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孩子都不會去考慮家長的感受?」家長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
但或許,孩子也會有同樣的問題問家長:「你們為什麼從來不考慮我們的感受?」
對於這個問題,我看到過一個評論,印象深刻:因為很多家長也做不到真正考慮孩子的感受。是的,當我們家長都沒有真正去在乎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也不會學著去考慮自己的感受,更不會去考慮別人的感受。
所以,在學習中跟別的同學發生衝突、打架的孩子,他往往都沒有感受到,打了同學後,同學是會痛、會難過的。因為他在家裡被父母打罵時,他的情感是被忽略的,沒有人去理解過他的感受。
如果有人能真正願意傾聽,認同孩子內心的傷痛,給他機會讓他多說說他的困擾,他會感覺到自己是被在乎的,被關注的,於是便沒那麼鬱悶和困惑,而是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同時也能很好的理解別人的感受,與他人產生共情了。
因此,要讓孩子能夠去理解、考慮父母的感受,父母首先要幫助孩子面對他自己的感受。
幫助孩子面對自己感受的四個技巧:
孩子找父母說話,很多父母嘴上說在聽,其實眼睛一直看著手機,這會讓孩子感到非常氣餒。如果家長能放下手機,看著孩子的眼睛,真正傾聽孩子的敘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達他們面臨的困境。有時候,孩子需要的是我們能與他們產生共情。
父母習慣用指責、反問、嘲諷、建議的方式來回應孩子的問題,這就很難讓孩子有清晰的思路和積極的態度去想問題。如果父母以關心的態度,使用「哦……」「嗯……」「是這樣啊……」這樣簡單的話來回應孩子,激發孩子在敘述的過程中去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從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決辦法。
當看到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父母總是極力的去否定孩子的感受,說「沒什麼大不了的!」「不要緊!」「沒關係」。奇怪的是,家長越是想讓孩子擺脫不好的感受,不管態度多好,孩子都只會越難過。
說出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感覺自己的情緒被理解和接納。例如:「這件事讓你很灰心!」
父母通常不會這樣做,這是因為他們擔心說出孩子的感受會讓孩子更難過。其實相反,當孩子聽到這些話時,他的心裡會感到安慰,會感覺到有人能理解他內心的感受。
有時候,孩子可能會向父母提出,想要一樣東西,而這樣東西父母沒有。通常的情況下,父母往往會給孩子解釋為什麼沒有。但,父母越解釋,孩子越不聽。結果就是再次引發親子間的衝突。
孩子對某種東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解釋,他們就能比較容易接受現實。要注意,是對渴望的心情得到解釋,比如:「真希望我能立刻把香蕉變熟了給你吃!「
其實,比語言的技巧更關鍵的是我們的態度。如果我們沒有真正和孩子產生共情,無論我們說什麼,在孩子眼裡都是虛偽的,都是想對他們進行操控。只有我們真正與孩子有共情,才會打動孩子的內心。
—— END ——
我是大家的「九度」,
更多家庭教育知識可以關注我哦,
你的點讚、評論是我最大的動力!
愛你,麼麼扎!m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