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是諸葛亮發明的,那包子呢?

2020-12-20 訴食者

包子是一種古老的傳統麵食,一般由面包裹著餡,主要製作材料有麵粉和餡,起源於四川。包子這個名稱的使用則始於宋代,《燕翼詒謀錄》:「仁宗誕日,賜群臣包子。」包子後注曰:「即饅頭別名」。饅頭之有餡者,北人謂之包子(意思是說饅頭沒有餡,包子有餡)。

現在明白了吧,其實包子就是饅頭。

在《愛竹淡談藪》一書中載:「宋朝有個叫孫琳的大夫,為宋寧宗治淋病,就是用饅頭包大蒜,淡豆豉,每日服三次,三日便病除,被人們視為神醫。

宋代著名的大詩人陸遊不僅寫了《籠餅》詩稱讚,對其詩亦還自作注釋;其《籠餅》詩云:「昏昏霧雨暗衡茅,兒女隨宜治酒餚,便覺此身如在蜀,一盤籠餅是豌巢,」陸遊的注釋為:「蜀中雜彘(即豬)肉作巢(即餡)的饅頭,佳甚,唐人止謂饅頭為籠餅。」由此可見,當時四川用豬肉合面做的饅頭,就已經很有名了。

而北宋陶谷的《清異錄》就談到當時的「食肆」(賣食品的店鋪)中已有賣「綠荷包子」的。南宋耐得翁在《都城紀勝》中說,臨安的酒店分茶飯酒店、包子酒店、花園酒店三種,而包子酒店則專賣鵝鴨肉餡的包子。可見這一時期包子已經很普遍了。

三國時期,蜀國諸葛亮率兵攻打南蠻,七擒七縱蠻將孟獲,使孟獲終於臣服。諸葛亮班師回朝,途中必須經過瀘水,軍隊車馬準備渡江時,突然狂風大作,浪擊千尺,鬼哭狼嚎,大軍無法渡江。此時諸葛亮召來孟獲問明原因,原來,兩軍交戰,陣亡將士無法返回故裡與家人團聚,故在此江上興風作浪,阻撓眾將士回程。大軍若要渡江,必須用49顆蠻軍的人頭祭江,方可風平浪靜。

諸葛亮心想:兩軍交戰死傷難免,豈能再殺49條人命?他想到這兒,遂生一計,即命廚子以米麵為皮,內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顆人頭。然後,陳設香案,灑酒祭江。

從此,在民間即有了「饅頭」一說,諸葛亮也被尊奉為麵塑行的祖師爺。明代郎瑛在其筆記《七修類稿》中記載:「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徵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諸葛亮創始的饅頭,畢竟裡面加上了牛羊肉餡,工序複雜且花費較多。於是,後人便將做餡的工序省去,就出現了白饅頭(不帶餡的)。

包子在中國周圍的其他民族中也廣為流傳,並且發展成有自己特色的包子。

在菲律賓有燒包(Siopao),外形如饅頭,內餡以豬肉、雞肉、羊肉、蝦仁、鴨仔蛋等。

在日本,包子叫作中華まん,まん(man)源於「饅頭」的「饅」,最常見的是豬肉餡。

在蒙古,包子稱作Бууз(buuz),多用羊肉絲做餡,有時也用犛牛肉。

在越南,包子叫做餅包(bánh bao),內餡用豬肉、洋蔥、蘑菇、雞蛋、蔬菜等製作。

而現在的叉燒包、奶黃包、豆包、糖三角、水煎包,甚至包括蒸餃,其實都是包子的一種變形。

所以愛吃這些的小夥伴,都應該感謝諸葛亮為我們帶來的這些美食。也正是因為他,才會讓喜愛餡食的人們有了這麼多的口福。

本期編輯 石頭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訴食者原創,轉載請註明

來源於:foodtalker

相關焦點

  • 也談上海的「饅頭」和「包子」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七擒孟獲,有一仗用火攻對付蠻人的藤甲兵,燒得實在太慘。班師回朝渡瀘水時,河水翻騰無法通過。孔明什麼人啊,立時想到自己殺戮太過,造了孽,不搞點「封建迷信活動」恐怕過不了這一關。當地的習俗是要用人頭祭祀,諸葛亮當然不能那麼幹,於是讓手下用麵粉捏了人頭形狀以作代替。從此「蠻頭」進入中國人的食譜,「蠻頭」變成了「饅頭」,一吃就是千年。那麼問題來了,饅頭和包子究竟是什麼關係呢?
  • 上海閒話裡的饅頭和包子
    肉芯子個叫肉饅頭,菜芯子個叫菜饅頭,豆沙個就叫豆沙饅頭,葛末,嘸沒芯子個呢?搿叫淡饅頭,或白饅頭,或者叫伊高莊饅頭,大概是因為上海有勿少山東人個原因伐。高莊其實只是臨沂底下頭個一隻鎮,為啥「高莊饅頭」個名號可以風靡上海?有老法師曉得個,歡迎來指點一二。生煎饅頭、小籠饅頭對於我迭個土生土長個上海小囡來講,兩樣物事儕是熊掌,一樣也舍勿得慣脫個。
  • 為什麼上海人會把包子和饅頭的定義弄混?
    我們中國裡面的美食是非常多的,就算是饅頭和包子也是我們世界各地常見的美食,現在情況下,但是有一些是地方是不同的。去好像是不同的地方,它叫不同的東西也是不一樣,那包子和饅頭其實裡面我感覺是比較類似的,那為什麼上海人他會把包子叫成饅頭,然後把饅頭教程包子呢?那是地域性的問題,還是他們的習慣問題。
  • 上海的小籠包,為什麼叫做饅頭?
    不過,細心的遊客會發現,這裡的人管小籠包叫做饅頭。明明就是包子嗎,為啥叫做饅頭呢?有餡的叫做包子,沒餡的叫做饅頭,不過上海人卻不一樣,無論有餡沒餡的,都叫做饅頭。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說說饅頭的來歷。根據資料記載,饅頭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三國演義》中講述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蠻之後,過江受戰死冤魂之阻。
  • 寧波人把饅頭叫做包子?上海人把包子叫做饅頭,那饅頭又叫什麼
    比如說上海人把包子叫做饅頭,你一定會問,那他們的饅頭又叫什麼?小籠包其實他們並不是直接叫饅頭,比如肉包,就會叫做肉饅頭,菜包叫做菜饅頭,而小籠包,則叫做小籠饅頭。這麼叫也沒錯,本來麵食做的部分就是饅頭,只是帶了餡料。
  • 為什麼南方人把包子叫做饅頭?看完文章終於明白啦!
    為什麼南方人把包子叫做饅頭?看完文章終於明白啦!在北方,饅頭和包子可謂是2種完全不同的食物,涇渭分明,從沒人叫錯,但是在南方的一些城市裡,有一些人習慣把包子叫做肉饅頭或者饅頭。這是為什麼呢?食物的叫法並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是經過幾百年的時間,慢慢沿襲下來的一種稱呼,穿越到過去就會明白,包子一開始確實是饅頭。說起饅頭的起源,它最早的存在形式是:餅。明火烤的麵團稱為烤餅、隔著器皿烤的稱為烙餅、煮麵團稱為湯餅、做成條狀的是索餅、炸麵團稱為炸餅,而蒸汽催熟的,自然就是蒸餅,也就是早期的饅頭。
  • 學做包子饅頭培訓費是多少,包子培訓班【彭州資訊】
    學做包子饅頭培訓費是多少,包子培訓班【彭州資訊】包子饅頭,是我國四大早餐之一,包子饅頭豆漿油條這四個早餐食品是備受大眾矚目的,本來這種食品初是有餡的,發展到後來,我國北方稱無餡的為饅頭,有餡的為包子。
  • 為什麼上海人把包子叫饅頭,把饅頭叫包子?
    為什麼上海人把包子叫饅頭,把饅頭叫包子?包子是遊牧民族向中原遷移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出現在文獻中,以前漢地包子吃麵較少,且多粒,包子便於旅行,突厥人把包子叫 mento,改為漢語包子,後來變成包子。在那個時候,各地的饅頭都有餡料,《紅樓夢》裡也是如此。
  • 包子店蒸包子有訣竅,包好就放蒸籠,出鍋又大又好吃
    包子是一種古老的傳統麵食,相傳由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 包子這個名稱的使用則始於宋代,《燕翼貽謀錄》:「仁宗誕日,賜群臣包子。」熱氣騰騰的包子白白軟軟、整整齊齊地躺在蒸屜,撲鼻的香氣讓人忍不住咬一大口,鮮美的汁水流了滿口……包子也是吃了一家又一家,然而每家包子鋪做出的包子口感都是截然不同的,有些香軟可口、汁水濃鬱,有些卻乾乾巴巴味如嚼蠟,完全失去了包子的精華。這是什麼原因呢?
  • 傳統麵食「包子」的千年進化史
    包子是我們如今尋常百姓餐桌上的一種常見食物,但是你可知它卻是一種起源於三國時期的古老麵食,歷經了千年的進化史才變成了我們如今看到的這種模樣。甚至它的起源與諸葛亮還有著密切的關聯,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不如耐心地往下看看吧。
  • 上海人把包子叫饅頭,東北人把番茄叫柿子,那饅頭和柿子又叫什麼
    黃骨魚 我們再說一些更簡單的食材,比如說包子,我們通常所說的包子,就是白面裡面夾帶著餡料,可以是鹹口的肉包或菜包,也可以是甜口的豆沙包或流沙包。相信很多地區的人也是這麼認為的吧,但有一個地區的人就除外,那就是上海。上海人管包子叫做饅頭,那麼饅頭應該被叫做什麼呢?
  • 小籠包還是小籠饅頭?上海人為啥把包子叫做饅頭?上海爺叔一次講清了
    特別是那一籠熱氣騰騰的小籠饅頭,不愧是上海的一張美食名片!上海人為啥把包子叫做饅頭文/朗讀 新民晚報 王蔚上海人為啥把包子叫做饅頭1.mp3來自儂好上海00:0002:32西北風要刮起來了。冷得來縮縮抖的辰光,如果來一客小籠,來一客生煎,來一客雙檔,吃到肚皮裡,熱到心頭裡,真的不要太愜意哦。
  • 天下倉無鋁雙效泡打粉——包子饅頭暢銷的助推器
    2016-06-27 15:57   包子和饅頭,相傳為諸葛亮為救人所發明。
  • 中華小當家中的包子,表現出了中國包子的一個精髓
    面點王羅根的四神海鮮八寶包子,展現了中華傳統面點的講究和大氣,包子皮用千年老面發酵而得更是展現了包子這一食物的千年底蘊。包子這種食物在中國歷史悠久,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在七擒孟獲的過程中,因為遇到了雲南的瘴氣,為了讓軍隊繼續前進,諸葛亮根據當地的風俗祭祀河神,但因為諸葛亮不忍用人頭來祭祀,
  • 世界奇特冷兵器:第2諸葛亮發明,第3是印度版「血滴子」
    導語:世界奇特冷兵器:第2諸葛亮發明,第3是印度版「血滴子」眾所周知,冷兵器在我國古代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武器,當時製造武器的水平已經爐火純青。工匠們都掌握不同的鍛造技術。最著名的武器有龍泉劍、軒轅劍、赤霄劍等等。
  • 諸葛亮的四大發明造福了千千萬萬後人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死後追諡忠武侯,因此後人也常尊稱其諸葛孔明、諸葛臥龍、諸葛武侯。在中國歷史上,諸葛亮就是智慧與忠義的代名詞。諸葛亮之所以能夠如此知名,不僅因為他的神機妙算、軍事智慧。諸葛亮發明的東西很多,堪稱古代的發明狂人!
  • 生煎包子?還是生煎饅頭?
    原標題:生煎包子?還是生煎饅頭?老派的上海人把包子叫做饅頭,沒餡的叫白饅頭或淡饅頭,肉餡的叫肉饅頭,菜餡的叫菜饅頭。因此,生煎包子在上海的正確稱謂卻是「生煎饅頭」。老派的上海人把包子叫做饅頭,沒餡的叫白饅頭或淡饅頭,肉餡的叫肉饅頭,菜餡的叫菜饅頭。就像他們把茶稱為「茶葉茶」,以區別於沒有茶葉的「茶」——白開水。因此,生煎包子在上海的正確稱謂卻是「生煎饅頭」。
  • 【春節習俗】二十九,蒸饅頭
    為什麼有「過小年夜,蒸饅頭」民俗呢?其實主要就是吃麵食。麵食是指主要以麵粉製成的食物,除了饅頭外,還有麵條、花卷、油條、麻什、燒餅、餃子、包子、餛飩、麻花等,風味各異,品種繁多。
  • 各種麵食包子各種口味,不僅花樣多而且還好吃!
    包子通常是用面做皮,用菜、肉或糖等做餡兒。不帶餡的則稱作饅頭有的地方成為饃。在江南的有些地區,饅頭與包子是不分的,他們將帶餡的包子稱作肉饅頭。包子一般是用麵粉發酵做成的,大小依據餡心的大小有所不同,最小的可以稱作小籠包,其他依次為中包、大包。常用餡心為肉、芝麻、豆沙、乾菜肉等,出名的有廣東叉燒包、上海灌湯包。中國的面相學也有包子臉之說。包子蘸醋吃,也挺香的。
  • 武大郎的飲餅,饅頭乎?燒餅乎?
    武大郎的飲餅,後世的影視劇多把它拍成今天的饅頭,山東名吃「大郎飲餅」直接註冊為現在的燒餅。這些,顯然是和歷史的真實,相互不一致的。飲餅不是今天的饅頭。既然飲餅有「子母」之說,那就是大小互套的,不是今天的饅頭。《金瓶梅》第七十八回,有明確的「饅頭」記載。賁四的老婆與西門慶勾搭上了,為討好吳月娘,年節時給送了份禮物,不知究理的月娘覺得可憐,讓丫環趕快回了「一盒饅頭,一盒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