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來,慢性病的併發症像魔鬼一樣纏著母親。
在嚴重的時候,她會面部潮紅、心悸,這些症狀嚇壞了她——她經常會平躺著床上,兩眼空洞地望著某處,一句話都沒說,但每一個動作都在訴說著絕望。
家裡那個小村子的鄉親們,早已不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卻開始找上了他們。
很多人一直有一個誤解,慢性病的主打選手是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性疾病、糖尿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和代謝類疾病,總被聯想為「富貴病」,似乎只有高收入發達國家的高脂肪飲食和缺乏活動的生活方式才會導致。
但是,實際上,80%的慢性病死亡都發生在發展中國家。
世界衛生組織WHO官方網站慢性病專欄中,提出了關於慢性病的十大誤解,誤解之一便是 「慢性病主要危害富人」[1]。
與這種誤解截然相反的是,窮人比富人更有可能患慢性病,窮人比富人更容易因慢性病而死亡。
52歲的Roberto從不擔心自己的高血壓,也不關心自己的飲酒和吸菸習慣。圖片來源:WHO官網
WHO官網上列出了一個患有高血壓農民的例子——他從來不擔心自己的高血壓,也不關心自己的飲酒和吸菸習慣。「他是如此固執,」他31 歲的女兒說,「我們無法談論他的健康。」
這像極了母親。
母親從來不認為自己的「三高」需要控制,也不關心飲食,由於眩暈症狀,也從來不運動。
由於慢性疾病發病機制複雜,臨床對疾病主要以控制、改善為主,患者往往需長時間服藥,加上合理的生活方式,這要求患者具備較高服藥依從性和積極自主地改變生活方式。
但生活方式是什麼?
生活方式背後是一個人以及他的所有生命。
多個研究調研了農村慢性病的防治現狀,提到農村人由於經濟原因,通常不選擇正規機構就診[2]。
這些年來,母親經常光顧縣醫院、鄉鎮醫院,偶爾會在我和姐姐的強力幹預下去市醫院,前者給的治療方案無非是輸液——通常是心血管疾病防治領域的中藥注射液;市醫院會開幾味藥,讓母親吃完這個療程之後再去複查,但母親從來沒有複查過,也從來沒有明確的治療路徑。
更重要的是,由於農村文化落後,對慢性病知識的缺乏,疾病防治意識薄弱,使農村慢性病問題更加顯現。
《我不是藥神》中,藥販子張長林的一句話讓無數人無限感慨:「我賣了這麼多年藥,發現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這種病你治不好,也治不過來。」
農村人大多用藥依從性不強,並且對日常生活方式幹預治療表示不屑,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曾經過著粗糲的生活,亦形成了粗糲的想法,不能理解慢性病的防控要點,不能理解改變生活方式的關鍵作用。
他們常常在症狀出現時去醫院(大多是鄉鎮、縣級醫院),「生病了就吃幾味藥物、打幾針」;在症狀緩解時認為自己成了健康人,對健康幹預報以鄙夷的態度,「運動啥的都是鬧著玩兒的,生病了還得治」。
近些年回家,村裡這樣的人越來越多了。多個研究表明,慢性病已經成為影響農村老年人生命質量最主要的因素,慢性病嚴重影響著老年人的生命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巨大壓力,已經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3]。
常年累月,農村慢性病患者盲目頑固地堅守著自己的舊有信念,難以控制慢性病,在病人與健康人的身份間切換,在治癒的希望與又犯病的絕望中遊移,這種無法徹底擺脫的疾病成了他們無法理解的災難。
以前生龍活虎的鄰居病倒了,他是村裡的木匠,修建了村裡最豪華漂亮的一棟別墅,如今得了高血壓,也開始日常眩暈,病懨懨,表情中的活力消失了,他出了名的脾氣暴躁,妻子軟弱的個性以及女兒出嫁的不順心都能讓他雷霆大怒咆哮不已。
小賣鋪的老闆娘患了糖尿病,她身材短短胖胖的,因為控制不好血糖,她開始視物模糊,這種症狀讓她害怕極了。神色中以往的昂然變成恓惶,每次見到她,總是不住悲嘆著她的生活,一邊是因為高血糖造成的併發症讓她害怕;一邊是被連累家人的抱怨讓她愁苦。
在這個村莊裡,生活仍舊像以往一樣冗長地繼續著。
早飯後,悠悠走到村頭曬太陽,11點鐘回家做午飯,午睡到下午三四點,繼而又悠悠去村裡走走,天暗下來,可以回家吃晚飯休息了。
飲食以澱粉和油脂為主,優質蛋白和蔬菜攝入過少,油鹽不加控制;
男人們聚集在一起時,房間裡煙霧騰騰,呼朋喚友大口吃肉大口喝酒;
農活更多由機械代替,體力活動的機會大大減少,打麻將、嘮嗑在生活中的比重增加了;
一個個將雙手交叉著背在身後,繼續著村裡的閒話——誰家夫婦不和,誰家又掙錢了。只不過,關於健康的話題逐漸增多了——你的病吃什麼藥?輸液了沒?平常怎麼吃的?
《貧窮的本質》一書中討論了貧窮人的健康陷阱,窮人能負擔預防性措施的花費,但這種措施並沒有很廣泛採用,窮人依舊常常為自己的健康感到擔心、緊張。「窮人所陷入的困境與我們其他人的困擾似乎是一樣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堅定、拖延。」作者如是說。
直到近些年,母親由於患有輕度糖尿病的原因,飲食帶來的血糖波動直接地影響到她的健康狀態——有一次在醫院,忍不住吃了兩片餅乾後,測血糖發現明顯高了,換來醫生的一頓批評。她開始意識到飲食方式的重要性,每天上午固定要吃的蘋果消失了,也不再吃油炸食物,「不能悠悠躺在床上等著某個神奇的力量來拯救我,要靠自己」。
錢不能買來命,窮的不一定是金錢。
是的,那個神奇的力量也許永遠不會來,但靠自己可以,中國的農村裡還有千千萬萬戶淳樸的鄉親們,他們窮的和缺的,是對健康的理解,抑或是我們常說的「健康素養」。
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數據顯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每年導致4100萬人死亡,相當於全球總死亡的71%[4]。
關於保持健康的正解,很早以前,WHO就給出了完美的答案: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菸限酒、心理平衡。
今年7月,國家發布《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明確提出我國將開展健康知識普及行動,推動全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到2022年不低於22%,到2030年不低於30%[5]。
但願,這一天早日到來,生活在黃土地上的農村父老鄉親們,不再為健康而「窮」。
參考文獻
[1]《「預防慢性病:一項至關重要的投資」》,世界衛生組織官網https://www.who.int/chp/chronic_disease_report/part1/zh/index6.html
[2] 《農村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就診行為與影響因素研究——基於CHARLS數據的實證分析》,寧滿秀等;2016,9(5);35-41.《中國衛生政策研究》
[3]竇偉潔,韓志琰. 山東省農村居民健康相關生命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17(15)
[4]《非傳染性疾病》2018.6.1 世界衛生組織官網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noncommunicable-diseases
[5]《我國推動居民健康素養水平至2030年提升至30%》 2019.7.16 中國政府網
http://www.gov.cn/xinwen/2019-07/16/content_5410313.htm
*本文配圖來自WHO官網、站酷海洛、騰訊視頻。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