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把「隔輩親」掛在嘴邊,但每個家庭都各有難念的經,老人們對待第三代孩子,也會有千差萬別,誰對孩子好,誰對孩子不好,別人可能看不真切,但孩子心裡卻像明鏡一樣。
01「姥姥給的壓歲錢比奶奶多好幾張」孩子一句話,揭露家庭矛盾暗傷
又快接近年關了,秦雪今天特別不願去婆婆家過年,因為去年過年,跟隨老公回婆婆家,就發生了一件令她至今還傷懷的事。
婆婆有兩個兒子,老公是家裡老大,從小處處都讓著弟弟。弟弟一家在外地,不在本地,只有過年才回來,平時照顧公公婆婆的擔子就落在了秦雪和老公身上。
秦雪和老公結婚後沒有著急要孩子,反而是弟弟弟媳先生下了兒子,秦雪兩年後才生下了女兒,婆婆看也沒看過一眼,女兒是由姥姥一手帶大的。
去年過年,全家團圓,婆婆給兩個孩子分別包了兩個大紅包,還囑咐孩子回家以後再拆。
到了下午,秦雪就聽到房間裡傳來女兒的哭聲,老公急忙跑過去問怎麼回事,原來,兩個孩子耐不住寂寞,一起拆了紅包,可女兒一看,表哥的紅包裡一沓錢,少說得有十幾張,可自己女兒的紅包裡,只有兩張。
女兒雖然只有4歲半,也立刻明白了,哭著對爸爸說:「奶奶給哥哥的錢比我的多那麼多!」稍後,女兒抽抽鼻子又說:「不過沒關係,姥姥給我的壓歲錢比奶奶的多好幾張呢!」
秦雪一聲沒吭,抱起女兒看著老公,老公臉上也顯出為難的神色,對母親說:「媽,從小您就偏向我弟弟,現在我們都有了孩子,您還用這種的方式偏向他的兒子,您自己覺得合適嗎?他兒子是您孫子,難道我女兒就不是您孫女了嗎?」
婆婆依然理直氣壯地說:「她一個女孩子,要那麼多錢幹什麼!」
老公聽完,臉色越來越難看,抱著女兒,拉著秦雪走了。
回想起那一幕,秦雪還是無法釋懷,但老公說,今年說什麼也不回去了,帶著女兒回秦雪娘家過年,畢竟姥姥才是對孩子真的親。
02老人的偏心,影響兩代人的成長
父母偏心,是以前多子女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就像《都挺好》中所描寫的家庭一樣,被父母嫌棄忽視的蘇明玉,即使後來事業有成,是三個孩子中最有出息的一個,終其一生都在尋找那份缺失的母愛,永遠沒有安全感,在孤獨中掙扎。
獨生子女體會到老人的偏心,一般是從與親戚家的孩子對比出來的。老人一碗水端不平,不僅是影響下一代,而且還會影響到第三代。
老人對子女有不公平待遇,肯定會對父母有埋怨,而孩子心思異常敏感,能感知到父母的情緒,受到其思想的影響,也會對父母的兄弟姐妹產生芥蒂,甚至是恨意。
給年幼的孩子心裡種下不公平的種子,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被推到比較和競爭中,學習要比,吃穿要比,很容易在孩子與孩子之間產生摩擦、隔閡甚至是矛盾,長大後關係也難以緩和。
03家有偏心老人,年輕的父母應該如何應對?
年輕人無法指責老人什麼,一般這樣的老人思想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了,不好做太多幹涉,只能適當遠離,該盡的責任要盡,但也僅此而已了。
年輕的父母關鍵在於,如何向單純的孩子解釋這一切,小編認為,不必刻意去遮掩老人對孩子的態度,孩子是能非常敏銳地感知到父母在撒謊,不如坦白地跟孩子講明白: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有人不喜歡自己,是很正常的,但基本的善意是必須的,對老人仍然要尊重。
跟孩子說明,「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待人之道,用正直回報傷害,用恩惠報答恩惠,就能無愧於心。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