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觸覺可影響人類認知

2020-12-16 新東方網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正文

研究發現:觸覺可影響人類認知

2011-01-14 18:49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

        What you are experiencing every day can influence your thoughts, like holding a hard or soft ball can influence your perception of how masculine or feminine others are, according to a recent study。

  In the study, Michael Slepian at Tufts University and his colleagues had subjects clench either a hard ball or a squishy ball in their hands while looking at pictures of faces that had been altered to appear gender-neutral. They then were asked to categorize the faces as either male or female。

  When touching the hard ball, volunteers were about 10 percent more likely to categorize a face as male; for those clutching the soft ball, the results were slanted toward females. The findings are likely the result of the gender stereotypes people hold, the researchers said: that guys are tough and gals are tender。

  Recent studies by others have similarly found connections between our sense of touch and our perceptions of others, the researchers said. For instance, holding a warm cup of coffee makes you more likely to have "warm" feelings toward others. Hand-washing can make people feel cleansed of their sins. Holding something heavy can change our percep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a topic。

  "Our knowledge isn't stored in our mind the way a computer stores knowledge," Slepian said. "To understand these concepts you need your body. Those sensations are actually part of your knowledge of abstract concepts like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2日報導稱,最新研究顯示,一個人的思想會受觸覺影響,比如手握硬球(或者軟球)會影響到握球者對對方性別的看法。

  研究中,塔夫斯大學的麥可•斯萊皮恩和他的同事們讓受試者緊握硬球(或者軟球),並讓他們觀看經過處理呈中性化的面孔照片。隨後受試者需依據性別對這些面孔進行分類。

  研究人員發現,當手觸硬球時,志願者中認為照片中的面孔屬於男性的可能性增大了10%;而對於那些手持軟球的人來說,其判斷結果則傾向於女性。研究人員稱,這樣的結果大概源於人們對性別特徵的固有觀念,即:男性是強硬的,而女性是柔弱的。

  研究人員稱,最近其他的一些研究也同樣發現了觸覺和認知之間的聯繫。比如,手捧一杯熱咖啡有可能讓你對別人更「熱情」。洗洗手可以讓人覺得清洗了自己的罪惡。而手持重物則會改變某話題在我們心中的重要程度。

  「我們存儲知識的模式和計算機存儲信息的模式並不一樣,」斯萊皮恩說道。「為了理解一些概念我們需要動用自己的身體。這些觸覺實際上就是我們腦中抽象概念(比如男性化、女性化)知識的一部分。」   (實習編輯:顧萍)

名稱名稱

300次下載

微信掃碼關注"新東方網"服務號

回復""立刻獲取!

版權及免責聲明

凡本網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含本網和新東方網) 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本網未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僅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轉載稿的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東方",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見稿後在兩周內速來電與新東方網聯繫,電話:010-60908555。

相關焦點

  • 挑戰教科書的研究:人類「高速痛覺受體」被發現,原來不比觸覺慢
    最近一項新研究對一個被廣泛接受的觀念提出了挑戰。舊的觀念認為人類與其他哺乳動物不同,處理痛覺比觸覺慢。那麼,真的是這樣嗎?到目前為止,科學界普遍認為人類大腦傳遞觸覺神經信號比痛覺神經信號更快。研究人員認為,這種速度上的差異是由於觸覺信號通過一層厚厚的髓鞘穿過神經。而傳遞痛覺信號的神經元要麼沒有髓鞘,要麼只有薄薄一層髓鞘。髓鞘是神經周圍起保護作用的脂質絕緣層,幫助神經更快地傳導信號。其他哺乳動物有被稱為超快傷害受體的痛覺受體。這種傳入神經元有一層厚厚的髓鞘,所以可以儘快地傳遞痛覺信號。那麼,作為哺乳動物的人類是否也有類似的受體呢?
  • 研究發現:指紋的水分調節機制加強了人類的觸覺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人類指紋有一種自我調節水分的機制,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避免手機掉落,而且可以幫助科學家開發更好的假肢、機器人設備和虛擬實境環境。包括人類、猴子和猿類在內的靈長類動物在手腳上進化出了表皮脊,其汗腺密度高於身體其他地方。
  • 科學家發現人類觸覺作用原理和聽覺相似
    科學家發現人類觸覺作用原理和聽覺很相似。在這個過程中,你用你的觸覺在腦海裡形成牆面的圖像,以便更好地猜測開關的位置。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助理教授斯利曼•本斯麥艾(Sliman Bensmaia)和他的同事們近日研究發現,皮膚對振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這些振動產生相應的振幅,同時,神經把信息從受體傳入大腦。就像耳膜的振動頻率傳送聲音的信息一樣。
  • 研究顯示:魚鰭觸覺敏感性堪比人類指尖
    參考消息網11月15日報導 英媒稱,很多魚類的魚鰭除了用於遊泳,還可用於感知壓力或辨別質地——事實上,某些魚類的魚鰭對觸碰的敏感程度堪比人類和其他靈長動物的指尖。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1月3日報導,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亞當·哈迪說:「我們認為靈長動物是特殊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有非常敏銳的觸覺,但實際上觸碰物體是一切動物的日常行為,包括魚類。」他說:「在水底生活著大量的魚類,它們常常接觸粗糙或者光滑的表面。判斷這些表面觸感如何的能力真的很重要。」報導稱,哈迪及其同事梅利娜·黑爾分析了圓頭蝦虎魚辨別不同質感的能力。
  • 【尖端】使用可伸縮的觸覺手套學習人類抓取的特徵
    5月29號,《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MIT的研究人員研發出了一種配有傳感器的觸覺手套,從而學習人類抓取物體時的特徵。  研究人類如何抓取物體的機制將補充基於視覺的機器人物體處理。重要的是,目前由於無法記錄和分析觸覺信號,這限制了人們對觸覺信息在人類抓取中的作用的理解。例如,觸覺地圖是如何被用來識別物體並推斷其屬性的,這仍然還是未知的。
  • 機器人與觸覺傳感技術的碰撞,一文初探人類與機器人的觸覺傳感
    觸覺將壓力、振動、疼痛、溫度等多種感覺信息傳遞給中樞神經系統,幫助人類感知周圍環境,避免潛在的傷害。研究表明,與視覺和聽覺相比,人類的觸覺在處理物體的物質特徵和細節形狀方面更勝一籌。與人類一樣,機器人的觸摸傳感(Touch Sensing)能夠幫助機器人理解現實世界中物體的交互行為,這些行為取決於其重量和剛度,取決於觸摸時表面的感覺、接觸時的變形情況以及被推動時的移動方式。
  • 研究發現超聲波直接作用於人腦可提高覺察能力
    核心提示: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加裡蘭研究所的科學家最近一項新發現表明,將超聲波直接作用於腦部特定區域,能增強人們對觸覺的分辨能力。這也是第一次證明了低強度、經顱聚焦超聲波能調節人類腦活動,提高覺察能力。
  • 如何讓機器人具備像人類一樣的觸覺?
    人類觸覺無比精密作為一種感覺,觸覺的複雜程度遠超普通人的想像。人類擁有一系列器官,可以精確地感知壓力、衝力、溫度和震動。(德國研究人員發現,浣熊已經進化出動物世界中最複雜的大腦功能,使之可以在黑暗中處理觸覺衝動)。研究顯示,人類觸覺的精密程度比之前所認為的高出好幾個數量級。
  • 認知神經科學:人類行為研究新進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從基因定位到光遺傳學迴路控制,從電生理機制到多模態的解剖和功能性結構,研究大腦活動的手段和工具日漸精益。但僅依靠對大腦和神經的研究尚不足以解釋人類行為,如同研究羽毛無法解釋鳥類如何飛行一般。而對人類心智及認知過程的研究,能夠幫助神經科學更好地理解大腦,了解神經系統如何實現人類的感知、記憶、思維。
  • 人類複雜的觸覺 | 獵雲網
    但是,無論這個軟體是多麼精緻多麼逼真,它所提供的都只是近似於Blevins醫生敏感觸覺所感覺到的體驗。他說:「要想能夠做虛擬手術,你真的需要觸覺才行。而這項技術使得在計算機的模擬系統下可以模擬出觸覺。」這款軟體的局限性限制了機器人技術。比如研究人員在設計機器去執行任務上一直處於落後地位,而這些任務通常是人類的本能。
  • 這個蛋白讓人類感知指尖觸覺
    這個蛋白讓人類感知指尖觸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8 13:50:02 德國馬克斯·德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Gary R.
  • 機器人也將擁有和人類一樣的觸覺分析能力?
    打開APP 機器人也將擁有和人類一樣的觸覺分析能力? 基於多種觸覺探索動作的物理特性分析能力  人類可以通過多種觸覺探索動作(觸摸、甩、掂量)來概括手上物體的物理特性(重量、光滑程度、重心位置等)[1],而且人類並不需要測量這些物理參數的精確數值,而是用自己的經驗結合觸覺手感來實現對手中物體高難度的控制
  • 腦科學日報: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觸覺緩解焦慮的機制
    抑制PrL-NAc穀氨酸能神經環路可預防急性束縛應激誘發的焦慮伴強迫症樣行為,而組胺或H3受體選擇性激動劑RAMH則可顯著改善光激活PrL-NAc穀氨酸能神經環路誘導的焦慮伴強迫症樣表型。這一發現為哺乳動物的晝夜節律調節提供了重要的見解,也為開發針對睡眠障礙的療法指明了方向。 3,Nat Comm | 王曉東團隊揭示觸覺豐富促認知、抗焦慮的機制 來源:BioArt
  • 觸覺或影響人的心理感覺
    那就遞給他一把柔軟舒適的椅子——  觸覺或影響人的心理感覺  □原靜    想讓你的上司對你和顏悅色嗎?那就遞給他一把柔軟舒適的椅子吧。美國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在一定程度上,觸覺會影響到人的心理感覺。  進行此項研究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觸摸到硬物時,人們普遍會產生穩定和嚴厲等感覺,同時,粗糙的物體會使人聯想到困難;而手持重物則使人感覺周圍的環境似乎也變得沉重起來。  在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還發現,坐硬椅子的人比坐軟椅子的人在討價還價時態度更堅決。
  • 塑料微粒影響幾何?人類認知仍不足
    人類認知仍不足&nbsp&nbsp&nbsp&nbsp今日視點&nbsp&nbsp&nbsp&nbsp本報記者 張夢然&nbsp&nbsp&nbsp&nbsp塑料微粒正在進入人類體內。
  • 重大發現!科學家利用傳感器使機器人的指尖產生觸覺
    ,以收集有關機器人的觸覺信息。他們將深度學習技術應用於具有傳感功能的機器人指尖,並發現該技術可以幫助機器人推斷出有關周圍環境的更多信息。據悉,這項研究的目的是當控制機器人與周圍環境進行物理交互時,可以實現人為地重新創造觸摸感。與機器人相比,人類之間的觸感是不經意的,通過觸摸就能感知物品的形狀,然而這背後的計算極其複雜。
  • 蘭大丹尼索瓦人研究入選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
    蘭大丹尼索瓦人研究入選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每日甘肅網1月4日訊(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首席記者武永明)國際權威研究機構美國史密森研究院雜誌和網站近日評選公布了「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名單,蘭州大學張東菊教授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員共同主導合作
  • 有著人類觸覺的電子皮膚機器人,將效增進協作性、安全性與有效性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t München)的研究人員最近開發了一種可以幫助機器人重現人類觸覺的電子皮膚(Electronic Skin,e-Skin)。我們相信,賦給機器人觸覺可以擴大機器人與人之間的交互範圍,進而使機器人更具協作性、安全性與有效性。」Bergner和由Gordon Cheng帶領的其他研究人員已經開發電子皮膚大約十年的時間。最初,他們試圖實現具有與人類皮膚相似的多模態傳感能力的電子皮膚系統。
  • 未來機器人觸覺好過人類 響應速度快1000倍
    本文由騰訊數碼獨家發布使用異步編碼電子皮膚(以下簡稱「ACES」)——一種由新加坡國立大學科研團隊開發的人工神經系統——機器人和假肢,可能很快就會具有與人類皮膚相當,甚至更好的觸感 。速度比人類感覺神經系統更快班傑明·蒂表示,「人類利用觸覺來完成幾乎每一項日常任務,例如拿起一杯咖啡或握手。沒有觸覺,我們甚至會在走路時失去平衡感。同樣,機器人需要有一種觸覺,以更好地與人類互動,但目前的機器人仍然無法很好地感知物體。」他已經從事電子皮膚技術的研究十多年,希望為機器人和假肢提供更好的觸覺。
  • 剖腹產孩子的觸覺訓練可以這樣做
    家長對孩子簡單、粗暴、愛發脾氣、給孩子過多壓力、情緒焦慮,或者溺愛、過度保護等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另外,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早期觸覺學習不足也會造成孩子感、膽小、緊張等問題。一、觸覺是神經體系的營養人類在胚胎時期,共有三層,內層發展為內臟,中層發展為骨骼肌肉,外層形成皮膚和腦神經細胞,也就是說人類的觸覺和神經神經體系是相同的觸覺便是神經組織最重要的營養,觸覺的敏銳程度會影響大腦辨別能力、身體的靈活及情緒的好壞。所以,嬰幼兒時期的皮膚觸覺非常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