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鳳凰網房產   2020年12月22日 17:11
2017年7月,紐約愛樂樂團在北京亮馬河畔舉行了一場非正式的演出。
演出本身算不上轟動,不過,映著綠景的河面,近5000平方米景觀草坪,與大師級交響樂演奏的相得益彰,卻為圍觀人群帶來了深刻的印象。
很多北京人也是自此重新認識了亮馬河。
9個月前,在演出所在的啟皓大廈河段,一場分工明確的「政企」合作共建試點正式啟動,由政府主導,負責改善水質、提供空間,沿岸企業出資的亮馬河改造新章拉開序幕。
「我們嘗試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單打獨鬥不如合作共贏。」
這次嘗試贏得了積極的結果。數月後的啟皓大廈河段成為了周邊居民休閒的好去處,而啟皓大廈不僅得到了可觀的交互空間,也吸引到蜂擁而至的客戶。很快,共建的理念得到了沿河燕莎、凱賓斯基、藍色港灣等在內的超過20家企業支持,主動配合政府騰退岸線空間。
當時間推進到2020年,沿岸環境已然是全新的面貌,竣工後的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在不同功能區域內,呈現了數幅共享、有序以及生機盎然的景色。
這是一則屬地、居民、水務部門和社會單位四方共治的新亮馬河故事。今年10月22日,龍湖智慧服務作為「河道管家」正式入駐亮馬河,而故事也翻至了河道與現代物業服務企業交融的新頁碼。
每天「3萬步」的收穫
如今,煥然一新的亮馬河畔,展現出更高的魅力與吸引力,也留住了更多居民、路人的時光。
據龍湖智慧服務的數據,11月份,每天都有超過10萬人次光顧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這個數據已然超越了頤和園、北京動物園在「十一黃金周」日均人流量的總和。
在這片共享、開放之地,午間是陽光與老人的靜謐時光,晚間有炫彩與遊人的嬉鬧喧譁。而工作日的傍晚,亮馬河畔則屬於穿行的人流:下班歸家的人潮、放學歸家的孩童、奔赴商圈的男女,在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的不同區域中構成同樣的畫面。
10月底至11月初近兩周的時間裡,初入河道的龍湖智慧服務人每天也是在傍晚時分回到管理處。十餘天中,他們幾乎每天都會拉著水務局的工作人員圍著近5.5公裡的河道轉上兩圈,「每天晚上一看,步數最少都有3、4萬。」
在這些「河道管家」看來,「走圈」是一項前期的基本工作——如果連路兩邊的地標建築、主要設備的位置都記不全,「基本也談不上服務了」。
當然,這並非唯一目的,事實上,他們也在摸索河道治理的「門道」。作為全國第二個、北京首個物業公司參與管理、服務河道的案例,放在已將服務覆蓋至13類領域的龍湖智慧服務,也是一次全新的場景嘗試。
「相較於住宅項目的人工湖,河道管理在本質上有很大不同。」龍湖智慧服務亮馬河項目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到具體項目上,河道自身及周邊的情況千差萬別,地域、季節所造成的差異,以及物業公司的服務如何在河道管理體現,幾乎沒有可以參考的經驗。
走圈似乎成為了能夠「一舉兩得」的「笨辦法」。可喜的是,這個「笨辦法」很快被驗證了有效性。
深秋的落葉是屬於這個季節最獨特的景致,但落在河面之上,腐爛的落葉長期累積、無人打撈,便會快速造成水體的汙染。事實上,在進場之前,以落葉衍生出的環境問題,一直是居民、遊人投訴最多的事項。
在數個「3萬步」的溝通、學習後,「河道管家」們決定在現有北京市的相關管理標準基礎上,再提高一個要求。例如,原本河面聚集落葉群落小於一平方米的標準,被他們縮小至0.5平方米;原本較少被關注的河畔落葉,也被加進了清掃範疇。
落在執行上,經過前期的研究,龍湖智慧服務將僅在起點、終點設置的浮漂,加設至河段的每一個關鍵位置;購置9米長的伸縮杆,使岸上工作人員在協助河面清潔時不留盲區;調整拉網清理周期,在人流高峰之前完成景致的精心打扮等等。
一系列細節的改善,得到了積極反饋。在龍湖智慧服務入駐以後的11月,12345投訴平臺、社區網格等平臺的合計投訴數量迅速下降至個位數,在此前數月裡,這個數值每月一直保持在80-120宗。
看不到的「智慧」滲透
翻閱過往的篇章,承載著上千年記憶的亮馬河,以特殊的地理位置流傳出許許多多故事。
沿著東直門外蜿蜒向東的亮馬河,古時被稱之為「晾馬河」。相傳遠來客商的馬馱車隊以及歸來的皇差均會在河畔為馬匹餵飲洗涮,洗完後的馬匹就在河岸上風晾乾鬃毛,「晾馬河」的名字即是由此而來。
舊時遠行之人進京前的歇腳之地,更是今天北京溝通國際的窗口——星羅棋布的各國使館,分布其間的燕莎商圈和藍色港灣等商區,承載諸多國際交往功能。在2019年,亮馬河改造項目被提升至北京市重點工程的高度,成為首都的「金名片」,擔任著城市新地標的角色。
作為這片水面的「智慧管家」,龍湖智慧服務既是亮馬河「政企」共建成果的守護者,更要時刻擦拭這個對外展示的窗口,而這自然也包含了很多河道水面養護之外的工作。
據介紹,除合計80萬平方米的景觀、水面、鋪裝養護外,龍湖智慧服務還負責5座閘壩、13座曝氣泵站、4座水循環泵站、18座調水泵站等水利設施(包括未交付設施)的日常運行維護管理以及物業綜合管理服務。
與看得到的服務相比,對於閘壩這些水利設施,「河道管家」所帶來的更多是看不見的「智慧」滲透。
在河道之上,通過技術的嫁接,龍湖智慧服務已將亮馬河中控系統接入自主研發的慧眼系統,中控室以外的管理人員在移動端,,也可以實時了解、決策河面上的各種情況;FM設備管理系統僅照明設備便接入超過7000個,將設施設備的全「生命周期」產生的基礎數據數位化傳至線上;7*24全年無休的400集成指揮中心,保證每一則報事都將妥善解決。
這些科技的「智慧」源於過往20餘年中,龍湖智慧服務的實際運營經驗及業務場景的積累,據悉,這些自主研發的技術有著很強的普適性,並已在龍湖智慧服務諸多新業態、場景發揮著巨大作用。而這些看不到的「滲透」,在未來或將成為這位「智慧管家」進一步體現服務品質的跳板,輸出更多「滿意+驚喜」的服務。
多年以來,秉持「空間即服務」的戰略,龍湖智慧服務的多業態布局已觸及到13個領域,書寫不同的溫情故事。在亮馬河的故事中,有著跨越千年的歷史脈絡,也有著調動更多社會力量合作的改造決心,龍湖智慧服有幸成為新篇章裡的一個註腳,守護著這份來之不易的美好,在新故事中詮釋著「善待你一生」的服務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