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讀者反應論的理論來說,閱讀是讀者和文本共建的過程。多年前初次讀松居直,留在心裡諸如原來繪本是這樣美的東西,繪本是用圖畫敘事的這樣的感性認識,當作普通的散文材料讀讀就過了,但是他的觀點並沒有覺得多麼新鮮和突兀,自然而然就接受並覺得是認同的。很慶幸我的繪本啟蒙人是松居直,因為兩三年前有意做學術研究時,找來了國內80,90的國內學院派的兒童文學著作,例如關於兒童文學是否是教育兒童的工具的爭論時(在我看來答案當然是否認的,至少不是目的),才知道松居直的聲音一點都不理所當然,對於80,90年代的學術,還是家庭閱讀來說是多麼新鮮的聲音。雖然他的書一點也不學術,讀起來很輕鬆,因為他作為編輯的身份,寫作更像散文集,但是很多觀點是相通的。最近再次讀松居直的《如何給孩子讀繪本》,突然一句句話都變得有意義起來,不再是被動吸收,更多的是共鳴和理解,並深刻明白他為什麼會是這樣的觀點了。這才是真正讀懂了一本書吧。不過相信將來隨著自己的經歷的增加,一定也會有不同的認識。
以下皆引用自松居直的《如何給孩子讀繪本》,加上自己的評論,是為讀書筆記。(本來是寫在自己的印象筆記裡的,突然覺得很值得分享,太多簡單卻又深刻的道理。)
「繪本,是噴湧而出的語言世界。也是讓成人恢復青春活力的語言的源泉。 」
—是的,兒童的語言是吸收後的噴湧而出,而不是教出來的。兒童文學讓成人駐足,擁抱自己心中的那個孩子。
「研究的不同角度-兒童文學,兒童美術,繪本的作品論,作家論,畫家論,出版文化,綜合藝術,歷史中追尋繪本的源流,發展和變化。比較研究。繪本和孩子們的關聯。繪本的文字和插圖如何向受眾傳達信息。 」
—Clementine最新的書裡說,現在兒童文學界已經沒有一個人說自己了解全局了。20年前《You have got a mail》裡說兒童文學博士還是一個笑話,現在這是一個太過豐富的世界。理論界從文學理論女性主義,後殖民主義,後現代到近期國內大熱的圖像敘事,臺灣研究比較多的文圖關係,英國這邊研究的是兒童權利,最近熱門的是兒童文學和人類認知的發展和關聯。
」儘量用心來輕鬆地敘述,讓聽者在不經意間領悟,這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試圖讓孩子了解語言具體的意思,只是讓他們去感覺,去體驗。
要培養豐富的想像力,首先要有用耳朵聽語言的經驗,接著才是「讀」和「寫」的步驟。 」
—「聽說讀寫」聽得太多,太理所當然,其實是多麼有道理的步驟。認同這個道理的就不會指讀和把繪本當作認字工具。
「Racheel carson 在《silent spring》 《the sense of wonder》中說,「知道」的重要性還不及「感知」的一半。
如果把孩子們經歷的一件件事情比喻成最終會孕育出知識和智慧的種子,那麼各種情緒和豐富的感知力則是讓這些種子茁壯成長的肥沃土壤。幼年,正是耕耘這片土壤的最佳時期。 」
—在看這本書之前寫的上一篇公眾號文章,和我所表達的如出一轍,只是自己語言匱乏,不能表述為什麼感受力比知識更重要。說出了我想說的。
「「感知」不是讓智力先行,而是讓活躍的五感先發揮作用。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讓這些感覺直接和語言聯結在一起,即在身體感覺到的瞬間,人可以直接聯結到語言。 」
—Couldn’t agree more!
「耕耘可以接受知性語言的良好土壤,甚至能培養出可以敏銳捕捉到食物本質的心理能力,也就是所謂的「第六感」。」
—在人工智慧不知要把人類帶向何方的今天,這也許才是人類存在的價值。
「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充實的童年生活,就無法成長為一個「真正的成人」。 」
—想起《消逝的童年》,孩子需要真正的童年。
「李奧尼曾說:「我充分意識到了繪本中文字的重要性。實際上,攥寫繪本文字的難度要大於畫插圖。因為需要儘量精簡,以最少的文字來表現內容。」
「當把文字精簡到不能再減的狀態時,插圖反而更具生命力,也更能讓想像在讀者心中馳騁。」
—表述太棒,原創繪本,還有很多從少年小說轉到繪本創作的作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文字太美,太飽滿。在繪本創作中,不是加分,是問題。把想像和美麗留給孩子自己去感受。圖像是繪本的中心,而不是文字。國內很多繪本的文字傳統太強,文字太飽滿豐富,反而不利於突出圖像敘事。
「在讀了很多書後,他們會漸漸地明白此中的含義。心裡留下的課題,可以在人生成長過程中對認知自我提供重要的線索。被人教會和通過思考自己體會到,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體驗,後者的體驗會更多地和自我認知聯繫在一起。」
—太有感觸,孩子感受多了會」觸類旁通」,獲得facts很簡單,百度goolge就好,填鴨式的教育只會培養出一個空洞的人。
「我曾提到過我在編輯繪本時的原則-不做僅僅「有用」的繪本。如果把繪本當成教材和參考書的話,就會使教育意義加強,能入腦,卻不能留在心裡。比起這個,繪本更重要的作用時,通過讓孩子感受歡樂和喜悅,打動其心靈,從而留在他們的心底。唯有打動心靈的歡樂才能成為生存的力量,促進孩子的成長。」
—兒童文學的核心是趣味,美和愛。不是「有用」和「教育」。不過趣味走偏了成了低級趣味,例如《查理九世》,愛走偏了就成了「教育「。
」曾經全身心地體驗過「在一起」的歡樂的孩子,應該不會變成那種冷酷地奪取他人生命的人吧。歡樂就是生命,就是生存的力量。」
—閱讀,生命體驗,充滿愛的童年經歷才能成就完整的人。
「明鑑故事,童謠和詩的講讀是很重要的。孩子在玩的時候唱童謠-耳朵聽著語言,身體感受著節奏和韻律,再加上手腳並用,這是一種對了解語言內在力量很有幫助的寶貴體驗。」
—人類的一切經驗都在語言裡,這也是為什麼最近兒童文學和cognition研究熱門的原因吧。
「用耳朵聽童謠,用眼睛看插圖,在這樣的體驗中,語言的世界和繪畫的世界有時剛好合拍,有時卻不合拍。聽到的語言如果和看到的圖不一致,孩子會感覺心裡撲了個空。相反,在文圖達成精彩一致的體驗裡,孩子則會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被吸入故事的世界中。所謂的「無我之境」,指的就是這種感覺吧。這時候產生的共鳴和緊張感是很愉悅的,會留下戲劇性的餘韻。這些,不就是在培養孩子的感性麼?」
—童謠是寶庫。感性,感性,感性,雖空洞但是絕不遙遠。
「作為編輯,我當時並沒有意識到把安徒生童話改編成繪本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之後我又幾次嘗試,也一直不太讓人滿意。事實上,越了解安徒生作品的本質,就越能明白,相比於改編為繪本故事,配插圖的童話集的形式才更加適合。」
—我明白松居直為什麼說安徒生童話不可能改編成繪本。因為童話故事和繪本的不同性質決定的。例如《西遊記》也一樣,改編成真正的繪本幾乎不可能,插圖版更適合。
「即使這樣,我還是希望能把中國的故事製作成繪本,所以花費了很大的心思尋找當時在中國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出版的繪本。我們拜託前去中國訪問的人幫忙,終於一點點地收集到了一些紙質的繪本,但是印刷質量很差,像小型手冊一樣。雖然初看很粗糙,但從這些繪本裡,可以感受到新中國的出版人和作家對孩子們的愛意和寄於下一代的希望。」
—松居直說的應該是小人書,最近讀2006年的Bookbird中國特刊,有一篇文章研究小人書的,講50.60年代的上海很多小人書租借的小櫃檯,上海有800多家,突然很嚮往那個情景,充滿懷舊感。
「不僅僅是對知識,更是對感性的積累和培養,因為豐富的反省才會產生理解力以及真正的寬容的胸懷。這是及其重要的。而繪本和這些問題也都深深關聯著。」
—兒童為什麼讀繪本的回答。
整本書最讓人感動的是松居直對繪本的熱情和尊重,還有日本名畫家們為了孩子,在並沒有多少的稿費的情況下卻傾情創作的精神,其工匠精神讓人敬佩。
—21/03/2018 Z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