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比重達到4%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財政部: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比重達到4%

  中新網12月20日電 據財政部網站消息,12月20日,全國財政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會議上指出,2012年,財政部門按照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紮實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著力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和諧,促進經濟平穩健康運行,各方面財政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績。其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進展,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

  一是促進經濟保持平穩增長。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推進營業稅改徵增值稅改革,提高增值稅、營業稅起徵點,對小型微利企業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並擴大政策覆蓋範圍。清理取消253項涉企收費項目。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強化中小企業融資性擔保體系建設,改善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融資環境。完善相關財稅政策措施,增加財政補助規模,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擴大居民消費。加快出口退稅進度,穩定出口退稅政策。這些措施減輕了企業和居民負擔、擴大了國內需求、促進了出口穩定增長,對遏制經濟增速下滑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加快實施科技重大專項,加大對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開發的支持力度,大幅提高國家(重點)實驗室及科研機構的基本運行保障水平。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實施範圍覆蓋到國家確定的牧區半牧區縣。支持實施天然林保護等林業重點工程。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推進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落實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財稅政策,增加對地方均衡性轉移支付規模,提高了財力薄弱地區落實各項民生政策的保障能力。

  三是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實有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支持推廣應用旱作農業技術、耕地保護技術,深入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完善產糧(油)大縣獎勵政策,增加對種糧農民的補貼,穩步提高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和玉米、大豆、油菜籽臨時收儲價格。加大涉農資金整合統籌力度,實施農村金融獎補政策,完善財政綜合扶貧政策體系,深入推進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全面完成農村義務教育化債,開展了清理化解鄉村墊交稅費等公益性債務試點。農村綜合改革示範試點順利啟動,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試點穩步開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

  四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進展。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學前教育加快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擴大到所有農村學生。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加快以縣級醫院為重點的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健全。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增至月人均1700元左右,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加快推進。推動文化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強化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

  五是財稅體制改革繼續深化。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全面建立了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實施範圍繼續擴大、收益收取比例提高,社會保險基金預算試編範圍覆蓋到社會保險法規定的各項基金。預算執行動態監控機制初步建立。進一步深化政府採購制度改革,規範政府採購預算編制。積極開展權責發生制政府財務報告試編工作,健全預算會計制度體系。擴大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個人住房房產稅改革試點運行平穩,資源稅從價計徵改革穩步推進。清理整合了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

  六是財政管理進一步加強。預算法修訂工作取得進展。頒布實施了車船稅法、政府採購法實施條例和彩票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細化預算編制,狠抓預算支出執行管理。擴大基本支出定員定額試點,制定了總預算會計管理基礎工作規定、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範。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規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管理。繼續推進中央部門預決算、「三公經費」、行政經費以及地方財政預決算公開工作。積極開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政府公共投資預算執行情況等重大檢查,重點加強對教育、「三農」、社保等民生資金的檢查和調研,全面清理整頓地方財政專戶。

  七是財經對外交流與合作不斷拓展。成功舉行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框架下經濟對話等雙邊財經交流與合作活動,深化了我國與世界主要經濟體的政策協調和互利務實合作。積極參與二十國集團和金磚國家機制下的宏觀經濟政策協調與合作、亞太經合組織財金合作等多邊財經交流與合作,維護我國和發展中國家整體利益。

  謝旭人說,回顧過去的5年,財政發展改革取得了很大進展,公共財政體系不斷健全。財政宏觀調控作用有效發揮。根據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適時將穩健的財政政策轉為積極的財政政策,並與貨幣等政策協調配合,財政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和靈活性不斷提高,完善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宏觀調控體系。財政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明顯。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面建立,全民醫保基本實現,城鄉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全面推進。財稅制度進一步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逐步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全面建立,政府預算體系框架基本形成,預算外資金全面取消。增值稅轉型改革全面實施,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運行平穩,消費稅制度逐步完善,成品油稅費改革順利實施,個人所得稅制度不斷健全,內外資企業稅收制度實現統一,房產稅、資源稅改革穩步推進。財政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深入推進,財政管理更加規範,財政監督更加強化,管理績效進一步提升。踐行「為國理財、為民服務」財政工作宗旨,財政幹部隊伍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不斷提高,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能力進一步增強,較好保障了財政職能作用的發揮。國際財經話語權和影響力逐步提升。著眼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服務於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整體外交戰略,務實開展全方位的對外財經交流與合作,我國在國際財經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增強,較好維護了我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中新網財經頻道)

相關焦點

  • 突破4萬億!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夠了嗎?
    2019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首次突破4萬億元,年均增長8.2%,佔GDP比例為4.04%,已經連續第八年保持在4%以上。12月1日至10日,教育部召開四場「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聞發布會」,公布今年的教育成果。百尺竿頭還能再進一步嗎?
  • 教育經費硬指標首次實現佔GDP4%目標
    掙扎了多少年的「4%」,終在2012年達標。  日前,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指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  這是財政部負責人首次明確表示,「4%目標」達成。
  • 中國科研經費支出佔GDP比重達到百分之一
    中新社北京十月十一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規模最大的一次科技統計調查顯示,二000年,全國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八百九十六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同比增長百分之十七點九,佔GDP的比重已達到一個百分點。
  • 教育部:「十三五」期間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首次突破4萬億元
    即保證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般不低於4%,確保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比例連續第八年保持在4%以上從2016—2019年財政教育投入情況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2019年首次突破4萬億元,年均增長8.2%;佔GDP比例為4.04%,連續第八年保持在4%以上。2019年全國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達到3.5萬億元,是2015年的1.34倍,年均增長7.6%。
  • 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應有更高目標
    過去八年來,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的比例一直超過4%,這是多方努力的結果,同時也存在著較大的「保4%」壓力。要完成《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確定的各項現代化目標,必須持續加大對教育的投入,並優化教育支出結構。
  • 財政部:財政收入少導致教育投入比重不足4%
    財政部教科文司司長趙路        3月25日,教育部舉行今年第三次例行新聞發布會。此次發布會由教育部、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組織召開。財政部教科文司司長趙路介紹了我國教育資金投入的情況,並對我國教育財政投入仍未能達到4%這一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 2019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發布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
    2019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發布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比例連續8年超4%  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近日發布了2019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公告顯示,2019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50178.12億元,首次超過5萬億元,比上年的46143.00億元增長8.74%。
  • 我國5年財政性教育經費均佔國內生產總值4%以上
    我國5年財政性教育經費均佔國內生產總值4%以上 原標題: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2012年如期實現4%目標並連續五年保持在4%以上,並於2016年首次突破3萬億元。為實現「更好的教育」,需要教育投入的保障,其中,尤以4%目標最受矚目,最牽動人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把教育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予以優先保障。
  • 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關於2016年 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
    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主要包括公共財政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政府性基金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企業辦學中的企業撥款,校辦產業和社會服務收入用於教育的經費等)為31396.25億元,比上年的29221.45億元增長7.44%。
  • 學前教育投入佔財政性教育經費比例過低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首都師範大學校長劉新成說,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了4%,應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力度。他說,2011年~2013年的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全國增加了很多幼兒園,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師資沒有跟上。  據劉新成透露,北京市近5年累計增加幼兒園入園名額5.7萬個,但北京的幼師缺口在四五千人的規模。
  • 教育部 國家統計局 財政部關於2017年 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
    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政府性基金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企業辦學中的企業撥款,校辦產業和社會服務收入用於教育的經費等)為34207.75億元,比上年的31396.25億元增長8.95%。
  • 財政部教科文司司長揭秘:「國家帳本」的頭號開支是怎麼算出來的
    2013年3月,很多中國人記住了這個數字:4%——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宣布,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了4%。 曾讓幾任教育部長糾結的4%實現了,可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是,4%是怎麼算出來的?記者注意到,包括很多大學校長在內,很多人都還沒弄清這個問題。
  • 2017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中國家庭教育支出現狀
    從教育投入佔GDP比重來看,公共教育財政投入不斷增加,2012年財政性教育經費佔比達到了4.3%,實現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到4%的目標[1]。到了2016年,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已經達到了31396多億元,佔GDP比例為4.22%,佔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的80.7%。另一方面,根據官方統計數據,2016年的非財政性教育經費為7492億元,佔GDP比例為1%。
  • 國家教育投入和經費保障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
    圖1  教育經費投入增長情況  (二)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比例實現4%目標並持續保持在4%以上  2017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其中,1994年突破1千億元,2008年突破1萬億元,2012年突破2萬億元,佔GDP比例首次超過4%,這是我國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自2012年以來,國家財政性教育繼續穩步增長,2016年突破3萬億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比例到2017年已連續六年保持在4%以上,4%成果進一步鞏固(如圖2)。
  • 已持續8年保住4%!教育部將繼續保持財政教育投入強度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2019年首次突破4萬億元,年均增長8.2%,佔GDP比例為4.04%,已經連續第八年保持在4%以上。這個成果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況下取得的,實屬不易。」
  • 地方全口徑財政扶貧支出評估
    數據來源如下:除助學金支出主要來自《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鑑》外,其他四類支出中,2009年及之前的數據主要來自《地方財政統計資料》與《中國財政年鑑》,2009年後數據來自財政部公布的全國和地方公共財政支出決算表⑤。
  • 李華罡:教育投入不足並非源於財政收入低
    有報導云:對於為何中國教育經費佔GDP比例沒有達到4%,有財政部官員解釋,其中原因之一是,中國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偏低,他舉例說,據統計,去年全國財政收入51300億元,佔GDP的比重大致是20.8%,而發達國家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基本上都在35%以上。如果媒體報導時沒有斷章取義,那麼,這個觀點難以令人信服。
  • 財政部:所有財政撥款安排「三公」經費都要公開
    中新網3月31日電 據財政部網站消息,中國財政部31日向社會公布了《2013年財政部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年度報告》。報告指出,將加大「三公」經費公開力度,細化公開內容,所有財政撥款安排的「三公」經費都要公開。
  • 連續8年超4%! 「十三五」教育經費「帳單」來了
    「一個不低於」就是保證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般不低於4%。「兩個只增不減」就是確保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  教育支出佔GDP比例連續第八年4%以上
  • 公共財政支出範圍的界定分析
    我國現有的財政預算中經濟建設支出範圍包括:(1 )基本建設投資撥款;(2)流動資金支出;(3)挖潛改造資金;(4 )簡易建築費;(註:《1999年政府預算收支科目》取消「簡易建築費」類級科目,有關支出在「其他支出」類中反映。參閱財政部:《1999年政府預算收支科目》,中國財經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