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讀繪本的孩子敘事能力更強?

2021-02-20 愛閱公益

有些媽媽覺得繪本閱讀是「零食」,對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乃至以後的寫作能力,效果沒那麼直接。那麼事實到底如何呢?繪本閱讀對認字、敘事能力及情感認知等發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我們來聽著名兒童教育家、上師大吳念陽教授的答問。本文轉自繪本學堂。

吳念陽主編

北京大學心理學專業學士、碩士,上海師範大學語言學專業博士,現為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我的回答是:肯定能。閱讀能開闊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的觀察力、理解力、想像力、創造力,這些能力提高了,學習成績當然會提高。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精神的啟蒙往往源於閱讀,文學閱讀能提高孩子對他人情感的理解能力、對世事是非的判斷能力、應對人生挫折的抗挫能力,等等。


兒童讀書的時候,一般會把自己投射為書中的正面人物,比如讀《圖書館獅子》的時候,他們自然地就傾向於麥小姐,憎恨馬丁先生;讀完《長大做個好爺爺》,會有孩子由衷地自言自語:「我長大要做個好奶奶。」

這種不由自主說出來的話,就是小讀者對角色的認同,對故事主題的感悟。這種認同薰陶了他們的審美傾向、培養了他們的價值觀。那些走歪了人生之路的孩子,有多少是因為智力不足呢?——都是因為價值觀、審美傾向出了問題。

就語言能力來說,能一句一句地複述以及能完整地複述故事,這兩種活動在能力的要求上是不同的。就像我們學外語的時候,先會給句子的某個成分填空,接著會說句子,然後會說一個段落,最後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我們成人看故事,希望知道故事情節,但是兒童聽故事最重要的是輸入符合語法的母語句子,這不是聽幾遍就能解決的。所以低幼兒童喜歡反覆聽熟悉的故事,因為聽熟悉的故事他們有預見力,參與感強。等到他們的語言能力能自由複述、自由對話了,他們就自然會追求故事的新異性了。到那時,他自己看書也就水到渠成了。

經常有家長跟我說,我的孩子都已經上小學了,你推薦給我的都是有畫面的書,太幼稚了。還有小學語文教師對帶小朋友讀繪本的志願者們說,你們帶來的書字太少了,我平常不允許他們讀這種書,我要求他們到圖書館借閱字多的書。

可是當我拿出《父與子》,翻到《愛犬難捨》(上方),問他們:「請給我講講這幅畫講了一個什麼故事?你認為幾年級的孩子能讀懂這幅畫?」他們往往面露尷尬的神情。

大多數人都不能完整順暢地理解《愛犬難捨》的進展邏輯,第③幅中,父親在對另外一位先生說什麼?有人說把狗送給他去打獵,那為什麼還要給他錢?第⑤幅,他們想要把狗帶回來,那為什麼要裝成蒙面大盜?我們調查了幾所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只有極少數人在反覆觀察之後的判斷故事的大致趨勢,但細節上還有很多不能解釋的。比如,有人說第①幅是父子倆買了一隻狗,有人說第⑧幅上藍衣服的先生手裡的兩枚硬幣來自第①幅和第⑦幅……

讀圖是一件很不簡單的事,從圖①到圖②之間發生了什麼?畫面上有哪些線索,如何根據人物的表情和身體姿態判斷人物的內心活動?這都需要一定的觀察力、判斷力、推理力。

我們受香港陳一心家族基金會的委託,到合肥市包河區調研,比較參加與不參加「石頭湯閱讀聯盟」的孩子敘事能力的差異,結果發現,每周讀繪本、講繪本的孩子,敘事能力明顯強於不參加閱讀活動的孩子。

敘事能力強的具體表現就是:敘事結構完整,有頭有尾,人物關係清晰,主題貼切,線索連貫,內容豐富,有對話,有場景,有複雜的時間標記詞,詞彙水平高,有更多的形容詞、複雜句……

事實上,在整個童年期,兒童認知加工的優勢通道是視覺信息加工。由於缺乏生活經驗,僅僅是書面文字還不能在大腦中建構相應的畫面。比如看書看到一句話「狼在上遊喝水,羊在下遊喝水。」要理解這個句子,兒童腦中要有「狼」「羊」的形象,還必須要懂得「上遊」「下遊」的意思,如果不滿足這兩點,這個句子就無法完整理解。可若是看圖畫書,這個畫面感就可以輕鬆構建起來了。


在兒童還沒有能力根據純文字建構意義之時,好的繪畫作品能幫助兒童感受人物的情感。以《公園裡的聲音》中的兩幅畫面為例:


即便不識字的孩子,也能從左邊一幅畫面感受到緊張壓抑的氣氛,從右邊一幅畫面感受到祥和寧靜的氛圍,因為嘛……請看遠處的樹林!

好的繪本是老少皆宜的。同一個故事,不同年齡的人讀到的是不同層次的內涵,只要喜歡,只要能打動讀者,就是好的讀物。

以《讓孩子愛上閱讀—互動式分享閱讀指導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中推薦過的《我的爸爸叫焦尼》為例,書中主人公的父母是離婚的,但已經是五年級的小朋友讀到最後也不能準確地判斷狄姆的父母之間的關係,然而一個五歲半的男孩卻可以感受到書中人物的悲傷心情,請看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李海林教授給5歲半的兒子講《我的爸爸叫焦尼》的日記:

…………

念到孩子與爸爸告別的時候,我看見兒子的眼淚掉在桌子上,他用手把桌子上的眼淚擦掉了。我猜是有點不好意思。

我繼續念,因為也很動情,眼淚也流了下來,聲音有些哽咽。兒子是背對著我坐在我的懷裡,他是看不到我的眼淚的。他就用手來摸我的眼睛, 我猜他的意思是看我是不是也流眼淚了。

念完後,他坐著不動呆了一會兒,很短,大概一分鐘之內,然後就走出書房。我過一會兒也出去,看見他靠著沙發坐在客廳地板上。因為之前他在玩他最喜歡玩的玩具,所以我說「我們一起來玩吧」,他說:「你還有心思玩嗎?」

後面差不多半個小時,沒再說這本書的事,他爺爺要走了,他在門口送爺爺,還說了聲「再見」,然後把門關上,轉過身,突然問我:「爸爸你怎麼哭了呀?」我說:「他爸爸要離開自己的孩子,心裡很難過,我心裡也難過呀。」

我問兒子:「他爸爸這麼捨不得離開孩子,那為什麼他非要走不可呀?」

兒子顯然事先沒想過這個問題,想了想說:「他爸爸可能要出國吧。」語氣不是很肯定,是猜猜的意思。

我問兒子:「你覺得哪個地方最讓人難過?」兒子回答:「就是他跟他爸爸告別的時候。」我又把這一頁再念了一遍,問他:「是哪一句話讓你覺得最難過?」他沒有任何遲疑,指著最後一句說:「他爸爸的手變得越來越小。」


《我的爸爸叫焦尼》篇幅偏長,故事的表述比較隱晦,5歲半的孩子想不了太多,但是已經懂得了這本書最基本的情感——憂傷,並且能在畫面的幫助下,建構了一個動態的場景:火車遠去,爸爸的手越來越小……

在這個平常的晚上,一個5歲半的孩子,和爸爸分享了另外一對父子的憂傷故事,他還看到了自己爸爸的憂傷——爸爸也哭了。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沉浸在這種憂傷的心境中半個小時,還責怪爸爸:「你還有心思玩嗎?」他真的懂得了憂傷。

所以《我的爸爸叫焦尼》,五歲半,就可以讀了。

遇到說孩子不愛讀書的家長,就請參照前文論述回答幾個問題:是否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帶他(她)讀書?是否陪同孩子一起讀書?是否和孩子一起分享讀書的快樂?還是總是拿書裡的故事訓斥孩子?家長在閒暇時自己是否也讀書?家裡是否有相當數量的兒童圖書?

一般情況下,相當多的家長經不起這幾個簡單問題的詢問。接下來我會告訴他們:請我們推薦的「互動式分享閱讀」試試看,保證您的孩子從此愛上閱讀。

本文選自吳念陽教授主編的《繪本是最好的教科書——跟著兒童心理學家讀繪本》,更多精彩請閱讀本書。

預告:每周周六、周日播放經典圖書

《窗邊的小豆豆》

【愛閱電臺所有音頻內容由愛閱公益獨家製作,並享有版權,且不做任何商業用途。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愛閱電臺所使用圖書由相關權利人所有,若存在不當使用情況,請相關人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授權事宜。】

長按下方二維碼即可一鍵關注愛閱公益


共建有品質的閱讀國家

fund@iread.org.cn

0755-36909846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要給孩子讀繪本?好處多多!
    如果我問你,你為什麼給寶寶讀繪本?可能你會說:想讓寶寶學習認顏色啊;專家說,給寶寶讀繪本能培養他的語言能力;寶寶要做如廁訓練了,我買本繪本給他講講,或許會順利些。……看來,大家都發現讀繪本對寶寶有諸多好處。但是,你知道為什麼一定要給寶寶讀繪本嗎?首先,我們要從一項研究說起。
  • 孩子6歲前養成讀繪本的好習慣,上學後領先一步,如何讀繪本?
    孩子沒上小學前,最美好的時光就是晚上陪孩子讀書,沒識字之前喜歡聽我念,一本書翻來覆去地念,有的書紙張比較薄,長時間翻閱紙張都有點兒損壞。愛讀書的孩子上學後適應能力強因為進行了早期閱讀,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比較強,沒有識字的障礙,孩子上學之初,很快就適應了學校生活。
  • 《如何給孩子讀繪本》-再讀松居直讀書筆記
    雖然他的書一點也不學術,讀起來很輕鬆,因為他作為編輯的身份,寫作更像散文集,但是很多觀點是相通的。最近再次讀松居直的《如何給孩子讀繪本》,突然一句句話都變得有意義起來,不再是被動吸收,更多的是共鳴和理解,並深刻明白他為什麼會是這樣的觀點了。這才是真正讀懂了一本書吧。不過相信將來隨著自己的經歷的增加,一定也會有不同的認識。
  • 為什麼要孩子讀繪本
    更重要的是:為什麼要和孩子一起讀繪本?   繪本裡的圖那麼多,文字那麼少,到底有什麼可讀的?   這些問題想必一直困擾著許多家長,大家一起來探討探討。   小老鼠在什麼樣的森林裡溜達,森林裡藏著什麼奧秘呢,小老鼠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遇到狐狸,狐狸什麼樣的表情,等等,這些都需要引導孩子仔細觀察圖才能知道。   在無字書中,完全靠畫面來講故事,對圖畫的敘述能力要求就更高了。   這麼一說,繪本的獨特性就顯而易見了。
  • 孩子每天讀繪本,就能提高閱讀能力嗎?別讓努力的假象耽誤了孩子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一直是家長們很關注的問題。我身邊不少媽媽都在堅持陪孩子讀繪本,幾年如一日,為的就是讓孩子愛上閱讀,學會閱讀,好為將來上學打基礎。可是陪孩子讀了上百本繪本,講了無數個故事,孩子真的學會閱讀了嗎?有哪些方法能切實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這是你在給孩子讀繪本,或者教他自主閱讀前應該花時間好好思考的問題。
  • 為什麼要讀繪本?研究發現:寶寶早期閱讀能力與學業成就有關係
    而關於繪本是什麼,為什麼要給寶寶讀繪本等一系列有關繪本的問題,很多爸爸媽媽都是不太了解的。哈佛大學在一項對3~19歲兒童語言和閱讀能力的追蹤研究中發現,兒童早期閱讀的經驗,與他未來閱讀能力,以及所有學業成就有很大的關係。而繪本就是培養寶寶早期閱讀能力的最佳工具。
  • 為什麼要給孩子讀繪本
    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先生曾經說:「圖畫書不是孩子用來讀的書,而是請別人讀,用耳朵接受語言的書。父母用自己的口將這些文字念給孩子聽,就像一粒一粒地播下語言的種子。 繪本可以說是幫助孩子認識這個世界最重要的工具,除此之外,家長陪孩子讀繪本還能幫助孩子培養好的生活習慣,樹立正確的三觀,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鍛鍊孩子的邏輯和表達能力,最重要的是還能加深加強親子關係。
  • 家長給孩子讀繪本時為什麼孩子不感興趣?因為讀得不夠豐富!
    都知道親子閱讀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讀繪本不僅能開發孩子的注意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思維能力,還有助於孩子和家長間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幫助孩子更好的感知世界。 親子閱讀,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所認可,也被早期教育所推崇。
  • 為什麼要給孩子讀繪本?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內有贈書)
    繪本做到了真正的「玩中學」,構築了我們與孩子溝通的橋梁,用孩子能夠聽懂的語言,給他們帶去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很多家長也重視繪本,但是真正給孩子講讀的時候,才發現給孩子讀繪本實在是太!難!了!如果僅僅是依靠像我這樣的專業老師給小朋友們上課、講故事還是不夠的,畢竟繪本講讀更適合的地方是在每個家庭。正因為此,丁香媽媽找到我和著名童書作家李一慢老師,希望一起做一門課程,系統地教家長如何給娃講讀繪本。
  • 給孩子讀繪本,為什麼他不願意聽?閱讀進行不下去怎麼辦
    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新高考改革後,閱讀能力差的孩子,將來有可能連語文試卷都做不完。現在的家長都認識到了閱讀的重要性,可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卻令人頭疼不已。其實,我並沒有刻意地去要去或者督促孩子去閱讀,只是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就開始陪他讀繪本,每天晚上睡前都讀,一邊讀一邊討論,大概從那時候開始,沛澤就慢慢地養成了閱讀習慣。提到讀繪本,不少家長都會提到一個問題,孩子不願意聽,聽不進去,怎麼辦?
  • 為什麼要讓孩子讀繪本?
    經常有人問,為什麼要讓孩子讀繪本。讓孩子讀繪本,主要是為了培養孩子養成看書的習慣。我在繪畫方面很一般,感覺很可能是小時候讀的書多是文字版,很少有圖畫,這方面的審美能力沒有得到開挖。很多繪本在構圖、色彩、畫風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小朋友接觸多了,想像力、色彩識別能力、藝術鑑賞力都會得到發展。
  • 陪伴孩子讀繪本,是讓孩子贏在起跑線性價比最高的投資
    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是在恰到好處的感受力之下,做出自己主動判斷和選擇的能力,這樣累積起來的生活,才能讓一個人在自己喜歡的道路上漸行漸遠,才能讓生活按照自己喜歡的樣子生根發芽。而這兩種能力,爹有娘有都不如自己有,所以「拼爹」的財富是拼不來孩子的能力,但是父母的眼光和認識卻可以給孩子塑造這樣的好環境,培養孩子這終身受益的能力好習慣。
  • 你給孩子讀繪本的方法用對了嗎?讀繪本進入4種誤區,會事倍功半
    記得孩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朋友就給我打預防針,記得每天堅持給孩子閱讀,值得欣慰的是,幼兒園跟我的理念不謀而合,也非常重視孩子閱讀習慣的培養,如今兩年過去了,真的從中體會到很大的益處,孩子的表達能力比同齡孩子好很多,思維能力和想像力也非常強,還聽說,小學現在也開始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 學前|都是讀繪本,為什麼人家孩子懂那麼多?
    有的家長經常會提這樣一個問題,我知道讀繪本的重要性,也支持孩子閱讀繪本。但是幾年下來,都是讀繪本,為什麼人家孩子語出驚人,感覺說什麼都懂,而我家孩子沒啥進展呢?繪本中圖和字哪個更重要呢?類似的問題有很多,其實這就是家長在繪本閱讀上存在的一些認知誤區!
  • 研究發現:早期給寶寶讀繪本,能提升閱讀能力,對語言組織有幫助
    相關研究發現,早期給寶寶讀繪本,能提升閱讀能力,對語言組織等能力有幫助。01為什麼要選擇給寶寶「讀繪本」?1.培養寶寶的閱讀能力與習慣繪本的內容契合寶寶的具體需求,其編排形式也與寶寶的思維模式相適應,更利於寶寶的閱讀與情感體驗。
  • 我為什麼堅持給孩子讀繪本?
    堅持給孩子讀繪本的好處。我在兒子8個月的時候就堅持給他讀繪本,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那麼小,什麼都不懂,甚至有些寶寶喜歡扔書,撕書,所以就沒有花這個力氣,或者有的家長沒有堅持。其實剛開始每天5-10分鐘就可以了,晚上睡覺前讀。現在兒子快3歲了,我照顧二胎沒時間顧他的時候,他會主動拿書出來看,每天睡覺前都不用我們陪著看書,他自己看。我和孩子他爸都很欣慰,之前的努力總算看到一點成果。
  • 陪孩子讀繪本,如果犯了這些錯,是在「扼殺」娃的想像力
    繪本能夠打開孩子的「新世界」,是提高孩子各種認知能力的工具。而且通過讀繪本也能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樹立正確的三觀、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同時也能加強親子間的關係。很多父母都說「陪孩子讀繪本,感覺自己又重過了一次童年。」讀繪本對家人和孩子來講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可是如果家長陷入這些讀繪本的誤區的話,那可真是白白浪費金錢和精力。那究竟要如何陪娃讀繪本呢?
  • 為什麼要給孩子讀繪本?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關於繪本閱讀,有許多人會問,為啥要給孩子讀繪本呢?孩子那麼小,讀了又能記住多少?而且感覺讀了孩子似乎也不能完全理解,這樣有啥效果嗎?我們說語言和寫作都是需要經過大量輸入,然後才會有輸出,那麼試想如果我們日常給孩子輸入的都是一些瑣碎的命令式話語,孩子的語言如何能豐富?孩子的生活如何能感覺到驚奇和快樂? 「快去做功課!」孩子上小學以後,這句話突然變成許多母親的口頭禪。母親們說這句話並不是故意的,但正因為如此,所以這口頭禪更代表了她們心裡真正的想法。
  • 專家:6歲前會講故事的孩子,社交學習能力更強!家長可以這樣做
    而敘事語言更多的是脫離當下的語境,從語言句子本身去理解其含義,這就需要孩子具備比較高的抽象思維和分析能力。所以,很多的家長喜歡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照著書本念出來,其實這並不是敘事語言,對於孩子「講故事」能力的鍛鍊是沒有作用的。
  • 為什麼我們要用心智圖法(思維導圖法)陪孩子讀繪本?
    繪本不就是故事書,按著書上的字念給孩子聽就可以了,為什麼我們要用心智圖法(思維導圖法)來陪孩子讀繪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