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女青年收藏近千冊連環畫,其中「老闆路」你可能都沒聽過

2020-12-14 桂林生活網

小人書,學名連環畫,巴掌大小卻承載著幾代人兒時的夢想和記憶。《水滸傳》《紅樓夢》《濟公傳》等等,花花綠綠的封面,帶有明顯時代氣息的人物造型,仿佛讓人一下子回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如今,這些小人書在市面上基本絕跡。但在疊彩區錦繡樂園小區,「80後」的收藏愛好者蔣女士卻收藏了近千本的小人書,其收藏的與桂林題材有關的小人書,最為本地不少小人書收藏愛好者所稱道。

4日,記者採訪了蔣女士。

從小痴迷小人書

4日下午,記者來到了蔣女士家,在其書房內,記者看到了不少擺放整齊的小人書。「這只是我收藏的一部分小人書,更多的放在老家。」蔣女士說。蔣女士對小人書產生興趣,從六七歲就開始了。她說,在那個沒有電腦、手機的時代,小人書帶著她還有很多小夥伴們進入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天文地理、經典名著……這些都可以在小人書裡看到。」「小時候過年都盼著得壓歲錢,我記得7歲那年,春節前我就看中了一本小人書,售價是7分錢。」蔣女士說,當年得到了一毛錢壓歲錢後,她瞞著父母,去縣城的書店買下了那本心儀已久的小人書,歡喜了一個春節。再後來,蔣女士對小人書越來越痴迷。因為家裡經濟緊張,她就通過幫同學抄寫作業的方式,換取同學的小人書翻閱。隨著年齡的增長,為了購買自己喜歡的小人書,她總是把零花錢,甚至把讀書時的夥食費節省下來用於買書。隨著時間的推移,家裡的書架上擺放的小人書越來越多。蔣女士說,目前,她收藏的小人書已近千冊。

收藏桂林題材小人書

在蔣女士的家中,記者看到最多的,就是關於桂林題材的小人書。這些小人書中,有「桂林山水傳說」系列民間故事連環畫,有廣西民間廣為流傳的「歌仙」劉三姐的故事《劉三姐》,還有廣西解放初期發生在奇峰鎮的戰鬥故事《山村復仇記》,以及由白先勇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小人書《花橋榮記》……蔣女士說,在桂林本地上大學期間,很多外地的同學向她了解桂林的一些人文歷史等信息。從那個時候開始,她開始有意識的收藏與桂林題材有關的小人書。因為在她看來,一本介紹桂林的小人書,有時候勝過自己千言萬語的介紹。「你看,這一套『桂林山水傳說』系列民間故事連環畫,一共11冊,就詳細的介紹了與桂林山水有關的眾多美麗的傳說。」蔣女士說,以這一套小人書中其中一本《還珠洞》為例,該書講述了很多桂林市民從小就聽祖輩們說起的關於伏波山的還珠洞的故事。而《金鳳凰》一書則記錄了一個關於疊彩山的美麗傳說:「疊彩山腳下,有一個勤勞的老婆婆養了一隻會生金蛋的金鳳凰。」還有《琴潭晚奏》,則講述了桂林市琴潭巖為何會有琴潭晚奏這一美妙景色的民間傳說。

桂林市青年集郵協會副會長、連環畫發燒友張先生說,與桂林題材有關的小人書從生產的數量來看並不多。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不少全國發行的小人書的發行量都在150萬冊至200萬冊之間,但是當時桂林題材的小人書,大多是由本地的出版社灕江出版社發行,發行量基本是在40萬冊至50萬冊之間,「從發行量這個角度來說,桂林題材的小人書因為發行量少,收藏難度更大。」張先生說,目前蔣女士收藏的與桂林題材有關的小人書近50本,包括桂林山水民間傳說、解放戰爭時期的故事、人文地理等,「在業內來講,蔣女士的收藏這麼齊全、數量這麼多,非常難得。」

再高價格也不出售

記者注意到,蔣女士所收藏的小人書,每一本均由塑料薄膜保護了起來。她說,由於紙質書籍不易保存,她在早幾年就把這些小人書保護了起來。平日裡。她非常注意保持存放小人書的書櫃的環境乾燥,注意除蟲。每年夏天的時候,她還會抽空將這些書籍拿出來翻曬。在日常翻閱的時候,她也總是儘量帶上手套,為的就是儘量減少對這些年代已經有些久遠的小人書的損壞。

雖然翻閱這些收藏的小人書會增加損壞的概率,但蔣女士說,她依然非常樂意讓親朋好友等翻閱,特別是向外地朋友推介自己收藏的小人書。

比如,針對外地朋友,她非常樂意推薦的就是小人書《花橋榮記》。「桂林人離不開桂林米粉,《花橋榮記》這本小人書講述了臺北一家桂林米粉老字號的沉浮和人物坎坷的命運,著力表現了身在臺北的廣西人永藏心底的鄉音、鄉情、鄉戀。其中,桂林米粉就是一種承載鄉愁、鄉音的載體。」蔣女士說,她把這本書推薦給外地的朋友,或許就能幫助他們更容易理解桂林米粉在桂林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也有不少市民提出想購買蔣女士收藏的與桂林題材有關的小人書的意願,都被她一一拒絕了。她說,這些小人書裡面,記錄著「多面」桂林。從某種意義上說,她收藏的與桂林題材有關的小人書,是宣傳桂林、推介桂林的一種充滿懷舊氣息的文化載體,受到了很多同齡人的歡迎和喜愛。此外,這些小人書都是她的 「寶貝」,陪伴著她度過美好童年還有寫滿故事的青春,「它們已成為我人生的記憶與情懷,無論出價多高也捨不得賣掉。」

相關焦點

  • 連環畫已經消失了?不,這位小哥哥收藏了上萬冊
    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這些可能都是些陌生的名詞,但對只有30多歲的陳宇而言,卻是再親切不過的詞兒,因為這些都是他自小痴迷的連環畫的名字。陳宇在貴陽首屆全國連環畫交流會上如今,陳宇不僅收藏了近萬套連環畫,還組織了貴陽首屆全國連環畫交流會,並主編相關書籍,立志做這一幾乎被遺忘的文學樣式的傳承人。
  • 蘭州青年20年收藏萬冊小人書:最小尺寸「手掌大」
    1979年出生的李剛,有著濃厚的「連環畫情節」,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他開始花費大量積蓄收藏連環畫。二十多年過去了,他私人藏館內已收集了體裁豐富的兩萬冊連環畫,其中最小尺寸的僅有「手掌大」。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有著「連環畫情節」的李剛開始花費大量積蓄陸續收藏連環畫。二十多年過去了,其私人藏館內已收集了體裁豐富的兩萬冊連環畫,其中最小尺寸的僅有「手掌大」。
  • 男子收藏萬餘冊紅色連環畫 曾用集牙膏皮換買書錢
    6月1日,張吉昌向我們展示了他珍藏的上萬本紅色連環畫,摸著這些陪伴了他幾十年的連環畫,他感慨地說,「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珍藏這些具有紅色印記的連環畫,也有我對黨的一份感情。」  珍藏萬餘冊紅色連環畫  在銀川路銀河青城小區的張吉昌的家裡,一間50多平米的書房中,兩面牆壁的柜子裡、書桌上都擺滿了小人書。
  • 連環畫的收藏與記憶
    長大後,因為喜歡閱讀而愛上收藏,其中連環畫是我收藏最愛當年流行的套書,我都收入囊中。其中五十五冊的到今天都是珍藏品,以至後來自己有孩子後,給他的禮物都是精裝本。而大風歌裡劉邦的豪情:大風起兮,雲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其英雄氣概與項羽的力撥山兮,氣蓋世。
  • 連環畫漫畫原稿收藏熱潮漸興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 江粵軍   藝術價值高升值潛力大   連環畫、漫畫原稿收藏熱潮的湧動,在專家們看來,自有其必然性。   作為曾經家喻戶曉的連環畫家,盧延光指出,連環畫是中國從清末民初到上個世紀80年代末近一百年來的一大流行文化,是這段時期裡青少年主要的閱讀對象和精神食糧。
  • 嶺南版中國武術連環畫100多冊,畫風各異,連友:不喜歡變形
    因港臺武俠小說及電影電視劇的陸續引進,中國大陸地區在80年代到90年代興起了武俠風潮。圖2.中國武術連環畫封面現在,這套書也成為了連環畫套書收藏愛好者主要追求的目標之一,由於跨時長,套書中大多印刷量極少,其中品相上佳的、第一版的、第一次印刷的書極難覓得,故嶺南版"中國武術連環畫
  • 連環畫重鎮天津 「畫史」曾被忽略
    天津美術出版社以此為腳本,從1955年開始策劃,到當年12月,出版了聊齋系列的第一本連環畫。這套《聊齋故事》連環畫是新成立的天津美術出版社建社以來出版的第一部大型系列連環畫冊,第一部是葉之浩繪畫的《雲翠仙》,一直到1963年,一共出版了42冊。「因為封面是以藍色為底,所以這一套又被稱為花皮版,到80年代又出了10冊藍皮版。」呂明說,戴仁繪畫的《胭脂》一冊,還獲得1963年的繪畫二等獎。
  • 《春天的畫卷》:30冊連環畫串起時代記憶
    原標題:《春天的畫卷——紀念改革開放40年連環畫集》:30冊連環畫串起時代記憶 經過反覆討論,中國美術出版總社連環畫編輯室主任何玉麟和該書責任編輯劉澤將該書體例確定為「春風篇」「歲月篇」「時代篇」3輯共30冊。 對於每輯的入選作品,編輯團隊也經過了反覆推敲。
  • 甘肅高臺蒸汽機綠皮火車車廂建成連環畫博物館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楊彥宇     館內設有館主收藏區,主要陳展了館主劉青錄先生多年來收藏的1911-1949年間近2萬冊不同形式的連環畫;藏友展示區以全國各地連環畫愛好者名字命名,主要展示他們收藏的各類連環畫作品。
  • 浙江民間收藏家收藏「小人書」萬餘冊 封印時代記憶
    王昌漢和他收藏的「小人書」 孫凜 攝中新網溫州8月6日電(記者 潘沁文 通訊員 楊微微 邱子)「小人書」是屬於20世紀的回憶,伴隨著不少「60後」「70後」度過了年少時的歲月。在浙江瑞安,有一位「小人書」忠實「粉絲」——王昌漢,他收藏「小人書」近50年,共藏有1萬多冊,最多時曾達2萬多冊,走進王昌漢的書房,最先看到的是四扇黑色的玻璃推門。這裡佔牆面近五分之三面積的推門背後,隱藏著一排排被整齊地擺放在書架上的「小人書」。這裡全是王昌漢最珍貴的寶貝,也是他堅持收藏近50年的最大動力。
  • 清末出口中英文連環畫翻譯有趣 以出口美國居多
    周瑞玉解釋,「它乾隆時代就受到文化界的關注,但至今已200多年未曾再現,美術史專家們都說這本書已經在『若存若亡之間』了,可想而知美術文獻界對其的關注。《傳真心領》原刻本後被人民美術出版社多次影印再版,而被近現代美術史和美術文獻專家多年尋訪不遇的增補稿本,竟在本次活動中現身,這是我國人物畫史上的一大發現。」
  • 《中國童話》:連環畫風格,喚起80後小時候的回憶
    孩子們都喜歡讀童話,因為童話故事最接近孩子們的心理,而且能給孩子們非常大的想像空間,可以培養孩子的幻想能力,陶冶情操。然而我們耳熟能詳的大部分都是西方童話,比如「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等,而咱們中國的童話反而了解得不太多。
  • 王家龍先生的連環畫收藏(50) 連環畫期刊
    連環畫的載體除了書之外,還有雜誌和報紙,這是由於連環畫具有長短不等篇幅所決定的。篇幅長的作品,一般都印成書;而篇幅較短的作品,則登在雜誌中,或印在報紙上。建國以來,隨著圖書的發展,連環畫雜誌也創辦過幾種,就我所知道的介紹如下。
  • 你看過嗎?1961年彩色版連環畫《買鳳凰》,發行了50000冊
    《買鳳凰》就是一本改編自寓言故事的彩色連環畫,1961年6月第一次印刷,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次年第二次印刷,發行量為50000冊。內頁1《買鳳凰》這本連環畫採用國畫的傳統線描技法,敷上淡彩繪製完成。畫中的人物、場景繪製很用心,線條流暢、構圖精美、配色悅目,很有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 開封兩位70後大叔舉辦連環畫展,上百本連環畫讓人瞬間穿越回到童年
    整潔的屋內,擺放著上百本小人書,瞬間讓一眾70後,穿越回兒童時代。這就是「憶繪」連環畫展,於12月1日開始,將一直持續到春節後,舉辦這次展覽的是開封兩位70後大叔——收藏家許慶海和侯憲勇。兩位老師年齡相仿,收藏小人書已經有將近30年的歷史,家中藏有不少圖書珍本、善本、孤本。12月13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慕名前往展覽現場,一飽眼福。
  • 「80後」痴迷80年代懷舊玩具 8年收藏千餘件
    「80後」痴迷80年代懷舊玩具 8年收藏千餘件   記者 朱蒙雪 實習生 楊曉天 報導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可能是最後一撥『六一』節還必須找齊白襯衫藍長褲的人,是最後一撥彈過彈珠、拍過『香菸牌子』的人,是最後一撥揣著茶葉蛋春遊的人……」日前,在長寧區一家以「文藝範兒」著稱的咖啡館,「80後」玩具收藏家巴借帶著自己的藏品,和一群「80後」白領一起玩老玩具,重溫童年的記憶。
  • 開掘空間大 讓中國傳統文化在連環畫上"活"起來
    在康健看來,要延長連環畫的生命,必須有新畫法的新創作品補充,擴大其受眾面,而非局限於收藏天地。去年出版的《愛在上海諾亞方舟》就是一種嘗試,來自新疆的青年畫家尤山為這套連環畫注入了油畫技法。今年,人美社還將推出鉛筆素描的《林徽因》等新創連環畫。康健坦言,畫家難覓是目前連環畫新創面臨的很大難題,「找到好的畫家,用新的畫法,描述一個好故事」,連環畫才有新的發展。
  • 連環畫在基礎教育中的作用
    基本上,你是很少能看到我們國家現代優秀故事書的。孩子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接觸外國文學與思想,有些外國文學是政教合一的產物,是不適合我們中華文化的教育思想理念。我們國家有優秀的歷史、人文、地理、思想等文化教育,而在書店裡、圖書館裡,你看到的孩子讀物,基本上都是國外的書籍,而且這些書的印刷成本非常高,孩子的讀物很多都是國外的漫畫作品,這些作品讓我聯想到我們小時候的連環畫! 希望我們國家能重新重視連環畫教育!
  • 連環畫出版信息,上海人美《外國文學作品連環畫特輯二》即將出版
    平裝,32開印數:2000冊定價:328元本輯亮點:1,增加收藏證書;由於從小迷戀繪畫,所以在高中畢業後,即被家人送往國外進行藝術深造。他的整個青年時代都在法國巴黎派遜斯藝術學院度過,不僅形成了深厚的繪畫根基,而且異域的文化風情使他大開眼界,陶冶其中,亦不自覺地留在了他日後的創作筆端。回國後,陳儉先在上海南洋菸草公司等幾家私營企業任繪圖員;後被招入當時以出版連環畫為主的私營長徵出版社,擔任美術編輯。
  • 上百冊連環畫及創作手稿北京亮相 展現新中國70年發展
    杜燕 攝中新網北京9月14日電 (記者 杜燕)今天,「紅色故事繪——連環畫裡的新中國70年」展覽在北京市西城區天橋藝術中心舉辦,200多冊當年出版的連環畫以及50多幅當年的創作手稿悉數亮相,展現時代變遷、中國社會發展與民眾精神面貌的變化。本次展覽為公益性開放活動,由北京市西城區委宣傳部、西城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