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煙火氣,就在那滿口生香的生煎饅頭裡

2020-12-19 晶羚廚房

說起生煎,可謂是土生土長的上海點心啦,上海人把所有包子都叫「饅頭」 ,所以,生煎也叫「生煎饅頭」!

生煎饅頭起源於1920的上海,歷史悠久,深受上海人喜愛。早飯,午飯,晚飯甚至宵夜,你都能在上海人的飯桌上瞧見它!

生煎的歷史

一百多年前,上海的茶館在供應茶水之餘,兼營生煎包。

後來,人們在不品茶的時候,也想以「茶點心」作為快餐,順應人們的飲食需求,生煎包走出茶館,成了「街頭小吃」。

經過改良,生煎的個頭越來越大,由傳統的「一兩四個」變成「一兩一個」,現代的生煎包內,更是可以一口咬出湯汁,味道十分鮮美。

餡心以鮮豬肉加皮凍為主,20世紀30年代後,上海飲食業有了生煎包的專業店,餡心花色也增加了雞肉、蝦仁等多種品種。

生煎的美味

生煎包外皮底部煎得金黃色,上半部撒了一些芝麻、香蔥。聞起來香香的,咬一口滿嘴湯汁,頗受上海人喜愛。

成品面白,軟而松,肉餡鮮嫩,中有滷汁,咬嚼時有芝麻及蔥香味,以出鍋熱吃為佳。對它的評價是:「皮薄不破又不焦,二分酵頭靠烘烤,鮮餡湯汁滿口來,底厚焦枯是敗品。」

湯汁是生煎包好吃與否的關鍵,而湯汁的主要來源就是皮凍,那些做了一輩子生煎的店鋪都有自己皮凍秘方,一口下去,都是滾燙的記憶。

生煎的傳承

上海傳統生煎的品牌,最早可追溯到解放前上海橫浜橋地區,幾位老師傅解放前後在復興中路217-219號的益民食府繼續傳承著傳統的配方和手藝。

上海傳統生煎製作工藝於2015年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老字號東泰祥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

秉承百年傳統工藝,東泰祥生煎最大程度上傳承並保留了其傳統的製作方法和口味,生煎為半發酵醬湯型生煎,其精髓是其製作工藝的歷史可追溯到生煎饅頭在滬上開始之初。

傳統生煎製作的好壞取決於發麵的過程,而這一過程的複雜度又取決於加工時的氣候、氣溫、水溫、發麵的酸鹼度、麵團的醒透度、烘製時的水量及技巧等一系列因素的環環相扣。

採用新鮮整塊前腿去皮夾心作為原料自行分割絞制而成,杜絕血汙淋巴肉,其湯汁濃鬱的口感來自於調料的協調 而絕非那些非傳統生煎中香辛料的添加。

所以當品嘗到一鍋真正的傳統生煎的時候,生煎師傅們已經經歷了相當複雜的傳統手工工藝製作的挑戰,其難度絕不亞於義大利傳統手工匹薩的製作過程,這是目前其他非傳統生煎所不能及的。

美食應該回歸於最傳統的本源,用心製作,最傳統的也是最世界的。

相關焦點

  • 生煎包又稱生煎饅頭是流行於上海的一種地方傳統小吃
    生煎包又稱生煎饅頭(拼音:shēngjiān mántóu;滬語發音:ssanji mhoedhou)是流行於上海的一種地方傳統小吃,簡稱為生煎,上海生煎包可以說是土生土長的上海點心,據說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 流傳百年的滬上傳統美味小吃:生煎饅頭
    上海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擁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眾多的歷史古蹟;正因為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上海的特色美味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想在最短的時間裡品味代表這座城市的味道,那麼一定要嘗嘗上海的生煎饅頭。生煎饅頭是一種上海特有的美味小吃,皮脆汁多,鮮美無比。聽說,一些住在外地或國外的上海人回滬第一件事情就是品味生煎饅頭,而中外遊客更是對生煎饅頭情有獨鍾,常常因為投入美食而忘了顧及體面,吃得滿嘴留香。生煎饅頭是上海傳統點心,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 上海早餐文化之生煎饅頭
    在上海話裡習慣將生煎稱為「生煎饅頭」,對於外地的朋友來說這很有意思事,為什麼明明有餡料不叫包子而叫饅頭呢?這是因為上海話裡將所有的包子都稱為饅頭,比如肉饅頭、菜饅頭、豆沙饅頭等等。在原來的漢語中就只有饅頭的叫法,包子是胡人帶入中原後的叫法。上海話雖然是由本地與周圍地區的方言交織而成,但還是保留了很多古漢語元素,這點和粵語很相似。
  • 生煎包子?還是生煎饅頭?
    原標題:生煎包子?還是生煎饅頭?老派的上海人把包子叫做饅頭,沒餡的叫白饅頭或淡饅頭,肉餡的叫肉饅頭,菜餡的叫菜饅頭。因此,生煎包子在上海的正確稱謂卻是「生煎饅頭」。老派的上海人把包子叫做饅頭,沒餡的叫白饅頭或淡饅頭,肉餡的叫肉饅頭,菜餡的叫菜饅頭。就像他們把茶稱為「茶葉茶」,以區別於沒有茶葉的「茶」——白開水。因此,生煎包子在上海的正確稱謂卻是「生煎饅頭」。
  • 上海生煎,天下第一
    要說上海是最具代表性的小吃,我們必須有生煎。每一個精明謹慎的上海人,只有在談到生煎時,才會有一刻的不合理:上海生煎天下第一!你知道嗎?雪白柔軟的麵團、飽滿的緊實肉餡、香濃燙湯汁和燒焦酥脆的底板是上海記憶中最美妙的味道。
  • 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小吃,生煎包當仁不讓,底部焦脆,香噴噴
    要說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小吃,一定少不了生煎。 每個精明謹慎的上海人,只有在談到生煎的時候才會有那麼一刻不理智:上海生煎天下第一!儂曉得伐? 那雪白鬆軟的麵皮,飽滿緊實的肉餡,香濃滾燙的湯汁,焦香酥脆的底板,是上海人記憶中最美妙的滋味。
  • 上海閒話裡的饅頭和包子
    結果搿個人拿手浪向個生煎饅頭遞了過去……假使保安搭乘客儕是老上海人,搿則笑話是勿存在個,「生煎」搭「雙肩」勒上海閒話裡向讀音是勿同個,兩個字也勿一樣。或許嘸沒「介」勿一樣,但足夠分辨,勿會弄錯脫個。而生煎包,上海人一般勿是搿能講個,儕叫伊生煎饅頭。凡是麵粉發酵蒸熟之後吃個,上海人儕叫饅頭個。生煎,叫生煎饅頭。小籠,叫小籠饅頭。
  • 話說老上海之生煎饅頭,其實更像是包子
    上海有家極有名聲的生煎饅頭店——大壺春,據稱,以前的大壺春是開在人家過街樓下面,其地方狹小,連燒一鍋和生煎饅頭堪稱絕配的牛肉湯的地方也沒有,只能擺出大大一壺大麥茶,用來「過」生煎饅頭,因此有「大壺」之謂。
  • 「放箸摩便腹,呼童破小團,」包子的變遷史,埋藏著人間煙火味
    生煎包的美食之旅就開啟於上海的弄堂,正如《長恨歌》裡所寫的上海弄堂,是濃濃的煙火之氣聚集的地方。就像北京早年的茶館,上海也有茶樓,當然這種茶樓也是分了等級的,越往高層越能代表地位,在影視劇中,總聽到夥計喊道,「二位貴客樓上請」。那麼問題就來了,能上樓的都是什麼人呢?當然非富即貴了。
  • 上海人把包子叫饅頭,東北人把番茄叫柿子,那饅頭和柿子又叫什麼
    相信很多地區的人也是這麼認為的吧,但有一個地區的人就除外,那就是上海。上海人管包子叫做饅頭,那麼饅頭應該被叫做什麼呢? 蟹黃湯包 上海人管有餡兒的的都叫饅頭,肉包就是肉饅頭,菜包就是菜饅頭,豆沙包就是豆沙饅頭,小籠包就是小籠饅頭,生煎包就是生煎饅頭,好像所有的包子在他們嘴上被叫做各種饅頭
  • 和饅頭相比,上海的生煎泛著一股「小資」的味道
    尤五笑道,「情願攤頭上一碟生煎饅頭,還吃得落胃些。」這段描寫間接對生煎很是推崇,但也許有點時代錯謬,生煎在《胡雪巖》書中故事背景的19世紀60年代比較大的可能還沒有出現,一般認為,生煎出現在上世紀20年代。生煎,是生煎饅頭(『sangjimoedhou)的簡稱,詞典解釋為用油煎熟的一種小包子,肉餡,這個定義對於了解生煎的人來說實在有點隔靴搔癢。
  • 被《福布斯》評選全球「必吃」美食,上海生煎饅頭上榜了!
    截至2018年5月底,小楊生煎已經開出了212家門店。鬆軟的表皮,飽滿厚實的肉餡,咬上一口湯水四溢,油而不膩的小饅頭成為上海人無法割捨的生活方式。在《福布斯》雜誌評選的全球最獨特的「必吃」美食名錄中,上海這家生煎饅頭榜上有名。
  • 《上海地道小吃打卡攻略》已整理,快拿去吃!
    說起上海美食除了必不可少的小籠包生煎、鍋貼、蔥油餅這些散落在弄堂裡的老味道讓上海這座繁華的城市多了幾縷市井煙火氣同樣值得熱愛美食的你前去打卡上海生煎包可以說是土生土長的上海點心,對於很多上海人而言,生煎饅頭是記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 盤點上海八大美食,生煎包領銜,最後壓軸的竟然是它
    上海位於中國東南部沿海,在長江入海口位置,是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國的經濟中心。上海,必定少不了吃,可魔都的美食你了解多少呢?上海菜被稱作「本幫菜」,是江南特色美食的重要一環。以鹹淡適中、保持食材原汁原味為特色,突出上海人對「清淡爽口」的喜愛,別具江南特色。
  • 為什麼上海人把包子叫饅頭,把饅頭叫包子?
    為什麼上海人把包子叫饅頭,把饅頭叫包子?包子是遊牧民族向中原遷移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出現在文獻中,以前漢地包子吃麵較少,且多粒,包子便於旅行,突厥人把包子叫 mento,改為漢語包子,後來變成包子。在那個時候,各地的饅頭都有餡料,《紅樓夢》裡也是如此。
  • 湯包,油條,豆漿,晨間煙火氣回來了!
    上海的大街小巷,弄堂口,拐角處……熟悉的人重新出現,熟悉的笑臉隔著口罩,隔不了心中的暖意。煙火氣回來了。一個包子,一根油條,一杯豆漿,一個雞蛋餅……這是一個普通而匆忙的早晨,也是春光裡最美的上海。小楊生煎上海門店的復工率達到80%;珍鼎餐飲的復工率達90%,成交額恢復到原來的80%;上海虹口糕團食品廠已全面復工,銷售額恢復約七成;清美綠色食品從春節到現在一天末停,滿負荷生產,營業額還有所上升……一份上海市早餐工程產業聯盟提供的最新數據,把充滿煙火氣的早餐帶到消費者面前。早餐豐富了起來,晚餐的選擇也多了。
  • 生煎饅頭和水煎包,which one do you like?
    上海人管生煎包叫生煎饅頭。看歐陽應霽的《上海味道》中有推薦上海的大壺春、裕泰祥,這兩家的確是做生煎饅頭很好的店面,大壺春比較符合我這個北方人的胃口,而後者是24小時不打烊的,深業寒冬裡可以叫一客生煎饅頭配牛肉粉絲湯,腦海裡忽然出現《半生緣》中蔓璐跳舞回來吃宵夜的畫面,像是疲憊生活裡為數不多的一點小溫暖。
  • 上海的地標性美食介紹,美味生煎饅頭,唇齒留香紅燒肉
    提到上海,相信很多人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就是東方明珠,但對於一個吃貨來說,想到的當然是那些上海的特色美食了。今天就來看看上海的一些地標性美食吧!生煎生煎的歷史可以說非常的久遠,它起源於元代,在明清時期盛行於江浙滬地區,而在上世紀的30年代開始在上海流行,此後上海生煎的風頭漸漸地壓過了其他地區。其實在上海生煎的全稱是「生煎饅頭」。
  • 上海生煎分清水派和渾水派,誰是「生煎正統」?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在上海灘眾多小吃裡,大概要數生煎最有一縷煙火氣。「蘿春閣」生煎皮薄滷多,吃時要先咬一小口,吮幹滷汁,就如吃小籠那般,這是「湯心幫」「混水生煎」的手藝。兩種不同手藝,是延續至今滬上生煎兩大「流派」的源頭,使得兩個創建者之說似乎有了佐證。先說「清水生煎」「肉心幫」的手藝。
  • 小籠包還是小籠饅頭?上海人為啥把包子叫做饅頭?上海爺叔一次講清了
    特別是那一籠熱氣騰騰的小籠饅頭,不愧是上海的一張美食名片!上海人為啥把包子叫做饅頭文/朗讀 新民晚報 王蔚上海人為啥把包子叫做饅頭1.mp3來自儂好上海00:0002:32西北風要刮起來了。冷得來縮縮抖的辰光,如果來一客小籠,來一客生煎,來一客雙檔,吃到肚皮裡,熱到心頭裡,真的不要太愜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