我就在《現代國際關係》上發表了一篇長達一萬多字的論文,主要分析預測了川普上臺之後美國對華政策的發展。在這篇文章中,我也提到了美國對我發動貿易戰的可能。當時我談到了四句話——「拋棄幻想,做好準備,爭取最好,不怕最壞」。
  • 因忙於抗疫, 川普欲擱置第二階段中美談判!
    由於中美關係高度敏感,川普在空中一號上的這翻看似隨意的講話,引發了國際媒體的高度關注,反觀國內的媒體更多的關注焦點在南方的洪水和A股的牛市上。   彭博新聞社網站也在7月10日的一份報導中說,川普聲稱,美中第二階段經貿協議並不在目前的考慮之中,華盛頓與北京的關係已經惡化太多。
  • 德國學者:川普講究實用主義 有助於中美關係迎來新起點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全世界的目光昨天聚焦北京人民大會堂,當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來訪的美國總統川普在這裡舉行會談。川普9日表示,美中貿易失衡不怪中國,這一表態讓美國媒體集體驚愕,因為他此前曾屢屢在貿易赤字上抨擊中國。
  • 川普治下的中美關係何以至此?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單珊去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明年是基辛格秘密訪華50周年。在這些頗具歷史意義的時間節點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本周正式宣告美國對華接觸政策"失敗",鼓動"自由世界"聯手對抗中國。中美關係,何以至此?這要從美方近年來對中國外交極限施壓的連續動作說起。
  • 中美確認「一中」政策後 臺灣受何衝擊
    丁仁方表示,從「習特會」會前到會後,美國政府官方都強調「一中政策」看來,基本上,中美之間對「一中」已不是主要議題,美國也不太可能再拿「一中」當成與中國談判的籌碼,這部分雙方應該已取得共識。中美進一步確認「一中」,對蔡當局而言,往好的方面看,是美國並沒有拿臺灣當成談判籌碼,這就如陸委會副主委林正義日前受訪所稱「會談沒有提及臺灣,那將是好消息」。
  • 【十大智庫專家評美國大選】人大重陽:中美關係走向需要這幾個原則
    本期我們推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產業研究部研究員楊凡欣解讀未來的中美關係,以饗讀者。美國總統選舉結果剛剛揭曉,川普搶先獲得274張選舉人票,贏得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美國即將進入一個史無前例的新時代。此次大選具有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兩位候選人的傳播戰略,尤其「中國話題」這張牌,幫助兩位候選人爭取到更多的選票。
  • 老苗想說 | 聊聊中美關係,以及為什麼現在學英語仍然很重要
    而由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全美抗疫種族歧視的浪潮更是將美國的最後一塊遮羞布撕了個粉粉碎。假設拜登也扛過了選舉人團這一關,川普也沒真瘋狂到跟拜登開戰(個人認為可能性微乎其微,畢竟對川普來講更划算的是2024年接著選),那拜登要面對的美國,則是一個真真正正的「內憂外患」的國家。
  • 中美關係2020走勢 川普對華態度是不斷限制嗎
    中美關係在之前不是很好的嗎?其實之前也有一點變化,只不過並沒有「惡化」成現在這樣。據悉,自從川普上任美國總統之後,中美關係持續惡化當中,究竟中美關係2020走勢如何呢?這點也成為了兩國市民所關心的一點。
  • 如何應對美國總統川普所說的中美完全脫鉤
    5月14日,美國總統川普接受福克斯電視臺節目採訪時說,美國可以與中國斷絕整個關係,美國還可以從中美脫鉤中節省大把的美金。此言一出,世界譁然。很多人認為,這回只是川普又一次展現他的不靠譜,這是在疫情和經濟雙重壓力下,川普急火攻心、走火入魔而已。
  • 王晉斌:應對中美關係變局,中國的經濟策略儲備有哪些
    此次大選後,對中美經濟關係會有哪些影響?目前,有研究者用「脫鉤」、「規制」或「競合」等詞語來形容,這本身就說明了中美經貿關係的複雜性。這種複雜性體現在,一方面中美經貿、金融關係存在相互依存的現實;另一方面美國把中國視為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中美經濟競爭的強度已經達到了歷史高點。
  • 中美專家:川普需「學習期」 仍有「可塑性」
    摘要: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認為,不應高估川普對中美關係的影響而忽視中國塑造中美關係的能力。袁鵬說,細究川普的措施,增加關稅對美國不利;中國操縱匯率的說法早已經過時;讓美國企業回國,企業來去自由,中國並不限制。
  • 倪峰:新冠疫情下的美國與中美關係
    一、疫情衝擊下的美國這場洶湧的疫病大流行對美國的衝擊是震撼性的,堪比2001年「9·11」事件和2008年「金融海嘯」的疊加。隨著疫情持續發展,各種各樣的危機還在不斷湧現,仍需要持續觀察與研判,但一些重大的影響已經顯而易見。
  • 不妨對中美關係做更壞的心理準備
    在與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通話後,川普也不顧白宮和其過渡團隊的澄清,表示接受蔡英文電話沒什麼大不了,而且質疑為什麼一定要受「一中政策」的束縛。在朝核問題上,川普也大放厥詞,認為中國在貿易問題上佔了美國的便宜,卻不能幫助遏制朝鮮。如何看待這一系列言論,對於判斷川普上任後的中美關係具有重大意義,從歷史規律出發得出任何單一判斷都有可能誤讀未來中美關係的走向。
  • 川普揚言不排除更多閉館行動 中美外交戰將如何發展?
    汪文斌特別強調外交講對等,這意味著成都總領館方面的閉館期限也一定是72小時,所以下周一成都總領館就無法提供領事服務了,休斯敦總領館這幾天格外忙碌的一幕,也會在成都總領館重演,甚至今天已經有網友在關注,成都總領館裡會否同樣忙著燒文件冒出火苗。另外,今天也會是中方休斯敦總領館的最後閉館日,中國外交官在重壓下堅持領事服務到了最後一刻。
  • 當年砸美國大使館時,很多人以為中美關係不會更壞,他們都錯了
    去美國進修的學者、學生,世界工廠代表性大企業的老總,沿海鄉鎮工廠流水線旁的打工妹,大城市CBD寫字樓中的僱員……中美關係下墜對中國普通人的衝擊完全不亞於當年撞擊美國世貿大廈那兩架飛機。  最最可笑的是,當初那個頗具冒犯意味的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現在卻變成了維繫中美關係最強有力的證明,這不正是一種預言嗎?  所以,從國家競爭的角度來說,不要有絲毫僥倖,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就是了。
  • 拜登心腹點出川普問題所在:中美關係不應建立在「侮辱中國」上
    12月8日,英國BBC電視網對拜登的歐洲事務顧問安東尼·加德納進行了專訪,而這位拜登的心腹就明確表示:中美交流不應建立在「侮辱中國」的基礎之上。這樣被視為對川普對華政策的一種批判。
  • 李顯龍苦口婆心,基辛格發出警告,拜登談中美關係時怎麼說?
    據俄羅斯媒體11月20日報導,在談論到中美關係的發展前景時,成功當選的拜登指出,美國並不需要加強對華的制裁力度,無需對華加徵額外的關稅,對於中國的措施,「不為懲罰,只想讓中國懂規矩」。川普對華政策失敗,基辛格發出警告顯然,拜登寥寥幾句話道出了今後一段時間拜登政府對華關係的基調,這讓人們看到了今後中美關係出現一定緩和的希望。自川普上任以來,美國在對華問題上屢屢展示出極為強硬的態度,先是對中國發起貿易戰,肆意對中國加徵關稅,致使兩國正常的合作與貿易往來受到嚴重的衝擊。
  • 新型「敵友」關係,是能描述目前中美關係最好的用詞
    歐巴馬其實不管間接的還是直接的,都會談到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但是到了2016年我們發現川普對於中美關係的定位又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那就是將中國視為戰略對手,那麼根據您的觀察為什麼會出現這樣錯綜複雜的定位?而且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清楚有沒有一個清晰的對中美關係具體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