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英烈母親田伯芬家的三封書信

2021-01-20 華龍網


一封遺書 「把兒子的照片放進我的骨灰盒」

「我死了,把兒子何田忠犧牲前的照片和烈士證照片放到我的骨灰盒裡;再去雲南屏邊烈士陵園祭奠兒子的時候,帶上我的一份遺物……」

半年前,田伯芬85歲的老伴何良英突發疾病去世,去世前給家人留下了一封遺書,遺書的一半內容都圍繞著老兩口40年前犧牲的么兒何田忠。

田伯芬和丈夫年輕時都在「特鋼廠」工作,靠著微薄的工資收入養活一家老小,把四個孩子都拉扯長大。

從新中國成立直到70年代中期,田伯芬老兩口響應祖國號召,舍小家為大家,先後將自己三個兒子送入部隊,保家衛國。大兒子何田鈞去西藏、三兒子何田坤去東北,小兒子何田忠去雲南,全都是當時條件最艱苦、最危險的地方。

心痛的是,大兒子和三兒子在西藏、東北服役後相繼退役回到重慶,最令她疼愛的小兒子何田忠卻再也沒能回到她身邊。

1979年2月20日,年僅21歲的何田忠在戰鬥中犧牲,部隊為他記了二等功,並追授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和革命烈士。

「么兒平時家信較多,到了1979年初,我就再也沒能收到過書信,當時就有種不祥的預感,心裡一直堵得慌。」田伯芬說,把兒子送到前線,她和老伴何良英就做好了準備,但從沒想過會真的再也見不到兒子。

漫長的等待後,從部隊送來一封特殊的書信——烈士證明。拆開來,田伯芬和老伴看到了一個至今都忘卻不了的消息。

「么兒犧牲了!」田伯芬和老伴悲痛欲絕,眼淚都哭幹了,卻又硬挺了過來。夫婦倆雖是普通工人,卻對黨對祖國有著樸素的感情,他們深知「位卑未敢忘憂國」,國家需要的時候,不惜赴死,這是軍人的使命。

烈士證明送到家裡的當天,二哥何田欽一時接受不了事實,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時至今日,他仍然不相信弟弟已經犧牲,吃飯時,都會給弟弟擺上一副碗筷。

何田忠犧牲後,每年2月,田伯芬都會因為思念么兒,生上一場大病。無數個失眠的深夜,她撫摸著枕邊何田忠的遺物淚流滿面,從此要靠服用安眠藥才能入睡。

一張烈士證明 她苦尋兒30年「再相見」

烈士證書被田伯芬從信封裡拿出,用畫框裱起來掛到了牆上。她家只有60平米,卻用整面牆的位置掛著幾個畫框。除了烈士證明,畫框裡還有何田忠的畫像、榮譽證書。

何田忠犧牲後,田伯芬甚至連兒子的墓地在哪裡都不知道。她不是沒有尋找過兒子的墓地,但由於何田忠生前部隊改編、撤編,她不知道該從何查起。

隨著身體每況愈下,能夠在有生之年去兒子的墓前祭奠,成了田伯芬和老伴最大的願望。

2009年5月,在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幫助下,田伯芬和老伴幾經輾轉找到了位於雲南屏邊的墓地,時隔30年再次「見到」小兒子。

兩位老人一次次撫摸兒子的墓碑,任憑淚水打溼衣襟。老伴給兒子帶了很多他小時候愛吃的東西,還在墓地旁邊栽了一顆小柏樹。

「么兒,爸媽來看你來了!我們天天夢到你啊……」

「么兒,我們年紀大了,真的要和你永別嘍……」

30年的綿綿思念,30小時萬水千山,30分鐘的墓前相見……

這一眼,雙親年邁,路途遙遠,初見或許就是最後相見。烈士母親的悲痛呼告,令在場的人無不動容。

很多人曾問起田伯芬,為什麼要讓兒子都去參軍?她說,「送自己的孩子參軍入伍,報效祖國,無怨無悔」。不僅如此,她還動員孫輩入伍,「接過田忠的槍」。

在尋找和掃墓過程中,田伯芬收了幾十個來自天南海北的「兵兒子」和「乾女兒」,他們中有兒子當年所在部隊的戰友,有志願者,還有很多社會人士。在田媽媽的小本本上,一行行記著所有「兒女」的詳細住址和電話號碼。

這些年,老人並不孤獨。在她的身邊,總有一群穿軍裝的孩子們。他們來自全軍不同部隊,平日裡不斷的電話問候,只要一有機會來重慶,都會看望老人家,陪老人聊天、散步,年復一年地傳遞著對英雄家人的關愛。正如田媽媽所講,她失去了一個兒子,卻換來了無數的兒子。

這些年,「兵兒子」們教會了田媽媽使用微信,從此,田媽媽與兒女們的心更近了,除了送東西表達愛意,田媽媽還會在微信上留言激勵大家在各自崗位上不斷學習,盡職盡責,努力報效國家。

一份家書 老黨員靈堂上留下「四條要求」

2018年12月27日凌晨,重慶一家醫院裡,85歲的何良英帶著對兒子的思念,永遠地閉上了雙眼。

老伴離開後,已入黨近60年的田伯芬回想起與丈夫的點點滴滴,她飽含淚水寫下了她與老伴的共同願望——一封樸實無華又分外感人的家書。

家書這樣寫道:

「我和老何都是黨的人,為黨的事業奮鬥了一生,今天老伴走了,我要代表他,向全家提出四條要求:

第一,全家人都要向老何學習,一輩子聽黨的話跟黨走,啥時候都不動搖,都不含糊。

第二,儘管家裡還有很多困難,但全家人不能向組織上提任何要求,我作為一個老黨員要說到做到。

第三,不收組織和社會上的慰問金。

第四,按照老伴提出的遺囑,我要代表他向黨組織交最後一次黨費。」

在靈堂上,她將家書內容告訴每一位家庭成員。同時,她還拿出200元錢,作為丈夫何良英的最後一筆黨費,交給了組織。

「真的不容易,在這種死別的時刻,都不忘自己是黨員的身份和職責。」在現場參加追悼會,默默抹淚的80多歲的老黨員李紹章說,第一次在追悼會上聽到這樣的家書,深受感動。

在鄰居眼中,田伯芬是一個低調的人,很少提及自己是烈屬的事情。即使生活拮据,也從不叫苦喊窮。

幾十年來,田伯芬一家擠在修建於上世紀60年代分配的家屬房裡。房間裡仍然保持著60年代的模樣,地面是水泥地,客廳也只有一張缺了角的摺疊桌和幾個不成套的藤椅。

前來慰問走訪的工作人員,看到如此簡陋的條件,要求為其改善居住環境,除了客廳牆粉白之外,她毅然拒絕了其他裝飾的要求。

多年來,從節日慰問,到應享受的各項政策,黨和政府對烈士家屬家庭的關心都未缺席。田伯芬總是說:「現在的日子好了,政府給我發放了烈屬優待金,也經常上門來關心我的身體,我沒有什麼需要了。」

又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田伯芬小心翼翼地從牆上取下畫框,將兒子的烈士證書和榮譽牌匾擦拭得乾乾淨淨。

40年前送兒上前線,40年後靈堂傳家訓,英烈母親田伯芬,用行動詮釋了一個共產黨員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華龍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 不得複製或建立鏡像地址:重慶市兩江新區青楓北路18號鳳凰座A棟7樓 郵編:401121 廣告招商:023-63050999 傳真:023-60368189

華龍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 不得複製或建立鏡像 地址:重慶市渝北區金開大道西段106號10棟移動新媒體產業大廈 郵編:401121 廣告招商:023-63050999 傳真:023-60368189

相關焦點

  • 範媛媛 百封書信架起家校共育橋梁
    今天,輔導員職業文化工作室為您帶來鄭州大學護理學院團委負責人、2015級輔導員範媛媛老師用百封書信架起家校共育橋梁的育人故事。我們邀請到的嘉賓是鄭州大學護理學院團委負責人、2015級輔導員範媛媛老師,為我們分享她百封書信架起家校共育橋梁的育人故事。
  • 移民文化|百年前48封書信,訴說三地鄉愁情
    該書收錄了1918-1923年蜀閩粵三地胡氏族人往來書信48封,再現了18-20世紀胡氏家族遷川、定居、創業、發展的完整圖景。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陳世松在首發儀式上表示,四川作為移民大省,如今民間尚存大量老族譜,但在族譜中完整保留客地與祖鄉書信往來的,非常罕見。
  • 【陽曲支前故事】英烈手印照千秋
    講好支前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實現中國夢想。今天給大家分享英烈手印照千秋的故事。,充實支前故事。故事還得從人民解放軍攻打風格梁說起:1948年10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第7中隊12旅59團、60團和傅作義的一個起義師近2萬多人,先後來到西黃水向風格梁發起攻擊。戰鬥打得十分激烈,我方傷員連續不斷從風格梁陣地運送回西黃水程家大院程際應家成立的戰地醫院進行搶救。在程際應家做過醫院的牆壁上至今還留著「精心治療,安心休養」安慰傷員的標語。
  • 讓英烈精神薪火相傳
    4月3日,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加強對廣大幹部職工的愛國主義教育,隆昌市衛生計監督執法大隊黨支部組織全體黨員及幹部職工到隆昌市革命烈士陵園(響石鎮)進行實地祭掃活動,激發乾部職工學習英烈、崇尚英雄、傳承精神。
  • 回望崢嶸讀初心—江西省高校「誦讀紅色家書 講述英烈故事」 在泰豪動漫學院巡演
    誦讀紅色家書,講述英烈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寫好奮進之筆。11月18日,回望崢嶸讀初心——江西省高校「誦讀紅色家書 講述英烈故事」巡演南昌站匯報演出在我院泰豪講堂M廳隆重上演。▼該活動是響應省委書記劉奇向全省黨員幹部提出的「誦讀紅色家書,還有發生在江西紅土地上的100個經典革命故事」的號召,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成功舉辦全省高校「誦讀紅色家書 講述英烈故事」比賽和展演活動的基礎上,開始面向各市各高校進行優秀作品巡迴演出,旨在進一步發揮好比賽活動育人成效,引導青年師生從紅色家書、英烈故事中汲取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力量、智慧的力量,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
  • 臺胞清明節前回到廣元青川老家 30封書信連接兩岸血脈親情
    家住廣元市青川縣板橋鄉的董德新身負所託,每年清明祭祖時,他總會提及遠在臺灣的家人。  故事還得從1986年的一封信說起。  1986年,一封書信從臺灣寄到青川縣板橋鄉,收信人一欄寫著:董文照。寄信人不知道,他牢牢記在心中的家的地址,已經變了。而董文照已去世37年。  幸運的是,董家搬得不遠。
  • 齊齊哈爾市關工委:網上講述英烈故事
    6月15日,隨著30個英烈故事之三十「虎威震動天——記王西蘭烈士」的故事刊發,齊齊哈爾市關工委舉辦的「傳承紅色基因,爭當時代新人」網上講述英烈故事活動暫時告一段落。為讓更多的青少年觸摸歷史、銘記傳統、體悟紅色精神,今年以來,齊齊哈爾市關工委結合本地紅色資源,舉辦了網上「講述英烈故事」活動,共徵集編寫120個英烈故事,在市關工委網站和微信群進行講述,並舉辦徵文活動,收到徵文3萬餘件。
  • 抗日川軍英烈在豫犧牲74載 家屬與當地百姓共緬懷
    5月14日,河南新安縣川軍中原抗戰紀念園,川軍英烈家屬、抗戰史研究者、當地百姓自發趕來,用鮮花、淚水緬懷曾在此掩護友軍、阻擊日軍壯烈殉國的川軍將士。對此,抗戰史研究者孫保旭表示,抗戰期間,川豫兩地在抗戰的炮火硝煙中結下了深厚情誼,「當地百姓自發先來緬懷,正是希望以這樣方式,弘揚抗戰精神,告慰犧牲英靈。」
  • 李鴻章致吳贊誠書信背後的故事
    這批李鴻章親筆信札用的是「森榮齋」印的八行信箋,長23.5cm,寬12.5cm,共12封,其中九封是完整的,另三封殘缺不全。信札共30頁,約5000字。內容涉及福建造船、生徒出洋學習、海疆防務、國際形勢、涉外條約、人事安排、直隸等省災情和賑濟及家務之事等。書信還涉及沈葆楨、丁日昌、吳大澂、嚴復、郭嵩燾、黎兆棠、龔照瑗、曾紀澤、唐廷樞、丁汝昌、劉步蟾、鄧世昌、吳長慶、赫德等晚清重要人物。
  • 50多封來信的故事:用書屋「點亮」鄉村
    大洋網訊 46歲的廣州志願者李曉輝抽屜裡珍藏了50多封來信與上千張明信片。這些信是從廣東山區多個鄉村學校寄來的,寫信的都是些孩子,他們寄信感謝李曉輝及其志願者團隊為他們建了一間間書屋。截至今年3月,李曉輝及其志願者團隊已援建了21間公益書屋,每一間書屋都配備了嶄新的書架和豐富的課外書籍,幫助3000多名山區孩子圓了「閱讀夢」。
  • 《見字如面》17日上線,15封書信見證戰「疫」一線動人故事
    2月17日,葉璇將這封特殊時期的家書帶上《見字如面》首期節目。接下來,《見字如面》特別製作將從全國戰「疫」期間的幾百封書信中選出15封,每天一封在騰訊視頻亮相。 據了解,許詩琨是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的一名急危重症護士,作為上海首批醫療隊成員,在今年除夕夜舉家團圓的時刻告別家人,連夜趕赴武漢。
  • 書信記錄名人真實的「朋友圈」
    魯網8月22日訊(山東商報記者 焦騰)近日,由濟南市老建築文化旅遊促進會等單位主辦的「尋找城市記憶,講好濟南故事」活動正在進行中。在一系列活動中,濟南特色老建築再次引起人們關注。  賀敬之多封書信原件展出  博物館二樓,右面是一間小屋,屋內展示的信件為賀敬之各個時期與夫人柯巖、友人桑恆昌的信件。  「賀敬之是現代著名的詩人和劇作家,創作的《白毛女》獲得了1951年史達林文學獎。
  • 「紅色記憶•大別山英雄故事」河南省英烈講解員大賽優秀作品展播
    核心提示:​8月19日至20日,由河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主辦,中共信陽市委網信辦、信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協辦的「紅色記憶·大別山英雄故事」河南省英烈講解員大賽決賽在信陽舉行。
  • 這些英烈故事你可都聽過?
    在第93個「八一」建軍節即將來臨之際,近日,由溫州市雙擁領導小組辦公室和溫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主辦,中國農業銀行溫州分行協辦的「頌英烈•促雙擁」——溫州市第一屆「農行杯」英烈故事講解比賽在溫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四樓會議室舉行。今年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入朝作戰70周年。
  • 書信的寫作格式從宋代開始完善
    《宋四賢尺牘卷》中王巖叟所作《淳夫帖》,可見宋代書信格式。 方框處為乾隆印璽。 《宋四賢尺牘卷》中項元汴的跋文。 遼寧省博物館有一件由四封書信組成的手卷,為國家一級文物。 這四封書信的作者是宋代人,目前只能確定其中一人的名字,他是宋代名臣王巖叟。
  • 來自大山的160封夢想書信
    我們對來稿進行了分類整理,於8月11日前將書信、畫作一對一轉交給各幫扶志願者。一封封筆觸稍顯稚嫩的書信,一幅幅充滿想像力的童畫,孩子們用樸素的語言講述著他們的夢想。這些書信記錄了孩子們追夢的點滴,見證了孩子們的成長和進步。他們懂得夢想的實現需要靠個人不懈努力夢想信箱,點亮了覽金小學「白鷺班」學生們的內心世界。
  • 周恩來鄧穎超書信圖片展上,侄女周秉德談年輕人婚戀觀
    會上,大家踴躍發言,隨後播放了紀念專題片和紀念長詩,並觀看了《海棠綻放 紙短情長》線上書信圖片展的發布儀式。、50封書信、30張照片及1篇鄧穎超的回憶文章,並特別附上了珍貴的影像片段,以當代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對周恩來、鄧穎超從相遇相識到相知相戀,再到攜手一生的歷程,對他們共同走過的革命生涯進行形象化、藝術化的展示。
  • 《山茶文具店》:16封書信掀起懷舊風潮,見字如面,紙短情長
    那時候我們沒有手機,沒有郵件,與人聯絡只能通過書信,寄來一封封相思之信,藉以由郵差的手從這頭送到那頭。現在通信發達了,想聯繫就可以隨時打電話,發微信。儘管,彼此聯繫需要的時間很近,但是心與心的距離卻很遠。
  • 甘當學生暖心姐姐 輔導員8年給家長寫3200封書信
    ×××同學大三上學期下學期近一年時間內,未選上任何課程,幾乎所有時間在寢室和網絡上,學生心情心理也波動較大。為了能夠更好與家長溝通交流,幫助學生走出困境,防止情況惡化,再次強調,請見信後速回復…… 」這是2011年4月15日,徐芬寫的一封「急件」。  「徐老師,為了我的孩子,您和學校耐心疏導、關心備至,終於讓我們鬆了一口氣,也是救了我們一家,感激之情無以言表。
  • 沿著英烈的足跡奮勇前行
    >9月30日,公安部機關民警在中國警察博物館舉行的英烈祭奠活動上,向英烈牆獻花。門口擺放的一束束鮮花述說著無盡的哀思,寄託著對公安英烈無盡的思念。「呂俊然、吳良榮、任曙光、郭躍生……」公安烈士紀念牆的電子屏幕上滾動著1949年至今每年9月30日這一天犧牲的28名人民警察的姓名。8時起,公安部機關各局級單位分時段、分批次來到中國警察博物館公安英烈紀念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