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書,學名連環畫,巴掌大小卻承載著幾代人兒時的夢想和記憶。《水滸傳》《紅樓夢》《濟公傳》等等,花花綠綠的封面,帶有明顯時代氣息的人物造型,仿佛讓人一下子回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如今,這些小人書在市面上基本絕跡。但在疊彩區錦繡樂園小區,「80後」的收藏愛好者蔣女士卻收藏了近千本的小人書,其收藏的與桂林題材有關的小人書,最為本地不少小人書收藏愛好者所稱道。
4日,記者採訪了蔣女士。
從小痴迷小人書
4日下午,記者來到了蔣女士家,在其書房內,記者看到了不少擺放整齊的小人書。「這只是我收藏的一部分小人書,更多的放在老家。」蔣女士說。蔣女士對小人書產生興趣,從六七歲就開始了。她說,在那個沒有電腦、手機的時代,小人書帶著她還有很多小夥伴們進入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天文地理、經典名著……這些都可以在小人書裡看到。」「小時候過年都盼著得壓歲錢,我記得7歲那年,春節前我就看中了一本小人書,售價是7分錢。」蔣女士說,當年得到了一毛錢壓歲錢後,她瞞著父母,去縣城的書店買下了那本心儀已久的小人書,歡喜了一個春節。再後來,蔣女士對小人書越來越痴迷。因為家裡經濟緊張,她就通過幫同學抄寫作業的方式,換取同學的小人書翻閱。隨著年齡的增長,為了購買自己喜歡的小人書,她總是把零花錢,甚至把讀書時的夥食費節省下來用於買書。隨著時間的推移,家裡的書架上擺放的小人書越來越多。蔣女士說,目前,她收藏的小人書已近千冊。
收藏桂林題材小人書
在蔣女士的家中,記者看到最多的,就是關於桂林題材的小人書。這些小人書中,有「桂林山水傳說」系列民間故事連環畫,有廣西民間廣為流傳的「歌仙」劉三姐的故事《劉三姐》,還有廣西解放初期發生在奇峰鎮的戰鬥故事《山村復仇記》,以及由白先勇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小人書《花橋榮記》……蔣女士說,在桂林本地上大學期間,很多外地的同學向她了解桂林的一些人文歷史等信息。從那個時候開始,她開始有意識的收藏與桂林題材有關的小人書。因為在她看來,一本介紹桂林的小人書,有時候勝過自己千言萬語的介紹。「你看,這一套『桂林山水傳說』系列民間故事連環畫,一共11冊,就詳細的介紹了與桂林山水有關的眾多美麗的傳說。」蔣女士說,以這一套小人書中其中一本《還珠洞》為例,該書講述了很多桂林市民從小就聽祖輩們說起的關於伏波山的還珠洞的故事。而《金鳳凰》一書則記錄了一個關於疊彩山的美麗傳說:「疊彩山腳下,有一個勤勞的老婆婆養了一隻會生金蛋的金鳳凰。」還有《琴潭晚奏》,則講述了桂林市琴潭巖為何會有琴潭晚奏這一美妙景色的民間傳說。
桂林市青年集郵協會副會長、連環畫發燒友張先生說,與桂林題材有關的小人書從生產的數量來看並不多。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不少全國發行的小人書的發行量都在150萬冊至200萬冊之間,但是當時桂林題材的小人書,大多是由本地的出版社灕江出版社發行,發行量基本是在40萬冊至50萬冊之間,「從發行量這個角度來說,桂林題材的小人書因為發行量少,收藏難度更大。」張先生說,目前蔣女士收藏的與桂林題材有關的小人書近50本,包括桂林山水民間傳說、解放戰爭時期的故事、人文地理等,「在業內來講,蔣女士的收藏這麼齊全、數量這麼多,非常難得。」
再高價格也不出售
記者注意到,蔣女士所收藏的小人書,每一本均由塑料薄膜保護了起來。她說,由於紙質書籍不易保存,她在早幾年就把這些小人書保護了起來。平日裡。她非常注意保持存放小人書的書櫃的環境乾燥,注意除蟲。每年夏天的時候,她還會抽空將這些書籍拿出來翻曬。在日常翻閱的時候,她也總是儘量帶上手套,為的就是儘量減少對這些年代已經有些久遠的小人書的損壞。
雖然翻閱這些收藏的小人書會增加損壞的概率,但蔣女士說,她依然非常樂意讓親朋好友等翻閱,特別是向外地朋友推介自己收藏的小人書。
比如,針對外地朋友,她非常樂意推薦的就是小人書《花橋榮記》。「桂林人離不開桂林米粉,《花橋榮記》這本小人書講述了臺北一家桂林米粉老字號的沉浮和人物坎坷的命運,著力表現了身在臺北的廣西人永藏心底的鄉音、鄉情、鄉戀。其中,桂林米粉就是一種承載鄉愁、鄉音的載體。」蔣女士說,她把這本書推薦給外地的朋友,或許就能幫助他們更容易理解桂林米粉在桂林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也有不少市民提出想購買蔣女士收藏的與桂林題材有關的小人書的意願,都被她一一拒絕了。她說,這些小人書裡面,記錄著「多面」桂林。從某種意義上說,她收藏的與桂林題材有關的小人書,是宣傳桂林、推介桂林的一種充滿懷舊氣息的文化載體,受到了很多同齡人的歡迎和喜愛。此外,這些小人書都是她的 「寶貝」,陪伴著她度過美好童年還有寫滿故事的青春,「它們已成為我人生的記憶與情懷,無論出價多高也捨不得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