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之爭:細胞合成肉能算「肉類」?看美國FDA管理局怎麼說!

2020-12-13 重樓逾陀

近月,巴西亞馬遜熱帶雨林火災嚴重,令人們亦再度關注當地毀林有助增加土地養牛以輸出牛肉的問題,進而反思人類對肉食無止境的需求所帶來的危機。被視為傳統肉類替代品之一的實驗室制人造肉近年愈見多元化,從漢堡扒延伸至牛扒、魚肉甚至乳製品,更被視為紓緩畜牧業對環境損害的方法。在這些植物或動物細胞製成的人造肉能普及之前,對傳統業者或消費者的一大問題是:到底它們算不算是「肉類」?

即使人造肉能解決技術難題並大規模生產,要真正面世仍要過監管一關。今年3月,美國農業部(USDA)與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宣布監管細胞肉的框架。農業部負責監管食物處理、標籤和分銷;FDA負責調查和安全檢測。協議雖然概括了機構各自負責的議題,以便進一步定下指引,但這監管框架卻仍在食品標籤這重要問題上留白。

當人造肉業者以「潔淨肉」來稱呼自己的研究,被暗示不潔的傳統畜牧業者自然向監管機構施壓反擊。內布拉斯加州獨立畜牧者(ICON)主席Jim Dinklage說:「肉這個字,意思應該是來自活的動物的產品。」美國國家畜牧者牛肉協會(NCBA)前主席Kevin Kester更為強硬:「我喜歡叫它做假肉……我去過的所有地方,100%生產者都希望我這樣說。」去年,NCBA去信農業部表示:「細胞培養肉生產者必定不可被允許使用『牛肉』或任何與傳統牲畜生產過程相關的命名方法。」

對於人造肉和牛奶,美國傳統畜牧業者極力反對稱之為肉類或奶。(Getty Images)

美國密蘇裡州去年率先立法,限制「肉類」字眼只能使用於「牲畜或家禽畜體的任何可食用部份」。Kester自然甚為支持:「有人告訴我,將會有其他州份同樣嘗試釐清如何定義肉類。我們希望雙方在行銷和安全檢測上都能做到公平。」這似乎是想魚與熊掌兼得:既想細胞肉受到跟傳統肉一樣的規管,卻又不希望細胞肉被稱為肉類。現時美國已有24個州的畜牧業者提出類似的禁用「肉類」標籤法案。

美國全國牛奶生產者協會(NMPF)傳訊高級副主席Alan Bjerga認為,「合成」才是對這類人造食品的適當標籤:「按定義它們不是牛奶,牛奶不是這樣生產的,也不是這種成分。 」他質疑,實驗室制奶或許比傳統牛奶較少維他命和礦物質:「我們希望消費者清楚知道,它們營養價值不一樣。

實驗室制奶或許比傳統牛奶較少維他命和礦物質。(Perfect Day Facebook)

現時未知會否就人造肉設下新定義。根據FDA《食物法典2017》,「肉類指的是用作食用的動物獸肉,包括牛、豬、羊或山羊及其他可食用動物的已分割獸肉,除了魚、家禽和野生打獵動物」。牛奶的標準則是「完全由一隻或以上健康牛隻所取得,不含牛初乳的乳汁分泌」。FDA也列明雪糕必須含有不少於10%的牛奶脂肪;Perfect Day的卻完全沒有,只含椰子油和葵花籽油,因此標籤只能標示為「冷藏乳類甜品」,不能以「雪糕」稱之。

Perfect Day就把用來制奶的酵母、真菌、細菌等微生物冠以「微植物群」(microflora)的名稱,來避開使用「實驗室制」、「人工」之類的稱呼。Pandya解釋:「我們嘗試探索如何在植物替代食品業以外起一個新的稱呼,素食者能吃但又不是來自植物,既是動物蛋白又不是來自動物。」不過,這些法律定義有可能隨人造食品崛起而改變,FDA去年9月宣布正「考慮把食品身份標準現代化的途徑」,包括乳製品。

以動物細胞制人造肉與傳統畜牧分別(Aleph Farms)

在這場爭議中,有些細胞肉公司比較溫和,例如Memphis Meats產品及監管副主席Eric Schulze視公司產品與傳統肉類為互補關係:「我們視自己為另一選擇,而非取代(傳統肉類)。 」 Toubia也說不欲完全取代傳統牲畜養殖:「我們不反對傳統農耕。今天的問題是,密集式的工廠化養殖十分低效和造成嚴重汙染,也損害了人與動物的關係。」 Selden則反問怎樣區分自然和人工:「每間大型釀酒廠都在後臺有一間潔淨的小房間,裡面有人穿上白色實驗袍,他們卻不是在『實驗室制』啤酒。我們卻因為某些原因被叫作實驗室制魚。」

GFI與豆腐制肉商Tofurky、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動物立法保護基金(ALDF)等試圖推翻密蘇裡州的法例。GFI政策總監Jessica Almy指該法例「荒謬」,「法例背後的想法是令植物肉變得較不吸引,令培養肉推出市場時較不利。」公益科學中心(CSPI)監管事務副總監Sarah Sorscher認為,沒有足夠證據顯示消費者會被替代肉公司的標籤誤導:「到底用不用肉這個字眼,真正和更大的議題是傳統肉類業界對這些新產品甚為擔心。他們的法案似乎不是想解決市集內的問題,而是想杜絕競爭。」

如何在實驗室製作人造牛奶及乳製品

假設人造肉能成功大規模面世,單是盡這種程度的個人責任,氣候變化是否就會輕易緩和?這或許需要審視到底我們的社會如何看待創新科技。美國雪城大學地理教授Matthew Huber對《Vice》表示:「我認為我們的確需要某程度的創新,但在現今社會,創新只狹窄地被利潤所引導,這就是問題所在。我們只問什麼創新可以令私人投資者賺錢。」這種態度將一定程度左右應對氣候暖化的決心。澳洲紐卡斯爾大學商業教授Daniel Nyberg直指,科技創新現時正為經濟而服務:「基本上,我們正嘗試從物質上重塑地球,這樣我們就毋須重塑經濟。」

有學者雖然認同人造肉的潛力,但強調真正要拯救地球的話,我們的農業經濟必需有結構性改革。(Getty Images)

所以,儘管波士頓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Charles Derber同意科技創新必然有其好處和必要,但也批評它很多時只是作為一個熱門政治關鍵詞,扼殺了有關經濟制度和氣候變化的檢討:「創新,在我看來,是一個合法化的語言,否定了對於處理氣候變化十分重要的結構力量。若你說『我們會借創新找到出路』,其實你不只是在說經濟基礎結構能與解決氣候變化兼容,也在說這就是最好的方法。這是一種危險的論述,因為這不只強調科技為解決方法和問題的基礎,也會引導人深陷於這問題源頭的經濟系統之中。」

相關焦點

  • 兩大人造肉公司搶推口味「最真」新品,你願意「吃」嗎?
    過去的素肉公司服務的多為素食者,但現在的「人造肉」公司們,無論是在實驗室「種」細胞的,還是用植物來「造肉」的,它們所瞄準的都是無肉不歡的「肉食動物」,這賦予了它們突破小眾市場的潛力。近幾年來,更多公司專注肉類替代品的公司在創新,並將自己的顧客群體放大到所有人。他們的創新成果真的改進了很多。
  • 完爆中國素肉的美國人造肉:連比爾蓋茨也愛吃,憑什麼?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買過 5 毛錢一包,叫「香菇肥牛」的零食?這種名字叫「牛肉」,但是實際上是由大豆製成的零食,因為口感跟肉類相似,曾經一度欺騙了小幫的幼小心靈,真的以為這就是肉做成的。經過童年香菇肥牛的洗禮,讓中國人覺得「素肉」從來不是什麼新奇玩意。
  • 「人造肉」概念大熱,大豆蛋白素肉對動物性肉類替代有限
    「人造肉」概念大熱,大豆蛋白素肉對動物性肉類替代有限 「人造肉」是素食主義潮流發展的結果,伴隨食品加工技術進步發展起來,一大批國外企業推出了素肉漢堡、素腸、素肉餅等產品,這給國產大豆蛋白產業發展帶來了啟示
  • 當人造肉上了中國餐桌|消研所盤點
    在去年熱潮之後,將人造肉搬上中國餐桌又一次引發話題。何為人造肉?目前人造肉主要分為兩種,一是「植物肉」,主要是用大豆、豌豆的植物蛋白、胺基酸和脂肪混合而成。二是「培育肉」,主要從活體動物身上提取少量幹細胞,再在實驗室裡將其培養為肌肉組織。
  • 「人造雞肉」新加坡發售 李嘉誠投資 + 高檔雞肉價位
    「人造雞肉」新加坡發售 李嘉誠投資 + 高檔雞肉價位近年植物肉興起,在國際間都成為逐漸廣泛的飲食方式,而近日除了植物肉外,更出現了人造雞肉。美國公司 Eat Just 已獲新加坡許可,將於近日在餐廳開始販賣「人造雞肉」。
  • 血肉味的素食漢堡成了網紅食物,人造肉離我們還有多遠?
    至於這種「人造肉」吃起來是什麼味道?一些媒體在體驗後給出了自己答案。《Vogue》、《New York Post》以及各大科技媒體紛紛感嘆:這個植物做的肉還真有「血」滲出來!可以說 Impossible Foods 重新定義了素食漢堡,同樣通過植物為原料生產人造肉的明星公司還有 Beyond Meat。早在 2012 年 Beyond Meat 就推出了第一款產品「無雞肉之雞柳條」,當時有美食節目主持人表示這是他吃過最像肉的仿肉食品。
  • 兩種「人造肉」,植物蛋白和動物細胞,你支持哪種?
    它由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副教授李健實驗室團隊與植物肉品牌合作研發,號稱中國第一代「人造肉」產品,其口味與真肉接近,主要原材料來自於大豆蛋白和豌豆蛋白。美國最大豬肉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8月13日也宣布,下周開始售賣包括大豆漢堡、肉丸、香腸和肉餡等一系列以大豆為基礎的素肉產品。
  • 素肉漢堡堪比狗糧?美國農場主反擊「人造肉」
    人造肉生廠商:人造肉更健康 對環境影響更小根據市場研究公司尼爾森(Nielsen)的數據,截至今年10月份的12個月裡,美國肉類銷售額下降了0.4%,而肉類替代品銷售額上漲了8%。在此之前的12個月中,肉類銷售額下降了0.8%,肉類替代品銷售額上漲了21%。
  • 「人造肉」將端上美國人餐桌:好處多多 價格不菲
    好處多多 價格不菲 聯合監管「人造肉」即將端上美國人餐桌據美國《科學》雜誌近日報導,實驗室培育的肉類產品,俗稱「人造肉」,很快就會出現在美國人的餐桌上。美國農業部和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近日宣布,他們將聯合對這種肉類的生產進行監督,以便其可以被安全地出售給全國各地的消費者。這兩家機構發布的一份聯合聲明表示,他們將共同努力「培育這些創新食品並保持最高標準,以維護公共健康。」
  • 「烈火烹飪」下的中國式「人造肉」
    「人造肉就是噱頭」「這是場資本遊戲」「人造肉終究是小眾商品」等不看好的聲音不絕於耳。這不禁讓人想問,「人造肉」真的是塊好肉嗎?國內較早進入人造肉行業的初創公司「珍肉」,日前接受了「DoNews」的專訪,創始人呂中茗為我們一步步揭開中國式人造肉的面紗。中國式人造肉的「邏輯自洽」相比國外,中國人造肉市場方興未艾,背後是多方因素共振的結果。
  • 人造肉也能肥瘦相間?聽聽看準了中國市場的以色列CEO怎麼說
    (一不小心暴露了小探戲曲愛好者的隱藏身份)當然,對小探這個紮根矽谷的碼字工作者來說,更令人好奇的問題是:美國這動不動就一家人造肉相關創業企業冒出頭來,中國消費者啥時候能跟這人造肉產生點關係呢?俗話說,想什麼來什麼。
  • 美國在實驗室中成功培育出人造肉,這種人造「真肉」離餐桌還多遠
    美國在實驗室中成功培育出人造肉,這種人造「真肉」離餐桌還多遠人造肉顧名思義是指人為製造的肉類食品,在中國,人造肉其實早已是餐桌上的美食,最經內的做法就是大白菜炒人造肉,這種人造肉指的是大豆產品,加上麵筋混合製成的模擬肉感的「素肉」,其本質只是經過人為簡單加工混合製成的類肉產品
  • 比爾蓋茨和小李子押注,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即將 IPO
    據 CNBC 報導,美國人造肉公司 Beyond Meat 已經聘請了摩根大通、高盛和瑞士信貸來為其安排 IPO,估值和具體的時間表尚未透露,但它將是人造肉領域的首個上市公司。 Beyond Meat 成立於 2009 年,根據 Crunchbase 的信息,這家以素食漢堡聞名的公司此前一共獲得過 7200 萬美元的融資,投資人眾多,我們比較熟悉的有比爾蓋茨、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小李子)、美國最大的肉類生產商 Tyson Foods(也是肉類生產商投資人造肉企業的首例) 以及穀物製造商通用磨坊。
  • 美國人造肉巨頭在華推「獅子頭」和「燒麥」!獨家解析人造肉革命
    而利用技術在實驗室生產人造肉或素食肉則應運而生。未來或許隨著「人造肉(又稱清潔肉類,clean meat)」實驗室取代農場、飼養場和屠宰場,肉產品的價值鏈將極大簡化。曾經的欄內養殖、屠宰等環節將變為活體纖維採樣與細胞培養肉這兩個步驟。
  • 人造肉公司「SuperMeat」獲投 300 萬美元,30年後真正的肉類將消失?
    SuperMeat 通過生物工程從動物細胞中培養人造肉,以「不傷害動物」的方式獲得肉製品。具體生產過程為:通過無害的方式從雞身上提取細胞,再將細胞放入一個模擬雞生物環境的特殊機器,使細胞能夠自行發育組裝成肉。
  • 人造肉科學拯救地球:實驗室培育肉類你敢吃嗎?
    不可能食品公司的人造肉。 該公司稱:「亞鐵血紅素讓肉吃起來像肉一樣。」該公司通過基因工程酵母發酵,創造了一種基於植物的亞鐵血紅素。 孟菲斯肉製品生產的人造肉。
  • 當我們在討論人造肉時,我們在討論什麼?
    目前人造肉主要由兩種路徑製造出來,一種是具有食肉特性的仿肉製品,以來源於大豆、小麥、豌豆等植物蛋白為原料,應用擠壓組織化技術,使其具備動物肉製品的質地和口感;另一種是從動物體內提取幹細胞,在生物反應器中培育試管肉,用動物細胞「種」出肉。下圖所示的,可能是大多數人眼中的「人造肉」。
  • 肉類中最奢侈的「頂級品」,居然不是真肉,而是人造肉
    肉類中最奢侈的「頂級品」,居然不是真肉,而是人造肉人造肉這個概念我們也不算陌生了。但聽的人造肉最多的話還是"健康""科技"的概念。這幾天KFC和星巴克都宣布自己的人造肉產品要登登陸中國了。比如人造美女,不管這妹子是換臉,還是微調,大家都會覺得肯定是她之前顏值不行,而這人造肉也是如此被對待,不少人認知裡這人造肉肯定是不健康的,而最早提出人造肉概念的時候,準備外國的民眾還發起了多次遊行抗議。不過對於致力於專業生產"人造肉"的公司Beyond Meat,而言,他們是非常看好人造肉的未來。這家公司早期做的是肉類生意,是我們常見的冷凍雞肉這類的。
  • 即將上餐桌的人造肉是什麼「新物種」?5個疑惑一一揭開
    美國農業部和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也宣布,將聯合對人造肉的生產進行監督,以保證其能安全銷售。根據分工,FDA將負責監管制造人造肉所需細胞的收集、儲存和培育,美國農業部主要負責食品的生產和貼標籤工作。實際上,美國目前已有數家公司在進行人造肉的開發。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新物種」?
  • 以色列人造肉公司獲1400萬美元A輪融資,細胞培育肉產品將在兩年內...
    FMT 執行長 Rom Kshuk 表示,「我們不僅要建立一個在肉類生產和原料供應鏈方面,包含投資者和專業顧問的全球專家網絡,還將繼續降低生產成本,在未來兩年生產出有商業競爭力、能夠進入市場的細胞培育肉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