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未修完的路:老黨員劉典元17年修路的故事

2020-12-14 華夏經緯網

  他,為了幫助村民脫貧,主動請纓修路,一修就是17年;

  他,為了修路四處「化緣」,交通局、農委、扶貧辦的門檻都快被他踏平了;

  他,帶領村民用鋼釺和鐵錘挖隧道,打炮眼、填炸藥,甚至「連蒙帶騙」請來包工頭接活兒……

  一條18.8公裡的村級公路,修了17年。至今,還有100米沒通。

  這條路是從巫山縣官陽場鎮通往老鷹村的村級公路。修了這麼久,村民們對牽頭修路的劉典元卻毫無怨言,反而說:「跟著老劉幹,我們不後悔!」

  老劉,曾任官陽鎮副鎮長、老鷹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一位有著31年黨齡的老黨員。今年11月已退休的他,現在還成天泡在平均海拔超過1700米的老鷹村裡,不肯下山。

  時常,老伴打來電話:「這路你修了17年,修得差不多了,你該歇歇了。」

  老劉說,這條路一定要修通,他才甘心。

  老鷹村位於官陽鎮西北,接壤巫溪縣蘭英鄉,是巫山最偏遠、條件最艱苦的貧困村之一。不通公路,多年來村民進出只有「毛毛路」。2001年,劉典元開始聯繫老鷹村,為了摸清情況,他起早貪黑,用了整整10天時間,才把全村10個組逐一走遍。

  當年10月,劉典元請纓,和村幹部一起,帶領村民為老鷹村修路。這一修,就是17年。這條未完全打通的路,像老鷹村的座座山峰,壓得他經常徹夜難眠,「路不修通,我這輩子都轉不出這些山溝溝。」

  轉不出去的,還有老鷹村225戶、740名村民。

  「做夢都想修條路出去,老的等死了,年輕的等老了」

  老鷹村村名,源於境內深逾500米、綿延十幾公裡的老鷹溝。在2001年以前,這裡只有一條寬不足30釐米的「毛毛路」與外界相通。

  700多村民就散居在溝兩側的陡坡上。他們靠種苞谷、洋芋、紅苕填飽肚子,靠種植黨參、獨活、雲木香等中藥材貼補家用。

  「下溝、爬崖,再上坡、翻山、下坡……」12月中旬,陰沉的天飄著雪花,74歲的黃權明在象鼻子崖下駐足,講述著進出老鷹村的艱難,「清早天不亮出門,到官陽趕個場,下半夜能回屋。」

  在黃權明的記憶裡,進出村子,印象最深的是肩挑背扛那100多斤擔子的重壓和翻山越嶺的艱險,「滑到溝裡,就算交待了。」

  這樣的經歷,在老鷹村每個村民的心裡烙下了抹不去的「疤痕」。

  村支書王遠太曾在老鷹村霧溪陽坡村校任教8年。孩子們的教材,就靠他從官陽場鎮背進山,「全校40多個學生的教材,太重了,只有先背語文和數學課本,其它的過兩天再背。」

  天蒙蒙亮時出山,孩子們倚在村校的木門上,看著老師的背影逐漸模糊,往往到深夜睡眼朦朧時也等不到老師歸來的消息。

  和大多數村民相比,村主任鄭芳雄出村要輕鬆些,因為他養了幾匹騾子。可2010年初,兩匹騾子卻摔死在象鼻子崖下。

  「做夢都想修條路出去,我們自己修了200米,再也修不動了。」風冷,71歲的胡懷玖猛嘬兩口煙,嘆了一口氣,「老的等死了,年輕的等老了,小的等走了,都覺得修這條路是沒指望了。」

  隧道在山肚子裡轉圈,修成了「9」字形

  總有人不信邪。

  2001年,劉典元下定決心,要帶領大家修通從官陽場鎮通往老鷹村的村級公路。「我看了地形,覺得三五年肯定能搞成。」

  當年10月,在劉典元多方籌措了10萬元資金後,村級公路開工了,兩個月修了1公裡。「萬事開頭難。開了頭,就不難了。」他想。

  困難,卻接踵而至。

  第二年,當劉典元雄心勃勃準備大幹一場時,錢,卻成了最大的問題。

  交通局、農委、扶貧辦……相關的部門,門檻都快被劉典元踏平了。

  「擠牙膏,一萬、兩萬地給。」劉典元就一米、兩米地修。一年下來,不過修了1.5公裡的「毛路」(意為「機耕道」)。

  「毛路」修到了杜家灣,高聳的崖壁繞不過去了。

  劉典元帶著老鷹、雪馬、梨坪、八樹4個村的400多名村民,用鋼釺和鐵錘挖隧道。「挖了兩年,卻在山肚子裡轉了個圈,隧道挖成了『9』字形。」

  今天,被村民稱為「杜家灣洞子」的這個隧道,依然呈「S」形。

  「隧道其實只有135米,因為沒技術人員,無法定位,打彎了。」現在的「S」形隧道,是劉典元找來官陽鎮田家煤礦的技術人員重新定位後,於2004年5月挖通的。

  此後,一直到2007年,這條路又斷斷續續往前修了1.3公裡。

  這1.3公裡的「毛路」,將人們帶到了老鷹溝的陰坡——大槽、二等崖、山王廟三面連片的崖壁。

  黃權明說,猴子都爬不過這三面崖。

  「騙」人來修路,還讓人賠了錢

  猴子都爬不過的崖,能修路嗎?

  參與修路的村民如同霜打的茄子——蔫了,就連施工人員都覺得「搞不過去了」。

  「都修到這了,把命丟了也得想辦法打通這崖壁。」劉典元說。可是,面對絕境,並非每個人都有著同樣的決心和勇氣。

  當地的包工頭退縮了,鎮政府裡絕大多數人都不願意陷入這個「泥潭」,就連老劉的家人也強烈反對。

  「總得有人搞啊,要不老鷹村的老百姓怎麼辦?」沒有包工頭願意接活怎麼辦?劉典元只有去「騙」——「我就給所有認識的包工頭打電話,說這個工程有錢賺,可以搞。」

  2010年,在停工1年多後,包工頭塗遠友在劉典元的「連蒙帶騙」下,接下了修路的工程。

  剛一動工,塗遠友就知道自己上當了,在這片崖壁上施工,難度遠遠超過他的預估。

  崖壁直上直下,大型機械設備幾乎沒有用武之地,使用炸藥爆破又極易引發崖崩,嚴重危及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

  每一米的路,都只能從崖頂往下挖斜面,挖成半隧道形式,再修成路面。

  這樣的修路方式,極大地增加了成本。塗遠友修了一年半,只修了600多米的一截「毛路」。除去施工成本,塗遠友到手的不過4000多元。

  可這4000多元,根本無法填補塗遠友的損失:因為之前修的「毛路」垮塌,塗遠友所有的機械設備都無法運出,不得不丟棄在這600多米的崖路上,總損失超過5萬元。

  此後,塗遠友只要見到劉典元,氣就不打一處來:「騙人來修路,還讓人賠了錢,能不生氣嗎?」

  由於對施工的難度預估不足,在這條路上賠了錢的包工頭遠不止塗遠友一個人。就這樣,5年後,大槽、二等崖、山王廟崖壁上,3.5公裡的絕壁路打通了!

  「人沒了,帶1000個編織袋進山吧」

  這3.5公裡,每一步都歷經生死。

  2010年8月的一天,天氣晴好。劉典元說,那天的事,他這輩子是忘不掉了。多少次閉上眼,就能看見那被煙塵遮蔽的血色太陽。

  午後,山王廟崖上,兩名工人正在打炮眼,準備裝填炸藥。

  崖壁上沒有固定點,劉典元蹲在兩人中間,幫忙穩住風鑽。鑽頭在巖石上「嗤嗤」作響,揚起的巖屑噴了劉典元一臉。

  見固定點已有兩三寸深,工人就勸劉典元到旁邊拿水清洗面部,清理噴入口中的碎屑。

  他才走出去10多米遠,崖頂就垮下來了。剛才還活生生的兩個工人,瞬間被碎石掩埋。

  回過神來,劉典元發瘋般衝向垮崖處,顧不上依然有巖石崩落,雙手在碎石堆中亂刨。刨得十指鮮血淋淋,卻只刨出殘肢斷臂。

  「人沒了,帶1000個編織袋進山吧……」呆坐亂石堆,劉典元用手機給山外報信,泣不成聲。

  「人死不能復生,可總得給人把身體都找回來。」劉典元和村民、工人刨了三天三夜,也只刨出了大部分,「家屬說不刨了,但要記得他們把命留這兒了。」

  把命留在這3.5公裡絕壁路上的,還有老鷹村原支書羅詩財。

  2014年9月29日,羅詩財失蹤了。

  那段時間,時常暴雨傾盆,老鷹村多處山洪爆發。身在場鎮的羅詩財擔心村民安危,連夜從鎮上趕到村裡查看災情,順便帶回一些材料。

  「剛剛過崖壁路,黑毛塹那條溝,水特別大。」時任老鷹村村主任的王遠太記得,因為無法蹚過黑毛塹,他和羅詩財就在黑毛塹兩側進行了交接,「我把村裡的情況和他說了,他把帶的材料用塑膠袋子裝好,用繩子綁好扔給了我。」

  隨後,王遠太步行返回村裡,可騎摩託返回鎮上的羅詩財卻失蹤了。

  4天後,多方尋找的村民在山王廟崖下發現了羅詩財的遺體和已經摔爛的摩託。

  對於活著的人來說,只有一個信念——把路打通,才是對逝去的這些生命最好的祭奠。

  「路打通了,脫貧就有希望了」

  正是這樣的信念,讓劉典元和老鷹村的村民們17年一直堅持著,也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老鷹村這條路。

  2015年至2016年,利用菸草專項資金,官陽場鎮到黑毛塹的「毛路」得以硬化,並加裝了防護設施。

  今年,巫山縣委書記李春奎兩次到老鷹村調研,要求一定要打通村級道路,助力老鷹村產業發展和村民脫貧致富。

  今年6月,巫山縣交委全面接手老鷹村村級道路建設項目。

  「目前我們已經將黑毛塹至象鼻子崖的機耕道全部硬化,年底前將完成護欄的安裝。」巫山縣交委大昌官陽當陽片區建設工作組組長潘遠國介紹,施工團隊還同時由巫溪縣蘭英鄉西安村向老鷹村修路,機耕道也已修至象鼻子崖下。

  然而,象鼻子崖這短短100米的崖壁,卻成了施工團隊幾乎不可逾越的天塹。

  崖頂有一塊向外突出的巨大巖石,崖下又是滑坡帶,這給施工帶來巨大的挑戰。

  因為滑坡,大型機械設備無法立足作業;如果使用爆破,又會引起山體崩塌,對環境造成巨大破壞。而且在象鼻子崖下的河溝兩側,還散居著一些村民,滾落的巖石勢必會危及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現在擬定的方案是在崖下搭建腳手架,並做好防護措施,由工人利用鐵錘和鋼釺進行開挖。」潘遠國介紹,如果天氣條件允許,這100米有望在兩個月內打通。

  這100米,讓老鷹村的一至六組和七至十組,被隔成了兩個世界,也讓該村至今還有43戶、177名貧困人口。

  「我們七至十組現在到場鎮很方便,50分鐘的車程,大部分東西都能拉進來了。」12月20日,七組村民譚聖軍正在蓋新房,他告訴記者,「過去路不通,材料進不來,村裡都是土坯房。現在路通了,好多人都回來蓋磚房了。」

  可對於一至六組的村民來說,現在要想坐車到官陽場鎮,還要轉道巫溪縣蘭英鄉西安村,從西安村到通城鎮,再從通城鎮轉車到巫山縣大昌鎮,然後從大昌鎮轉車到官陽場鎮,即使不算轉車等待的時間,單程也要接近4個小時。

  「老鷹村什麼都不缺,吃住醫療都好,就缺這條路。」胡懷玖的話,說出了所有村民的心聲。

  老鷹村山高路遠,卻適合種植黨參、獨活等中藥材和烤菸。如今,村裡中藥材種植面積3000多畝,烤菸種植面積205畝。

  「如果路通了,我們要擴大中藥材和烤菸種植面積,收入會成倍增加。」對於未來,村民們充滿期待,「路打通了,我們脫貧就有希望了!」

 

來源: 重慶日報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義務修路護路 24載痴心不改——記南昌縣塘南鎮和豐村農民李學華
    11月中旬,正值晚稻收割的季節,也是南昌縣塘南鎮和豐村老黨員、村民李學華最忙的時候。今年,李學華種了80多畝水稻,他想早點把稻子收割完,然後集中精力去修路。前些天,李學華在去蓮塘的路上,發現一條6米多寬的道路出現破損,影響通行。這件事,他一直惦記著。
  • 山西錫崖溝30年修路精神成為一座不朽的豐碑
    1962年,拿著3000元修路款,黨支書董懷躍召集村委委員開了兩個通宵的會議,研究修路方案。而後,副書記楊文亮帶領青年修路突擊隊,身系大繩,凌空做業,歷時三年,在懸崖上鑿出一條小徑,勉強可以行走。因為這條路只限於肩挑驢馱,所以被人稱為「驢道」,就是這樣一條僅僅只能走毛驢的路,在當時都成了錫崖溝人眼裡的「好出路」,他們終於告別了捨命爬山的日子。
  • 一把钁頭一把鍁 涇陽「老愚公」義務修路30年
    本報鹹陽訊(杜龍江沈廣睿記者黃豔)昨日記者獲悉,涇陽縣有位長年義務修路的「老愚公」,名叫高清敏,是該縣口鎮長街村師巷組的一位普通群眾,30餘載義務修路,一把钁頭一把鍁,不為名不為利,只為方便眾鄉親。 走進長街村,一提起66歲的高清敏,沒有人不豎大拇指的。
  • 汕頭海濱路是一條有故事的路
    今天開車經過汕頭海濱路原吊橋那一段,發現那條存在二十多年的吊橋已經完全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條六車道嶄新馬路,以前那小段阻隔海濱路與華僑公園門口道路的水溝則被完全填平。拆除吊橋填平修路華僑公園海濱路已經計劃一直向東延申,直到連接東海岸的泰星路,這樣,也將接上東海海大道,成夥真正的「海濱大道」,這樣一來,就可以與廈門的濱海大道相持並論了。面且更有特色。
  • 七旬翁45年為村民鋪就「幸福路」
    他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農民,如果不是因為開山修路,或許他的存在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因為修路,他成了道德模範。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而他,就是做了一輩子好事。45年,1萬多天的志願服務,從退伍青年到白髮老翁,他堅持修路護路不停歇。他就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灌陽縣西山瑤族鄉家村砍菜園屯村民——劉繼忠。
  • 為什麼城裡修路是柏油路,而農村修路只修水泥路呢?
    導語:為什麼城裡修路是柏油路,而農村修路只修水泥路呢?對於現在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要想富先修路,其實這一句話完全沒有錯,道路也就像是一條條神經網絡一樣,將每一個孤立的村莊所連接在一起,所以在道路修好的時候,新農村的建設也是加快了許多,對於農村基本上都已經實現了條條道路通的情況了。但是大家不知道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現在的農村基本上修路都是修水泥路的,並不是泊油路,那麼為什麼農村修路都是修水泥路呢?
  • 看,最美同安軍營村有個永遠「年輕」的老黨員
    但您可知道,從前從上陵村到軍營村只有一條羊腸小道,出門全靠兩條腿走路,來回五六十公裡的路程,早晨摸黑離家,經常到太陽下山還沒回到家。為了改變這樣的現狀,從1975年開始,高求來走上了一條不一樣的路。沒多久,人們灑下的滴滴汗珠,留下的串串足跡,終於結出了累累碩果,從上陵村到軍營村開出了一條12公裡的新路,村民們屈指一算,原來靠肩挑水泥、肥料等生活必需品,一個人最多只能挑100斤,現在汽車一響,幾噸的物資就送到家門口,真是節省了大量勞力。還有人形象地感嘆,「從前路沒通眼前都是霧,現在路通了,感覺天天都是晴天!」
  • 耄耋老人十幾年如一日修路護路,讓村裡孩子們上學路更平坦
    為了讓村裡孩子們上學的路更平坦,長壽區鳳城街道老人但永祿自費修路,十幾年如一日地堅持整修道路。新學期,孩子們又能安心上學、放學了。  今年89歲的但永祿1952年入伍。「小時候家裡窮,沒讀幾年書,現在的孩子有條件,學習一定要跟上。」
  • 一條路的「世界觀」
    「打通了這條『致富』路,大伙兒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上黨村村支書吳信回眼中充滿期待。一條路,意味著什麼?對武警寧德支隊執勤三大隊教導員林聖興來說,這條路意味著責任與擔當。對壽寧中隊指導員易小龍而言,這條路意味著軍人的使命和追求。
  • 海口耀江西岸公館項目未報建就修路 市民反映近半年問題仍存在
    「佔林地修路,開發商遲遲不整改」  市民:耀江西岸公館項目未報建就修路搭工棚;海口規劃局秀英分局:的確超出項目用地範圍,屬違建  未報建的水泥路  近日,市民李女士反映,位於海口濱海大道南側的耀江西岸公館項目,為了方便施工,佔用林地鋪設了一條水泥路,並建設工棚,沒有辦理任何報建手續。
  • 大寨村小康路丨接力12載,大山通天路
    5公裡山路 背後的故事。 核心提要 11月23日,在貴州省黔南州羅甸縣邊陽鎮大寨村舉行了一場形式特別的聯合主題黨日活動,當地30多名黨員和來自廣州市南沙區民政局及愛心企業的黨員代表一起重溫入黨誓詞,上黨課,並共同為大寨村的愛心路和提水灌溉工程竣工揭幕。這次跨越千裡主題黨日的緣起是一條修建了12年長5公裡的山路。
  • 12年堅守一線的老黨員
    而這樣的駐村工作,從2008年至今,59歲的曹慶源已在基層一線連續奮戰了12個年頭。2008年9月,時任彌渡縣國稅局副局長的曹慶源主動請纓到村裡擔任新農村指導員。7年裡,他先後在彌城鎮龍華、谷芹和密祉鎮石麟村委會駐村。剛到谷芹,果河公路建設徵地賠付這件繁瑣工作就擺在他面前。
  • 山西錫崖溝村掛壁公路帶頭人宋志龍書記的故事
    年參加陵川縣政協第五屆會議任常委,2003年第六屆政協會任常委1986年1月至2006年12月參加古郊鄉歷屆黨代會和人代會2011年12月被群眾推選錫崖溝村委主任職務錫崖溝村位於陵川縣東南部60公裡,海拔820餘米,17個自然村,200餘戶,800餘口人,600餘畝良田,39名黨員,「縣誌記載東有馬東嶺之屏障,西有樺山之阻隔,北有王莽嶺之險峰,南有青峰巍之對峙
  • 太行新愚公「搬窮」記——冀南後池村脫貧故事
    「趁我們還能搬得動石頭,走得了路,今天不修路,還等什麼時候?」  ……  這是後池人永遠銘記的一天——  2015年12月8日。清晨的太行山,滴水成冰,寒風往骨頭縫裡鑽。天還沒亮,7位「老愚公」扛著鍁,拎著钁,自帶乾糧上山了。帶頭的是黨員劉虎全、劉土貴和劉社會,年長的劉羊年74歲,最年輕的劉土貴也64歲了。
  • 「半條被子」魚水情,「霍鏡初老黨員宣講團隊」掀起故事宣講潮
    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這是珠江街「霍鏡初好人工作室」最近講述得最炙熱最溫暖的一個紅色故事。 為了讓更多人感受到「半條被子」精神的溫暖,從故事中感悟初心,傳承精神,凝聚力量,南沙區珠江街「霍鏡初老黨員宣講隊」立即行動起來,在轄內好人工作室、校園思政課堂、居民活動小廣場等地相繼開展「半條被子」紅色故事宣講活動。
  • 預備黨員黨課都能這麼有趣?來聽老黨員們講他們的故事
    「老黨員是黨的寶貴財富,現在,讓我們把話筒交給現今已高齡88周歲的老黨員吳戈爺爺。」在主持人的介紹下,一位老人邁著步子走向主講臺。據悉,為豐富年輕黨員們對黨史的了解,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邀請到了來自桐廬縣桐君街道東門社區的老黨員吳戈和滕關雲,為這批00後講述自己的經歷。
  • 我不修路誰修路
    之後的8年,他又攢下了13萬元。如今,這個37歲的農民工用自己的全部積蓄為核桃寨修了一條路——一條2500多米的「爛路」。望山跑死豬核桃寨裡有核桃樹、梧桐樹,有一年一熟的苞米和洋芋,就是沒有一條像樣的路。祖祖輩輩生長在這山裡的人,踏出了一些一人多寬的小路。
  • 聆聽黨員故事傳承錫崖溝精神--山西青年報2019年07月15日03版:新...
    聆聽黨員故事傳承錫崖溝精神   本報記者 張麗 通訊員 申慶曉   為重溫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史,傳承錫崖溝精神,發揚新時代的「愚公精神」和太行精神,近日,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 長興社區:聽老黨員講故事 傳承紅色精神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郭致遠 通訊員 趙鈺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8周年,弘揚和培育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精神,引導激勵他們學習老革命時代的精神,6月21日,惠濟區長興路辦事處長興社區開展「聽老黨員講故事 傳承紅色精神」活動。
  • 除了少林功夫,河南還有「修路功夫」
    (中國減貧故事)除了少林功夫,河南還有「修路功夫」  中新社鄭州7月10日電 題:除了少林功夫,河南還有「修路功夫」  中新社記者 李貴剛 韓章雲 劉鵬  眼下,河南省內鄉縣餘關鎮岱軍嶺8.2萬畝薄殼核桃基地已碩果纍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