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扎了多少年的「4%」,終在2012年達標。
日前,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指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
這是財政部負責人首次明確表示,「4%目標」達成。
過去三十年間,「4%」可謂是中國教育的「阿喀琉斯之踵」,每當官方表態重視教育時,各方都會拿這個久未達標的「4%」來說事。
早在1986年,以厲以寧、王善邁為首的幾位學者做了一份名為「教育經費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合理比例研究報告」,計算出當人均GDP達1000美元時,公共教育支出國際平均水平為4.24%。據此,1993年,中國政府發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首次提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支出「在20世紀末」佔GDP的比例應該達到4%的目標。
結果,到2010年,也就是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結束之際,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才3.66%。
此後,有著「新教改」綱領性文件之稱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再一次規定,「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2012年達到4%。」
隨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不同場合多次明確表態,要在自己任期結束之前「還上4%的帳」。於是,過去兩年,成為「4%」達標的主戰場。
2011年,國務院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大財政教育投入的意見》的文件,並召開全國教育投入和管理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從落實教育經費法定增長、拓寬經費來源渠道、合理安排使用經費、加強經費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依據上述文件,2011年全國範圍內統一了內外資企業和個人的教育費附加制度,全面開徵地方教育附加以及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按比例中來計提教育資金。
2012年,財政部又下發《關於進一步落實從土地出讓收益中計提教育資金相關政策的通知》。要求地方在收支分類科目中增加了名為「103014804 教育資金收入」的科目,以反映從土地收益中所計提的教育資金,並在地方國庫中進行分帳核算。同時,強調「各地區不得降低計提比例、改變計提方式、虛增成本費用、拖延計提時間」。
此外,按照總體部署,在2012年和2013年年初,財政部會同教育部對各省進行綜合評價分析,並形成報告上報國務院,以便中央政府進行監督和問責。
在力度前所未有的政策護航下,「4%」終在2012年達標。
「4%」到底是個什麼概念?
在中共十八大召開期間,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在出席一場新聞發布會時曾算過一筆帳:「我們今年用人民幣計價的GDP可以超過50萬億,也就是說財政用於教育方面的支出要超過2萬億。2012年的財政總收入,雖然還沒有到年底,但是,我估計會超過11萬億。這就意味著我們要拿六分之一的財政收入用到教育方面。」
顯然,這樣一筆「巨款」如何使用好、管理好,是下一步關注的焦點。「這是不得了的錢,全國人民都在盯著這筆錢怎麼用,這筆錢要用在培養人身上,絕不能花在搞豪華裝修,宿舍變賓館、食堂變餐廳,扶梯甚至也雕花,走廊裡掛電視,其實都沒有人看。」有全國人大代表表示。
據悉,財政部將會同教育部對各省教育經費撥付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分析,並形成報告上報國務院,以便中央政府進行監督和問責;同時國家將設立專門的教育經費監管中心,以便對教育經費的使用、管理、監督制度化。
教育部長袁貴仁亦坦承,現在教育部最關心的事就是「如何能把錢用到刀刃上」。
專題策劃:增加的教育經費該怎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