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都不會去考慮家長的感受?

2020-10-10 九度精準教育

「為什麼很多孩子都不會去考慮家長的感受?」家長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

但或許,孩子也會有同樣的問題問家長:「你們為什麼從來不考慮我們的感受?」


對於這個問題,我看到過一個評論,印象深刻:因為很多家長也做不到真正考慮孩子的感受。是的,當我們家長都沒有真正去在乎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也不會學著去考慮自己的感受,更不會去考慮別人的感受。

所以,在學習中跟別的同學發生衝突、打架的孩子,他往往都沒有感受到,打了同學後,同學是會痛、會難過的。因為他在家裡被父母打罵時,他的情感是被忽略的,沒有人去理解過他的感受。

如果有人能真正願意傾聽,認同孩子內心的傷痛,給他機會讓他多說說他的困擾,他會感覺到自己是被在乎的,被關注的,於是便沒那麼鬱悶和困惑,而是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同時也能很好的理解別人的感受,與他人產生共情了。

因此,要讓孩子能夠去理解、考慮父母的感受,父母首先要幫助孩子面對他自己的感受。

幫助孩子面對自己感受的四個技巧:

1. 安靜專心地傾聽。

孩子找父母說話,很多父母嘴上說在聽,其實眼睛一直看著手機,這會讓孩子感到非常氣餒。如果家長能放下手機,看著孩子的眼睛,真正傾聽孩子的敘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達他們面臨的困境。有時候,孩子需要的是我們能與他們產生共情。


2.用簡單的詞語回應他們的感受。

父母習慣用指責、反問、嘲諷、建議的方式來回應孩子的問題,這就很難讓孩子有清晰的思路和積極的態度去想問題。如果父母以關心的態度,使用「哦……」「嗯……」「是這樣啊……」這樣簡單的話來回應孩子,激發孩子在敘述的過程中去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從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決辦法。


3.說出他們的感受。

當看到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父母總是極力的去否定孩子的感受,說「沒什麼大不了的!」「不要緊!」「沒關係」。奇怪的是,家長越是想讓孩子擺脫不好的感受,不管態度多好,孩子都只會越難過。

說出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感覺自己的情緒被理解和接納。例如:「這件事讓你很灰心!」

父母通常不會這樣做,這是因為他們擔心說出孩子的感受會讓孩子更難過。其實相反,當孩子聽到這些話時,他的心裡會感到安慰,會感覺到有人能理解他內心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願望。

有時候,孩子可能會向父母提出,想要一樣東西,而這樣東西父母沒有。通常的情況下,父母往往會給孩子解釋為什麼沒有。但,父母越解釋,孩子越不聽。結果就是再次引發親子間的衝突。

孩子對某種東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解釋,他們就能比較容易接受現實。要注意,是對渴望的心情得到解釋,比如:「真希望我能立刻把香蕉變熟了給你吃!「

其實,比語言的技巧更關鍵的是我們的態度。如果我們沒有真正和孩子產生共情,無論我們說什麼,在孩子眼裡都是虛偽的,都是想對他們進行操控。只有我們真正與孩子有共情,才會打動孩子的內心。

—— END ——

我是大家的「九度」,

更多家庭教育知識可以關注我哦,

你的點讚、評論是我最大的動力!

愛你,麼麼扎!mua~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中國很多孩子,都不會去考慮家長的感受?
    為什麼中國很多孩子,都不會去考慮家長的感受?這個問題我分3點來回答。1:父母的溺愛。大家應該都知道咱們中國的父母和西方父母不一樣,嚴重得疼愛孩子,含在嘴裡怕化了,放在手裡怕壞了,嚴重的溺愛讓孩子成為了溫室的花朵。久而久之很多孩子就會認為父母做的都是應該的,都是理所當然的,不和父母打架,吵架都是謝天謝地,還奢侈得考慮父母的感覺?
  • 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都不會考慮家長的感受?
    我們說,孩子通過交流想要實現的最主要意圖,和每一個成年人在與人交流中想要滿足的需要完全一致,就是找到一個願意聽我說話,並且可以懂我內心感受的陪伴者,而不是整天急著指導我該怎麼辦的好老師。幾乎在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有一個不可避免的矛盾存在於孩子與家長之間——孩子眼中的自己,常常比他們實際的狀態要大得多,成熟得多,他們經常相信自己可以處理好超越他們實際能力的很多問題。
  • 為什麼中國很多孩子都不會去考慮家長的感受?
    為什麼中國很多孩子都不會去考慮家長的感受?這是我最近聽到最多的問題。「孩子根本不關心我,對我態度很冷漠。」「我讓他上課做作業是為他好啊,他為什麼好像和我是死對頭?」「我只是關心她,想給她最好的生活啊。」
  • 幸福課棧:為什麼中國很多孩子都不會去考慮家長的感受?
    現在生活條件已經不像以前這麼艱苦,以前孩子在家要承擔的多一些,所以會理解家長的辛苦。但即便是這樣還是有些不理解的問題存在。十五六歲的孩子與成年人的生活閱歷不同,這個年齡的孩子大多數都是在學校裡(並不是說他們什麼都不懂)沒有過工作經歷。這時候一個成年人對他們去講工作的枯燥和生活的艱辛,對他們來說這些東西離他們很遙遠,他們是沒有什麼具體概念的。這些經歷對他們而言可能會在上了大學或者大學畢業之後有所體會。
  •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不會考慮家長的感受?是他們太自私嗎
    孩子對於父母的感受根本不著邊際。既沒有家長一樣的親身經歷。 又沒有間接了解這些經歷的機會和可能。讓少不經事的小屁孩兒去考慮家長的感受。這對孩子是不是要求的有點高了?父母之於孩子,不能光養。重點在教。如果父母多給孩子一些陪伴。多向孩子講一些生活和做人的道理。多與他們共同參與一些社會活動和勞動鍛鍊。讓他們多懂一些人事兒和維持家庭生活,教育子女的艱辛。讓他們從小品嘗並理解生活起來並不容易的滋味兒。
  • 為什麼很多孩子不會考慮父母的感受?中國式父母的悲哀
    最近一直在關注一個話題,那就是:為什麼中國的很多孩子不會考慮父母的感受?說實話,我以為這個話題下面會有很多教育專家出來說一大通大道理,類似於:怎樣教育孩子不自私、怎樣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我沒想到的是,大部分回答都是孩子在控訴自己的父母,描述自己小時候不被尊重的經歷。
  • 為什麼很多孩子總不考慮大人的感受?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很多孩子都不會考慮家長的感受?」有一個回答,獲得了1.3萬個點讚,是這樣說的: 「孩:今天太陽大,出門帶帽防曬。 爸:這還用你瞎操心,我不懂啊? 爸:今天有雨,出門帶傘沒有?
  • 為什麼50%的孩子,都不會考慮父母的感受,看看你家孩子中招沒?
    很多爸媽都發現孩子越來越不懂得體諒父母,還有一些家長說:「孩子小時候回家,看到我們累了,還知道給我們捶捶肩,揉揉背,倒杯熱水,或掃掃地,可是,現在長大了反而使喚不動啦!其實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和我們做爸媽的有很大關係,主要體現在以下五點:一、咱們多數爸媽,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過多的關注孩子、保護孩子,認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會做,就算當他自己想做事,也認為他還小,讓他去玩去作為理由,不捨得讓他幫忙,長時間積累下來,孩子就形成了一種意識,他會覺得媽媽什麼都能做,不需要自己幫忙。
  • 為什麼許多中國家長都不太會考慮孩子的感受?如何避開育兒誤區?
    因為有的家長們覺得自己生了孩子,養了孩子,孩子就是他們的私有物,就該聽他們的。有句話是家長們常常說給孩子們聽的: 你吃我的用我的,還不聽我的,惹我生氣,還不如養條狗!它還知道給主人要尾巴!你個忤逆不孝的東西!!!這種家長忘了,孩子不是沒有思想不會長大成人的狗狗,他們是人!有思想有想法的人,就算現在還比較弱小,但是他們是人,還有成長空間的人!
  • 智慧家教策略——阻礙親子關係融洽的因素,是家長不考慮孩子感受
    而家長不考慮孩子的感受是影響和破壞親子關係最嚴重的行為。正因為家長不尊重孩子的人權、尊嚴和人格,才導致家長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的不良行為的發生與長久存續。所以我們的「智慧教育創新理論」的教育觀點認為,家庭教育最核心的問題,就是維護好親子關係。
  • 為什麼現在中小學的作息時間不考慮家長的上下班時間?
    如今多數上班族都是朝九晚五或者朝九晚六,當然還有不少是8點鐘上班的。如果家長是9點上班,孩子在讀初中,那麼家長一般需要7點30分送孩子到學校。送完孩子,還有1個半小時再上班呢!早起帶來的昏昏欲睡使家長們只好強打精神提前到單位。小學放學一般是4點10分,其中周三一般是3點10分。初中放學一般是4點50分。
  • 互相抱怨的家長和孩子:究竟是誰忽視了誰的感受?
    01最近一段時間,知乎上有個話題在熱榜上高居不下:為什麼中國很多孩子都不會去考慮家長的感受? 這個話題的討論度很高,目前已經有了一萬五千多條回答。原以為這一萬五千多條都是「可憐父母」對「不懂事孩子」的聲聲控訴。
  • 為什麼,我家的孩子就不會主動自發的去學習?之「動機篇」
    每個人的動機都是不一樣的,成年人與孩子的動機更不一樣,所以很多家長不理解,為什麼我覺得對的事情孩子非要跟我反著來,為什麼我覺得錯誤的事情,孩子偏偏非要去做,非要走彎路。這就因為,人不同,看待問題的方法、角度都不同,所以推動這件事情背後的成人也好,孩子也好,他的動機是不同的。那麼,讓孩子們學習的動機是什麼呢?
  • 孩子為何不考慮父母感受?家長的這3種行為,使親子關係漸行漸遠
    很多父母都感覺孩子不考慮他們的感受,好心好意地給孩子買東西,非但不喜歡,還埋怨自己。感覺自己一片心意付之東流,其實孩子不考慮父母感受的大部分原因來自父母對孩子的不尊重。小晴的媽媽是一個獨立專行的人,生活中的大多數事情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特別是遇到小晴的事情,從來都是她說了算。
  • 現在的孩子不會玩。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玩?
    我第一次聽說孩子不會玩的,而且不止一位家長這樣說!當然,也有很多家長認為讓孩子玩就是放任不管、或者玩遊戲——我剛開始覺得很意外,後來看類似說法多了才想這其中的原因,後來恍然大悟:因為現在的家長絕大多數就是被自己的父母這樣逼過來的,他們自己都不會玩或者對玩的理解就是玩電子遊戲,又如何讓他們引導和陪伴自己的孩子去玩呢?
  • 「誰誰都比你優秀!」父母總拿孩子作比較,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嗎?
    「你看誰誰家的孩子比你優秀!」「你看誰誰誰多聽話!」「你看誰誰誰又考第一名!」「你比人家差遠了!」……相信大多數家長都對孩子說過類似的話,有的是因為看到別人家孩子更優秀的時候說的,有的是因為孩子犯錯或者做的不好的時候說的,可大家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嗎?
  • 為什麼家長小時候可以打,現在的孩子不能打?
    再看看現在的孩子,父母還沒打呢?有的孩子就開始和父母記仇了。有些孩子被父母批評幾句,就威脅父母跳樓自殺的。學校老師更是不敢打,現在連批評也得掌握好分寸。 也許很多人就奇怪了,現在的孩子為什麼就不能打呢?為什麼對挨打這麼敏感呢?實際原因非常簡單。
  • 孩子愛鬧脾氣,家長別急著否定他的感受,應讓孩子恰當地表達情緒
    很多家長對孩子都是有求必應,生怕孩子在自己手裡受到委屈,因此也是一味地縱容孩子。每當孩子犯錯或者是鬧脾氣時,家長都是心軟忍讓,無條件的對孩子妥協,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告訴孩子,只要鬧脾氣,自己的需求就會得到滿足。
  • 孩子有什麼錯,為什麼不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
    01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捧在手心都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怎麼會剝奪孩子的生命呢江蘇連雲港一對夫婦就剝奪了孩子的生命。兩人因生活壓力大,不堪重負,喝下農藥自殺,連帶兩個孩子一起窒息死亡。一家四口其樂融融的場面,頓時變得支離破碎,但是人們並沒有怎麼同情他們,反而一陣罵聲。孩子何其無辜,他們有什麼權利剝奪孩子的生命。有人為他們辯解說:「他們肯定是害怕孩子留在世上受苦,才做此決定。」既然害怕孩子受苦,為什麼不給孩子幸福的生活呢?生而不養,也是一種罪過。
  •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不說方言了?方言會不會失傳呢?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不說方言,主要是由社會環境造成的1、國家大力提倡普通話普及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普及普通話,使得現在大部分在城鎮生活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說的都是普通話。現在孩子在學校以及同齡玩伴都是以普通話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