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長經常會提這樣一個問題,我知道讀繪本的重要性,也支持孩子閱讀繪本。但是幾年下來,都是讀繪本,為什麼人家孩子語出驚人,感覺說什麼都懂,而我家孩子沒啥進展呢?繪本中圖和字哪個更重要呢?類似的問題有很多,其實這就是家長在繪本閱讀上存在的一些認知誤區!
很多繪本拿在手裡,可能從頭到尾只有十幾個字,同時價格又比較貴,價格幾十塊錢,很多家長會認為太浪費了!
早期繪本閱讀,就是要憑藉圖畫文字色彩,大人陪讀時的語言以及外部環境,學著理解以圖畫為主的閱讀內容。前面也講到過,繪本閱讀主要是對孩子綜合性的培養,如果孩子在讀繪本時只是過於專注認字,這實際上就舍本求末了。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他通過用嘴咬書,自己隨意翻書,這其實也是早期閱讀的一個部分,在這過程當中孩子並沒有識字,但也是閱讀。
我們人類成長是一個逐漸失去的過程。孩子最早就是靠感覺認識這個世界的,而大人是靠認知理解去感受這個世界的。孩子感覺的靈敏程度遠遠超過我們大人,他們的觀察力,感受力,比我們要強,他們通過接觸繪本的圖畫色彩,人物,語言,以及大人的聲音,都會潛移默化地感受到傳遞出情感,這些都在作用於孩子的潛意識。
繪本是圖文相輔相成的,圖有圖的意思,文有文的意思,圖和文結合在一起,又能生發出新的意思。圖和文的結合,營造一種情感的氛圍,這對孩子的幫助遠遠大於圖和字本身。有時看起來只有幾個字,但配合畫面,卻可以引發我們極大的想像。
繪本閱讀的作用,實際遠遠大於並且涵蓋了早期識字,識字實際只是繪本閱讀當中的副產品,在不經意間,對一些字就有了認知和掌握。但是不可以把繪本閱讀變成識字課,識字課就是會就某個字反覆強調讀音。在家長閱讀的過程當中,孩子已經對文字的字形字音有了一定的掌握。
繪本往往是圖文密切結合。在繪本閱讀當中,我們和孩子都要真正走入到每一個繪本當中,不是簡單的看一遍,不同年齡的孩子去閱讀,它會有不同的感受。所以,閱讀繪本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沉下心,靜靜的感受發現繪本當中蘊藏的奧秘,才能讓我們的孩子真正讀懂,在這種潛移默化當中一點點長大,他的閱歷、眼界、心靈都在一點點豐滿豐富,這就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過程。
通過閱讀,孩子所收穫的是一個指數量級的收穫,它遠遠大於通常我們所認為的知識或者認字的範疇。繪本閱讀就是沒有任何功利可言,比如通過繪本記住了什麼?認識了什麼?學會了什麼?明白了什麼道理,所有這些都沒有辦法去衡量和比較。孩子收穫的就是一個綜合性的東西,更重要的是為孩子生命播下的那顆幸福的種子。
日本繪本研究專家宋菊芝曾經說過,不讀圖畫書的孩子不一樣,讀了圖畫書的孩子一定會不一樣,他們的心靈會更充盈,他們的眼睛裡會多一些亮晶晶的東西,他們的腦子裡會多幾個問號,他們臉上會多幾次笑容,他們的舉手投足會多幾分自信。這也就是讀繪本和不讀繪本的孩子的區別。日積月累長時間陪伴孩子進行早期閱讀,對孩子生命成長、性格養成,包括情感的完善,以及孩子社會性的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日本著名兒童作家柳田邦男曾經說過,人一生當中閱讀繪本有三次。第一次是自己做孩子的時候,第二次是自己帶自家孩子親子閱讀的時候,第三次,可能只是生命終結的時候。
關於聽繪本廣播,因為在繪本廣播讀的過程當中,它是不能停的,有什麼問題一下子就過去了,不利於孩子的思考和觀察。但是如果家長抱著孩子拿著一本書,她坐在你懷裡,你和他一起讀,一起翻書,感受這種讀一讀,停一停的過程,這樣對孩子是非常有幫助的。親子閱讀就是孩子和父母通過讀書和閱讀建立聯繫、增進溝通,豐富孩子的情感。
在閱讀過程當中,我們和孩子共同汲取知識共同進步,溝通增加了感情,共同收穫讀書快樂。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與孩子培養的更多是一種親密的關係,這種滋養可以讓孩子將來更加勇敢自信,更渴望知識,從而也能收穫快樂,收穫家庭的溫暖。
所以即使訂閱故事電臺,也建議要有共同的時間陪孩子聆聽和閱讀,一起就書中的內容進行思考。激發孩子的興趣,提高孩子思維能力,發展語言審美能力。這種親密的共度,會產生信任感,豐富閱讀經驗,使他的想像力更加豐富。所以千萬不要把手機打開,讓孩子自己聽一個小故事,然後你就去忙自己的事情,這樣對閱讀是不利的。
親子閱讀有三大好處好處。第一,可以培養閱讀興趣,鍛鍊語言表達能力,拓寬眼界,培養情操,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第二,培養孩子思考能力,鍛鍊他們的思維;可以讓孩子與父母進行更多的交流,體會他們的情與愛,感受到母愛和父愛的偉大,父母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這是促使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第四,可以多方面開發孩子智力,不僅能增加閱讀方面的能力,還可以全方位激發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親子閱讀的過程是心靈碰撞的過程,可以養成一種與父母分享自己思想的習慣,這種交流的基礎一旦打下來,對於親子關係的營造非常有好處。
很可能在於你只是放任孩子去聽繪本錄音故事,甚至對於內容都不加選擇,讓孩子自己聽,中間並沒有更多的與孩子交流,所以孩子學到的就更少。孩子親子閱讀的作用,絕對不是孩子聽故事。
還有就是家庭的讀書氛圍環境不夠的,如果環境不好,孩子無法沉寂下來。還有就是閱讀的書籍材料不夠科學,在挑選書籍的時候,要尊重孩子的年齡生理特點,還有她的喜好興趣,閱讀最終的目的,一定是把孩子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培養激發起來,不要盲目選擇書籍。可以帶著孩子去選購,多聽他們的想法。對於專業推薦的一些書單,這只是一個參考,不同孩子有不同的個性特徵,他們的個人喜好不同。如果他不喜歡,顯然就讀不進去,收穫的就少。
家長一定要科學慎重選書,很多繪本指導類都只是參考,這裡給出幾點建議。第一就是閱讀之前,父母應該提前熟悉繪本內容,這個書究竟想表達什麼、傳遞什麼,通過什麼樣的朗讀方式可以激發孩子的興趣,可以讓孩子更好的掌握。所以在保證時間的前提下,家長還需要用心和智慧,人在心也在,就是需要一個高質量的親子陪伴。第二就是固定的讀書時間。不要一直變動閱讀的時間,就會養成很好的習慣。第三就是朗讀的時候要富有感情,或慢或快或誇張或做一些動作,去吸引孩子,有的地方可以停一停,與孩子進行簡單的交流,讓他去猜。第四就是孩子很小的時候,你要允許孩子在讀的過程中玩,因為他坐不住、喜歡動,這是很正常的,父母不要過高要求或者責怪。在親子閱讀的過程當中,更多的是在意這種陪著的過程,用豐富有趣的內容吸引他們。
還有就是閱讀持續時間不夠,沒有形成規律。只有形成規律,每天堅持固定時間一起來讀,日積月累,力量就會非常大,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這種堅持重複的力量。
最後還有就是親子共讀的方法不科學。有時候心情好,就跟孩子一起讀一讀,心情不好,可能就沒有興趣和孩子一起讀,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時陪孩子閱讀時,會幫助他深入的挖掘書中的內容交流,心情不好或者比較疲累的時候,就讓孩子自己讀。親子共讀是一個長期不間斷的過程,如果間斷效果一定是不好的。
閱讀繪本要經歷的一些階段。第一階段,這時候是你讀他聽,這個時間持續的會比較久,一直到孩子三四歲時還在進行。讀的時候不僅僅是一直你讀他聽,要發展到有讀有停,可以你讀的時候讓他去翻書,你也可以讀的時候故意停留讓他猜。然後就是讀問結合,一直到6歲之前。在孩子 五六歲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已經不滿足於聽繪本,開始一點點的不再依賴你,他自己去找書獨立閱讀。家長要做的,就是從過去的你讀他聽,讀讀停停,圖文結合,發展到帶孩子去創編繪本。家長作為觀眾,仔細傾聽孩子們的表演創作,也需要給予相應的指導。到了一定的階段,這個能力是可以逐漸發展的。
3~6歲是父母培養兒童閱讀的最佳時間,這時兒童的語言能力開始形成,孩子開始接受新的知識。有效利用這個時間,培養孩子閱讀能力非常重要。從孩子出生就開始培養閱讀,慢慢培養,不要過分要求,不要心急,不能太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