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上海人把包子叫饅頭,把饅頭叫包子?
包子是遊牧民族向中原遷移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出現在文獻中,以前漢地包子吃麵較少,且多粒,包子便於旅行,突厥人把包子叫 mento,改為漢語包子,後來變成包子。在那個時候,各地的饅頭都有餡料,《紅樓夢》裡也是如此。包只是俗稱,比較形象一點,後來影響就反壓饅頭。
小編記得有一個關於包子的故事:一百多年前,上海被稱為「探險者的樂園」,各種各樣的人混在一起。外國人吃的主要是麵包,所以滿街都是法式、美式、葡式,還有俄國的叫羅松麵包。上海麵包都簡稱包包。後來,中國包子來了,洋人問,是什麼東西?回答:「中國包」洋人一愣,心想不對啊,麵包都要烤了啊,怎麼還沒烤呢,拿上來了?邊沿的人回答說是土包。哦!老外大開眼界為抵制外國人輕視中國的包子,稱其為「土包子」,上海人開始了抵制歧視「包子」的運動。大家都改稱為「饅頭」,有肉的叫「肉饅頭」,有菜的叫「菜饅頭」,沒菜的叫「淡饅頭」。
事實上,老上海雖然知道有包子這樣一種叫法,但實際上不管有沒有餡料,都是統稱為饅頭。要區別不同的品種,當然要在饅頭前加上相應的冠詞,如無餡的切饅頭、高莊饅頭等;至於有餡的饅頭,即北方人一般把它叫做饅頭,上海人也稱它為饅頭。菜餡兒的叫菜包,肉餡兒的叫肉包,還有生煎包子,小包子等等。談到小籠饅頭,當然不得不提南翔饅頭,在上海老城隍廟裡,有一家南翔饅頭店,也叫南翔饅頭包店。但上海是個海納百川的城市,不管叫饅頭還是包子都沒問題。
其實上海人不吃包子,都叫包子。肉類包子,蔬菜包子,豆沙包子,叉燒包子,雞肉包子,白包子,生煎包子,小包子當然你要把所有的包子變成包子,肉包子,菜包子,小包子也可以這麼叫,只是下意識脫口而出的包子一定是包子。還有一個特殊的例子,就是牛油果煎包,這裡只說牛油煎包。
名字將被更改。過去上海人都叫饅頭,現在很多小吃店都是外地人開的,價格單上寫的是包子,跟包子的名字差不多。久而久之,饅頭包在上海就成了一個意思。許多商品的名字都有多種叫法,是相互溝通的結果,包子饅頭沒那麼講究。
有些朋友分享他們的觀點: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是非常貧窮落後的,那時的上海,作為全國最發達的城市,難免也要省吃儉用,家裡做饅頭比店裡買的便宜很多。父母親都是地道的南方人,我媽是地道的常州人,我爸是毛筆之鄉湖州人,男孩子胃口好,下午就容易餓,所以我媽學習製作各種饅頭,蒸籠,麵粉,酵母膏,記得那時麵粉分兩種,精白饅頭和標準饅頭,價格分別是7分和5分錢,於是我媽在廚房開始揉面,我哥我姐和我兩個人急切地等待噴香的饅頭出籠,廚房裡飄滿面香,要開籠子咯!
將熱菜做好的饅頭一鍋一鍋地倒入竹扁鍋裡,可是饅頭的個頭小得出奇,饅頭僵了,後來隔壁28號的阿婆說饅頭煮好要放在蒸籠裡蒸二十分鐘,然後叫醒面,當時覺得很神奇,饅頭居然要醒下才能蒸。煮僵了的菜包雖然有點粘牙,但燙的噴香包包卻完全無視他的外形…後來,媽媽又學會了製作肉包、豆沙包、甜包(那時候白糖只有糖精片才有),我最喜歡的就是我爸從他醫院食堂買回來的水晶饅頭(餡兒是白糖和豬板油),後來我長大了,就再也不吃這種饅頭了。
前面幾天剛剛和外行同事探討過這個問題,上海話中在饅頭前加定語,以確定饅頭的性質,如肉饅頭、菜包、豆沙包、花卷饅頭、生煎饅頭、籠饅頭等。包子又稱清淡型包子,還有刀切包子、高莊包子等。唯一一個叫「包」的(我和上海同事想了半天,終於想到一個!)本店為外來清真食品,牛油餅,上海話裡不含牛油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