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生煎,可謂是土生土長的上海點心啦,上海人把所有包子都叫「饅頭」 ,所以,生煎也叫「生煎饅頭」!
生煎饅頭起源於1920的上海,歷史悠久,深受上海人喜愛。早飯,午飯,晚飯甚至宵夜,你都能在上海人的飯桌上瞧見它!
生煎的歷史
一百多年前,上海的茶館在供應茶水之餘,兼營生煎包。
後來,人們在不品茶的時候,也想以「茶點心」作為快餐,順應人們的飲食需求,生煎包走出茶館,成了「街頭小吃」。
經過改良,生煎的個頭越來越大,由傳統的「一兩四個」變成「一兩一個」,現代的生煎包內,更是可以一口咬出湯汁,味道十分鮮美。
餡心以鮮豬肉加皮凍為主,20世紀30年代後,上海飲食業有了生煎包的專業店,餡心花色也增加了雞肉、蝦仁等多種品種。
生煎的美味
生煎包外皮底部煎得金黃色,上半部撒了一些芝麻、香蔥。聞起來香香的,咬一口滿嘴湯汁,頗受上海人喜愛。
成品面白,軟而松,肉餡鮮嫩,中有滷汁,咬嚼時有芝麻及蔥香味,以出鍋熱吃為佳。對它的評價是:「皮薄不破又不焦,二分酵頭靠烘烤,鮮餡湯汁滿口來,底厚焦枯是敗品。」
湯汁是生煎包好吃與否的關鍵,而湯汁的主要來源就是皮凍,那些做了一輩子生煎的店鋪都有自己皮凍秘方,一口下去,都是滾燙的記憶。
生煎的傳承
上海傳統生煎的品牌,最早可追溯到解放前上海橫浜橋地區,幾位老師傅解放前後在復興中路217-219號的益民食府繼續傳承著傳統的配方和手藝。
上海傳統生煎製作工藝於2015年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老字號東泰祥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
秉承百年傳統工藝,東泰祥生煎最大程度上傳承並保留了其傳統的製作方法和口味,生煎為半發酵醬湯型生煎,其精髓是其製作工藝的歷史可追溯到生煎饅頭在滬上開始之初。
傳統生煎製作的好壞取決於發麵的過程,而這一過程的複雜度又取決於加工時的氣候、氣溫、水溫、發麵的酸鹼度、麵團的醒透度、烘製時的水量及技巧等一系列因素的環環相扣。
採用新鮮整塊前腿去皮夾心作為原料自行分割絞制而成,杜絕血汙淋巴肉,其湯汁濃鬱的口感來自於調料的協調 而絕非那些非傳統生煎中香辛料的添加。
所以當品嘗到一鍋真正的傳統生煎的時候,生煎師傅們已經經歷了相當複雜的傳統手工工藝製作的挑戰,其難度絕不亞於義大利傳統手工匹薩的製作過程,這是目前其他非傳統生煎所不能及的。
美食應該回歸於最傳統的本源,用心製作,最傳統的也是最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