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邊講過了經典的鍋貼,這回要講一講和鍋貼一口鍋裡出場,卻比鍋貼還要火爆的經典早點心:生煎,這傢伙故事更精彩。
上海早點心中的生煎饅頭,絕對屬於老少皆宜,深受喜愛的美食。在上海話裡習慣將生煎稱為「生煎饅頭」,對於外地的朋友來說這很有意思事,為什麼明明有餡料不叫包子而叫饅頭呢?這是因為上海話裡將所有的包子都稱為饅頭,比如肉饅頭、菜饅頭、豆沙饅頭等等。
在原來的漢語中就只有饅頭的叫法,包子是胡人帶入中原後的叫法。上海話雖然是由本地與周圍地區的方言交織而成,但還是保留了很多古漢語元素,這點和粵語很相似。據說用粵語或滬語來念古詩詞是最有韻味的。
百度百科上的介紹稱,生煎饅頭是流行於中國上海、蘇州及其他江南地區的一種傳統小吃,簡稱為生煎;亦稱生煎包,類似於鍋貼和臺灣常見的「水煎包」,為煎熟了的有餡饅頭。傳統的生煎饅頭餡料通常使用豬肉,現在為了增加賣點吸引顧客,會有蝦仁、蟹粉、小龍蝦肉等新口味的生煎。 生煎的表皮色白,皮薄軟松、肉餡鮮嫩多汁、焦底酥脆,咬一口充滿了芝麻和蔥肉香,常常會搭配鴨血粉絲湯、油豆腐粉絲湯、咖喱牛肉湯同食,這種滋味非常的引人垂涎三尺。這種早餐組合是最受上海人民喜愛的傳統早點心之一,而且老少皆宜。
很多食客就為了那一口焦香鬆脆的生煎底,特別關照盛生煎的師傅:「謝謝儂,幫忙給我焦一點的噢!」蘸點醋更加美味。生煎也是蘇州有名的點心之一,記得那家啞巴生煎嗎?去蘇州遊玩的朋友只要是路過那,總會想要去品嘗一下,堂吃排隊太久,那就買了打包帶走。 我也去吃過,餡料比較偏甜,吃起來還是挺不錯的。
查了一下關於生煎的歷史,據說生煎起源於1920年代的上海,一般在老虎灶(開水間)隔壁,開一爿半開間門面的小店,店門口立著由柏油桶改制的爐子,上面置一口鑄鐵平底鍋,裡面是一張長條形的臺板,成為了生煎店鋪的雛形。
後來,上海著名企業家,中國新藥業先驅黃楚九將生煎引入了他自家所開設的蘿春閣茶館店中,從此生煎饅頭成了蘿春閣茶館的招牌美食。至於所謂的生煎派別,主要分為「混水生煎」和「清水生煎」兩派。混水生煎較為盛行,餡料以鮮豬肉加肉皮凍為主。早期以蘿春閣生煎為代表,如今的豐裕生煎、小楊生煎等,也屬於這類。清水生煎則是在餡料中不添加肉皮凍,以創始於1932年的老字號大壺春最出名。我覺得大壺春的生煎、飛龍生煎、小楊生煎、小紹興的生煎都挺好吃,關鍵是用料正宗,認真經營,任何事物只要是急功近利就一定不會長久。
傳統生煎為「一兩四隻」,也稱為一客。所以在上海買生煎,都是按一客四隻起買,一般會說:「來兩客生煎。」當然說成:「來二兩生煎。」也可以,大家都能聽明白。生煎要現煎現賣才好吃,一鍋生煎出爐大約十來分鐘。其間,師傅會拿著一把老虎鉗夾住煎鍋不停地轉動,保持生煎們受熱均勻。出鍋前還會撒上一把白芝麻和蔥花,真的是香味撲面而來。有時候,烘一鍋生煎會伴隨著半鍋鍋貼,這是為了保證對不同喜好的食客們都有供應。畢竟,這兩兄弟的製作和烹飪很接近。
據說張愛玲也非常喜歡吃生煎,一直讓她念念不忘。她的散文散文《談吃與畫餅充飢》中寫道:「報刊上談吃的文字很多,也從來不嫌多。中國人好吃,我覺得是值得驕傲的,因為是一種最基本的生活藝術。」似乎真就是這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