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單煒煒
天津文史學者高偉曾有這樣的回憶:「舊時天津,住在胡同裡的人家……唯一能算文化娛樂的,就是在晚飯後,一家人圍在燈下看小人書。鬧市及大街上有不少小人書鋪,孩子們花幾分錢就能看上半天。」作家梁曉聲說:「從聽故事、看小人書到讀名著,可以說這是一脈相承的。大雜院裡的民間故事和小人書是我最初的人文故鄉。」天津連環畫收藏家、民間美術研究學者呂明告訴記者,過去只有到六一或者生日時,家長或許能買一本小人書作為禮物,「誰手裡擁有小人書,基本就是孩子中頗受歡迎的角色了。」
小人書即連環畫,天津曾是連環畫「生產重鎮」,從《勞動模範趙佔魁》開始,《聊齋》《創業史》《敵後武工隊》《血濺津門》等都給幾代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劉繼卣、楊逸麟、張鸞等津籍畫家更是赫赫有名。呂明在介紹天津連環畫歷史時如數家珍。他說,1949年後,連環畫不僅僅是給兒童看的「小人書」,「而一度起著宣傳政策、教育群眾和普及文化的作用,連環畫的兩次『興旺高潮』中,天津都扮演著重要角色,貢獻出了巨大力量。而對於天津的這些重要貢獻,之前的研究、評價是被忽略的。」
天津「第一本」究竟是「誰」
呂明不但是收藏者更是研究者,他在收藏中發現,「一說新中國連環畫歷史,就是上海、北京為主,其他城市都一筆帶過。」對於天津連環畫歷史的研究,基本處於空白,一些傲人的成績被忽略,「尤其是1949年後,天津的連環畫曾領先於全國。」中國連環畫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朝的畫像石,宋朝的木刻和明清的繡像插圖極具代表性。到了清末民初,《申報》出版了新聞連環畫《點石齋畫報》。1899年,上海文藝書局出版了石印的《〈三國志演義〉全圖》,是第一部用連環畫的形式來表現文學原著內容的作品。之後的《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古典題材相繼問世,繪畫者陳丹旭成為中國第一位連環畫畫家。其後,葉淺予《王先生》和張樂平《三毛流浪記》的現實主義題材也受到追捧。可以說,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上海是無可爭議的連環畫「領頭羊」,這和當時亞太地區出版中心的地位和資歷息息相關。據統計,上海有100多家連環畫私營出版機構,但內容和質量參差不齊。
而在天津,不但當時風靡全國的連環畫都在銷售,而且在1936年,由天津民眾教育館編印了《孔子事跡圖》,這也是有「連環畫」之名後,北方最早的連環畫之一,其後根據天津時事施劍翹刺殺孫傳芳傳奇改編的《血濺居士林》、《大公報》連載的《武訓先生畫傳》都在全國引起轟動。同時,解放區也出產了大量連環畫作品,天津馬達的木刻連環畫《陶端予》、秦徵的《大報仇》和安明陽的《劉胡蘭》都是當時相當有名的代表作品。到了新中國成立,連環畫曾一度成為最好的「掃盲」「宣傳政策」的工具,得到了民眾的普遍歡迎。在這一時期,天津一共有人民藝術出版社、知識書店和民主書店三家連環畫出版社,而且當時的報紙《天津日報》《新津畫報》《天津畫報》等,都登載過相應的新連環畫。之前,很多人認為1949年7月出版的《蔣介石罪惡史》是天津第一部新連環畫,呂明考證並非如此。
天津於1949年1月即解放,天津軍管會文藝處於2月創辦了天津人民藝術出版社。6月,阿英主持天津文藝工作後,天津人民藝術出版社曾出版了蕭肅繪畫的《勞動模範趙佔魁》,「這是通過阿英交由上海晨光出版社出版的『工廠文藝習作叢書』目錄中查詢到的,因為當時叢書的大部分文稿都是天津『輸出』的。」
劉繼卣(1918-1983)
提到「天津第一」,呂明還提及一位影響力巨大的天津畫家劉繼卣。劉繼卣為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土城劉家」後裔,其父劉奎齡是中國近現代美術史開派巨匠,動物畫一代宗師,被譽為「全能畫家」,劉繼卣也被譽為「當代畫聖」,「東方的倫勃朗和米開朗琪羅」,尤其在連環畫方面,居於新中國連環畫奠基人、第一人的地位。他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就是工筆重彩的8幅《大鬧天宮》和連環畫《雞毛信》,「一直以來,以北京大眾圖畫出版社的《雞毛信》作為劉繼卣的第一部連環畫作品。」通過走訪老出版人、老畫家以及翻閱大量資料,呂明發現,劉繼卣曾說過自己在1949年冬天就開始了連環畫創作,而他第一部出版的連環畫是1950年6月在知識書店出版的《王貴和李香香》(下圖),當時署名為「可友」。
獨特的選材和大膽的用人
新連環畫題材多樣,其中古典文學依舊很受歡迎。天津美術出版社作為當時中國五大連環畫出版社之一,卻以「獨到」的一部連環畫引起了轟動。「當時各地出版社心照不宣地有一些屬於自己的大部頭,比如北京出了《水滸傳》《嶽飛傳》,上海是《三國演義》《紅樓夢》,河北省是《西遊記》等。」天津的目光落到了《聊齋》上。
選擇《聊齋》,是因為天津的評書大家陳士和已在津門將評書《聊齋》說得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據說1928年,陳老先生在電臺說《珊瑚》,天津衛的老太太們邊聽邊想著自己年輕時的生活經歷,守著電匣子哭。1954年前後,天津文化局組織小組由著名曲藝作家何遲為領導,給老先生搶救性錄製資料,整理出了13段半的《聊齋》故事。天津美術出版社以此為腳本,從1955年開始策劃,到當年12月,出版了聊齋系列的第一本連環畫。這套《聊齋故事》連環畫是新成立的天津美術出版社建社以來出版的第一部大型系列連環畫冊,第一部是葉之浩繪畫的《雲翠仙》,一直到1963年,一共出版了42冊。「因為封面是以藍色為底,所以這一套又被稱為花皮版,到80年代又出了10冊藍皮版。」呂明說,戴仁繪畫的《胭脂》一冊,還獲得1963年的繪畫二等獎。
革命歷史題材「撞車」的現象很嚴重,呂明說,當時僅《白毛女》一書,上海就有17個版本,而天津的《烈火金剛》《敵後武工隊》等連環畫卻獨佔鰲頭,「我認為是當時天津出版社擁有強大的繪畫隊伍和獨到的眼光。」呂明說,1959年柳青的長篇小說《創業史》還在《延河》雜誌連載時,就被天津美術出版社一眼相中。天津美術出版社當時「冒天下之大不韙」,用當時環境下被錯劃成分下放到津郊板橋農場勞改的畫家張卓來繪畫。1961年7月出版第一冊。兩年後,在首屆全國連環畫評獎活動中,署名「板喬」的《創業史》榮獲繪畫二等獎,張卓在現場號啕大哭,誰也不知道這位獲獎者是當時津美社擔保到北京領獎,真實身份依舊是一名「勞改犯人」。
呂明曾統計,天美社在1967年前出版連環畫作品高達一千兩百餘種,形成了以《聊齋志異》系列與革命故事兩大內容為核心點的龍頭產品。1963年全國連環畫評獎,天津共有十二部作品獲獎,獲獎數處於全國第三,可以看出天津在新中國連環畫歷史上的地位。
連環畫從誕生之日起,就以老少鹹宜為主,而在天津有一位女畫家,不僅是天津最早的連環畫創作者之一,也是新中國最早的兒童題材作品著名畫家,她就是張鸞。呂明介紹說,張鸞是天津人,畢業於燕京大學新聞系,父親張國忱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供職,後任天津市財政局長,張鸞和姐姐張米玲都喜歡繪畫,父女曾在1940年天津永安飯店舉辦畫展,頗具影響力。1949年後,張鸞先在上海為三聯書店、兄弟圖書公司畫插圖。上世紀50年代,回到天津定居,出版了《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寶葫蘆的秘密》《危險的戀愛》《紅色保險箱》《小華》《甘蔗田》《人魚公主》(下圖)等連環畫作品,其中,連環畫《寶葫蘆的秘密》是新中國連環畫史上的經典作品。
呂明介紹,1954年8月天津美術出版社成立時,就為低幼年齡設立創作組,後來成立了第二編輯室,專門負責少年兒童圖書出版。1958年在此基礎上成立天津少兒出版社,既有《地下少先隊》《巧救王叔叔》等紅孩子系列,也有和上海美影廠合作的《鯉魚跳龍門》等童話神話系列。1979年後,天津新蕾出版了一系列故事叢書,成為兒童連環畫比較知名的作品。開創性的選材囊括了各種題材,「參與繪畫的有國畫家、漫畫家以及工藝美術家,所以也囊括所有的繪畫技巧。」呂明收藏了幾萬冊連環畫,談到天津連環畫曾取得的輝煌,他唏噓不已。
寫「史話」記錄津門連環畫故事
收藏家呂明
關於天津連環畫的故事,實在是不勝枚舉。採訪中,呂明說起當年轟動一時的反特連環畫《一顆銅紐扣》繪畫者楊逸麟,在北京被莫須有地「封殺」後,到天津以不同化名出版了大量優秀作品;漫畫家朋弟客居津門,曾應邀出版了《通過倮倮區》《一貫害人道》兩部連環畫;曾經是全國唯一的天津北站調緯路天津鐵路局下屬的鐵路工人出版社,曾出版了《1468機車包乘組》等多部鐵路題材的連環畫;著名美術家、畫家鄧柯,出版了大量的《西遊記》題材的連環畫,改革開放後的「新編西遊記故事」篇篇腦洞大開讓人驚嘆……天津連環畫的津味也讓人回味無窮,孫犁《風雲初記》、張孟良《血濺津門》、馮驥才《神鞭》等天津作家、津味小說都被改編成了連環畫,「你看劉建平繪畫的《血濺津門》,玉清池過街樓、東北角五和大樓、海河上金鋼橋、六國飯店、天津火車站等天津舊風物、舊風情,在連環畫中更具立體感。」
在改革開放之後,連環畫出現了短暫的復興,「和過去幾乎以繪畫為主相比,之前出現過的電影和戲曲、話劇的影印本和以攝影圖片組成的攝影小說,也成為連環畫的重要補充。」一方面是對於文化作品的渴求,一方面則是懷舊的思潮。最早是在大胡同估衣街那裡出售,後來是胡同裡有「賃書車」,然後是街頭巷尾的租書小攤。用高偉的話來說,最初對社會的認知及對各種是非的啟蒙都源於那些小人書。小人書、連環畫是幾代人難以磨滅的記憶。儘管大量優秀作品重新印刷出版,新作品層出不窮,但也難以抵擋電視新媒體的衝擊,連環畫最終走向沒落,「這幾年,有人在網上翻出當時很多現在看來不倫不類的連環畫作品,諸如《孫悟空大戰阿童木》之類曾引起一時轟動。」呂明說,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當時在「蹭熱點」,但基本都是連環畫的「迴光返照」了。十餘年來,呂明在收藏過程中,接觸到楊大辛、張道梁、張諦、張錫武、於化鯉、王恩盛、趙兵凱等不同時期為天津連環畫做出過貢獻的出版人、創作人及他們的後人、同事,「我一直在整理資料,寫一部《天津連環畫史話》,今年或許能夠出版,希望對於天津在新中國連環畫歷史上的研究有所貢獻。」
呂明的女兒從事日本文化研究,父女倆的話題常常涉及連環畫、動漫。呂明感慨,日系動漫中,不少是先有「連環畫」作品,後改編成小說、影視作品,中國有著深厚的底蘊,為什麼不能借鑑連環畫的一些優勢,為中國動漫「提提氣」呢?2000年,連環畫收藏已經成為中國十大收藏之一。在呂明看來,連環畫興衰是社會發展的縮影,連環畫收藏已經從書的版本,開始擴展到連環畫原稿、刊載期刊、原作者「原畫重現」等多方面,「但不變的永遠是情結。」
(編輯:傅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