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4%目標有充分政策依據

2020-12-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實現4%目標有充分政策依據

2007-06-05

  「將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比例達到4%的目標明確寫到《規劃綱要》當中,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教育的重視以及對發展教育加大投入的決心,有充分的政策依據。」6月4日舉行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財務司相關負責人在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作出上述表述。

  這位負責人指出,按照我國目前的教育投入狀況,有人對「十一五」期間實現4%的目標信心不足,但黨中央、國務院提出這樣的目標,是有充分政策依據的。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加大教育投入的政策法規,都為實現4%的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我國財力不斷增強,在每年都有大量超收的情況下,國家有可能拿出更多的經費投入教育,有利於實現4%的目標。」這位負責人介紹說,2005年我國教育經費總量達8418億元,其中財政性教育經費達5161億元,每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的增幅都超過了15%,財政撥款增幅更高,且今後會進一步加大。此外,黨中央、國務院實施的一系列重大教育工程項目,也有利於推動各級政府增加對教育的投入。

  這位負責人強調,增加教育投入是各級政府的責任。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下,通過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切實實現教育投入的法定增長,「今後若干年內使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的比例實現4%的目標,我有足夠的信心」。

摘自:《中國教育報》2007年6月5日

相關焦點

  • ...依據相關政策規定對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充分...
    市場消息:國資委11月8日印發《中央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依據相關政策規定對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充分研究,一企一策,成熟一個推進一個。其中,央企混改操作指引指出,符合相關條件的企業可積極申請在科創板上市。通過發行證券形式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採取首發上市(IPO)等方式。
  • 舉辦往屆畢業生招聘會,實現更充分就業
    在畢業季結束後,對已離校但未就業的畢業生「再幫一把,再送一程」,是就業服務基於就業形勢作出的靈活應對,也是對五中全會公報提出的「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行動響應。 202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其中北京就有24萬人。為最大限度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除了落實上級部門統一要求,北京市也因地制宜出臺了一系列就業促進政策。
  • 廣東新農保政策目標 力爭三年內實現全覆蓋(組圖)
    2009年4月20日梅州平遠縣農民在縣社保局踴躍登記參保。《方案》解讀  一、《廣東省新農保三年全覆蓋工作方案》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新農保是國家出臺的一項重大惠農政策,省委、省政府對這項工作高度重視。
  • 蔡昉:中國經濟處充分就業狀態 尚無需出臺刺激性政策
    積極就業政策3.0   通過對積極就業政策在政策工具箱中位置的調整,即把實現充分就業的目標以及勞動力市場各類信號納入宏觀經濟政策抉擇中予以考量,積極就業政策才可能真正落實,宏觀經濟政策目標才更加清晰且可操作  至少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我國勞動力轉移配置的市場化程度較低,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目標中沒有明確的就業要求。
  • 義務教育有保障目標基本實現
    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重大政治任務。「在各個方面的努力和支持下,義務教育有保障的目標基本實現。」 9月23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決戰決勝教育脫貧攻堅、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副部長鄭富芝宣布。
  • 我國義務教育有保障目標基本實現(權威發布)
    本報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吳月)「在各個方面的努力和支持下,義務教育有保障取得了重要進展,義務教育有保障的目標基本實現。」
  • 我國義務教育有保障目標基本實現
    「在各個方面的努力和支持下,義務教育有保障的目標基本實現。」9月23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副部長鄭富芝介紹了決戰決勝教育脫貧攻堅、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相關情況。截至今年9月15日,全國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由去年的約60萬人降至241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輟學學生由20萬人降至0人。2019年全國小學淨入學率99.94%,初中毛入學率102.6%。
  • 【學理大觀】孟憲生: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的戰略部署
    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毋庸置疑,無論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都需要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作支撐和保障。深刻認識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的重大意義勞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
  • 青島城陽政協:聚智匯力實現社區充分就業
    魯網青島訊(通訊員 趙紹賢)近年來,城陽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社區充分就業工作,僅2011年以來,全區新增城鄉就業29946人,其中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就業6368人,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3578人;外來務工人員就業63573人。2011年共累計支出促進就業資金達到2033.4萬元。
  • 【FOMC聲明後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講話】美聯儲致力於實現政策目標...
    【FOMC聲明後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講話】美聯儲致力於實現政策目標;貨幣政策將繼續為經濟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 2020遴選考試策論文:繼續為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而努力
    例如,我國居民在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和娛樂方面的支出已經佔到全部消費支出的1/4,其他類別消費有較大部分是在外出活動中發生的。一些受到衝擊的消費需求如住宿、餐飲、旅遊、娛樂、客運等,疫情過後可以迅速恢復,但已經損失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難以挽回。為了儘量減少對居民消費的衝擊,必須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在堅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著力穩定居民消費,發展網絡消費,擴大健康類消費。
  • 新時代如何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
    理解新時期的就業問題,必須從歷史的宏觀大視角出發,依據精準的調查數據,深入分析當前的具體情況,合理預估未來可能出現的趨勢。在此基礎上,才能將十九大思想具體落地,進一步明確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的途徑和對策。一、歷史大視角:我國勞動力市場轉型升級的背景談論我國的勞動力市場,離不開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勞動力市場轉型。
  • 鞏固4%目標 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
    「實現4%目標,這一成果來之不易,要充分認識鞏固4%目標對於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建設教育強國的重大意義。」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志勇悉心準備了幾份建議提交大會,「鞏固4%目標」是繞不開的主題。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中美日趨加劇的經貿摩擦,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科技強國戰略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迫。張志勇表示,這一切,迫切要求真正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保障教育投入強度,確保4%目標不動搖。
  • 我國仍處於較充分就業狀態 全年就業目標已完成過半
    今年前5個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597萬人,已完成全年計劃的54%,完成全年就業目標幾無懸念。今年以來,這一平穩狀態延續,前5個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597萬人,已完成全年計劃的54%,完成全年就業目標幾無懸念。失業率是重要的勞動力市場指標。今年5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0%,與上月持平。其中,25歲至59歲人口調查失業率為4.5%,比上月下降0.2個百分點,連續3個月下降,持續保持在低位水平。
  • 中國要實現碳中和目標,可能性路徑有哪些?
    《中國加速低碳進程》白皮書(下稱白皮書)因此提出,中國要實現碳中和目標,可能性路徑包括中國工業和公路交通等領域加速電氣化、加速部署可再生電源等零碳電源等。在劉雨菁看來,電氣化路徑可以分為三步走。第一步是實現終端用能部門電氣化;第二步是提高零碳電源滲透率;最後是用零碳氫氣取代化石電源。
  • 教育經費硬指標首次實現佔GDP4%目標
    掙扎了多少年的「4%」,終在2012年達標。  日前,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指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  這是財政部負責人首次明確表示,「4%目標」達成。
  • 發展軍事職業教育是實現強軍目標的戰略路徑
    原標題:發展軍事職業教育是實現強軍目標的戰略路徑 日前,四總部下發《關於加快發展軍事職業教育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為幫助全軍官兵全面理解《實施意見》精神實質,推動《實施意見》貫徹落實,記者就有關問題採訪了總政幹部部領導。 問:請談談發展軍事職業教育的戰略意義。
  • 看到目標,實現目標——將目標堅持下去的4個小技巧
    又到了一年的最後一個月,又到了問你年初制定的目標計劃實現了多少的時候。 最近很多小夥伴在後臺說自己制定的目標計劃總是實現不了,這裡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無法堅持。經常是有了目標計劃後,剛開始還能去做,但最長不超過一個月,一個月後就慢慢放棄,不想繼續了。
  • ...貨幣政策將幫助經濟儘快恢復充分就業;財政政策在支撐經濟方面...
    美聯儲威廉士:經濟復甦的步伐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新冠肺炎疫情;對疫苗的進展感到樂觀;美聯儲需要靈活的政策方式;美聯儲的政策是非常寬鬆的;貨幣政策將幫助經濟儘快恢復充分就業;財政政策在支撐經濟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財政政策將是未來6個月的最有力工具;貸款計劃在壓力時期提供了支撐,並繼續成功地提供了信心;(被問及緊急貸款計劃)這些計劃非常成功
  • 高校分類體系構建的依據、框架與應用
    這樣的分類是對高校系統整體發展有價值的。  分類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高等學校的個性化,推進整個高等教育系統的多樣化發展,建立高等教育的秩序,防止高等學校的趨同發展。高校分類在儘可能滿足各個利益群體的多樣性需求的同時,以尊重高校自身及其開展的教育活動為前提和基礎,客觀反映各個高校的特徵與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