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次的分享《數感培養第一步,學前小朋友們別錯過了》中,和大家聊了數感的初步培養,數數、讀數,理解數的基數意義與序數意義,區分幾個與第幾個等。在這些活動中,孩子能獲得數的感覺,增進對數的理解,進而提高數感。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兒童的認知和智力發展是有特定的順序和階段的。其中2-7歲的兒童處於「前運算階段」,依靠具體的感知經驗,使用符號來理解世界、描述世界。學齡前的兒童,在生活中和幼兒園中初步接觸文字、數字等,需要將這些抽象的「符號」和具體的事物聯繫起來,才能更好的理解他們的意義。
學齡前的兒童,以各種實物或圖形為載體,表示出抽象的數字,是他們打開數字大門最好的鑰匙。
古人會結繩計數,擺小石頭計數,刻痕計數,我們現在同樣可以讓孩子用擺一擺,畫一畫的方式來計數。「擺數字」所需的物品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擺幾顆葡萄,擺幾本書,也可以隨手畫簡單的圖形。總之,越是生活化的物品,越容易讓孩子很好的帶入。
以數字5為例,可以是5根手指,擺5塊糖果,擺5塊積木,也可以畫5個圓。孩子在擺和畫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關於5的直觀感受。
孩子擺「5」的時候,通常有兩種擺法:
一是5個物品擺成一行;
二是上面擺2個,下面擺3個。
*理論上還有1,4分,但十幾年教學經驗,發現低年級孩子在分數時,絕大多數是下圖兩種形式。
孩子經常這樣擺,就會形成一種感覺,當再次看到按這樣方式排列的物品,不用動手數,就能說出是5個,這就是長期積累後產生的數感。
學前的孩子,對於5個以內的物品排列,是可以做到「看到物品,不數也能判斷出個數」的。一旦孩子具備了這樣的能力,上小學後,面對大量的看圖題,速度和準確率都會大大提升。
在具體情境中體會數的組成與分解,理解數的結構的多樣性,發展數感。
當孩子能擺和畫出數字後,就可以繼續來分一分了。把10塊糖果分成兩堆,可以怎樣分,一定要繼續藉助實物操作。
家長千萬不要急於讓孩子背誦數的組成與分解,背會那些抽象的數字是沒有意義的。孩子需要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通過分物,更好的理解數字之間的關係,理解數的結構的多樣性,也為後續加減法計算打下基礎。
我帶著萌萌玩分物遊戲,最喜歡使用的是小棒(使用小棒,對孩子十進位的理解,位置值的建立,都很有幫助,後續也會和大家聊)。
10根小棒,分成兩堆,你想怎麼分?
你是把10根小棒分成了幾根和幾根?
如果把這10根小棒分成三堆呢?
這樣的分物過程,孩子需要反覆經歷,最終由數量過渡到數字,是孩子數感提升的一個很好的體現。
這些生活中帶孩子擺一擺,分一分的小遊戲,如果家長還是會覺得玩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講的話,還可以藉助咱之前分享過的一些數學繪本來多角度的提升數感。
《你好!數學》中的《十隻熊一個家》就在有趣的故事中,帶著孩子經歷10以內的數字的分成。
快樂的小熊一家有10隻熊,在不同的場景下,這10隻熊分成了兩部分或三部分,這正是10的分成在故事中的一種表現形式;這個故事最巧妙的是,隨著故事的發展,還出現了9隻熊、8隻熊等不同只數的分一分。
孩子在讀繪本的過程中,用手指配合,點著數一數圖中有幾隻熊,分成了哪幾部分,如9隻熊圍坐在餐桌旁,1隻熊還在賴床;8隻小熊,有4隻熊寶寶去採摘草莓,另外4隻去追蝴蝶。
在這個過程中,很好的理解了數的分解。而本冊書最後幾頁的配套習題也緊貼這個知識點,提出了非常有趣的數學問題,都是通過數一數,分一分的過程,藉助實物,繼續理解數的分解。
同樣,安野光雅的《十個人快樂大搬家》非常巧妙的通過一個搬家的情境,讓孩子通過觀察發現10的組成與分解。
《數學繪本》中的《鼓鼓和蛋蛋的夢想》
《數學遊戲故事繪本》第二輯中的《「10」世伯爵的蛋糕派對》也是關於10的分成。
為了讓孩子更好的體驗數字的組成與分解,家中可以常備10個積木、硬幣、花生、小棒等,配合書中的故事,讓孩子也動手分一分。
這些數學繪本,大多有一個特點,就是每本書的末尾,都會與故事和知識點搭配,有針對性特別強的趣味數學問題,大家帶孩子讀完書後,一定要趁熱打鐵,別浪費好資源。
在我們之前推薦的學前練習冊中,也都有針對數字的組成與分解的練習題。當然,這裡並不是建議大家在學前給孩子大量的刷題,學前數學學習,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玩中學,多讀繪本,多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練習冊只是一個輔助作用,大家千萬不要顛倒始末。
之所以花那麼大篇幅跟大家講10的組成,這是因為在小學數學中,10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
在學校的學習中,計數用的是十進位,加法要滿十進一,減法要退一當十。如果再學前通過繪本中的故事,加上有趣的配圖,孩子對於重要數字「10」的組成,認識的更清晰,升入小學後,再去深入的學習關於10的知識,就會很輕鬆。
如果覺得用工具,買繪本都很麻煩的話,其實我們隨身攜帶的就有一個好工具:我們的雙手,剛好有10根手指頭,孩子在學前,可以隨時利用10根手指頭表示分一分的過程。比如下圖伸出的手指和蜷起來的手指,合起來是10根,10根手指可以55分,64分,73分等等。
有些一年級的孩子,因為學前直觀經驗的積累不足,在起初接觸10的組成與分解時,也經常會用自己的雙手來做工具,家長不用緊張,孩子的運算熟練積累到一定程度後,都會脫離雙手的。
孩子低年級的數學學習,不論是認識數還是運算的學習,都要依賴於實物,從實物過渡到符號,並最終抽象出數字。
下面是一年級數學書中的兩個教學案例:
圖1 展示了孩子認識數字的過程,即從實物到符號並最終抽象出數字;
圖2 就是利用實物,展示了5的分解與組成。
圖1
圖2
孩子在二年級學習乘除法,理解乘除法的意義,仍然是建立在擺一擺、分一分的基礎之上,以實物為基礎,抽象出數字。
如果孩子在學前有了大量「擺數字、分數字」的經驗,這樣的內容,對別的孩子來說是新知,對他就只是舊知的再喚醒而已,在老師的總結與提升中,他對於數字的理解也會再次提升。
理想的數學學習,一方面要走進數學學科體系,把握數學自身的特質;另一方面要走進兒童的思維,尋求兒童經驗、活動與課程之間的聯結點,從而使兒童的數學學習充滿生命活力。
學齡前,孩子積累大量的「擺數字、分數字」的經驗,數感在活動中提高,輕鬆銜接小學數學的學習。
這兩天在微博看到大家一些關於數學補課學費的討論,才知道很多家庭,會從小學就給孩子請一對一的家教,有的一年數學一科的花費就二三十萬。
我跟家裡阿姨說,這幾年我給七七啟蒙的時候,你都全程學著吧,未來你去帶你孫子,他如果學前基礎打的好,邏輯思維能力強的話,未來補課都能給你們家省不少錢。
小周老師的數學啟蒙系列分享,在一些知識付費平臺都是需要付費才能學到的,大家不要因為咱們免費分享而不珍惜。她努力分享,是追求自己當老師的價值感;而我非常配合的從讀者角度提意見幫她完善稿子,是因為我自己也在學習,六六學前錯過的,不能讓七七再錯過。
因為六爸覺得學習是痛苦的,他特別愛六六,所以堅持快樂童年只有玩,而反對六六有針對性的學東西。為了不吵架,六六學前只是泛讀了大量故事繪本,以及玩了各種桌遊。數學繪本,我們家之前也有一兩套,六六都是當普通故事書自己讀的,她最喜歡的那套《數學繪本》讀散架了,也沒人給他講過裡面的數學內容。
前段時間小周老師分享數學繪本時,我才知道這種學科繪本還有這樣的用處。所以我把幾套數學繪本都買了,七七的有些繪本我會交給點讀筆,但數學繪本一定自己給他講著讀,閱讀和數學啟蒙一起進行。
六六錯過的,我不希望七七再錯過,也不希望咱們羅漢果家的寶貝們錯過。感謝小周老師,願意用自己十幾年的教學經驗來幫助我們,喜歡她的分享,就點個「在看」給她鼓鼓勁兒吧。
Read More
育兒乾貨 I 好物分享 I 誠意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