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和弟弟兩個人很淘氣,嬉鬧時打碎個碗碟什麼的是家常便飯,惹得一貫節儉且脾氣有點暴躁的母親非常生氣,恨不得給我們好好「吃點生活」(胖揍一頓)。
而只要父親在家,看見母親真的生氣要動手揍我們的時候,一般也會跟著嘴上附和著,虛張聲勢地討伐著,卻看似無意之間拉開院子的大門,將我們向屋外趕。弟弟跑得飛快,一溜煙兒就竄出了家門。母親好面子,斷不會追出門外繼續追打的。
而我卻不願意跑出去丟臉,老是在屋子裡繞來繞去,被母親在後面追趕著,眼看著就要被她抓住,我嚇得嘰哇亂叫。父親就會適時攔在我和母親之間,當靠近我的時候,他悄聲說:「快點跑出去啊,你這傻孩子,跑!」我這才會意,趕緊在他的「掩護」下溜之大吉。
事後父親和我們說,大人在氣頭上呢,會越打小孩越生氣的;只要我們這些搗蛋的熊孩子趕快離開視線,他們的火氣自然慢慢就消了。「其實,並不是真的要打你們,只是讓你們長點記性。記住,快點跑出去,大人氣消了,就好了。」父親心平氣和地說。
母親卻嗔怪父親這樣教壞小孩子:「不打不長記性,該揍還得揍!」
「打了孩子,你手疼心疼的,何苦呢?」父親說: 「如果生氣真忍不住,可以摔東西嘛。」
「摔壞東西不要花錢再買嗎?」母親氣哼哼的:「你這都出的啥損招啊?」
父親樂了:「你真是笨吶,不會撿摔不壞的東西摔嗎?草籃子、鋁鍋蓋不都是嗎?哎,對了,鋁鍋蓋好,扔得時候響聲大,用腳踢都行,嚇人又解氣。」
「踢扁了你還能修?是吧?看你能的。」母親終於露出笑容來。
後來,這招不打孩子摔東西的家風就在我們家執行起來。小孩子闖了禍,惹惱了家長,挨大人責罵教訓時,機靈識相點,不要老頂嘴,基本就沒事了。
一晃我們讀書工作去了外地。等到成家有了孩子,尤其是自家熊孩子根本不服管教,還仗著爺爺奶奶的寵愛挑戰家長時,真是氣得不得了。這才理解當年母親的怒火,有時候真的忍不住不打孩子啊。
初一的時候,孩子的數學成績不穩定,考試排名忽上忽下的。作為家長,當然不能袖手旁觀,老公自恃重點中學、211院校畢業,自告奮勇要教她。可是,孩子平時布置的作業挺多的,她的速度屬於一般還偏慢的那種。每天吃過飯開始,光是完成學校的作業就要弄到晚上8,9點鐘。
等到她做完作業,老公會針對她最近的錯題,出一些類似題型的題目,讓她再多練練,熟悉一下,通過反覆練習講解,以期她能夠完全掌握。
但是,這樣看似完美的輔導計劃卻實施得雞飛狗跳,家宅不寧!小噴友要麼說老爸的講的她聽不懂,書上沒學過;要不就是榆木疙瘩(老公語)一塊,根本不開竅。氣得老公在紙上又寫又畫,最後拍桌大吼:「你長腦子了嗎?這道題剛才講了三遍,三遍吶你還做錯?!」
小噴友也不幹了:「我要做這麼多作業,不累嗎?你剛才還可以看電視,倒舒服的來……」
於是,一場家庭聲討大戰開始了,場面很是壯觀…… 此處省去365字。
這時候,輪到家裡的成熟人設——我出場了,把小的哄去先洗澡,然後對氣炸了肺的大的說:「你用高中大學的知識當然能夠解出來題,孩子聽不懂挺正常的。咱別省錢了,去請專業老師來教吧。」
為了請到合適的老師,我把附近的教育機構跑了個遍,帶著小噴友去上體驗課。一開始,她還算配合,可聽了課後,卻死活不肯答應來上課。無奈之下,我又託朋友介紹,找到一位開小班私教課的老師。
到了周末要上小班課的時候,無論我好說歹說,一貫在家裡稱王稱霸的小噴友,就是不肯去,後來乾脆躲到奶奶的房間裡,把門從裡面鎖死了。我氣到渾身發抖,這位老師要熟人介紹才肯收學生的,我花了好多口水還欠著人情,才要到一個名額啊。
眼看著上課的時間已經到了,任憑我用力敲門、捶門,都是無濟於事。盛怒之下,我抄起了一隻木凳,朝門上砸了過去。頓時,木門的一層三合板被砸出一個大洞,嚇得裡面的奶奶趕緊從裡面打開了房門。
這一招威力不小,小噴友看奶奶也怕了,再看看滿臉兇相的我,不得不軟了下來,跟著我去了老師家。
在蘇州,中考的難度堪比高考,要刷掉一半的人,才能上普通(包括重點)高中。你說,我們做家長的容易嗎?不打孩子砸東西的家風還是有用的哈。
P.S. 門都砸出個洞,後來用這個堵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