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美高生的心聲:「學術寫作令我頭禿!」

2020-12-11 新課堂國際教育

Eric:

這學期大多數科目都需要寫各種essay,essay成績不高,阻礙了我拿更高的GPA。可我在學術寫作上花的功夫最多,教授卻說,我的文章不需要華麗的詞藻和複雜的長難句,只需要用最簡單地將邏輯表達清楚。

Joy :

來美國讀書一年了,第一次上哲學課的時候嚇了一跳,老師二話不說讓我們一周讀完半本書,然後寫一篇小的essay,下周上課時還會有quiz。寫作課業壓力這麼大,我覺得有些難以適應。

Wenny:

我去美國直接讀10年級,開學就要面對學術寫作課程的n多作業。但如何用英文進行學術寫作,老師在9年級就已經講過了,現在的我只能全靠自己摸索,辛苦又費勁

很多剛到美國讀書(尤其是美高)的學生都有這樣的困惑:

他們有能力門門優秀,可偏偏學術寫作相關課程拿不到滿意的分數;

他們中文寫作水平不錯,可一遇到英文寫作就毫無頭緒;

他們努力變換詞彙和句型,可教授說你還不如乾脆用最簡單的詞句;

…………

當你的寫作能力不足以完成作業,Deadline卻一天天逼近,平日作業成績佔課程總成績的40%-60%,考試掛科重修後果又非常嚴重時

——你焦慮嗎?

總結學生們在學術寫作上面臨的挑戰,歸根結底是兩個原因:

國內的寫作方式在美國是完全行不通的中美思維方式的不同會在寫作中體現出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學術寫作

終於申到了夢校,卻發現最折磨你的不是閱讀和口語,而是寫作!

美國高校大部分的教授指出:中國留學生存在這樣的現狀——課堂上老師布置的寫作任務,對他們來說非常艱難。寫作課程作為通識課程中的必修,中國大部分留學生都完全達不到基本的寫作能力標準。

下面這幾種情況,

來對號入座一下有沒有你?

1、表達不夠簡潔

中式的英語考試裡要求我們把句子寫得長而華美,複雜結構和高級詞彙,都是加分點。而相比之下,學術寫作其實是簡單的,相信很多去讀美高的中國學生都得到過教授這樣的建議:用「Clear, concise, and well-constructed language」。

2、用語不夠專業

對於專業詞彙,詞意的掌握不夠精準,常常詞不達意。這就是為什麼你的寫作總是看起來不那麼academic。

3、行文邏輯不夠清晰

紐約大學副教授Rebecca Karl直言,大部分中國學生不知道「文本細讀」是什麼意思,對文本進行分析性的思考和寫作對他們來講非常困難。有時常出現生拼硬湊的邏輯關係:比如上下句之間並無任何因果或者轉折關係,學生為了使自己的寫作「看起來」更加有邏輯性,常常選擇加上however/because/therefore等連詞。

兩步走,幫你提升學術寫作能力

學術寫作是一項對學生的各項能力要求都很高的任務,想要提高分數,我們可以首先從這兩步入手:

1、大量閱讀

寫作是一種輸出的過程,而輸出之前的輸入就要依靠大量的閱讀:閱讀吸收的是英文的知識背景和思辨模式。可以在名著和新聞中,研究nanative speaker是如此遣詞造句的,試著去背誦一些經典文章中的段落和語句。語言學習中培養「語感」是很重要的一環,寫作也是如此,熟能生巧。

2、多進行寫作練習,並反覆修改

平時多進行日記、小說、書評、時事評論等小文章的寫作,通過給每篇文章列大綱的行為來鍛鍊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寫完後要對論文進行修改,形成屬於自己的行文風格和思維邏輯,而不是依靠單一框架。文章不厭百回改,在一篇文章修改到三四遍後,才能說它真的寫好了。

以上兩個案例是新課堂留學寫作先修課程的教師,為學員批改的學術寫作試卷。

對比學生習作與修改版本,老師給出了學生在寫作中:語法結構、簡潔表達、地道表達、邏輯關係等錯誤的具體指導。這些錯誤,正是國外教授指出的中國留學生學術寫作短板,而在此之前,想必寫了很多篇文章的你,根本沒意識到自己哪裡錯了,該如何修改。

學術英語寫作的養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系統化的學習和專業老師的指導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學術英語的特點、掌握實用的寫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學術寫作分數。

哪裡才能找到如此有針對性的學術英語寫作課程呢?

新課堂留學寫作先修課程 強勢來襲!

通過大量的原版英文閱讀、外教的逐句習作精批、全英文授課等方式,幫助學員在短時間實現英語語言質量的大幅提升,達到可以和英語母語人士同場競技的水平;同時,學術寫作能力的提升,也可以幫助學員創作更加優美地道的申請文書,在激烈的美本申請中獲得絕佳的競爭優勢。課程採用外教全英文授課的模式,課程內容參考真實的海外課堂;授課教師均畢業自北美Top30名校文學相關專業;課程真實還原海外學術課程的教學內容、作業模式、考查方式等,幫助學員提前適應海外課堂。師資團隊

Leah Schweller

實戰教學經驗豐富,教授過澳門大學暑期英語沉浸課程、英美文學課、寫作競賽課等;能夠提供具有實操性、針對性的提升方案。

曾成功輔導學員進入紐約Stern商學院、UCLA等名校。

Andrew Molboski

對於非英語母語的學生的英語寫作現狀及提升方案有深刻研究。

成功幫助諸多世界各地學子成功申請美國TOP30名校。

Matthew Moores

了解中國學生的留學申請及學術寫作的弱項。

幫助過的學員遍及芝加哥大學、達特茅斯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衛斯理學院等諸多知名院校。

Rebecca Williams

善於在教學中分享自己獨特的經歷和自己的信念。

在各個教育項目中幫助學員實現了英文讀寫能力長足的進步,也幫助大量學員成功申請到美國TOP30名校。

心動的你是否想要

立即提升學術寫作成績,

為海外升學未雨綢繆?

馬上掃碼聯繫小堂老師報名!

相關焦點

  • 翻譯讓人「頭禿」-中新網
    」  翻譯讓人「頭禿」   文/達伯·霍爾斯  發於2019.7.29總第909期《中國新聞周刊》  最近嘗試了譯書,深深地感到翻譯是一門學問。還有「鑽石礦」diamond mine,有人說音譯加意譯就是「呆萌的我」,不過很可惜,鑽石珠寶公司暫時沒有想到用它作為廣告創意,迎合在可愛之路上飛馳的年輕人。  很多詞彙其實都不太適合音譯,一般來說,音譯只適用於一些專有名詞,但接下來擇字就非常重要了。比如將Firenze 譯為翡冷翠,Champs-élysées譯成香榭麗舍,Fontainebleau譯成楓丹白露,這都是經典。
  • 翻譯讓人「頭禿」
    圖/ 肖振鐸翻譯讓人「頭禿」還有「鑽石礦」diamond mine,有人說音譯加意譯就是「呆萌的我」,不過很可惜,鑽石珠寶公司暫時沒有想到用它作為廣告創意,迎合在可愛之路上飛馳的年輕人。很多詞彙其實都不太適合音譯,一般來說,音譯只適用於一些專有名詞,但接下來擇字就非常重要了。
  • MDPI 乾貨分享|為英文學術論文寫作頭禿?快來Get黃金準則!
    英文學術論文寫作的特點 a. 重點清晰:回答問題並表明對該主題的理解。 了解了英文學術論文寫作的基本特點,接下來我們從以下四點具體展開。 1.論文的目的和目標讀者的確定 學術寫作的第一步是明確寫作的目的和受眾。
  • 頭禿預防指南 | 留學生相見恨晚的寫論文必備網站
    最近,頭禿這個詞特別流行……留學生頭禿的一大原因就是肝!論!文!- Prof布置的論文好難啊,一點頭緒都沒有.- Sad,這個周末又不能出去玩了想要從茫茫多的資料文件中篩選出合適的文獻資料,堪比大海撈針、精衛填海,有多少同學寫論文的時候都是把大量的時間耽誤在了查找「能用」的文獻上?
  • 如何提高寫作能力?學術英語寫作的基礎知識
    無論是在海外的留學生或在國內讀書的碩士生,撰寫學術作品本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用英文表達來進行寫作卻根本不會讓學生們的任務更為簡單化。對中國留學生來說,學術英語寫作是學習過程當中的一大痛處。不過,提高寫作能力是比較長時間的一個任務,如果想掌握學術寫作,請務必每天抽出時間進行練習!學術英語寫作VS個人寫作首先, 「學術寫作」 (Academic Writing) 這個概念可以分為兩個主要部分,即 「學術」 以及 「寫作」。與個人寫作不同,學術寫作使用規範以表達某種觀點,這就是 「學術」 部分的解釋。
  • 什麼是學術寫作?學術寫作有什麼特性?
    什麼是學術寫作寫文章、寫作文這件事大家從小學就開始了,但是所謂的「學術寫作」可能對大家來說有一定的陌生。學長在劍橋的第一堂課,老師講的就是「什麼是學術寫作「。劍橋的講師告訴學長 「academic writing is another language,which different from the English, Chinese, and other languages. 」也就是說,學術寫作相當於另一種獨立的語言體系,即使native speaker也不是天生就會寫學術論文的。
  • 學術論文寫作流程與寫作技巧
    學術論文的寫作過程大體可分為:擬定提綱;寫作初稿;實施論證;修改論文與論文定稿5個環節。按照學術論文的研究方法不同,學術論文寫作形式和格式也有所不同。但其寫作規律或寫作過程基本相同。
  • 復旦通識·學術寫作系列|王鴻飛:我寫故我在
    寫作在大學生活中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在研究型大學中,學術是大學生活的一種訓練方式,而寫作則是學術的主要呈現方式,寫作能力是學生培養的重要環節,應貫穿於本科教育的全過程。學術寫作,不是工具性寫作,不是創意寫作,也不是文學性寫作。它本質上是思維能力的訓練,注重縝密性、理性化、說服力和獨立學習的能力。
  • 趙園談學術與寫作
    趙園:回答一位年輕同行的訪談,我提到了三四十年代由戰爭引起的社會流動。曾經與陸建德聊到他家當時隨浙大的遷徙,他說自己兄長的名字多取自貴州的地名。我說我家也一樣,只不過他們是向西南,我們則向西北。令我不解的是,明清之際永曆小朝廷向西南的流動,留下的痕跡,如陳垣先生《明季滇黔佛教考》寫到的,何以抗戰之後,無論西南還是西北,都長期延續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落後?
  • 黃金寫作模型,CCEJ學術寫作課程
    01 學術寫作的重要性英語學術寫作(Academic Writing)是指針對某個問題的深入思考和研究而進行的論證性的寫作。03 睿語CCEJ課程規範的學術寫作訓練,需要老師自身受過系統的學術寫作的訓練,才能保證授課質量。
  • 復旦通識·學術寫作系列|俞志元:學術論文寫作入門指南
    寫作在大學生活中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在研究型大學中,學術是大學生活的一種訓練方式,而寫作則是學術的主要呈現方式,寫作能力是學生培養的重要環節,應貫穿於本科教育的全過程。學術寫作,不是工具性寫作,不是創意寫作,也不是文學性寫作。它本質上是思維能力的訓練,注重縝密性、理性化、說服力和獨立學習的能力。
  • 學術寫作概論
    學術寫作的特點是以證據為基礎的論證,擁有精確的詞語選擇,按邏輯組織並採用客觀的語氣。雖然有時被誤認為要長篇大論或寫得高深莫測,但強有力的學術寫作恰恰與此相反:它應以直截了當的方式告知、分析和說服,並使讀者能夠進行批判性的學術對話。
  • ​雅思寫作和學術寫作,原來差了這麼多
    與雅思成功分手的中國同學裡,大多都對寫作充滿了怨念,反反覆覆跨不過6分的陰影,似乎還揮之不去;當然也有極少數英語「尖子生」,一次就跨過了目標線,取得了理想成績。於是,我們常常聽到兩類問題:我雅思寫作這麼差,出了國論文還有救嗎,該不會要靠代寫才能畢業吧?我的雅思寫作裸考都得了7分,以後論文寫作肯定沒問題了吧?
  • 怎樣提高英語學術論文寫作?
    您這裡的寫作提高方法我是很佩服的,但感覺科技論文寫作上與經濟學人風格有些區別,該如何也按照您的方法找好的素材,句式練習,有效提高寫作水平呢?這個問題往大裡說,就是怎樣提高英語學術論文寫作。很多學校沒有專門的課程幫學生解決這個問題,在迷你寫作訓練營,我們側重的也是句子寫作,並不涉及具體某個專業或學科的學術寫作。不過考慮到這個問題有一定的代表性,我想分享下我的方法。
  • 從編輯視角初議學術論文的寫作問題
    這一點在很多歷史學刊物的學術編輯以及不少歷史學者那裡也得到了基本相同的反映和印證,從近年來指引學術寫作著述的出版數量增多以及歷史類微信公眾號對於論文寫作技能的高頻傳播中亦可見一斑。所有這一切都在顯示學術寫作能力的退化以及研究者普遍不重視寫作的問題,正在逐步成為一個具有時代性的學術病徵。
  • 王笛 | 文字表達與學術寫作
    長時間不寫,對語言的感覺會變得遲鈍,對此我深有體會。在上世紀9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由於在美國攻讀博士,努力為提高英文寫作能力、完成博士課程和博士論文而奮鬥,所以很少用中文寫作。我發現中文寫作的感覺沒有以前好了。彌補的手段就是,在中文寫作的同時,閱讀一些我認為比較好的中文學術論文或書籍,慢慢找回那種感覺。也就是過去人們常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 總結|學術英語寫作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寫作課指出學術英語的寫作需要一個採用、四個避免:採用第三人稱、避免俚語口語、避免縮寫、避免情緒語言、避免 clichés 陳詞濫調。學術寫作需要採用學術詞彙來表達,以下是個人整理的一些詞彙資源。
  • 良好學術寫作習慣養成五步法
    許多研究生同學在剛剛進入研究生階段時期,對學術寫作抱有畏難情緒以及怠惰情緒,因此而不去進行學術寫作訓練,是很不可取的。>  不少同學在撰寫論文的前期都會面臨一個普遍問題:我研究什麼?我為何研究這一主題?在這個領域,我應該和哪些學者對話?  在搜集資料和閱讀文獻的過程中,必須做出必要的取捨,明確自己需要和哪些學者對話。堆砌無關緊要的資料和文獻只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寫作前的準備工作與寫作本身同樣重要,也要花費一樣多的時間。
  • 淺說學術英語寫作
    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外語的英語學習通常是要經過在學校的正規學習,而且要學習關於英語的知識和應用,要通過英語的聽說讀寫進行各學科、各方面的知識的交流,因此,英語學習就是關於學術方面的英語的學習,或者說是關於用英語來學習和運用知識的學習。所以說,學習英語就是在學習學術英語,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
  • 語言學真的會讓你頭禿!等等,為什麼我要用「你」?
    於是你每天在社交軟體上都可能會見到如下這些評論或彈幕:「你是在監控我的生活嗎?」 語言的所具有的一種魔力就是可以將觀點、思想概念化為普遍的、類指的,第二人稱代詞「你」就是這樣一個魔法棒。比如wug覺得音韻學太難學了,我可以跟我的大兄弟(另一隻wug)抱怨說:「哦天吶,音韻學真的是會讓你頭禿的那種東西!」明明是我頭禿,但為了更強烈地表達我的感受以及試圖引起對方的共鳴,我就會使用第二人稱「你」而不是「我」。在漢語學術語境中,我們在論文中闡述自己觀點時一般要用「我們」而不是「我」,也是這個道理,否則用「我」的話,會恍惚覺得自己很大佬,有一種普通卻自信的氣質.