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大物博,雖然我們都說普通話,但在各地還是有自己的方言。每次方言和普通話來回自由切換,就覺得自己特牛,畢竟也掌握著兩種語音。這些方言大都沒有自己的文字,全靠人們口口相傳,能把老祖宗的智慧流傳下來,真的很不容易。如今很多年輕人漸漸和這些方言疏遠了,特別是現在的小孩,外文說得很流暢,但是自己家鄉的方言卻不懂。學習外文固然重要,但是把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傳下去也很重要。

有些地方的方言跟普通話差很多,有些地方的方言卻又和普通話很像。有的地方,則是對某種東西的叫法,在普通話裡指的卻是另一種東西,常常搞得外地人很混淆。比如說上海人把包子叫做饅頭,你一定會問,那他們的饅頭又叫什麼?

其實他們並不是直接叫饅頭,比如肉包,就會叫做肉饅頭,菜包叫做菜饅頭,而小籠包,則叫做小籠饅頭。這麼叫也沒錯,本來麵食做的部分就是饅頭,只是帶了餡料。而他們通過在饅頭前加了餡料的名字來區分,就算是第一次聽說的外地人,也是很容易區分開來的。

估計第一次聽到上海人問你要肉饅頭還是菜饅頭的外地人,都會先是一怔,然後馬上就明白了,畢竟中文就是這麼博大精深。日本人還流行用他們日語中的中文字來說假中文,結果中國人光靠著幾個不連貫的字都能猜到他們想表達的意思。

如果你在上海買包子,也不用擔心該怎麼叫。雖然他們的叫法不同,但是不管你說包子還是肉饅頭,都會給對。而上海人的饅頭,還是叫饅頭,不過他們會說白饅頭或者叫淡饅頭,就是什麼也不包的饅頭。

而在寧波剛好反過來,寧波話裡饅頭叫做淡包。寧波人把饅頭叫做包子,上海人把包子叫做饅頭,而在北方很多地方,也把饅頭叫「饃」或者「饃饃」的。除了這些,你們還知道有哪裡的方言有什麼有趣的故事嗎?

【免責聲明:文中圖片引用至網絡,如有版權方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